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花间酒_分节阅读_第42节
小说作者:天已无涯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501 KB   上传时间:2025-11-12 17:01:26

  被捋顺了毛的曲宝轻哼一声,昂着下巴回到自己房间,关门时发出‘砰’的一声。

  林茂不明所以,但只低笑一声,便轻手轻脚回房洗漱休息去了。

  ……

  夜色如水,再次住进新房间的曲花间不知怎么有些失眠,他侧躺着看向那月色透过窗纸形成的斑斓光影,呼吸绵长。

  腰间搭上一只骨节分明的大手,有意无意的在平坦的腹部画着圈。

  感受到逐渐凌乱的气息,大手突然灵活一动,钻进锦缎寝衣的下摆,探向那羊脂玉般莹润光滑的皮肤。

  曲花间被撩拨起兴致,翻身将作乱的男人压住,预备和他比划比划。

  两人虽一直没做到最后,但亲热的次数不少,早已将对方的点摸清楚,此时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

  夜深人静时,正院的房门悄然打开,有道高大挺拔的身影闪身而出,

  没惊动睡在外间的小林,兀自去小厨房烧了热水,又用木盆端了回去,上面还搭着干净的布巾。

第53章 丰收

  弓弩坊开始量产后, 平均每日都能生产出几十把弓弩,穆酒也在逐步挑人进入骁骑营训练,开始时只能几人共用一把练习,两个月后, 总算让三千骁骑营人手配备了一把。

  这些军事上的事曲花间从不过问, 但穆酒却总爱与他共议。

  用穆酒的话来说, 这些弓弩是他提供的, 兵士也是他养活的, 有什么机密是他不能知道的?

  骁骑营满三千人后, 穆酒没有再继续扩张,而是开始单独训练这些兵士,预备打造出一支进可攻退可守,远战近战兼顾的奇袭军。

  曲花间听了他的设想, 点点头, 就是特种兵嘛, 然后他回忆了下从前电视剧上看到的士兵训练方式, 写了套攻略给他。

  什么负重前行、体能训练、翻越障碍和战场急救通通安排上。

  穆酒看完这份攻略如获至宝,翌日便给骁骑营安排上了,练得这些本就百里挑一的优秀兵士哀嚎遍野。

  “大将军太可怕了, 怎么想出这么多折磨人的法子!”夜晚,兵士们相互按揉着酸痛的肌肉,纷纷吐槽。

  “就是就是,听说曲东家现如今也在边城, 这些神兵弩就是曲东家弄出来的,怎么大将军跟曲东家待了这么久,一点也没学到他的菩萨心肠啊!”

  这话引来众人的符合,殊不知这些折磨人的法子就是他们口中菩萨心肠的曲东家搞出来的。

  “铛铛铛铛铛铛——”

  警戒钟声想起, 刚刚还懒散闲聊的兵士迅速将整理好放在床头的衣物装备裹挟起来,一边朝校场跑一边穿衣服,有身体不协调的,还被自己的衣物绊了一跤。

  警戒钟足足响了一百下,莫约三分钟的样子,校场上已经站满了队列整齐的方阵。

  那些跑得慢的,被衣物绊倒没来得及归队的,都被排除在队列之外。

  只见那凶神一般的大将军冷着一张俊脸,嘴里说出的话比他的脸还要冰冷,“未及时归队的,加练十圈负重,衣衫不整的,五圈,未带武器的,十五圈!”

  队列中瞬间一片哀嚎,惹来更严厉的呵斥。

  “武器都不带,你们出来的意义是什么?真要遇到敌袭,出来送死吗?”

  上战场不带武器,是比跑得慢更严重的错误。

  穆酒的指令,没有人敢反抗,也不会有人质疑,被训斥一番后,连哀嚎声都没有了,因为无故发声的,都被罚了一圈。

  要知道沿校场跑一圈,少说也有两三里路,其上还有攀岩、翻越障碍这些关卡,更不用说每人还得在腿上绑上二十斤的沙袋。

  被罚得少的还好,练完了就可以回营帐睡觉,那些被罚十圈十五圈的,大多跑至后半夜,刚回营躺下,眼睛一闭一睁,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完成早训后,兵士们去饭堂排队打饭,然后惊讶的发现,早餐不仅有鱼肉,还每人发一个鸡蛋。

  听负责打饭的人说,这些都是曲东家向大将军提议的,骁骑营的兵士们训练比别处更加辛苦,应当吃点好的补补,免得体力跟不上,鱼肉和鸡蛋也是曲东家提供的,说是以后每日都会有一个。

  这确实是曲花间的主意,却是穆酒特意告诉手下人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种事,不在穆酒的观念中。

  虽说边军也没什么好回报曲花间的,但他也要让人记住恋人的好。

  为此曲花间还特意在伤兵营修建了养鸡场,教会养殖工们选育受精卵,人工孵蛋的方法,这样才避免了边城再也收购不到鸡蛋的窘境。

  至于鱼肉,则是渔湖田庄送来的,曲宝之前将田庄大湖用网闸拦起来养鱼,如今已颇具规模,勉强能供应二十万边军每日能沾点荤腥。

  ——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金黄季。

  看着各处田庄送来的账册,曲花间满足的喟叹一声,今年各处田庄所在地气候都还不错,偶有连续数日不下雨的情况,也靠水车浇灌缓过来了。

  这是一个丰收年。

  曲花间的佃租收得不多,甚至渔湖田庄大部分田地都是免租状态,但都签署了契约,佃户们除了自留的粮食,多余的粮食都会卖给曲花间。

  虽说也要花钱买,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曲花间几乎是用低于往年买陈米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粮食。

  “今年只需要买个二十万石的陈粮,就能够开销了,等明年渔湖田庄的佃户们彻底安顿下来,基本就可以不用买粮度日了。”曲花间慵懒的靠在身旁穆酒的肩膀上,有些开心的将账本举在空中。

  穆酒捉住那指节修长的手,将账本拿过来,随意扫了眼便放在书案上,“这几年辛苦你了,往后压力总算能小一些。”

  “只是粮食压力小了,去年冬天将士们把旧衣服都捐出来给流民们,今年冬天恐怕许多人都没衣服换洗了,得再置办一批新的军服,还得修理兵器,而且拖欠了这么多年的军饷你总不能指望朝廷发吧……”

  曲花间伸出手指一一细数,顿觉压力又大了起来,然后被穆酒捉住细腰翻转过去面对着他。

  “如今他们能吃饱穿暖,已经是极好的日子了,你无需有太大的压力,这本该是我这个主帅该操心的事。”

  “咱俩还分什么你我,何况你平日里训练兵士和阻击敌人已经很辛苦了,能为你分担一些,我很开心。”

  恋人神色严肃的说着情话,穆酒忍不住又放下手中的军机密报,将人捉进怀里上上下下啃了无数口。

  许久,满脖子红印的曲花间重重在狗男人腰侧拧了一下,恼怒道:“我账本还没看完!”

  撵走了爱咬人的狗男人,曲花间拿起账本继续往下看。

  如今已至八月,各处产业的管事都将上半年的营收情况汇总后送了过来。

  曲花间现在手下产业不少,青岱县和金陵的葡萄酒、肥皂、火锅底料作坊都是走的生产批发路线,如今规模成熟,产量不少,刨去开销,半年便有近三十万两的利润。

  还有遍布各地的火锅店、卤味店以及专门零售肥皂和幽州山货的杂货铺,也有十多万两盈余。

  大头的则是由秦家代为售卖的幽州名贵药材和借顾家名头贩卖的冰铺,这两样加起来堪比前者数个产业,足足有四五十万两。

  不过硝石制冰有季节局限性,过了八月后基本就没什么人买冰了,下半年收入应当会少一些。

  不过曲花间还是很满意,刨去今年收容流民和给边军买粮以及建造弓弩坊的开销,他现在也是有三十多万两存款的人了。

  折算成金子,都有三百多斤,放在现代,是谁得到这么多黄金晚上做梦都会笑醒的数量。

  回想起当年怀揣着五十两黄金南下买粮也仅够养活几百佃户的日子,现在的曲花间也算是个有名的大商户了。

  享受了一会有钱人的快乐之后,曲花间又回归现实,提笔写信。

  他让老吴除了采购一批布匹和带籽原面外,剩下的银两留够周转资金后全部换成粮食。

  去年常青二州遭遇洪灾,听说雍州和梁州也一直干旱,直到今年都没缓过劲来,粮价上涨得厉害,往年只要一两多便能买到一石的陈粮,今年也涨到了二两,这还是曲花间作为老客户大客户才有的价格。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曲花间将自家田庄今年产出的新粮全部封存起来,保证了即便来年再有自然灾害,也不至于断粮后,这才放下心来。

  至于买带籽原棉,一是比摘干净弹好的棉花便宜许多,二则是曲花间打算试试能不能在北方种植棉花。

  棉花喜温喜光,自棉种传入周朝后便一直只有南方有人种植,但曲花间记得,华国最好的棉花可是产自极北之地新疆。

  新疆地处西北,但同样都在北方的东北应当也是可以种植棉花的,只是没人会种而已。

  事在人为,总要实践了才能知道到底行不行。

  等老吴收到信后采购了带籽原棉再运往幽州还需一些时日,曲花间便去了趟渔湖田庄。

  秋收完毕后便是漫长的农闲,有了粮食的佃户们开始修建房屋,这一年里陆陆续续修建了不少房屋,已经有许多人从最初安置流民的大房屋里搬出去各自居住了。

  现在只差少部分家里人口少的,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还在忙碌。

  曲花间选了块空地,雇佣会建房的佃户修建了一个弹棉作坊,又凭着幼时记忆让人制作了一件件弹棉花的工具,只等棉花一到,便开始弹棉花制作棉衣棉被。

  棉衣是给边军将士的,棉被则是预备卖给渔湖田庄的佃户们。

  去年佃户们初来乍到,全靠所有人挤在一起报团取暖和边军将士们支援的久棉衣才度过寒冷的冬日。

  今年卖粮有了些许余钱,好多人家都有买棉被的打算,但幽州城棉商不多,且价格昂贵,佃户们买不起,便问到陈成那里,陈成又写信汇报给曲花间。

  曲花间本就要给边军置办冬衣,捎带着给佃户们买些回来也是顺手的事,顺便还能将收粮的资金回笼一些。

  从南至北的曲家商队每次都会经过渔湖田庄,经常会有人托他们帮忙带一些生活用品,这样既方便佃户,也能让商队成员挣些零花钱。

  只是像棉花这样体积庞大的货物不好占用商队的货物空间,才会找到曲花间这里。

第54章 急报

  棉花和布匹运到幽州时已接近十月, 再有半个月便立冬了。

  赶制冬衣几乎全民出动,有空的佃户们都自发赶来帮忙,并强烈要求不收工钱。

  有眼神不太好的老妇人拎着自家水壶在作坊里穿梭,给忙碌的人们递上一碗热水, 碰见来查看情况的曲花间也不拘谨, 拉着他絮絮叨叨的说着。

  “若不是东家和边军将士们的帮助, 咱们这些没了根的流民去年便冻死饿死在雪地里了, 将士们没让咱们还他们的棉衣, 我们只是出点力动动针线而已, 怎好收工钱。”

  这番话引来周围立着耳朵旁听的佃户们纷纷附和。

  曲花间闻言有些感动,“既如此,我也不与你们客套,只是在这里做工的话, 不好叫你们自带饭食, 我会让人做好饭菜热汤, 来帮忙的人都管两顿饭。”

  农闲时佃户们大多只吃早晚两顿, 曲花间管两顿饭,佃户们回去便不用自己开火做饭了,既节约粮食柴火, 也节约时间可以多做些针线活。

  很快前来帮忙的佃户们便自发分工,摘棉籽的摘棉籽,弹棉花的背着棉弓围着工作台忙碌。

  还有会针线活的妇人姑娘们在另一间屋子里捏着细铁针缝制出一件件开了口的双层冬衣,只等棉花弹好直接塞进去再封口就行。

  永恩十五年冬日的第一场雪洋洋洒洒的飘落下来, 曲花间第一次踏进边军军营,看着那马车上裹着的厚厚油布被揭下来,露出一件件被捆扎好的崭新冬衣。

  各军营的将领带着自己手下弟兄们兴奋的排着队,眼里都是对新衣服的渴望和对曲花间的感激。

  要知道在两三年前, 他们边军还是长期吃不饱饭,冬日寒冷也只能生抗,哪像现在?

  吃得饱穿得暖,饭堂里每顿都是干饭,隔两三日还能见点油荤,每年冬天还能领上一件新棉衣。

  这日子,便是回家种地也赶不上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6页  当前第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11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花间酒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