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豪商_分节阅读_第148节
小说作者:少地瓜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777 KB   上传时间:2025-10-18 20:22:34

  此事仍需再议,但经过今日一遭,明月对自己中选足有七成把握。

  除非另有一家曾产出过不逊于霞染的商贩出现!

  沿着来路下山时,正遇着几班学子上马球课,明月再看时,心境已很不同了。

  “不知那位宁管事住在哪里。”明月问道。

  卞慈就猜到她要私下接触,“住处不难找,不过私底下苏馆长不在,只怕他就没有今日这样客气了。”

  明月狡黠一笑,“谁说我要见他?”

  有话何必直说?许多时候,枕头风送进去的可比面谈清楚得多。

  两人谁都没提“分钱”。

  明月最有可能承办的就是今年的冬装,利润算一年四季之中最厚的,可即便如此,到手顶了天四五百两,一半也才二百来两,谁都没放在心上。

  大鱼在后头呢!

  宁管事是三甲同进士出身,早年只做过八品县丞,因仕途不畅,经人介绍方辗转来到万麟馆落脚。

  他有功名,便在城中偏西的位置赁了一处三进的宅院,将老母和妻小都接过来居住。

  万麟馆比西湖还远,宁管事不得日日归家,便同学子们一样,十日一回。

  算算日子,宁管事要六天后才能回家。

  明月先向卞慈问明其住处,又悄悄向邻居们打听了他老母和太太的身量:家常衣裳无需贴身,知道大概的高矮胖瘦即可。

  薛掌柜叫了店中裁缝来,后者问了样式后便当场立下军令状,“老太太有些驼背,衣裳后片需得另裁,额外打两道褶子,略费点工夫罢了。那位太太身量匀称,又是染色布,无需额外装饰……”

  两个人的衣裳,一日裁剪,两日缝纫足矣。

  薛掌柜怕耽搁明月用,便多叫了个裁缝,“你们手头的活计都先放一放,这两日先紧着这两件做,夜里也熬一熬。”

  两名裁缝都是熟手,知道行内规矩,听了这话便知道厉害,当下全力以赴,一并开工,次日一早开工,上午斟酌裁剪,下午飞针走线,太阳落山后仍挑灯夜战,熬得四眼通红,第三天巳时便交工了。

  明月额外赏了两个裁缝一份银子,又拿了一匹流霞染,亲自登门。

  她没来过,宁管事家的门子也不认识她的帖子,“我们太太会客呢,您有什么事?我好进去通报。”

  会客?明月立刻改变计划,忙道:“贵府上老太太、太太事忙,我不便打扰,这是前几日宁管事吩咐过的,要的两件样衣和一卷样子布,今日得了,烦请老太太、太太亲自过目。”

  自己头回登门,对方说不得警惕,当面未必能交割成功,倒不如这样打着宁管事的幌子叫他们自己人递进去。

  什么样衣、样子布的,门子听不懂,但却记住了“老爷吩咐过的”几个字,稀里糊涂就收下了,马上进去回话。

  宁管事的浑家姓李,彼时正同邻居说笑,见二门上的丫头递进来东西,原本有些疑惑,听了传话才放心,只仍有点疑惑,“什么样衣?之前怎么没听老爷提过?”

  传话的丫头哪里知道这些?垂着头说:“奴婢也不知道,门子那边说来人就是这么说的。”

  “人呢?”

  “送下东西就走了。”

  李太太还盯着那几个锦匣犯嘀咕,对面相熟的邻居已笑道:“想来他们也不敢胡说,宁管事事忙,一时忘了也是有的,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这倒也是,李太太便开了匣子,看到里面的彩衣后呼吸一滞,“这是……流霞染?!”

  邻居也吃了一惊,立刻放下茶盏,凑过来看了一回,“可不是怎得!乖乖,我在城中一家铺子里看过,要三十多两、四十一匹哩!”

  这般价钱,都够买一匹冬日厚提花缎了!

  又催促李太太拿出来细看。

  李太太也已忍不得,忙叫了清水洗手,邻居也一并洗了。

  流霞染,顾名思义,流动之云霞,静看已极美,可随着李太太拿起来的动作,轻薄细腻的纱随气流飘动,又有外间透进来的光影洒落,当真如采撷了一片云霞。

  邻居啧啧称奇,眼中流露出浓烈的羡慕,“这可不是野路子来的假货,一定是真的。”

  假货她见过,质地稀松不说,也远不如这个颜色鲜亮、灵动。

  只要看过真货的,就再也瞧不上假货了。

  李太太看得出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了。

  好精致的纱衣,拎在手中轻若无物,活像真的捻起一片云霞,她不敢想……

  “不是说样衣?”邻居急切道,“我看t倒真像是你的身量,快穿上看看!”

  李太太有些迟疑。

  宁管事自诩清高,做的虽然是肥差,却不喜欢家人过分招摇,哪怕是小女儿的衣裳,也甚少有这般华贵的,又怎会突然叫人做流霞染这样名贵的样衣!

  邻居却帮她想好了理由,“宁管事做的是万麟馆的管事,自然是馆里的公差,保不齐是上头什么大人物吩咐的。”

  已经心动的人,只需一点外力,轻轻地,轻轻地推一把……

  流霞染上身,李太太对着镜子里的人细看,突然觉得自己都不一样了。

  她曾见知府太太穿过一件,当时羡慕极了,谁能想到如今……

  听着邻居和众丫头的赞美,李太太不禁有些飘飘然,又叫人打开另一个匣子。

  嗯,前短后长,难为他们这样细心,一看就是给婆母的。

  婆母驼背,好些裁缝不注意,仍按正常人的身量裁剪,婆母穿上后,背后的下摆总会翘起来,很不体面。

  这家倒是不错。

  李太太自己美够了,送走客人,复又换回旧衣裳,亲自捧了婆母的样衣送过去。

  “娘,您试试,若有哪里不中意的,还有一匹整纱,叫了裁缝来现量现做就是。”

  纱质地轻薄、细滑,柔若无物,极难缝纫,非积年老手不可得,反正李太太和家里的丫头们都做不了。

  老太太眼神不大好,见了样衣却眼前一亮,“哎呦,这颜色好。”

  江南人偏好清雅的色彩,可她老眼昏花,看着就是模模糊糊的一团,远不如热烈灿烂的流霞染明快。

  李太太亲自服侍她换上,果然合体。

  老太太熟练地摸了摸后腰,满意极了,“嗯,这个裁缝好,前后一样长!”

  对普通人来说偏长的后片,她穿了正好平齐。

  再走两步,老太太又赞,“真轻快,真凉快啊!跟没穿似的。”

  之前她穿的是罗,可纱又比罗更轻薄,自然凉快。

  等几天后宁管事回家,愕然发现亲娘已经爱上了流霞染,还乐呵呵说:“这个好,以后我就穿这个了。”

  宁管事顿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自己的亲娘,一大把年纪了,难得开口说喜欢一件衣裳,难不成还不许她穿?

  只好先捏着鼻子糊弄过去,转头就去向浑家发作,“你糊涂啊,生人不清不楚送进来的东西,你们怎么就收下了!”

  李太太原本欢欢喜喜等他回来,结果却劈头盖脸挨了一通骂,也是委屈,抽抽噎噎道:“甚么生人,甚么不清不楚,她说得明白,是你要的样衣、样布,又知道咱们家,又知道我们婆媳俩的身量……以往不也有这样来的?”

  他管的就是采买,以前也没少见了人来送谢礼,布料怎得?送银子的也不是没有!怎么偏这回不行?

  李太太胡乱抹了脸,“难不成不是你要的样衣?”

  宁管事:“……我要的不是这样的!”

  他确实要样衣,但要的是万麟馆的襕衫!谁让那奸商给他老娘、老婆做了!

  真是防不胜防!

  见他迟疑,李太太越发笃定,立刻变得理直气壮起来,“别打量我不知道,定是你私下里应承了旁人,如今又反悔!”

  你娘也穿了,我怕什么?

  以前虽也收过银子,但一分一毫都得过宁管事的手,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都是他说了算。因怕外人说闲话,李太太都多少年没见过正经鲜亮衣裳了,更别提霞染、流霞染之流名贵的。

  银子她摸不着,送来的样衣穿穿还不行么?

  人家还额外送了一匹整料,你想要,自己做去!

  宁管事被戳中心事,恼羞成怒,面上涨红,“真是头发长,见识短,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

第111章

  “这么说,虽然叫月俸,但你们并不是每个月都能领?”

  宁管事一家上演悲喜各不相通时,明月正扒着卞慈疯狂请教。

  还是上次的茶肆,不大,位置也不太好,但正因如此,客人也不算太多,清净自在,正适合两个并不怎么擅长品茗的人密谋。

  “天下财政尽归朝廷,可户部那样忙,天下这么大,多地往返一次便要数月甚至近年之久,怎么可能每月发放?”卞慈笑道,“故而往往都是夏天领一次,冬天领一次,一次领半年。”

  有时财政运转不畅,一年领一次也是有的。

  “那要去京城领吗?”明月以前从没想过这些问题,觉得颇有意思,“还是由各地开销?”

  这家的茶水她尝不出好坏,可老板娘亲手做的椒盐千层饼,咸香适口,当属一绝。

  “就近交给各路治所处理。”卞慈耐心解释说,“比如杭州便是两浙路的治所所在,除本地知府衙门之外,另有对内的转运司、对外的市舶司、提点刑狱司、各样官办作坊、学政等或直属中央,或隶属地方的大小数十处,统一由本地开销。”

  “说得也是,那么多衙门,那么多官儿,哪怕每人每月只领十两,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若月月输送,还不累死?驿站天天跑马拉银子了!”明月恍然大悟,又问,“可是天高皇帝远,又没人天天在旁边看着,会不会有人吃空饷?”

  前两年去京城,她隐约听说砍了几个贪官的头呢!

  卞慈被她的“跑马拉银子”“天天在旁边看着”的说法逗乐,眼底沁出笑意,“水至清则无鱼,自然是有的。因此户部上下要时时留心,另外朝廷也会不定期派下巡查御史……”

  “原来如此!”明月想了想,摇摇头,跟着笑起来,“我管那么几个人都时常觉得辛苦,朝廷管那么多事儿,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当家难呀!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大国小家,皆是如此。

  明月托着下巴想了半日,咋舌不已,“这么一来,朝廷得准备多少银子呀!”

  “这就是我要说的关键所在,”卞慈蘸取一点茶水,在桌面上飞快书写,“各衙门中九品及以上有品级的官员各有几位乃至几十位不等,其下又有许多不在册,但也由朝廷供养的吏员……”

  官员的俸禄通常由银两和米粮等组成,按理说,应该以白银为主,然朝廷开采的白银有限,还要留做大宗贸易等重要用途,所以实际到手的现银并不多见。相当一部分,甚至特殊时期的大部分都会由粮食、布匹,甚至是香料等等可以流通的硬通货代替。

  而两浙路一带盛产丝绸,在此任职的官员们的俸禄之中,丝绸就占据很大一部分。

  明月一边听卞慈说,一边在心里飞快地计算:

  杭州原为州,后升格为府,为所属两浙路之治所所在。除杭州外,两浙路下辖另有十三州、两军,而以杭州为例,其下辖有钱塘、仁和、富阳、余杭、临安、於潜、盐官等十县,每县都有县令、县丞、县尉、主簿、教谕、驿丞等六到十名有品级的官员,十名左右无品级的在册书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02页  当前第1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8/2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豪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