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范家这样的,范家在富甲一方之后,一方面督促自家子弟求学上进,一方面资助有才气却贫苦的年轻学子,这样坚持不懈做了三十年,范家出了两名进士、七位举人,且,京城和吴地的官场上,都有范家的人脉。
虽然与聂家这种底蕴深厚的世家还是差了一些,但是至少现在,没有人再说范家满身铜臭了。
不过,前两年范家大夫人聂宛华想让女儿嫁给梁王次子赵廷暄的时候,范大老爷是不赞成的。
出身梁王府又如何,一个次子而已,将来分家搬出梁王府,也不过就是一个富贵闲人。
范大老爷不认识梁王一脉的人,但是他见过吴地的几位贵人,他们都是吴王的叔辈或者兄弟,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有的甚至靠着妻子的嫁妆生活。
赵廷暄迟早也会是这样。
可是这一次,岳母的意思是让范秋筠嫁给那个病秧子赵廷晗做梁王妃,范大老爷动心了。
梁王妃,那是梁王妃,聂家一群只会风花雪月的败家子,却还能维持今日的体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聂家出了一位梁王妃。
而范家是做生意的,范家在梁地有很多生意,如果范氏女做了梁王妃......
范大老爷只要想一想,就心花怒放。
因此,他用最快速度做出决定,亲自带女儿去梁地,以看望老梁王妃聂氏的名义。
可是父女俩在途中的第二晚,范秋筠便病倒了。
不但高热不退,而且满身红疹。
范大老爷大吃一惊,这种情况他经历过。
范秋筠三岁时有过一次,五岁时又有过一次,两次都差点要了小命。
第二次时,范大老爷请到一位名医为范秋筠诊治,这才知道范秋筠竟然是对花生不受。
对于高门大户而言,这种事情便是绝密,以免传到居心不良的人耳中,酿成大祸。
从那次之后,范秋筠便再也没有吃过花生,她身边的丫鬟婆子亦是如此,以免自己吃了花生,把病气过给小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十年来,范秋筠一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可是现在,范大老爷最不想发生的事,却在去梁地议亲的路上发生了。
若说这是巧合,范大老爷打死也不相信。
虽然住在客栈里,可是吃喝用度都是自带的,就连厨子也是自己人,不存在食材出现差错的事。
范大老爷查来查去,最后查到范秋筠临睡前吃的两块点心上面。
这点心,是临来之前去聂府向三老太太辞行时,三老太太让给带上的。
外祖母送的点心,自是要收下的。
同样的点心还有几块,范大老爷虽然觉得三老太太不会害范秋筠,可还是让人去查了。
结果很快出来了,那几块点心当中,有两块的味道和其他不一样,里面掺了花生粉。
是把炒熟的花生研磨成细粉,加在点心面料之中。
常吃花生的人一吃便能尝出来,可是对于范秋筠这个长大后便没有吃过花生的人,却是根本尝不出来的,她只是觉这点心很香,却不知道这便是花生的味道。
同样的点心,有的掺了花生粉,有的没加,能不能吃到加料的,全凭运气,而范秋筠的运气不好,被她吃到了。
范大老爷气得摔了一整套的茶盏。
这不是巧合,这是谋害!
为的是就是不让范秋筠去梁地!
可如果说这是三老太太做的,范大老爷是不信的。
想要撮合这门亲事的人,就是三老太太,范秋筠做梁王妃,范家得利,聂家同样能得利。
当然,范大老爷也清楚,这件好事之所以会落到范秋筠头上,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聂二老爷死了,聂蓉蓉要守孝,而聂氏欠了聂家三房一条命,一条命换一个王妃,聂二老爷死得其所。
如果聂蓉蓉不用守孝,也就没有范秋筠什么事了,不过,聂蓉蓉不用守孝的前提是聂二老爷没有死,他不死,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
范大老爷一边给女儿治病,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回家,把这件事告知了聂宛华。
聂宛华是后宅妇人,她想事情的角度与范大老爷是不同的。
她立刻就猜到是谁做的了。
她的二嫂,聂二太太!
聂蓉蓉是不是也参与其中,不得而知,不过这件事,肯定和这对母女有关系。
但是现在聂宛华还不能将此事捅破,那样一来,三老太太同样没脸,现在范秋筠和赵廷晗的亲事还有求于三老太太,聂宛华不想得罪娘家。
可她也不想就这样轻易放过那对母女。
于是不久之后,聂蓉蓉便因为痛经去请稳婆。
她不是初潮,以前只是身子不适,却没有像这样一样疼得死去活来,她先是忍着,后来忍不住了,丫鬟告诉给聂二太太,聂二太太便让人去请稳婆。
这年头,女大夫凤毛鳞角,他们这里没有,千金科的大夫都是男人,聂蓉蓉是未出嫁的姑娘,自是不便去请男大夫看这个。
稳婆从聂家出来后,外面便有了传言,聂蓉蓉身子不好,不利子息。
接着,又有二太太和聂蓉蓉这对母女皆是命中带克的消息传出来,一时之间,本地高门大户的后宅之中,都在谈论这件事。
子息不利,又命中带克的女子,哪个高门大户敢娶?
聂家都在守孝,聂二老爷新丧,无论是斩衰还是齐衰,都在孝期。
因此,这些闲话传出来时,聂家毫不知情,待到他们知道时,早已是夸张放大了数倍,传得沸沸扬扬。
当然,这都是后话。
而范秋筠不久后便痊愈了,红疹褪下,但是脸上却留下了几个显眼的红印子。
无奈之下,只好取消行程,却又不想回到府里被堂姐妹们嘲笑,范秋筠只能暂时住在范家在外面的一处宅子里,这一住便过年了。
十几岁的年轻姑娘,生机勃勃,过完年,脸上的红印子便消得干干净净,还是肤白貌美的范姑娘。
范家父女重新上路,紧赶慢赶来到梁地,可是还没到达梁都,他们便听到一个最不想听到的消息。
梁王府正在私下里和孟老翰林家议亲。
私下里的消息为何会传出来?
那是因为梁王府还在孝期中,自是不能大肆宣扬,可是过年的时候,赵二小姐从白鹤山回来后,便亲自到孟家,把孟大姑娘接进王府,孟家也传出消息,说在此之前,这位从山沟沟里找回来的孟大姑娘,就已经是端秀宫的常客了。
还有传言,说孟家之所以能顺利找到孟大姑娘,还是托了大郡主的福,是大郡主的人先打听到孟大姑娘的下落,孟家才把人接回来的。
甚至还有传言,孟大姑娘初来梁都,教她礼仪规矩的嬷嬷,都是梁王府派过来的。
原来如此。
全梁都的闺秀你争我抢想要嫁的赵廷晗,却让这个忽然冒出来的孟大姑娘捡了漏。
谁不知道现在老王妃聂氏已经不管事了,能在赵廷晗面前说上话的,就是大郡主赵云暖。
这个孟大姑娘,还没认祖归宗,就和赵云暖扯上了关系。
听到这个消息,范秋筠气得撕烂几条绣帕。
虽然隔了房头,可她仍是老王妃聂氏的外甥女,以她的身份,不做正妃而做侧妃,一定会被耻笑。
范大老爷眉头深锁,他开始重新审视这桩亲事。
果然,距离会造成消息上的延迟。
范大老爷也算是消息灵通了,他甚至查到聂琼华死得不明不白,查到梁王府那个养女因为被聂氏嫌弃,而住到山上,却没有查到聂氏已经在王府里不管事了。
当然,即使他查到这些,也会误以为是聂氏是因为身体不好而暂时放权,王府里的琐事不管就不管了,但是儿女的亲事,还是要由她这位生母决定的。
可是到了梁地,虽然还没到梁都,风向却已经变了。
梁地人提到梁王府,句句不离大郡主,赵廷晗有病,又在王陵守孝,不提他很正常,可是同为女眷,老王妃却如同不存在一样,反倒是大郡主名声赫赫。
那孟家从山沟沟里找回来的姑娘,就是因为和大郡主扯上一点关系,便成了内定的梁王妃。
范大老爷有了退意,便去询问女儿的想法,女儿正值芳龄,又生得花容月貌,不嫁给赵廷晗,依然还有其他选择。
可是范秋筠却道:“传言而已,女儿听说那孟氏女长于山野之中,又因为守孝错过芳华,这样的女子,又岂能入得了姨母的眼,再说,表哥自幼长于京城,什么样的女子没有见过,怎能看得上她?大郡主和她有来往又如何,妹妹难道还能插手哥哥的亲事吗?”
范大老爷虽然觉得女儿想得太过简单,可是他一向宠爱这个女儿,女儿这样说了,他又觉得也可以一争。
范家父女一入梁地,赵云暖便得到消息了,待到他们给梁王府递了拜帖,赵云暖便笑了,有意思,这拜帖竟然是给她的。
范家是聂氏娘家的姻亲,于情于理,也应先拜见聂氏。
赵云暖猜到范家父女为何会来梁都,她假装不知,在府中接待了他们。
范秋筠一袭湖绿色的春衫,配着月白的裙子,珍珠头面配上明眸皓齿,端庄中不失灵动,果然是个美人。
可惜她与聂家是姻亲。
赵云暖拉着范秋筠的手,笑着说道:“范表妹来得正好,刚好可以参加三日后在紫藤山庄的春日宴,到时表妹能结识很多梁地的名门闺秀。”
范秋筠大喜,忙问:“表姐也去吗?”
赵云暖微笑:“我会去的。”
王室的孝期虽短,可除了继承王位的嫡长子以外,如无圣旨,其他人都要守足二十七个月。
这二十七个月,虽然不用像民间那样足不出户,可也不能太过张扬,比如宴会之类的,能免则免,当然,如果确实需要出席,只要不是玩得太花,也是无妨的。
这春日宴,办在梁王府的紫藤山庄里,赵云暖是主家,她说会去,也就是露个面而已,但是对于范秋筠而言,已经足够了。
第121章 结仇(两章合一)
转眼便到了春日宴的日子,范秋筠早早便打扮妥当,她的一身行头都是花了大价钱,让绣娘赶工缝制的,素雅不失鲜亮,雍容又不张扬。
可是来接她的却只是梁王府的云嬷嬷,却不见赵云暖的影子。
范秋筠不悦,这个姑子太不识礼数了。
现在就能议亲了,待到除了服,就把她远远嫁出去。
有郡主的封号又如何,只要嫁得远,就是皇后娘娘也管不了娘家的事,再说,藩王的郡主又能有什么好亲事,要么是破落户,要么就是穷书生,到那时,隔三差五就有穷亲戚上门打秋风,看她还有什么威风可抖。
至于远在白鹤山的赵时晴,范秋筠压根没有放在眼里。
一个养女而已,多看她几眼对她都是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