这就不对劲了,因为武安郡太远了,这一趟子路,不应该有明显的偏转,即便是李定所在的大河口,那也是至少数百里外,不至于如此……不过到了此时,罗盘已经启用,张行却反而没了顾忌,他倒想看看,自己心中所欲之地到底在哪儿。
就这样,又往前驰了一阵子,雾气更加明显,张行顺着罗盘的明确指引,先是转向了一条挨着登州东北面,也就是落龙滩西北面山区的岔道,然后在清晨的时候,又忽然进入了山中道路。
从第一次转道后,张三郎就似乎是意识到了什么,但和以往无数次一样,只是将波澜压制在了心中,却又提高了速度。
第二次进入山中后,干脆什么都不想,只是顺着山中道路努力前行罢了。
这一趟突如其来的旅行,从夜间一直延续到了上午,黄骠马已经吃力,而此时,连山间雾气都早已经散开。
而张行也在拐过一片山坳后,忽然驻马。
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目的地——那是一片没有任何动静,一片死寂的破败村庄。
尽管到处都已经是荒草,但张三郎还是一眼认出了这个山村,这是他第一次踏入文明社会的地方,是他夜里听到鸟叫惊醒后杀了人的地方,也是是都蒙死掉的那个地方,是个寡妇多到一个人随便娶两个,甚至更多都可以的地方。
张行打马而行,缓缓从山村中走过,尽管到处都是杂草藤蔓,但他依然找到了那个埋下了韩、王两名溃兵的空地,找到了曾经住过也曾经杀过人的土屋,上面甚至还有自己修补过的痕迹。
走过了整个山村,空无一人。
有几具尸首,但已经被虫蚁啃得只剩骨头,而骨头上也没有外伤,这说明不了什么。
唯一可以纳入逻辑的,只有遍布整个村落各处的杂草和藤蔓,以及村后山坳里依稀可见的庄稼,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是今年春耕后,忽然选择逃离或者放弃的这个村庄。
这几乎必然与第三次东征有关系。
张行有一点点情绪想表达,却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他翻身下马,持弯刀砍起了那片庄稼地外围的杂草,这种活对已经是奇经高手而且真气储备充足的他来说并不废任何力气……下午时分他就已经将那片不大的庄稼地外围给清理掉,然后尝试去清理这个被遗弃的村庄本身。
一直干到晚间,天彻底黑了,才点起了篝火。
第二日中午,清理了中间一整条路后,张行放弃了这个无用功,然后甚至都不用看罗盘,就直接上马往来路折返而去。
并不算是出乎意料,数日后,尚未折返回登州大营,他便在路上先听到了一系列消息。
东夷人交还了司马长缨的头颅,并顺势请降如故。
这一次,圣人主动答应,以此声称此战已胜,并要求东夷国主王氏进一步随南路军折返……东夷使者诺诺而归,不置可否……很多人都猜测,东夷不可能放掉这股大军,只有吃掉南路军,东夷人才能睡得安稳,而且他们现在是有这个实力和战略空间的。
接着,落龙滩东面诸将也渐渐有了消息,除薛常雄与河北方面军成功汇集,然后直接乘船离开往河间而去,算是全师而归,此番出击的中路八军皆损失惨重,很多将领都只带亲兵私将狼狈逃回。
其中,于叔文折返回来,尚未进入登州大营,便被来战儿、牛督公、金吾卫、伏龙卫团团围住,然后以临阵不救,致使司马相公战死为名,当场处死。
跟他一起回来的赵光等人却得到了赦免,甚至待遇、任命如故。
但不知道为什么,圣人还是没有撤军的意思。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脸和气的张副常检回到了登州大营。
很多人诧异一时,但张副常检言之凿凿……大军一日没有解散,东征事宜一日没有结束,他都应该跟大家继续同甘共苦,断没有扔下兄弟们独自去河北享福的理由……一定要善始善终才行。
这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与感激。
有趣的是,送张行离开的白有思并没有单独来问。
在登州大营大概盘桓两三日,有些东西果然来了——圣人忽然召见所有正五品以上诸大臣,当堂要求大营内所有宫人、士卒就地转南,顺沽水南下,转琅琊,往江都巡视。
此言一出,很多文武大臣大惊失色,纷纷进谏。
这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位,也是实际上的反对派为首者,赫然是江都留守来战儿来公。
据说,来战儿本身的谏言非常妥当,他明确指出,眼下民力疲惫,而且因为三征东夷,到处都是盗匪,圣驾去江都,很容易使局势不可收拾,所以他请求圣人回东都,自己豁出命来,也要领兵扫荡干净所有的盗匪,然后如果圣人到时候还有兴致,再去江都也不迟。
这份谏言,基本上是把能说的话都说了,而且整个登州大营里,除了圣人只有两位相公算是比来公地位稍高,再加上来战儿本人正是之前后军的实际统帅,他本身是能控制局面的。
所以一时间,上上下下都对这次进谏保持了极大的希冀。
事实上,听到谏言后,圣人虽然愤怒到拂袖而去,但御驾也始终没能动身。
局势僵持了起来,这个时候,大营内纷纷扰扰,消息泄露出去,一面是很多人都开始尝试新一轮的逃窜,甚至包括许多官吏,另一面大家也都希望两位相公也说句话……但是两位相公终于说话,却是在五月下旬这一日,公开上书,请求圣人移驾江都,以作巡视。
而趁此时机,皇帝也再度召见来战儿,然后当众询问,却只是问了一句话:“连你都要这样,朕还有什么指望?”
来战儿身体雄壮,宛若巨人,又是堂堂宗师之境,而且实际掌控大营军务,闻言却只能涕泪交加,然后最终在大堂中叩首,亲自恭请圣驾南巡江都。
五月廿八,圣驾正式南巡。
而也就是这一日,东都城内,南衙议事堂内,大宗师曹林忽然停止了言语,诧异扭头望向了东面。
所谓东都八贵,其余七人各自诧异不解。
但是很快,他们似乎就醒悟了过来,因为地面忽然开始摇晃了起来,然后便闻得议事堂北面传来巨大的震动声与呼救声。
“是地动?”首相苏巍诧异询问,却只是盯着曹皇叔……毕竟,有这位在,便是地震也不会让他们有危险。
“不是。”另一位相公牛宏愣了愣,似乎有些经验,但脸色反而苍白。“是塔又塌了!”
堂中一时鸦雀无声。
“不用管它。”曹林深呼吸了数口气,周围真气激荡,平地生风,却最终安静了下来。“咱们继续议事。”
周围人或犹犹豫豫,或战战兢兢,皆无话可说。
PS:感谢新盟主君子jiang同学和且放白鹿吧同学……两位老板大气,感谢老板们的飞机。
第一百七十章 浮马行(17)
五月底,可能正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登州大营南面的道路上,绵延几十里的范畴内,乱做一团。
一面是成建制的甲士、仪仗、队列,一面是毫无秩序的奔跑、宣告、逃窜、躲闪……而且两者总是能无缝转换,刚刚的秩序维持者,马上因为陷入某种混乱而沦为被执法者,刚刚被执法者组织起来的乱军,又要反过来维持秩序。
而且,信息也极为混乱,不知道真假的消息满天飞。
一会有人宣告过来,说是圣人已经许诺,到了徐州就大赏三军,到了江都还要再赏;一会又有传言,说是虞相公去见了圣人,要将宫女发下来给东都籍贯的士卒做老婆;转过身来,又有人说某某大将军造反了……反正不管真假,基本上就是听个乐子。
最荒诞的一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在这日下午时分,眼见着前方道路毫无荫凉,一群关西屯军在路边一个山坳里停了下来,拒绝上路不说,反而对来往的队列破口大骂,起哄推搡,阻碍行程,一时无人敢管。
而就在这时,好巧不巧,一位北衙公公自前方往后传圣旨……圣旨本意是让已经随本部去了河间的薛常雄接管河北治安,讨伐清理河北盗贼云云……结果屯军首领拦住天使,询问之后,却立即转身宣告,说是圣人让他们关西人都去河北听薛常雄薛大将军的指派。
紧接着,就是数以千计的成建制部队直接乱哄哄往身后大营方向退,也不晓得是真误会了,还是在装糊涂。
不过,来战儿既然咬牙应下了圣人的要求,横下心来组织南迁,又如何会允许部队这般散掉?
须知道,尽管没有人说出口,但真正的高层都明白,圣人这是三征实际大败后,在躲避东都和皇叔曹林。而一旦等御驾到了江都,要与皇叔和睦也好、对峙也罢、反目也成,军队都是最核心的本钱……至于来战儿本人,原本也是不愿意揽权的,可一旦管事,是没有手段还是没有威望?是没有修为还是没有经验?
于是乎,圣驾决定转向江都后,甚至是三征东夷以来,最大一次军法执行得到了贯彻。
来战儿总揽,圣人点头,两位相公批复,北衙传令,司马化达、司马正父子外加韩引弓、赵光等将汇集精锐部队镇压,最后斩首八百余众,血淋淋的无头尸体被扔在路旁无人理会不说,首级却被统一挂于骑兵马后。
然后,这些挂首骑兵被交与圣人非常信任的赵光,统一做军纪弹压使用。
上下噤声胆寒之后,队伍重新做了强调,乃是说非圣旨、虞张两位相公与牛督公钧旨,以及来战儿以下各卫大将军将军直接军令,任何人不得擅自离队。
否则,军法巡骑有权力将逃散者直接格毙于当场。
经此一事,队伍方才终于进入了一种虽然免不了混乱与逃散,却终究抑制住了大规模哗变的微妙平衡中。
并得以继续南行。
但还是那句话,事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混乱中,这一路注定不太平。
“所以,你是准备到淮上再转身去武安上任?”就在军法得到强调的当晚,刚刚搭建起的路边营地内,相公虞常基听完言语,并没有太多表示,而是朝身前人反问。“这里面应该有些隐情吧?”
“是。”
张行犹豫了一下,恳切做答。“是靖安台的事情……靖安台在御前有三组人,都想回东都,而到了淮上,淮右盟本身是靖安台直接扶持的官方下线,也是下官当日亲手所立……他们的意思是,希望我看在香火情上,在淮上时动用一些关系,通过分船的方式,不声不响让他们分开,省得惹出事来。”
虞常基点点头:“这就说得通了。”
“这里有什么关碍吗?”张行愈加恳切起来。“朝廷对此事会不会有专门考量?”
“没有这回事。”虞常基淡漠的看了看对方,依旧言语随和轻松。“东都是大魏的东都,江都也是大魏的江都,靖安台的人原本是为了沿途地方弹压治安而随军的,如今东征得胜而归,他们自然可以回去……当然,很多东都出身的人都比较思乡,你们低调一点也是对的。”
张行也点点头,便欲折返,但走了两步,却又回头驻足,语气一如既往的认真:“虞相公呢?有没有家人要回东都报个信、安排一下?下官愿意效劳”
虞常基微微打量了一下这个并不算无名之辈的年轻人,却又缓缓摇头:“我兄弟、几个儿子都是随驾官员,不需要回去,而东都的妻子、继子,只在东都安享富贵,也没必要过来……你想多了。”
张行再度点点头,便转身离去。
随即,他直接又找到了张含,然后将虞常基那里的言语诚实以告,并问了同样的问题。
张含的回复其实也很类似,而且显得非常干脆:“我只一人在此,还是南人,必然要妥当随驾的,至于东都的家人,日后自有说法,倒也不急。”
张行只能点头,但却提及了另外一件事:“伏龙卫守陛下旨意,以十人随侍张相公,这个规矩到了眼下还要继续吗?”
张含终于愣住,但仅仅是片刻后便严肃以对:“靖安台中镇抚司的人当然可以回东都,但伏龙卫不行,他们虽然属于靖安台西镇抚司,但职责特殊……张副常……张郡君、张三郎,你要站稳立场!我知道你要去武安当郡守了,但正所谓善始当善终,最起码眼下要站稳了!”
“我懂了,伏龙卫随侍的事情要继续下去。”张行会意点头。“至于说伏龙卫中有人想要回东都,我也尽量安抚……但请张相公包涵,我终究是个要卸任的人,有些事情,怕是要白常检来做决断,而白常检的立场,恐怕不是我能干涉的。”
“其实,白常检上面不还有齐王殿下吗?那才是管着西镇抚司的正经少丞,而齐王殿下肯定是要去江都伴驾的。”话到此处,张含相公大概也意识到自己话语的无端,只能当场叹了口气。“总之,国事艰难,张三郎要懂得相忍为国,要是情况不对,或者白常检要做决断,你不妨与我传个信,我也好去劝一劝……咱们还跟之前撤退时一样。”
张行颔首称是,拱手告辞。
随即,他又去找了薛亮。
后者对张三郎的到来充满了警惕,但听到原委后,却也一时松了口气,然后连续来问:“如此说来,虞相公晓得我们靖安台的难处,准我们离开?但要等到淮上,听你统一安排,走淮右盟的路子,分船低调离开?不惊动旁人?”
“是。”张行依然言辞恳切,他今天见谁都恳切,只有更恳切,没有最恳切。“我知道自己与罗朱绶有些过节,但还请薛朱绶为大局着想,与罗张两位朱绶讲清楚、说妥当……从今日起,到淮上前便可以远离御驾,与伏龙卫一起在外围独立行动,以保持低调,免得到时候有些不妥当……因为这个时候,可能御前谁一句话就会坏了大家一辈子的性命前途。”
薛亮重重点头,深以为然:“我晓得了,大哥那里和张朱绶那里我都会尽量劝解……这个时候,确实不该多想。”
张行也不多言,而是继续转身去拜访他人。
就这样,这一夜,张三郎足足又走动了十几处地方,包括王代积、司马正以及余公公、丁队将等熟人……得到的回复也都不一。
不过,无论如何,绕了这么一圈后,尽管消息还没彻底传出,但毫无疑问,在所谓一个专行特务的小圈子里,有心人还是都已经晓得了几件事情:
首先,靖安台的人似乎准备离开御驾回东都,而且隐约已经得到了虞相公的默许……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东都和江都不大可能撕破脸皮,而靖安台此次派出的三个巡组三个朱绶,两个朱绶是曹皇叔的义子,一个是东都八贵之一的亲子,他们没理由不回去。
其次,伏龙卫去留不定,伏龙卫自家肯定是想和锦衣巡骑一起回东都的,但上面似乎不许,还在私下讨论……这也是当然的。
最后,张三郎手上有些渠道,大概是淮上左近,可以让少部分人在过淮河的时候轻松分船离去,不和大部队发生冲突,也不引发骚动。
而这个渠道,也同样得到了虞相公的默认。
得益于这些消息,往后两三日内,御前的特务力量中,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来找张行,寻求验证,进行商讨,这就好像之前在落龙滩前于伏龙卫中养马一样顺理成章……只不过,有的人居高临下,有的人自有所恃,还有的人小心翼翼,甚至有人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被允许离开还尝试寻求机会,为此不惜贿赂与出卖情报。
“王代积的话不能信,他只是因为局势不稳,想寻个避难之地,所以来盘桓……实际上,他出身寒门,所有权力都来自于迎奉圣人,圣人去江都,对他来说反而是好事,因为到了那里,能倚重的人不多,正是往上爬的好机会。”
夜晚时分,月色稍起,营地里满满都是劳累一天后的抱怨和呻吟声,而张行例行端着冒着寒气的碗,坐在一辆倾覆的条木上平静分析。
“倒是那几位公公,委实不好说真假,尤其是在东都有产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