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一只统_分节阅读_第167节
小说作者:晴空之下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02 MB   上传时间:2025-06-05 11:57:55

  薛三这样的人,放在京城斗不过那群老狐狸,扔出去才能随意发挥,是把得用的好兵器。

  等三年过去,看看碛西的情况。

  若真是局势稳定,那便再送他去河北道,虽然最近契丹和奚国都递了归降书,但安东都护府那边还是有人蠢蠢欲动,也需要好好震慑一番。

  李琮可不知道他亲爹正琢磨着要把他的“薛先生”再次发配出去,此刻他正低着头,苦恼地看着在门口赖着不走的年幼弟妹,不知道该怎么把这群孩子劝回宫。

  父皇已经说了不让他们过来,但各宫娘娘还是不死心,这里面甚至还有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李嗣玄。

  李嗣玄年纪还小,虽然被封了甄王,但还是住在刘华妃的宫里,今天他被带来百福殿,肯定也是刘华妃的授意。

  李琮叹了口气。

  最近宫里的武婕妤产下一子,父皇为其取名为“一”。他们这一辈的李家儿郎都循“嗣”字,他名嗣直,堂弟名嗣恭,太子为嗣谦,父皇忽然给九弟取名“一”,且不循字,前朝后宫的议论之声喧嚣尘上。

  声音最大的一种,说父王喜爱武婕妤产下的皇子,有意升武婕妤为惠妃,皇九子早晚会取太子位而代之。

  当然,这些话都是在百福宫外议论的,皇帝在宫里守孝,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长安城内的小道消息满天飞。

  赵丽妃肯定是坐不住,但宫里生了儿子的其他妃嫔也都是心急火燎——大家都是嗣,凭什么武婕妤生的就是一?凭什么!?

  于是刚刚从百福宫劝走的守孝大军又浩浩荡荡的杀了回来,李隆基不耐烦哄孩子,便打发长子代为处理。

  他的确很喜欢新出生的皇九子,这孩子生的极秀美可爱,武婕妤又是他的心头好,一时兴起便亲自取名为“李一”。

  但这时候的李隆基,其实并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

  皇九子再好也是个婴孩,什么聪明乖巧那都是比着婴孩的标准说的,谈承国祚为时尚早。

  而且一年以来李琰也表现得不错,勤学苦读,尊师孝父,太子当的挑不出毛病。所以李隆基是真没想到自己单纯表达对儿子的喜爱,竟然会在朝野中引发这么大的震荡。

  尤其是换太子一说,让他忍不住想起了之前的那场厌胜风波,为了生儿子而借他潜邸的龙势。

  那时候都谁想生儿子来着?

  在兴庆宫墙根底下埋符咒……是不是为了做太子?

  你看,当皇帝的人想的都多,这怀疑的种子一旦埋下,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引发联想。

  比如李隆基现在就在琢磨换太子这事儿,他自己肯定是没这个想法的,不过是一时兴起给孩子起了个名。但是是谁想要借着这个名字生事呢?太子也才刚立了一年,怎么凭个名字就要换?

  他一开始觉得是武婕妤,毕竟武婕妤想晋封之心李隆基是深有体会,之前寿宴的那尊八宝珊瑚树现在还在他书房里放着呢。

  可经历了厌胜风波,李隆基又觉得事情可能不会这么简单。

  武婕妤想晋封缠着他就够了,何必这样早便在朝野放风声,就好像厌胜风波中的王皇后,越指向明显越不可能。

  但也不会是赵丽妃,赵丽妃不会拿李琰的太子之位冒险。

  除此之外,人人都有嫌疑。

  于是李隆基的疑心病再次发作,从刘华妃到刘才人,看谁都像闹事的。

  刚好这阵子是孝期,他索性命王皇后带着整个后宫都给太上皇抄经,平心净欲消除妄想,不要无事生非,把太上皇的丧事办好最重要。

  因着怀疑刘华妃,李隆基待李琮也不如之前亲热,太上皇下葬桥陵之后,他便马上准了李琮回龟兹城的奏请,一天都不多留人。

  武婕妤到底没有盼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惠妃之位。因为朝野最近的“命名风波”喧嚣尘上,打算息事宁人的李隆基只给了她丰厚的赏赐,晋封之事半个字都没提。

  不但没提,九皇子的百日都没有操办。皇帝给出的解释是正在孝期,不宜太过张扬,可把个武婕妤气的小脸煞白,自己窝在宫里哭了好几场。

  她看着襁褓里的儿子,心里到底还是存了一线希望。好歹是陛下亲自取的名,到底还是不一样的,陛下待她们母子不一样……

  不过这些事跟李琮都没什么关系,他进了安西都护府的地界便觉得身心舒畅,天地空阔高远,说不出的畅快放松。

  越靠近龟兹城,商路便越是繁荣。有成群结队的商旅拉着各色货物行走在官道上,驼铃马蹄声不断,道路两旁的屯田里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真好。

  李琮长出了口气,抬眼看到远处山坡上的安西牧场,有部族打扮的廓落布人正在牧马放羊,配置草料。

  第一季的苜蓿田丰收之后,薛先生让牧场的雇工又开了几片荒田,扩大苜蓿草的种植面积。

  龟兹城周围的天地种不了麦子,但长这些牧草倒是一等一的繁茂。现在正是牧场收割的时候,一片一片的草场郁郁葱葱,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有了草就能有牛羊,甚至马匹,用苜蓿和秸秆制作出的青储料,到了冬天也不愁牛羊没有吃食。

  吃的好牛羊的长势也就好,出产的羊毛柔软浓密,纺出来的羊毛线已经成为京城最炙手可热的商品,这个热度连在百福宫守孝的李琮都感受到了。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出去一趟回来,玛城这边又给了他一个新惊喜——在太医署医众和各地郎中的群策群力之下,新镇痛药乙酰水杨酸与本草方的协同使用横空出世,不但救下了并州长史、北庭军原副都护王晙,还提前收获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情报。

  “殿下,请立刻整肃兵马,对黄河以南归附的突厥部族严加看管。”

  从病床上挣扎起来行礼的王晙哑着声音说道。

  “下官养病之时,听那蒋姓商人说突骑施内部已经推举棘跌利施之子默棘连为新可汗,号毗伽,广为联姻。”

  “如今突厥可汗新立,拔野古等降部必然心思活络,伺机异动。与其让这些突厥人反复叛降,不如直接斩草除根,如此西域四镇才得享太平。”

  “下官听闻安西军有弩阵以制骑兵,下官愿随军征讨,为我大唐永绝后患!”

第170章 双更二合一

  发现突厥异动, 这纯粹是个意外之喜。

  王晙不是犯了风湿热嘛,高烧不退,被灌了一碗乙酰水杨酸后移到厢房观察,同屋还住了个病友, 正是那晕针的蒋六郎。

  乙酰水杨酸十分给力, 也就一个时辰不到的功夫,王晙的体温已经降了下来, 他出了一身大汗, 人也清醒了。

  “我这是……”

  陪床的靳武赫大喜过望, 连忙去前院请了王焘过来。经过王焘等人的一番诊治,王晙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不过还需要继续静养一段时间。

  靳武赫被这场风湿热吓怕了, 也不敢贸然护送王晙返回并州,坚持让王晙在玛城养病。

  在他看来, 现在天下间最安全的地方莫过于这座西域小城。玛城现在名医云集,无论是太医署的医官还是民间的圣手, 玛城应有尽有, 还有那吃下去便能退热止痛的“乙仙丹”,哪有比这儿更适合养病的地方!?

  你说巧不巧, 靳武赫不想走,蒋亨刚好也不想走。

  他也是被堂弟的病情给吓怕了,坚持一定要完全康复才肯离开西厢房。于是两拨“陪护”闲来无事也混得熟稔, 蒋亨便跟靳武赫说起了这次他们在草原的见闻。

  “张御史大破拔汗那,很是给咱提了一口气,草原诸部对咱说话的脸色都客气了不少。”

  “后来忽然有消息说默啜死了, 草原各部都乱了起来。我们那时正为金河公主采买丝绸,听说默棘连的弟弟右贤王阙特勤杀了默啜的儿子。”

  “但阙特勤却不想做可汗, 而是推举他的哥哥默棘连,默棘连让他的儿子娶了苏禄可汗的女儿,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苏禄,你说这又是亲家又是岳丈的做法好不好笑?果然是蛮夷,都不讲伦理辈分的……”

  蒋亨是把这事儿当成笑话给靳武赫和王晙讲的,殊不知听在两位军将的耳中,这却是很不寻常的情报。

  “这默棘连还没上位便要结好邻邦,所图非小啊……”

  靳武赫感慨道。

  王晙却比他想的更深。

  “结好邻邦,广结姻亲,收拢残部。”

  王晙顿了顿。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默棘连身经十三战,皆有战功。”

  “默啜之子及亲信均被默棘连之弟屠戮,要是默棘连出面收拢归降的拔也古部,未尝不能成功。”

  “不好,突厥降户怕是要反!”

  王晙挣扎着要起身,说要马上给陛下写奏章,一定要对归降的突厥部族严加防范。

  正说话的时候,李琮回龟兹城了。

  李琮回来便听说玛城建立医疗所的事,还治好了并州长史王晙的风湿热。

  李琮是来探病的,结果见面后还没说一句话,就被迫听了王晙的一通紧急奏报。

  王晙这模样着实可怜,面容憔悴鬓发散乱,时不时还要因为气力不足而停下来歇一歇,就这样谁敢让他随军征讨啊?!

  于是李琮忙不迭地安慰他,承诺自己这上报长安,并派人对归降的突厥部严加看管。

  王晙放了心,又提到传说中的神臂弩军阵。

  他在并州的时候便听说了这新创立的阵法,据说是专门针对草原骑兵的,曾经重创来拔汗那的大食骑兵。

  当然最后一句话纯属谣传,毕竟张孝嵩大破拔汗那根本还没用上神臂弩,748驾驶热气球扔了两波火油便炸开了渴塞城的城门。

  但王晙不知道啊。

  他对于能有效应对骑兵的新阵法十分心驰神往,毕竟并州军要面对的可是逐渐做大的突骑施苏禄部,苏禄那小子野心勃勃,可不是阿史那一族能压制得了的。王晙觉得如果朝廷还是不更改扶持阿史那做西突厥可汗的想法,那苏禄造反也是迟早的事。

  “神臂弩啊……”

  李琮苦恼地挠了挠后脑勺。

  在京城也有不少人找他问这事儿,据说都是听他亲爹说的,说碛西找到了克制草原骑兵的方法。

  大唐周围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游牧民族,从东北的契丹、奚部到西边的突骑施和后突厥,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横跨大唐北部疆域,几乎每个守边的将领都会遇到。

  可实话实说,他也不知道神臂弩阵在实战中的应用效果如何。

  他上一次看到神臂弩还是在张孝嵩的战法演示上。当时郭虔瓘郭知运等人看得是心潮澎湃、满口夸赞,说回去就要组织演练新的军阵。

  到现在,组建神臂军的事儿倒是一直在推进,但最近西域局势太平,也真是没有仗可以打,军阵的威力自然也无从发挥。

  “那便对拔也古部用兵吧。”

  王晙劝道。

  “拔也古与默啜部结下死仇,现在默啜一系兵败被屠,上位的乃是默棘连,这人和拔也古的头领颇有交情,在突厥内部的威望也足够高,拔也古叛乱是迟早的事。”

  “可是拔也古是主动归降。”

  李琮十分犹豫。

  “对主动归降的部族用兵,这有违我大唐的威信,且以后岂不是无人敢归降我们?”

  这话说得也有道理。

  王晙点头。

  虽然他觉得这群突厥人从来都是言而无信,今天归降明日就能反叛,站哪一边全看利益和时机。但他作为军将也不能动摇朝廷对于西域的经略,于是便折中道:

  “那便把拔也古一族打散,族人分散到黄河以南的中原内陆,逐渐分而化之。不然等到黄河封冻,拔也古必然要有异动,到那时候再出兵追赶就不容易了。”

  李琮觉得有道理,马上差人向长安奏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85页  当前第1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7/28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一只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