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壑看着跪在地上的女子,她明明跪着,却头颅高昂,眼中已经没有半点畏惧之色,唯于一片铮铮铁骨的韧劲。
“你……”不知是被她言语震撼,还是在思她如何能有这般见解,薛壑竟一时语塞,只无声看着她。
他莫名觉得有一瞬看见了江瞻云。
但江瞻云不会仰视,她从来都是俯瞰众生。
“后头话是殿下教的,殿下与我们厮混,说得最多的便是,这世道,谁比谁高贵!”江瞻云这会意识到言语太过,赶紧补上漏洞。
“你、她说得对!”许久,薛壑才吐出一句话,回去自己的案前坐下,“起来吧。”
江瞻云深吸了口气,嘟囔道,“阿兄放心,就算我真的对您有几分动心,也都是因为殿下,我更喜欢殿下。”
薛壑抬眸,眼光中竟带了一丝不可察觉的暖意,“其实殿下教你写字,你该珍惜的。她的一手隶书,写得极漂亮,比我好多了。”
江瞻云一双本就圆亮的眼睛瞪得更大了,上扬的嘴角压也压不住,垂着眼睑道,“殿下若听到,肯定欢喜。”
她眉眼弯弯,浓密的睫毛覆下,便也不曾看见对面青年难言的落寞。
只闻他道,“未来一段时日,我会很忙,你将近来所学好好练习。无论听到甚,见到甚,都莫轻信,也莫要离府。”
江瞻云抬眸看他,青年脸上褪尽了血色,眼底隐隐含有两分惧意,极快地隐去了。剩寒森森一片冷光,衬得一张脸愈发白如鬼魅。
作者有话说:
----------------------
下章入v啦,会有万字掉落。18、19、20三天的更新都在零点。感谢宝子们支持,本章有红包!
第18章
【朱袍与青绶】
“未央宫前殿站着的衣冠楚楚之辈, 多少是人面兽心,镀着金身,裹着破絮, 眼中只有高官厚禄, 利益权势, 无有半点民间疾苦……”
“落英若有您这般出身, 未必不如您;您若和坊中人投的是一样的胎, 许是比之还低贱!”
“后头话是殿下教的,殿下与我们厮混,说得最多的便是:这世道, 谁比谁高贵!”
“阿兄放心,就算我真的对您有几分动心,也都是因为殿下, 我更喜欢殿下。”
“殿下若听到,肯定欢喜。”
……
廿三这日后,薛壑总想起薛九娘说的这几句话。
在午夜梦回时想起。
他嘴角噙笑, 眼角含情, 睁开的双眼还凝着光彩, “殿下”两字滚出唇口, 人已经仓皇从榻上起身,掀帘要去追她。
他想问一问她:为何在她死后, 齐尚能一把火将自己烧了, 说恐她泉下寂寞, 要去陪她?为何温颐会沉迷五石散,就为在虚幻中见她一面?为何落英手无缚鸡之力,却有为她报仇的勇气?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能让这样多的人这般爱她?为何轮到他, 就不如他们了?他一直都没想过死,他为她报仇也是因为“忠义”的枷锁,怎么他就不像他们那样爱她呢?
“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薛壑转身看着黑夜中的帷幔,扑上去撕扯。
生时,她就留他一个背影,一个轮廓。
死后,也迟迟不肯入梦。即便入梦也是寥寥。
在早朝行径北阙甲第的道路上想起。
他在马车中掀帘看府邸至东的向煦台。朝会在寅时三刻,天昧不明,但府中人起得很早,灯火在这个时辰已经亮起。
问何故早起?
那女子说,想快些掌握阿兄所授课业,早日入宫替殿下报仇。
薛壑点点头,“相信我,很快的。”
“阿兄脸色不太好?”
薛壑以拳抵口,咳了两声,“等诸事结束,养养就好了,不碍事。”
在未央宫中央官署的御史台中想起。
他翻着那卷《上君节乐廿规疏》:罢珍馐之靡,去歌舞之繁,省赏赐之滥……
不由觉得有些恍惚,她出身至贵,生来便是公主,公主之后是更尊贵的储君,怎就能说出“这世道,谁比谁高贵”这样的话的?
在未央宫前殿的朝会上想起她。
少年储君低天子一阶,北面升座,俯瞰众生。
当也在看他。
只是耳畔嗡嗡,传来的是一个男子的声音,“薛御史的意见呢?”
薛壑抬眸,看张合的两片薄薄唇瓣,看少年人眉目英挺,眼中含着温良的善意,面上露出宽仁的笑意,一副连江瞻云都不曾辨出的谦和姿态。
这日是三月十五,早朝正在进行。
薛壑辨清今宵几何,拱手作揖,“陛下仁孝,臣没有意见。只是陛下惯常节俭,不若将太后入长乐宫的宫宴设在端阳日,两节合一,岂不美哉!”
虽然在尚书台任职的三位堂兄前些日子已经得了他的消息,但这会听话从他口中说出,还是胸中憋气。这样的一退步,他日再举兵反之,又要以何理由?
不满的不仅仅是薛氏的族人,还有一批追随江氏半生历经两朝的臣子。三公处倒是没有,丞相自靖明女帝一朝起由尚书令替代,但尚书令温松没来上朝;剩下便是太尉杨羽,自然是支持天子的,这会很友好地看了薛壑一眼。
投给他如刀似箭之眼神的,过半是九卿位上的官员,譬如执金吾、廷尉、宗正、少府等诸卿,此番对他多有失望;而大司农封珩和光禄勋许蕤身负辅臣之责,如今面对薛壑这般态度,二人一时不知他心思,便保持了静默。五大辅臣中就剩了一位久不上朝的尚书令,然尚书令前两年就表示与薛氏同进同出,御史大夫可替他表态。如此下来,朝堂一时寂寂,尊奉武安侯夫人为太后于端阳日入主长乐宫一事即将成为定局。
执金吾同廷尉眼风扫过,到底按耐不住,正欲执笏反对,却闻殿门口一人躬身叩拜,“臣有话要说。”
诸卿闻声回首,见得竟是淮阴侯凌敖。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御座之上的新帝脸色微变。
凌敖早已乞骸骨,但因爵位在身,又是宣宏皇太女之外翁,为显君者仁德,明烨曾在登基当年,批复了许他随时入明光殿哀思储君的奏折。未曾想,会有这么一日,让他出现在了未央宫前殿的早朝上。
但左右薛壑同意了,一个空有爵位无有实权的老翁,不足为惧。
却不料,紧随其后,又一人出现在殿门边。
来人一身官袍,青绶银印,头戴进贤冠,正是天子数次请他出仕被拒、薛壑多番劝他戒去五石散无果的尚书令温松之孙,温颐。
这日,他着袍戴冠,领了九卿之首的太常职,出现在未央宫前殿。亦是五年来,首次回来朝堂上。
许是久用五石散之故,青年面容清癯,容光黯去,一双曾经温润的眼睛少了神采,多出两分空洞。
然他立在那处,三月春光一照,尚存年少英姿。只是日光之下,袍服稍有不洁,熏香染过的衣衫散发异味。若细论起来,多少有几分君前失仪的意思。
但明烨仁善的皮套一戴多年,自然不会追究。不仅不追究,这会礼贤下士,正请他入殿。
“陛下——”守在殿门口的禁军校尉踌躇出声,随他目光指引,满殿群臣望向温颐手中拎着的一物。
用布匹包着,圆鼓鼓,沉甸甸,泛出血色,落下血珠,发出血腥气。
温颐身上的那点不洁,熏香里弥漫出的异味,全都来源于此。
“启禀陛下,此乃鲁鸣人头。”温颐没有踏入殿门,守着规矩将布帛在殿门口打开,露出一颗须发敷面的头颅,“臣前些日子离开京城,乃是奉师命前往幽州清理门户。鲁鸣此人于承华廿二年犯贪污罪被贬后,臣祖父怜他之才,一直想等他戴罪立功有所建树,再为他求情回京任职。然十年来,他实在让祖父失望,故此番臣前往,便是代祖父将他逐出师门,与其划清界限。不想其恼羞成怒,下毒拔剑欲谋害臣,臣出于自卫反杀于他,今日返回京畿特来请罪。”
“陛下,太常其罪可免。”这会最先说话的乃执金吾。
其实温颐的话漏洞摆出。
温松若想与鲁鸣解除师徒名分,在长安城内命座下子弟手书一封便可,哪里需要长孙千里前往。这分明就是为鲁鸣前头做孝母赋之故,温松在此刻直接以鲁鸣的一颗脑袋摆出态度,不支持。持笔著书的百年清流门楣,骨头硬起来胜过握刀披甲的人家。
执金吾带着一丝轻蔑看向薛壑,开口保下温颐,“陛下,杀害朝廷命官者,按律当斩。然太常亦是朝廷官员,乃自卫伤人,此罪得重新论。”
“此间只有太常一面之词,可有人证否?”廷尉得执金吾暗示,很快接来话头。
“有。”温颐道,“臣之随从目睹全程,除此以外还有鲁鸣从犯之口供,以及欲要给臣喝的毒酒为物证,其家中侍从亲族可为人证。如今人证物证皆在北宫门外,陛下可随时着人审问。”
“好,传上来。”明烨开了口,“廷尉,你现下审问,朕与诸卿旁听。”
一场案子审得极顺畅,鲁鸣谋害人命在前,温颐自卫反杀在后,最后廷尉处给温颐定了个枭首不尊尸身之罪,罚其一斤金。
这个案子显然不是这日朝会的重点,不过一个插曲。如同鲁鸣微不足道,棋子尔。
温颐前来,自然为着更重要的事。
——反对武安侯夫人入主长乐宫。
他在谢恩之后,入殿走到九卿首位,直入主题。
“《礼记》曰:大宗者,尊之统也。陛下过继于先帝一脉,实成大宗,而非延续本生家之小宗,若尊生母为太后,实则以小宗乱大,不符礼制。太后为国母,必须是先帝之正妻,此乃‘正嫡之礼’也。而陛下之生母亲虽有血缘之亲,却无宗法之尊,若称太后,便是以私亲乱国统,动摇王朝宗法根基。”温颐言辞缓缓而来,“臣闻这话是去岁御史大夫上谏之词,薛大人,下官可曾背错?”
“一字未错。”薛壑位列三公,站得比温颐稍前,转过身回他。
“薛大人以宗法礼制为核心,明‘继嗣当承大宗’之理,此处下官万分赞同。”温颐朝新帝拱了拱手,继续道,“然除此之外,臣还有一处补充。太后之位不仅是尊号,更是皇权正统性的象征,一旦突破宗法限制,怕是后患无穷。陛下奉生母为太后,便寓意先帝皇后之地位将被削弱,此例一开,未来藩王、豪族旁支入继者皆可效仿以尊私亲,宗法制将形同虚设,造成嫡庶不分、亲疏无别之状。史书之上的七国之乱,王八之患究其缘故,皆在于此,实乃有动摇国本之风险。是故,臣对奉武安侯夫人为皇太后持反对意见,还望陛下三思。”温颐话至此,跪首请命。
“陛下三思!”
执金吾,廷尉,宗正,少府等数位九卿高官附和,依次跪下去,紧接着半数朝臣亦跪首劝谏。
日头渐渐升起,悬在苍穹,未央宫前殿门户洞开,窗牖大敞,阳光铺天盖地落下来,撒入殿中。灼灼日光一路蔓延,舔上尤自站着的青年御史的袍服,将朱色渲染极致,似火在燃烧。
当近半数朝臣俯首后,薛壑这般站立显得尤为扎眼。火一般照亮新帝的眉眼,又灼伤俯身跪地之人的心。
他的身后,依稀还剩几位没有跪首的官员,皆是同族子弟,若非薛允拼命以目劝阻,他们这会也跪下了。
再明显不过,此番跪与站之间,乃立场的划分。
孟春时节,日头再烈光线也是柔和的,风更是清爽和煦。但薛壑还是被吹出了一身冷汗,区别于广袤天空下,茫茫原野上驰马挽弓后大汗淋漓的畅快,这一刻他终究憋闷而心虚。他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自然恐惧来日千夫所指。
他轻轻合了合眼,压下胸腔涌起的不适,喘出一口气,告诉自己其实应该欣慰的。这日凡是毫不犹豫跪下请命的朝臣,都是心念江氏者。而且温颐终于愿意穿上官袍,回来朝堂上。如此来日即便不再有他,也可由温颐续上。
而为着他的一番言辞,对于持赞同意见的自己,自当辨之。
薛壑顿了顿,理正神思,“太常所言不错,确也是臣之前所想。只是近来臣思此事,觉得尚可行之。首先,生母有十月怀胎、抚育成人之恩,生育之恩与养育之德,乃天地之大伦。若仅因宗法过继便贬抑生身之母,实则以礼制逆人伦。《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经》有云:父子之道,天性也;皆说明尊奉生身母亲是‘顺天道、合人伦’之举。若压制孝心,反而让天子落个‘忘本不孝’之名。我朝以孝治天下,不孝则失民心,失民心则动国本。其二,陛下兼具国君与人子双重身份。陛下承继先帝大统,乃尽君臣之责;回报生身之亲,乃尽人子之孝。而天子之所为,乃在于能定礼仪、顺人情,而非被旧礼所束缚。总而言之,继先帝之位,是承国统;尊生身之母,是全私亲。此二者并不矛盾,反而可显陛下公私兼顾之英明。”
薛壑的这番话,甫一闻来清晰有理,但漏洞犹存。若放在抱素楼作辩题之论,想必反驳者接二连三。但此刻在朝会上,奉天子之威者二三,俱他权臣之厉者二三,剩余四五中立不言,就出来一个太尉杨羽赞妙。
深阔的殿堂静下,薛壑有个瞬间几乎就要朝温颐脱口,如何不说话?如何不驳他?
忽闻身后不知何人惊呼“太常”二字,竟是温颐面色发白摇摇欲坠,就要昏厥。五石散伤身,又是连日千里奔波,温颐再坚持不住,在数次唇口张合挣扎欲要吐话却半点声响难发之后,终于晕了过去。
薛壑与他有一刻交汇的目光直到他被宫人抬出殿外救治,都不曾收回。
他依旧站着,站得英姿勃发,志得意满。
春风吹起他的袍摆,阳光愈发明艳地跳跃在上面,仿若燎原的火将他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