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44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镇江之败,可谓严重打击了左懋第等人的信心,且他们不足万人,实在无法西进对抗清兵。

  一众人闻言,也觉得有理,如今唯有无奈退到余杭,再做打算,于是纷纷应许。

  “左大人,晚生有一言,想问在座诸位大人!”夏完淳立于其父之后,见众人皆意退兵,不由得皱眉出列,行礼说道。

  夏允彝见儿子冒然出列,不禁想要训斥,但左懋第却挥挥手,制止了夏允彝,而后对夏完淳道:“小隐大可直言。”

  一旁的陈子龙,知自己的这个徒儿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不禁向他看来,也想听听他的说法。

  “诸位大人。”夏完淳环视诸人,再行一礼后道:“晚生想问的是,浙省可有兵马,阻挡北虏的二十万精兵?”

  众人闻言,不由的一愣,俱陷入沉思之中。

  “据晚生所知,浙省如今最强的一只兵马,只是从镇江败逃的池州总兵方国安将军的一万多官军,其他零散兵马分守浙省各府,根本没有多少大军。”夏完淳接着道:“既然浙省无大兵,诸位大人就算至浙,又有何用?南直隶于浙省相临,多铎二十万人马顿于南京,旦夕之间可杀入浙省,诸位大人准备用什么抵挡。”

  江北兵马和左梦庚投清,使得大明几乎失去全部的精锐之军,致使局面无比被动。

  “入浙不行,那该如何?难道困守于此吗?”吴易无奈的道。

  听闻夏完淳之言,帐中诸人纷纷丧气,不知该如何是好。

  “自然不能顿兵于此,而毫无作为!”夏完淳答道。

  “如此说来,完淳可是以有对策!”陈子龙不禁开口道:“可速速说来,让为师同众大人商议一番。”

  “是,恩师!”夏完淳向陈子龙鞠躬行礼后道:“其实晚生认为,欲抗北虏,先须有兵!如今江南哪里有能同北虏争雄的精锐?”

  “扬州王士衡也!”左懋第等人不禁出声道。

  “左大人之言正是!”夏完淳点头道:“王将军以孤城独抗数十万精锐清军,两月之围攻,足见麾下兵马极为能战。晚生以为,如今唯有救出扬州之兵,才能抗衡多铎大军。”

  “之前吾等数十万兵马援扬,却惨遭失败,今兵不满万,如何能解扬州之围?”陈子龙疑惑道。

  “恩师,诸位大人!”夏完淳解释道:“之前不能解围,盖因多铎重兵在扬,而吾军以新募之兵,同北虏精锐老卒正面相抗,所以失败。但今多铎主力在南京,围扬兵力锐减,且清兵屡次大胜,已然轻慢,必然想不到,还有兵马援扬。吾等出其不意,清军却怠慢懈怠,必然可以大胜。”

  众人听了,不由得觉得有几分道理。

  这时王威出列支持道:“救吾家指挥使,末将愿为前驱!”

  “在下愿,潜入城中,同王将军联络里应外合之计,大破清军!”胡为宗附和道。

  (感谢起点书友梦想离我越来越远,虚空元月的打赏!)

第77章潜入城,为宗谏言

  扬州城外,清庭固山额真准塔,领三千真满洲正白旗人马,会同梅勒额真李率泰两千汉军正蓝旗,共同督促着汉军李本深,柏永馥等共计八万人马,继续围困扬州。

  自多铎引二十余万人马渡江夺取江南后,围困扬州的清军便未曾攻城,而是筑硬寨,挖沟壕,准备困死王彦。

  这时扬州城内的物资,已然匮乏,特别是粮草,已经只够一月之食,王彦见清兵于城外挖宽壕,筑土墙,便知清将之意,随带兵出城,几番冲杀,却终因兵力悬殊,被逼回城来。

  七月十二日,王彦见清兵于城下挖掘的沟渠、土墙已经慢慢行成交错网织之态,若容清军再挖掘几日,扬州兵马想要出城,将会难于登天。

  王彦和诸将同观,城外刨土掘沟的大批清兵,面色不禁一阵沉重,心中无比忧郁扬州的前途。

  而正在扬州诸人,心情沉重之时,城下刨土的清军,却忽然停下了动作,纷纷返回清营。

  清军的反常,让王彦一阵疑惑,正当他不得其解之时,清营中却隐约间,却有丝竹之声传来。

  王彦闻之,顿时脸色大变。

  “清营似在大肆庆功欢宴,莫不是南京已失矣?””一旁的何刚亦是脸色惨白,惊恐的道。

  一时间,扬州之人,纷纷人心惶惶。

  是夜,王彦因为白天之事而无法入眠,他担心的一切还是发生了,江南之地或许已经落入虏手,那扬州孤城内,剩余的五十余万军民,又该何去何从呢?

  社稷倾覆,国破家不存,王彦为朝廷迅速败亡,而扼腕叹息,更为扬州军民的出路,而无比忧心。

  月光下,王彦只穿一件长衫,在院中来回走动,苦思冥想,却未得一计,不禁万分懊恼。

  时至寅时一刻,王彦却依然没有睡意,巨大的危机和责任,使得年仅二十余岁的他,头上居然出现了几丝白发。

  这时王彦抬头看着夜空中挂着的月亮,迎着它的亮光,不禁长长一叹。

  “将军可曾歇息?吾有要事禀报,汝速去通传!”一个声音在院外响起,正是负责巡夜的曲从直。

  王彦已经听到声音,心中疑惑这么晚了,还有何要事,便直接开口道:“可是曲大人,直接进来便是,本将尚未歇息。”

  当下曲从直便领着一人,走进院来,他匆匆行了一礼,便立于一旁,而领进来的一人,则见了王彦,就一头拜倒,泣声说道:“将军,末将幸不辱命,以搬来救兵,就在扬州城东五十里。”

  来人正是胡为宗,他奉命潜回扬州,同王彦联络,商议破围之事。

  “快快起来!”王彦见胡为宗,听他之言,不禁连忙走过去将他扶起,而后激动的道:“当初本将令汝等百人出城求援,却见江上清军兵船,四下捕杀,兄弟们死伤无数,本将十分担心,今汝能平安回来,还搬来救兵,本将甚慰。”

  “将军,末将是奉左大人之命,前来与将军联络,约定里应外合之计,共破清兵东营,接应将军突围。”胡为宗被扶起,对王彦道。

  左懋第听从夏完淳之言,放弃退往浙省的计划,留千人带着战船,于长江口虚张声势,他则带着近九千兵马,于长江北岸登岸,走陆路奔往扬州。

  沿途大军隐蔽而行,直到离扬州五十里,依然没有发现清军哨骑,左懋第等人不禁暗赞夏完淳的才能,清军果然懈怠,顿时大大坚定了此行的信心。

  王彦听胡为宗之言,心中却有一丝犹豫,如今清兵正庆祝多铎于江南大胜,认为大局已定,心生懈怠,他有近万人马接应,率军从一门突围是大有可能,但他若率兵突围,那扬州百姓该怎么办呢?

  扬州城死守两月,杀伤清兵无数,若扬州百姓落入清兵之手,清兵必然屠城泄愤。

  “突围之事,还须商议。”王彦皱眉道:“扬州之民,本将不忍弃之,待本将思之,可有它策,再做答复。”

  “将军之心,末将知晓,扬州之民亦知。”胡为宗听王彦之言,甚为感动,但却不想王彦做无谓之牺牲,随劝道:“然将军座困城中,却于大局无易。如今南京已陷,陛下被掳,正需将军匡扶社稷,岂可困死城中。”

  “将军!”一旁的曲从直,沿路已经从胡为宗口中了解了情况,知道随着朝廷倾覆,扬州的希望已经彻底断绝,眼下突围,是扬州守军的最后机会,随悲切的道:“下官认为胡为宗说的在理,还请将军为扬州保存些火种,领兵突围。下官愿意带领百姓守城,为将军留守扬州。”

  “汝二人之意,本将知也!”王彦闻言,却初心不改道:“但本将却绝不会放弃扬州百姓!”

  二人见王彦坚决,不禁一叹,却也不再出言相劝。

  这时,王彦便让二人先行退下,等他再思考一番,可有两全之法,再做商议,而然两人还未告辞离开,却又有一名巡城小校,领着两人前来求见。

  这两人同样来自扬州城外,其中一人,正是当初出城求援的百名勇士之一,武生出身的独目勇士戴之藩。

  他同胡为宗一样,身受重伤后,被人救起,只是胡为宗被江水冲到对岸镇江,而他则被冲到下游,被一商人所救。

  戴之藩昏迷不醒,那商人从松江贩卖货物前往安徽,等他伤好些时,已经到了徽州地界,于是连忙告别商人,前往当地官府,呈上王彦求援书信,请求帮助。

  时有崇祯朝进士,归隐御史金声正在徽州,被知府请进衙中,共商对策,得知扬州之危情,加之朝廷已传檄南直隶、浙省起兵勤王,安徽亦收到了诏书。

  金声深感家国之危,随决定出山,会同门生江天一,起兵援扬,但他们这一路人马少,且物资极缺,所以行动迟缓,等到镇江明军大败之后,才来到离扬州百里外的征仪县。

  这时,多铎已经过长江,江北清军的注意力都放在扬州,却没有发现,他们这只兵马。

  金声只有四千人马,不敢冒然冲击清营,进人扬州,便派弟子江天一同戴之藩一起,意图潜入扬州,同守军取得联系,而后再做打算,不想二人在穿过清营时,却不甚被抓获。

  这时为多铎传旨后的詹霸,却没有返回北京,而是留在南京城外的清营中,辅助准塔。

  戴之藩同江天一被训哨清兵抓获后,正欲带到准塔帐中接受问话,但准塔因为多铎陷南京,俘虏宏光之事,而在营中大摆宴席,早已醚酊大醉,处理细作的事,便被詹霸代劳。

  二人被抓获,本以为必死,却不想詹霸不仅没有杀二人,反而休书一封后,帮助他们趁夜进了扬州。

  这时,王彦从二人口中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又观了詹霸书信,不禁顿时大喜,激动的谓众人曰:“此天助大明,本将有计破虏矣!”

  (感谢梦想离我越来越远、唐豆豆123的打赏,同时也感谢书友们的推荐和评论!)

第78章王士衡,欲谋准塔。

  南京失陷,扬州已是孤城死地,北虏物资兵源可从四面源源不断的赴扬,而扬州则只能坐吃山空,得不到丝毫支援,如此下去,扬州必失,久守无益,已经不可能改变天下时局。

  有左懋第一万兵马接应,王彦领兵杀出城外不难,但却不可能在八万清兵的重围之下,带走近五十万扬州百姓,只有将城外清军击溃,不敢追击,他才有可能带军民全身而退。

  扬州兵马只剩三万,就算加上左懋第一万人马,也不及城外清兵的一半,想要击溃清兵却不可能,加上清兵多骑,就算王彦侥幸得手,击溃清军,却也不可能造成多少杀伤,带他领军民出城,清骑复来,那将会是扬州军民的一场灾难。

  这也是汉人大军同北方胡骑作战时,最大的困境,胡骑来去如风,受挫后便立马逃离,而汉军少马,却追之不及,等汉军刚一懈怠,胡骑复来,如此几番下来,自然落了下风。

  纵观史料,凡中原王朝有马,则胡骑不敢南窥,汉逐匈奴入漠北,唐经略西域,都是如此,而少马的宋,则只能一再失城失地。

  并非汉军不强,实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地位太过重要。

  宋被后人视为弱宋,然宋军真的弱吗?

  蒙古横扫欧亚大陆用了多久,灭宋却整整用了近五十年,宋军更是同蒙古在四川反复拉锯近十年,其中数败蒙军,却因无马,就算击败也无法扩大战果,而蒙军虽败,却不伤元气,来年秋高马肥,又可再次南下,但若宋军一败,却立马要被骑兵掩杀,则局势再难逆转。

  王彦本面对着宋人一样的问题,但戴之藩同江天一的出现,以及詹霸的书信,却给他带来了一个机会。

  这时几人忽然听王彦之言,心中亦是一喜,若真能破虏,保下扬州军民,那他们这两个月来的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为扬州而死军民,便算是有了一个交代。

  “走!随本将进到厅内商谈。”王彦不待众人开口,转身将诸人带入屋里。

  一行人入内,分别座定,曲从直随开口问道:“将军所得破虏之策为何?那詹霸又是怎么回事?还请将军解惑!”

  在场诸人都不是忠义营的老人,自然不知王彦曾在北直隶俘虏詹霸之事,王彦因而解释道:“此事说来话长,甲申年,本将辅助赵应元于山东抗虏失败,被北虏逼得遁入北直隶,正巧撞见抓捕北使团左公等人的詹霸,将他俘获,后令他写下一份降书,又让他欺骗多尔衮,助本将逃离北直隶。詹霸是为本将留于北虏内部之间也!”

  “原来如此!”江天一惊叹道:“吾得脱,全靠将军之福。想必将军破虏之策,亦与这詹霸有关。”

  闻言诸人齐齐看向王彦,想得到答案。

  “然也!”王彦点头道:“本将之计,詹霸乃关键一环,但却也需要正希先生同淳初先生配合!”

  江天一和其师金声带来不过四千乡兵,听王彦之意,似有重用,不禁有些诧异,但扬州一战,王彦名声动华夏,能得他看重,江天一心中顿时升起一股巨大的责任感,随立马起身向王彦行了一礼,而后肃然道:“敢不从命!在下与恩师,愿听将军调遣。”

  王彦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让其入座,接着说道:“能得希正先生和淳初先生配合,本将计划以成一半。”

  诸人静坐,齐等他道来。

  “围扬北虏,本将所惧者,真满州正白旗,汉军正蓝旗,共计五千敌骑也!虏有此骑在,本将便不能从容出扬!”王彦沉声道:“詹霸信中言,准塔得多铎陷南京,俘陛下,要于营中欢宴三日,其心以骄,本将欲令希正先生假意投他,他必不疑。”

  王彦微微停顿,接着说道:“虏营中有詹霸接应,便可让希正先生之兵,顿于虏西营之内。待詹霸欢宴之后,希正先生之兵,于午夜突然发乱,烧其营寨,夺其战马,扰乱其军,本将再令李泰祯带三千人马出高坡,同希正先生里应外合,定然大破之。”

  诸人闻之,都觉得可行,但这只破西营,其它三面却该如何,诸人不禁期待王彦继续道来。

  这时王彦却取来一副扬州图册,上面早已标注了扬州内外之形势,以及清军兵力和营寨的诸多细节。

  当下他让诸人围上来观之,而后指着图册道:“这些时日来,北虏将营地修的十分坚固,不易攻打,本将却从内部破之。”

  “西营既破,其它三营的绿营,必然引兵支援,待其出了坚寨,左大人之军便可分未三部,伏于半路,趁势掩杀。”王彦在图册上点了点,接着道:“本将再会同何大人、曲大人,各领七千人马,乘机出东、南、北三门,乘北虏出营,破其三营,而后大兵掩杀,必能破北虏围扬之兵。”

  “将军之策,环环相扣,吾等愿听将军安排,一举破虏!”众人听完王彦计策,不禁眼前一亮,信心大增,随齐行礼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