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带着网咖回1950年_分节阅读_第114节
小说作者:一斤小鳄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11 MB   上传时间:2025-08-21 10:37:52

从前没有,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再有。没有重装产业,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工业化的。

没有成规模配套的重装产业,这个国家即便是勉强进入工业化,那也只能是瘸腿的工业,会有许多不足的。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是需要感谢苏联的。

即便说中国付出了代价,但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想要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与此同时,大规模接受苏联的援助也导致中国出现了许多问题。

最严重的就是中高层的全盘苏化。为了接收苏联的工业设备,中国从城市建设到道路规划、铁路建造、航运设计甚至连大学安排和军队建设都必须完全依照苏联专家的指示建造。

甚至带来了许多不好的苏联做派。其中的利弊不需要过多讨论,说多了都是口水仗。

但其中最坏的影响就是一旦中苏交恶,缺少了苏联专家的指导和来自苏联的援助,中国好不容易搞起来的这点工业化就会立刻死掉。

毛主席这段时间没有少看李锐给他提供的各种资料。

他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点。

不论是另一个时空中的大炼钢铁还是大规模知青下乡,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想要保住这点来之不易的工业化成果。

如果中国想要不和苏联交恶,不吃那些历史上的苦头,又想要全盘接受苏联的援助的话。

那么中国只能喊苏联爸爸。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毛主席已经看到了勃列日涅夫写的《有限主权论》了。

看到这些另一个时空的史料,毛主席都忍不住暗暗心惊。之前自己看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论》的时候自己没有公开批评,只是私底下说这样搞会出大国沙文主义苗头的。

而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的时代,这已经不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苗头而是真正的大国沙文主义了。

靠山山倒,靠水水干。

真正能适合中国走的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本来这条路是很难的,但是有了李锐和他带来的网咖以及能和另一个时空购买物品的商路后,这件事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难了。

辉瑞那边已经和江明签了协议。

先期将会交付价值一千万美元的医药生产设备作为先款后货的款项。

广州那边已经开始修建工厂,准备接受这一批设备。

即便是这些设备是辉瑞集团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对中国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

而通过可乐糖浆换苏联设备的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天津的山海关汽水厂已经开始扩建。

远在苏联的李强已经开始和苏联方面的负责人谈联合开厂的事宜。

从中国进口原浆,在莫斯科进行灌装。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成本,同时为苏联增加就业岗位与社会价值。

李强的提议很快得到了苏联方面的响应。

最近这几个月,莫斯科市场上已经很难买到中国生产的各种汽水了。

因为只要一出来,它们就会立刻被抢光。

同时苏联还需要分一些份额到东柏林去。

山海关汽水被送去东柏林后产生的反应是巨大的。

德国人爱喝汽水是出了名的。就算是二战时期,德国人对汽水的喜爱依旧是狂热的。

后来可口可乐退出德国市场后,德国人自己研究出芬达。别看七十年后芬达也是个国际大牌,而且是果味碳酸饮料的龙头老大。

但现如今的芬达实在是不怎么样。按照喝过的人形容,芬达的汽水有一种烂橘子和发酵奶酪的气味。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接受的。芬达也是经历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才成为果味汽水的大哥大的。

其中很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六十年代芬达被可口可乐收购。

有了可口可乐的技术支持后,芬达才腾飞的。

东柏林的人们和西柏林的人没什么不一样。

一样喜欢吃香肠喝啤酒,喜欢在热的时候来瓶凉透透的可乐。只不过苏联实在是生产不出代替品,东柏林有些小店只能通过地道走私罢了。

山海关可乐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东德人民的需求。

而且它的果味汽水系列远胜于现在的芬达。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

从前都是从西德走私物品来东德的商贩们突然转过头来,他们开始从东德走私这些果味汽水到了西德。

让很多西柏林民众第一次尝到来自中国的果味汽水。

很多德国人学会的第一句中文就是“山海关”。

十几年后中德正式建交,很多德国人来中国旅游,说的最多的就是“山海关”。

这让很多导游都纳闷了。这群没来过中国的老外,怎么知道中国的天下第一雄关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苏联方面需要这些副食品,斯大林同志其实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去研究食品工业。

他把这些事情交给了米高扬处理。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苏联应该把更大的力气花在重工业和高科技的研发上。

而不是花在这些轻工业上。对于苏联来说,用昂贵的苏联工人去研究这些,未免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了。

中国愿意补上苏联的这个缺,苏联是无任欢迎的。

所以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就是相互之间及合作又防备。

不过在这个时间点来说,合作和信任是远大于防备与猜忌的。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中国最好还是依靠自己。

就像是李强利用可乐原浆为中国拉来了三亿卢布的设备。

这些设备虽然远比不上156重点援建项目的数量。

但也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了。

李锐到来的最大好处不是说他能从后世购买超越这个时代的商品,给科学家们开黑箱。

而是他带来了中国急缺的各种技术。

要知道现在中国现在最缺的其实是各种人才和技术培训。

曙光厂将一些可以流传出去的技术资料编辑成册,教育局组织人手开展大规模培训。

为新中国尽快培训出一批可用的人才。

这些人不比是后世那种数理化文史外都掌握的全才大学生,而是能熟练的掌握一两项技能的专才。

就像是现在,北平郊外的电子管厂,一期工程已经完工。第一车间已经开始试车了。

这个工厂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开始规划了。

如今过了一年也不过才完成一期建设。

而相应配套提供原材料的工厂也是在上个月才生产出第一批原材料。

其实整个厂区还没建设完毕,后续还有第二车间、第三车间等等。

第一车间相应配套的供给科、后勤科现在都是在临时房里办公。

但是第一车间已经开始试车,在试车成功后就准备开始生产了。之所以这么急,说到底还是因为时间不等人呐!

新中国的建设要争分夺秒。

现如今电子管是所有电器最基本的元器件。

没有电子管你就搞不出来收音机、电报机、雷达等等。

至于李锐为什么不直接丢出集成电路的生产模块?

第一是现在网咖的资金搞不起生产集成电路的设备。

第二是就算是有生产集成电路的设备,那些配套集成电路的设备工厂怎么解决?

人才怎么解决,怎么应用,还有保密问题等等。

所以电子管是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时代。

而之所以要这么快的搞起电子管厂。

除了满足新中国需要的各种电器之外。

最重要的是,李锐等人在规划继可乐出口创汇之后的另一个财源。

那就是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对现在有网咖的新中国来说不算是必须的,但是对苏联却是极其需要的。

众所周知,苏联在计算机的研究上总是慢美国一步的。

苏联大规模成序列生产的计算机“明斯克系列”要在1960年才会投产。

相比于美国来说,苏联晚了整整十年。但苏联对计算机的缺口是巨大的。

不仅仅是苏联,其实很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需要计算机。

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当然,电子管计算机的生产自然不简单。

其中很多加工部件可能只能摆脱曙光厂里的那些黑箱科技来完成。

但是算下来这还是合算的。

因为电子管计算机的出口不仅仅能带来巨额外汇,其带来的政治影响力也是难以估量的。

中国其实不想和苏联翻脸的。因为中国和苏联翻脸的话,那就代表中国要直面世界两大强国的封锁。

即便是强硬如毛主席,也把这看成最坏的局面。所以现在中央定下了调子,中国一边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外,同时要扩大中国对苏联以及对社会主义其他阵营的政治影响力。

让后续不管哪位苏联领导人上台,都要思量一下和中国人掀台翻脸的成本。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不要说电子管计算机了,电子管厂第一车间的第一次试车就全是问题。

第一批生产出来的工件全是废品。

这让盯在厂区里不敢走的王厂长立马叫人停车。

“停车,停车!别做了,别做了!再做就连珍贵的原材料都用掉了!”王厂长挠头:“先别做了,先别做了。我去找专家去。一车间长,带人把废件都收集起来。”

功德林里,一群国军战犯们正在打排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81页  当前第1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4/14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带着网咖回1950年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