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地摄影师手札_分节阅读_第104节
小说作者:痞徒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7.94 MB   上传时间:2025-11-28 12:03:46

  而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个看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年轻人。这个叫随安的年轻人穿着一套黑色的中山装,头上除了一顶灰色的列宁帽,还有一副金边的眼镜。

  低头再看看自己,下半身一条粗布裤子打着绑腿,脚上是一双黑色的棉鞋,上半身对襟的灰色薄棉袄,腰间却不伦不类的扎着一条足有四指宽的硬牛皮腰带,其上竟然还别着一个并不算大的黄铜小算盘。

  扭头看看周围,身后是个没有门槛的木头门,正对着木头门则是个几乎快有肩膀高,还带着直通屋顶的木栅栏的柜台。两边靠墙则分别摆着一张落满灰尘的小茶桌。其中一张茶桌上,还有个燃着线香的白瓷小瓶子。

  趁着关门的功夫,卫燃还看到了窗外的石板路以及周围低矮的民房,同时也看到了门口挂的招牌上那大大的“当”字。

  这么说,这仓禀斋是个当铺?

  卫燃暗自嘀咕了一句,关上厚重的木头门,顺手又拿起了立在一边的顶门杠,将两头分别卡在地板和门板的凹坑上。

  等他撩开棉布帘子走到里间,那个穿着长衫的老爷子已经将三个白瓷碗倒满了酒摆在房间正中央的八仙桌上,而那个叫随安的年轻人则老老实实的坐在了八仙桌的一侧。

  “卫燃,你也来坐吧。”那老爷子随和的招了招手,示意卫燃坐在了随安的对面。

  等他的面前也摆上了满满一大碗白酒,那老爷子这才拄着手杖坐下,抽出脖领子里的烟袋锅子,一边往里面慢悠悠的装烟丝一边问道,“随安,咱们离家多少久了?”

  “快一年了”随安想都不想的答道。

  这老爷子摸出盒火柴点上烟袋锅子,叹了口气说道,“是啊,快一年了,这一年,咱们从北平逃到泉城,从泉城逃到了滕县,这狗日的小鬼子怎么一直追着咱们一家?”

  随安闻言接茬说道,“爹,要不然咱们还是回字贡吧,这铺子...”

  “嘭!”

  这老爷子不等随安说完,便狠狠一拍桌子,巨大的动静把两个年轻人全都吓的一哆嗦,而前者也不由自主的换上了蜀地方言骂道,“还跑?跑个锤子呦!你个臊活皮的龟儿脑壳进水唠!”

  陷入沉默的房间里,这位脾气火爆的老爷子一番痛骂之后却叹了口气,换回了卫燃能听懂的官话,呐呐的说道,“上午我在东关看见你堂兄鹤仙了。”

  “三哥来藤县了?”随安站起来惊喜的问道。

  那老爷子点点头,用手中的烟袋锅敲了敲卫燃身前的桌面,“去把供桌上的包袱拿来。”

  卫燃见状赶紧站起来,起身一番寻找,从靠墙的供桌上拿起一个沉甸甸的蓝布包袱放在了桌子上。

  还不等他坐下,那老爷子已经打开了包袱,从里面拿出了两个装满了弹药包的武装带和两支装在牛皮枪套里的20响大肚匣子,将其分别放在了卫燃和随安的身前。

  “卫燃,你从北平跟着老汉一路跑到了滕县,如今老汉的侄儿在这儿打仗,我们不准备跑了,你拿着这枪,想战想逃自便吧。”说完,这老爷子从怀里掏出一摞银元放在了卫燃的身前。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卫燃郑重的说完,干脆的拿起了桌子上的手枪,这支枪上没有任何的刻字,再看看随安身前的那支枪,同样没有任何的刻字。

  老爷子满意的点点头,随后看向坐在卫燃对面的随安,“你是我儿,所以你没的选,拿上这枪去找你堂兄,跟着他打鬼子吧。能活下来,你就跟着你堂兄在军队里谋个差事。活不下来....老汉给你收尸!”

  老爷子说到这里,直接端起身前的瓷碗,“喝了这碗酒,你们就...就去杀鬼子吧!”

  随安和卫燃相互看了看,不约而同的起身端起身前的大碗,皱着眉头将里面辛辣的白酒灌进了肚子。

  “当啷!”

  老爷子手中的白瓷碗砸落在桌子上,颤抖着抬起手,指了指不远处虚掩的房门,“去为民族争光荣,去为国家争生存!”

  卫燃和随安沉默片刻,默不作声的放下瓷碗,后者跪在地上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拿起桌子上的武器就要往外走,可随即却被卫燃拦了下来。

  “你们爷俩在里间等我一下”

  卫燃说完也不等他们回应,起身撩起帘子回到当铺的外间,借着柜台的遮挡,从牛皮本子里拿出了那台得自柏林的禄来双反相机。

  他记得很清楚,当初得到这台相机的时候,附带的马毛皮相机包里还有一盒备用的胶卷。但1945年的胶卷,现在还在不在,他却根本就没有把握。

  万幸,随着他忐忑的拧开密封的电木盒子,里面果然放着一卷还没用过的胶卷。

  动作麻利的将胶卷装进相机,卫燃立刻回到了里间,平静的看着依旧坐在原位的老爷子说道,“掌柜的,给你们爷俩照张相吧!”

  “相机?!”已经把武装带套在身上的随安惊奇的问道,“卫哥儿,你从哪弄来的?”

  那老爷子意味深长的看了眼正在发愁怎么解释的卫燃,语气平淡的帮着找了个无懈可击的借口,“昨天有人拿来换钱的,难得这小子有心,坐过来吧!”

  随安闻言也就不再多问,赶紧站在了老爷子的身后。等他们爷俩摆好了姿势,卫燃找好角度,立刻按下了快门儿。

  “掌柜的,我把相机放回去了。”卫燃直勾勾的看着那位老先生说道。

  后者默不作声的摆摆手,卫燃立刻走出房间,动作极快的将相机收回了牛皮本子。此时他已经顾不得会不会暴露牛皮本子的秘密,他只是不想再像斯大林格勒那次一样,留下任何的遗憾。

  故意在柜台里弄出一些动静,卫燃这才再次走进里间,郑重的朝依旧坐在椅子上的老先生鞠了一躬,随后拿起桌子上的武装带和那支泛着油光的20响大肚匣子,跟着随安,从后门离开了大门紧闭的当铺。

  直到外面传来关门的声音,坐在椅子上的老爷子这才老泪纵横的从怀里掏出一支已经盘出包浆的花口撸子,踉踉跄跄的走到窗边,推开纸糊的窗户,默默的看着后院被油布盖住的两口黑漆棺材。

  而在当铺外面,卫燃二人走在已经被压出车辙印的石板路上,谁都没有说话的心思。

  直到走过一个十字路口,随安这才忧心忡忡的问道,“卫哥,你说这小小的藤县守得住吗?”

  “守不住也要守...”卫燃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去哪找你堂兄?”

  “不是说东关吗?”随安用手中的大肚匣子指了一个方向说道。

  “走快点儿吧,早点见到他,也能多帮着做点儿什么。”

  随安闻言点点头,赶紧把刚刚一直在摆弄的手枪装回牛皮枪套。好歹家里开了一家当铺,这武器他当然会用,只不过从来没朝人扣过扳机罢了。

  而与此同时,稍稍落后一步的卫燃则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这滕县的景色上。

  这个被高高的城墙围住的小城,低矮的房屋中夹杂着一些两层的小楼,沿途还能看到几个挂着美国国旗或者那脆旗帜的教堂。

  而除了这些不会动的建筑,大街上还有正肩挑手扛的往城外跑的难民,更有一队面带菜色的士兵,两人一组抬着木制的弹药箱从他们身边匆匆跑过。

  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那些士兵肩上背着的老套筒和用粗布包裹的大片刀,以及身上破破烂烂的军装和已经露出脚趾的草鞋,无一不在暗示着他们其实并非什么精锐部队。

  但看他们脸上那自信的样子,以及时不时从嘴里伴着笑声冒出的“仙人板板”和“龟儿子”就知道,他们早已将有关生死的顾虑统统留在了安逸的天府之国。

  难言的心思中,两人一路打听,当天边的太阳已经碰到西边的城墙时,随安这才总算在东关找见了一个穿着破旧军装,正在指挥着士兵挖掘掩体的干瘦军人。

  “三哥!三哥!”随安扯着嗓子朝那干瘦军人喊着,这大嗓门儿立刻引得周围那些背着斗笠的士兵们纷纷侧目。

  “随安?!”

  那干瘦军人被这边的动静吸引了注意力之后,一眼便认出了正在大呼小叫的年轻人。

  “大哥二哥呢?”随安等那干瘦军人跑过来之后,立刻抓着对方的胳膊问道。

  却不想,这问题却打破了兄弟重逢的喜悦,那干瘦军人摘掉帽子,沉默许久之后,哽咽的说道,“在山西就没了,大哥砍死了两个鬼子,二哥...二哥被鬼子的炮弹炸...炸没了!”

  “都...都没了?!”随安瞪大了眼睛,哆哆嗦嗦的问道。

  那干瘦军人伸出脏兮兮的大手,用力抹了抹脸,换上开心的表情故作轻松的问道,“都过去了,你个哈儿怎么...”

  “北平的铺子没了,泉城的铺子没了,学堂也停课了。”

  随安指了指身后的方向,“年初我爹带着我逃过来的,他上午看见你之后,说不逃了,让我们过来跟你一起打鬼子,还...还准备了两口棺材。”

  似乎是生怕那干瘦军人说出拒绝的话,随安嘴上不停的介绍道,“这是我堂哥李鹤仙,这是卫燃,两年前我爹在北平收的伙计。”

  李鹤仙在听到准备了两口棺材时便陷入了呆愣,等回过神来,用力拍了拍卫燃和随安的肩膀,“那就留下来,咱们兄弟一起打鬼子!”

  “李...长官”卫燃故作迟疑的喊道,实则所有的注意力全都在对方腰间挂着的木头枪盒上呢,那枪盒里的枪虽然看不到,但握把上那块红白相间的布条却让他认了出来。

  “我一个小班长可不是什么长官”李鹤仙摆摆手,饶有兴致的看了眼卫燃和随安身上挂满弹药包和枪套的武装带,好奇的问道“这枪和子弹都哪来的?”

  “我爹在北平买的”李随安解释道,“这年景不安生,总有想去当铺偷东西的。”

  “会用?”李鹤仙问道。

  “会用!”李随安肯定的点点头,随后和李鹤仙一起看向了卫燃。

  “没问题”卫燃同样自信的点点头。

  “你们俩先跟在我身边吧!”

  李鹤仙也没在意,带着两人一边往城墙上走一边说道,“咱们的任务就是守住东关,趁着鬼子还没过来,先带你们俩和老乡们认识认识。”

  “咱们字贡的老乡多吗?”李随安亦步亦趋的追着问道。

  “我带的这个班没有”李鹤仙闻言忧心忡忡的看了眼西南方向,“另一个连队有两个,不过他们负责防守南关,那地方可不好守啊...”

第169章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滕县东关城墙上,李鹤仙一路走,一路将堂弟李随安以及卫燃介绍给了他带领的那一班士兵。趁着李随安用蜀地方言和那些同乡们打招呼的时候,卫燃也在观察着这个班的情况。

  这个班的士兵算上李鹤仙也仅仅只有十个人,但和来的路上看到的那些士兵不同,他们虽然同样穿的破破烂烂,肩背斗笠和大片刀,但其中大半的腰上却都别着各式的盒子炮。

  但这些许的火力优势即便比城下的那些士兵强,也根本没有强多少,就连他们身上背着的,也多是川造老套筒,仅有少数用的是缴获来的三八大盖。而除了这些,他们唯一的压制性火力,也仅仅只是一挺性能绝对算不上好的三十节式重机枪。

  甚至卫燃还看到,有个看年龄估计都不到20岁的小战士,他手里那支三八大盖的枪托都开裂了。

  三人经过的时候,这小伙子正神色平淡的从一个展开的包袱里拿出一面小鬼子国旗一撕两开,当作裹脚布包住在脏兮兮的脚丫子上,然后又从包袱里拿出一双新草鞋套在脚上。

  这还不算完,那换下来的裹脚布虽然也能看出来是块小鬼子国旗,但依旧没有浪费,而是被他撕成长条,细致的绑住了那支三八大盖开裂的枪托。

  在这个沉默的小伙子边上,一个背对着三人,看年纪得有四十多岁的干瘦汉子嘬着烟袋打趣道,“四娃子,怪不得你枪法臭,打枪的时候都被你的裹脚布熏的睁不开眼睛撒?”

  闻言,那个被叫做四娃子的小伙子头都没抬,一本正经的回应道,“刘叔,我的枪不臭,从出川那天算,我靠这把破枪都打死3个小鬼子了,再打死一个回了本,往后全都是赚的,怎么会臭?”

  见卫燃和李随安全都疑惑的看着自己,李鹤仙摆摆手,带着他们走远了之后这才低声说道,“四娃子是跟着老家的劳军团来的,在知道他三个哥哥和他老汉全都没了之后,就留下来了。”

  卫燃闻言沉默下来,小鬼子直到45年投降都没打进川蜀,但这些川军门却把小鬼子当成了世仇。

  可以说,抗战时期,哪里有小鬼子,哪里就能找到这些衣衫破烂的川军,他们或许是一个班的小队,或许是成建制的一个团,一个师,又或许只是父子,只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邻居。乃至仅靠一句发音相同或相似的“日他小鬼子的仙人板板”,就扛着破破烂烂的步枪打鬼子的同乡。

  而那些留在天府之国的普通百姓?

  他们送自己的父亲出川,送自己的丈夫出川,送自己的孩子出川,送自己的兄弟出川。直到最后,自己带着大红花,在邻里的夹道相送中,给父亲母亲,给祖宗牌位,又或者给空荡荡的屋子磕个头,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同一条出川的蜀道。

  在他们身后,那些上不了战场的,就挑上扁担,推上独轮车,带着筹集来的吃的喝的穿的,循着家人的脚印一路追上来,从此再也没回去。

  国仇家恨也好,一腔热血也罢,这些被看不起,被当成叫花子,被叫双枪兵的川军们,靠着老旧的武器,靠着背上的大片刀,飞蛾扑火一样打出了川军的血性。

  当三人从足有十米高的城墙上下来,李鹤仙从上衣兜里掏出半颗皱皱巴巴的香烟点上,猛吸了一口之后,这才带着卫燃二人走到路边一辆独轮车边上,掀开了上面的草席子,从里面拎出两把大片刀和四个手榴弹递了过来。

  “随安,卫燃,按理说我该给你们俩一人发一条枪。但你们俩没上过战场,咱们这武器也不足,所以能给你们发的,就只有这大片刀和手榴弹了。”

  “哥,我们有枪”李随安拍了拍腰间的大肚匣子说道。

  “这大肚匣子打的密,但却打不远,而且子弹总有用光的时候。”

  李鹤仙不由分说的将大片刀分别塞到两人的手里,同时不忘细心的嘱咐道,“看你们俩应该没上过战场,要想用你们的大肚匣子打中鬼子,就得等他们靠到五六十米以内的时候才有可能。

  打枪的时候记得躲好,机会合适,就把这手榴弹屁股的盖拧开,使劲拉里面的绳子,绳子拉下来,不管冒不冒烟,尽量往鬼子最多的地方丢。等到鬼子真到你眼前了,这大片刀就能用上了。

  眼下兄弟们都忙着挖掩体,我也没时间教你们,就记住一条,鬼子的刺刀第一下大多时候都是先往肚子和胸口扎,只要你们拿大片刀挡开,就尽可能往前凑,离得近了,这大片刀也就比刺刀好用了。”

  李随安艰难的咽了口唾沫,掂了掂这沉重的大片刀,见卫燃已经神色从容的用麻绳将其绑在了背上,立刻有样学样的把手榴弹插在腰带上,然后将沉甸甸的大片刀背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387页  当前第10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4/23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战地摄影师手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