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有秦家父女,杭州有顾惊蛰,借这两家的势,没有人会不长眼的来找麻烦,但曲家在南方根基不深,苏州更是举目无亲,只怕那边的世家容不下这份暴利的产业。
而且,听顾惊蛰说,南方一带最大的冰贩,就是苏州四大世家之一的章家。
章家在北方亦有产业,每年冬日在北方储存大量的冰块,到夏天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运回南方,再高价卖出去。
想到这里,曲花间又在老吴的信里加上一句,可以看看章家的态度,若是可以合作,也未尝不可,卖给谁不是卖?章家若是愿意和气生财,他们也可以直接把冰块卖给章家,再由他们运回苏州销售。
但若是他们不愿好好谈,想来硬的,曲花间笔锋一转,那也不必客气。
穆酒给他的兵士现如今已经是他的护卫,曲花间也没什么仇家,平日里只留了十个人跟着他东奔西走,其余人被打散放在各处产业充当保安。
而金陵因为有了硝石矿的缘故,曲花间留了好几十人在那边,个个都是上阵杀敌,下河剿匪的好手,跟那些大户人家养的家丁护院可不是一个档次。
武力方面,曲花间并不担心有人能对他的产业做什么,唯一要防的,就是有人官商勾结,用官府来打压他们,这也是曲花间愿意先和章家谈合作的原因。
没办法,在北方还好,有穆酒坐镇北疆,周边几州的官员不说多忌惮他,也不会刻意为难。
而到了南方,若不能和这些世家合作,便只能去贿赂那些官员,还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想到当年被苟聪上门索要贿赂的事,曲花间暗想,他的钱便是拿去沉江,也不想喂狗。
很快,老吴便来信说章家愿意和曲家合作,前提是曲家的冰在苏州只能卖给他们,并且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此时已经是盛夏,南方已经开始售卖冰块两三个月,这段时间除去成本和扩张的开销,足足盈利了十万两有余。
曲花间看着随信送来的账本,呼出一口气,硝石矿开始盈利后,他总算不用时刻担心自己入不敷出的荷包了。
年初曲花间回冀州时,也带了一批硝石回来,后续运货队伍也陆陆续续带了些,所以青岱也开了一间冰铺。
但冀州地处北方,大户人家本就有储冰的习惯,小户人家也没有多余的闲钱来买冰块度夏,冰块销量堪忧。
好在冰饮总归是独一份的小吃,还是有许多人愿意花个十几文钱尝鲜的。
曲花间还特意将冰铺开在火锅店隔壁,夏日是火锅店淡季,但有了冰饮,爱好火锅的食客们又满血复活,正好互相带动生意。
今年的夏天似乎格外的热,曲花间坐在放了冰盆的屋子里,手里还摇着团扇,仍止不住心里的燥热,小林也热得不行,他将冰盆端过来离曲花间近些,然后拿了把大蒲扇吭哧吭哧的扇冰块,一股凉意扑面而来。
曲花间舒服的喟叹一声,享受了片刻的凉意,便道:“行了别扇了,一直这么扇人也受不了,再拿些冰块来,屋里多放几个冰盆,不用怕浪费,硝石结晶之后还可以反复使用的。”
小林闻言赶紧应是,疾步跑去取了冰来,果然,多放了几个冰盆后,屋里凉快了不少,只是气温太高,冰块化得很快,顺着冰盆下方的孔洞滴到桶里,发出断断续续的‘滴答声’。
曲花间盯着那潺潺细流的冰水,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多久没下雨了?”
“十多天前下过一场小雨,这些日子都是大晴天。”小林没经历过前几年那场大旱,不明白曲花间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只以为他热得不行,想下雨凉快凉快。
夏日天气说不准,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又电闪雷鸣,但十多天不下雨还是不太寻常,曲花间不禁担忧起来。
正好曲宝从外面进来,又被曲花间遣去准备车马,几人很快坐着马车往城外庄子上去。
几人先去了趟里县城最近的邻河庄,这里的田地皆是临河而建,又修了水车灌溉,目前看不出来干旱的迹象。
曲花间招来一个正引水灌溉的老农,询问了一番,老农种了一辈子地,对天气水位很敏感,说自己发现今年夏天清江水位比去年这个时候低了至少三四卡。
老农所说的卡是民间常用的度量单位,常人拇指和中指打直后中间的距离为一卡,接近二十公分。
也就是说今年清江的水位降低了半米多接近一米,这是个不好的预兆,曲花间蹙着眉,问,“老人家,你觉得今年的水位和永恩十二年比起来,如何?”
永恩十二年,就是几年前大旱那年,老农自然记得,他虽然也面带焦虑,却反过来宽慰曲花间,“东家莫要太过忧心,今年可比那年好多了,咱们有水车灌溉,即便不下雨也影响不到田里的庄稼,而且庄稼都已经起穗了,后面也用不了多少水了。”
曲花间闻言 仍旧没有被安慰到,邻河庄固然临近水源,可糖罐山和万亩庄子那边至少有一半都是坡地,水车也不能完全覆盖,若是□□死了,那可是无数人今年的口粮。
于是曲花间又准备往糖罐山而去,但被曲宝等人阻止了,日头毒辣,即便有马车棚的遮挡,也只是炭烤和清蒸的区别。
“少爷,别说人受不了,马也受不了啊,这么热的天,怕是走到半路就要中暑了。”曲宝劝道。
林茂也赶紧附和,“少爷放心,等太阳没那么毒辣了,我骑马去那边看看情况,快去快回,最迟明日中午就回来了。”
“也行。”曲花间虽然心里焦虑,但也不是不听劝的人,看着众人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只好先回城。
走进放满冰盆的屋子,仿佛从烈日下进入了空调房,曲花间接过小林递过来的巾帕,擦干脸上直往下淌的汗水,又狠狠灌了一大口冰镇酸梅汤,这才舒服得打了个激灵。
日前曲花间便让人给穆酒送了一批硝石,也不知道他用上冰了没有,曲花间低头看向自己腰间装着驱蚊草药的香球,上面多了个秾艳的赤色同心结。
要是又遭遇大旱,今年的压力可就大了,上一次为了要到军饷,穆酒弄得一身伤还险些丧命,这一次他绝不会让男人重蹈覆辙。
指望朝廷良心发现拨款拨粮,还不如指望老天爷快快下雨呢。
好在曲花间没能焦虑太久,当天下午,天边就开始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林茂刚走到城门口,便被瓢泼似的大雨浇了个满头,他赶紧策马往回走。
快到曲府时,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艰难的举着一把油纸伞往他来的方向迎风而上,大风大雨之下,油纸伞的作用几近于无,少年身上的衣服早被打得浇湿。
原来是曲宝猜到下暴雨了林茂肯定会往回走,但等了半天也不见人,这才拿着伞出来迎一迎。
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裳贴在身上,露出纤肥有度的身材,小胖墩其实只是脸上有些软肉,身上一点也不胖,林茂暗想。
曲宝这张嘴,只有在自家少爷面前时才是甜的,即便是因为担心出来迎接林茂,嘴上也没半句好话。
他一边用手抹去脸上的雨水,一边小嘴吧嗒吧嗒把人数落了个遍,埋怨他看不懂天色竟不知提前往回赶,非得挨这一顿雨浇才罢休!
林茂默默听着,一手牵马一手撑伞尽力将少年头上的雨水挡住,没有反驳半句,免得招来新一轮的言语轰炸。
-----------------------
作者有话说:有人发现副cp了吗?戏份不多,偶尔有一点点哈。
第44章 洪灾
暴雨足足下了一整夜, 直到第二日白天,阴云也没散去,时不时的落下一阵阵小雨。
庄子上的管事知道曲花间担心地里庄稼,冒雨来汇报说昨夜雨下透了, 清江水位涨了不少, 提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过了两日, 雨彻底停下来, 林茂又跑了趟糖罐山和万亩庄子, 得知之前虽然一直没下雨, 但因为有水车的缘故,农人们自发用打通竹节架起了悬空水渠,只需要在半山腰就能取到水浇地。
前些日子最干旱的时候也靠着人力将高于水车的坡地灌溉了,庄稼基本没受什么影响。
如此, 曲花间总算彻底放下心来。
接下来的天气就正常多了, 隔几日就会下雨, 地里的庄稼喝饱了水, 又受到农民们精心的侍候,很快便得意膨胀起来,沉甸甸的压弯了腰。
秋收时节, 遍地金黄,大家都盼着能有个好天气抢收晒粮,可老天仿佛非要和人们作对,夏天时缺少的雨水似要在秋日里补齐, 眼看秋收在即,却三天两头的下雨。
即便人们冒着雨将粮食收回来,却无法一下子晒干,只能摊在屋里, 见缝插针地趁没下雨时赶紧弄出来晒一晒。
曲花间小时候也晒过粮食,晒粮时最怕的就是这种一言不合就下雨的天气,好不容易把粮食挪到院子里摊开,还没晒一会儿,看到快下雨了又得赶紧收起来。
他命人采购了一批油布发下去,下雨了就将粮食拢成一堆,用油布盖住,等雨停院子晒干了,又将粮食摊开继续晒。
如此折腾了大半个月,粮食总算晒干入了仓,不论是曲花间,还是佃户帮工们,皆重重的松了口气。
秋收完毕后,雨季仍旧没有结束,断断续续的雨一直持续到九月底,虽然没形成洪灾,但清江的水位暴涨,将邻河庄靠江边的田地都给淹没了。
曲花间在庄子上查看水位时,之前遇见过的那位老农感叹道,“这么大的水,只怕下游不好过咯!”
清江下游除了半个冀州外,还覆盖了常州和青州,那边人口比冀州密集得多,许多百姓们都是沿河而居,洪水过境,恐怕江两岸的房屋田地都要遭殃。
可惜这不是曲花间能操心的事,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能顾及的只有自己手下这帮人和远在幽州的二十万边军而已。
回到家后,曲花间给幽州的陈成和老吴分别写了信,询问两地的气候环境,田地有没有受影响,信送出去后没多久便有了回信,得到一切正常的回复后,松了口气。
今年曲家各地的庄子都没受天气的影响,算上佃租和从佃户们手中收购的粮食,足足有十三万石之多。
虽然距离自给自足还差得远,曲花间还是很满足,今年可是比去年多收了足足十万石,且幽州渔湖田庄还有近二十万亩荒地因人手不够没有开始种植。
这半年来曲花间也让林茂陆续从周边各地吸收了不少愿意迁去幽州的佃户,虽说是杯水车薪,但慢慢的总会好起来的。
然而没让他等多久,顺江而下的运货队伍传来一个消息,常州遭遇了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洪水。
山洪入河流,冲垮了许多民房,河洪入江,水位暴涨,许多房屋田地被淹没,甚至有几个地势低矮的城镇直接化为一片汪洋。
因着洪水的原因,远在金陵的运货队伍不敢贸然北上,便安排了人回来报信,准备等洪水过后再出发。
报信的人是走的陆路,一路上遇到许多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的房屋被冲垮,家当粮食也被洪水冲走,一时间饿殍遍地。
然而官府迟迟没有出面赈灾,受灾的百姓如今已是走投无路。
许多人将衙门团团围住,或哀求或威逼,想要当官的放粮赈灾,也有人成群结队的离开故土,成了流民。
更甚者还有人直接落草为寇,开始打劫富户和来往客商,这一路走来报信的人遇到许多这样的事。
好在他们身边没带货物,又都是边军出身,几个人互相照应,这才没在那些匪徒手中吃亏,虽遇波折,但好歹平安到达了。
常州尚且如此,在其下游的青州境况可想而知。
曲花间叹口气,安排几人下去休息,而后心绪不宁的在书房枯坐许久。
一般来说,大部分流民会选择涌入京城寻求朝廷庇佑,只有少数在外地有亲戚的会去投奔亲戚,冀州虽然挨着京城,但地处京北,青岱县更是离京城有数百里远。
仅凭双腿的话,应该不会有太多人走到青岱来。
但为了以防万一,曲花间还是组织了佃户和帮工跟着护卫队开始操练起来,一方面是强身健体,一方面也是防止真有流民跑到这边捣乱,造成人伤或财产损失。
毕竟以曲花间对朝廷的了解,他们是绝不会允许这些流民进入京城影响那些‘贵人’的生活的,说不定还会派兵驱逐。
京城不接收,京畿地区的官员肯定也会效仿其行为,那流民们最终要么被迫返回故乡,要么就是被驱逐至周边州县。
曲花间在给穆酒的信里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很快收到回信,穆酒提醒他不是正愁渔湖田庄的土地没人耕种吗,这不是现成的人口?
看完信,曲花间瞬间如醍醐灌顶,连忙让人给老吴传信,让他在南方大量收购粮食,又让送信人沿路给流民们传信,若有人愿意去幽州做佃农开荒种地,东家会发放粮食直至明年秋收。
京畿。
这里果然如曲花间所料,流民们好不容易跋山涉水来到京城,谁曾想皇帝老爷不仅不管他们,还派士兵将他们拦在城外,不许靠近京城半步,连靠在那高大的城墙下避避风雨都不行。
那些士兵们凶神恶煞,根本不顾流民的哀求,举着长枪驱赶,跑得慢的,直接一□□在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流民身上,猩红的血液喷涌而出,溅射在士兵和身前之人衣裳上,恐惧和绝望在人群中蔓延。
被驱赶的流民无处可去,只能在京畿附近游荡,所过之处连草根树皮都被扒拉干净。
可是草根树皮又如何能够这么多流民果腹呢?有人开始力竭倒下,也有人直接饿死过去,留下他们的亲人欲哭无泪。
活下来的人用所剩无几的气力刨了些浮土将亲人的尸体草草埋葬,又匆匆跟上大部队继续往不知目的的前路走去。
走累了,人们便停下来,随意找了个东西靠着或躺着,满眼绝望。
送信人路过时看见的便是这样的场景。
他们没有带物资,也不敢把包裹里的干粮拿出来,怕遭到哄抢,这是他们东家叮嘱过的,即便再同情,也不要在走投无路的流民面前拿出食物。
流民有很多,食物却只有一点点,他们可不像平日那样讲道理,只会一拥而上,争相哄抢,到时候即便他们再是身手不凡,也能被一人一脚踩死。
送信人站在流民中间,大声将东家要求他们传达的消息喊出来,冀州有位姓曲的东家正在招佃户,若被选中,每人每天可以领半斤粮食,直至明年秋收结束。
一日半斤粮食,虽然吃不饱,也能勉强果腹不至于饿死,流民中渐渐有人心动,他们将送信人围起来,询问事情的真假,又问冀州在哪边,姓曲的东家又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