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穿康熙四公主_分节阅读_第138节
小说作者:陌时雨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83 KB   上传时间:2025-06-07 11:44:51

  丹卿不打算放任百姓自建房。

  一来各式各样的看着不美观,二来安全性也没有保障,万一结构不好塌了房,说不定就要了人命。

  反正工部的官员来留在这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就帮她出几个图纸,规划一下城市建设好了。

  从王记出来,丹卿出了城回了营地,便召工部官员相见。

  六部之中,工部算是最没油水的衙门,能被派出来到这么远的地方帮她建府的,更是没什么身份背景的小吏。

  丹卿肯多出一份薪资,请他们帮忙做他们本就擅长的工作,他们自然愿意。

  不出三日,丹卿就收到了七八张宅邸的草图,从单门单户到带着花园的大院儿,应有尽有。

  另外还附赠了几张商业街店铺设计图,算是额外的赠品。

  丹卿就喜欢这种干活麻利的人,出手自然大方,在原说好的薪酬上又多加了一倍,请他们再帮忙将自己那四万顷土地规划一下。

  这个活计更简单些,大致就是区分一下耕地和牧区,有农师相陪,几日后便大致分好,剩下的就是丈量土地了。

  丈量土地是细活儿,朝廷中归户部管,或委派当地州府的专业官员去做。

  归化城虽然是城,但原来管辖之人却是领兵的副都统,行伍之人哪里会做这么细致的活儿,就连城内的土地都是胡乱分的,更别说是城外了。

  她也是百密一疏,以为大清既然建了归化城,康熙还给了她土地,定然是早就丈量好的,她只要照图分配就好,没想到这时代也有糊弄差事的,不止归化城内,就连她那四万顷土地,也不知是不是个虚数。

  早知如此,她当初就该带上丈量的工具,再请个专业人士跟着一起来,可如今却是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若是平常,她还可以写信回京去像康熙借一个来,可如今康熙正在军中,大战在即,她不好用这等小事打扰,京城里又是胤礽当家,她也不想去求胤礽。

  这日丹卿正一边看着农师检查前些时日种下的各色种子的发育情况,一边发愁丈量土地的事情,却瞧见胤禟正带着侍卫在地里不知鼓捣什么,好奇之下就过去看看。

  胤禟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弓”,木头制成,没有弓弦,整体像是一个梯形,正在往地上插。

  “你这是在干什么呢?”

  丹卿问道。

  胤禟略带显摆道:“姐,你看我给你做了个什么!”

  丹卿过去仔细瞧瞧,却是从未曾见过。

  “步弓啊,你不是要丈量土地吗?”

  胤禟的眼睛亮晶晶,“我以前也没用过,但我当初买地的时候瞧见别人弄这个丈量,就仿了一个出来,应该能用!”

  丹卿听说过这个工具,但却是第一次见。

  她不是不相信胤禟的记性,可这种标尺差一寸,最终量出的土地就会差上许多,她是想鼓励汉人前来耕种,却不想平白做了周扒皮,克扣他们的土地。

  “要不然,你再做大点儿?”

  丹卿建议道。

  胤禟挠挠头,用自己的步子比划了一下道:“我听说五尺为一步,我这做的肯定是够的,再大你可就吃亏了。”

  丹卿却道:“京城与这里的条件不一样,这里土地贫瘠,只怕收成也不会太好,所以我想在丈量的时候尺度放宽些,至少比京中再多三成,这样肯迁过来的百姓虽然要更劳累些,但总归收成不会少。”

  总不好让人家大老远的搬来陪她开荒,最后能得的粮食还不如在家里耕种的多吧?

  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将人口稳定下来,初期的政策自然要更优惠些,多给三成土地其实并不算什么。

  胤禟有些心疼。

  他觉得做生意能不克扣已经是良善了,哪有人会特意多添的?

  那可是三成啊,这么大的土地加起来,得少得多少田赋和粮食!

  丹卿见胤禟不肯应,拉着他走回

  搭好的棚子里,递给他一杯凉茶,耐心解释:“我明白你的想法,若是做生意,自然没有非要让利的道理,但如今我可是这归化城的主人,我要考虑的就不能只是得利多少的问题了。”

  “这些日子你也瞧见了,归化城说是城,但实际上常驻的百姓就那么点儿,数都数的清楚,只凭这些人,能做什么?不管是开垦土地也好,发展商业也好,都需要大量的人口才能实现,所以对我来说,第一要务就是能吸引百姓前来定居。”

  “我已经命人去请灾民迁徙过来,打算让他们在这儿种地安家,我得让他们看到留下来的好处才行,”

  丹卿给胤禟算账,“你算得利的时候,不止要算钱财,还要将其他附加价值都算进去,若是加上人丁和他们的日常花销,乃至将来征召的兵役,这笔账又如何?”

  胤禟明白了几分:“姐姐说的有道理,这管理属地毕竟不是做买卖,除了表面上的收益之外,还得看到潜在的利益,是我浅显了。”

  丹卿含笑点头:“然也,如今你也是长大了。既然那步弓是你做的,那丈量土地的事情就交给你吧,我只有一个要求,要公平合理。”

  她正愁这事无人能办,胤禟就自己送上门来,又岂能不用?

  弟弟嘛,本就是拿来使唤的。

  就算是皇子阿哥也一样。

  胤禟本也是有意想做点事情才会去做步弓的,丹卿肯信他,他自是乐意。

  他也不再喝茶,赶紧带人回城里去找木匠重新做了新步弓,从这日起,就开始了无穷无尽的丈量工作。

  胤禛本想叫胤禟监管城内的道理修建的,转头就找不见人了,一问才知道被丹卿抓了壮丁,正待去找丹卿理论,丹卿却又给他送了一个帮手来。

  这个帮手正是丹卿的侍卫之一,李繁。

  李繁沉默寡言,惜字如金,但却是个机关好手,丹卿曾亲眼见过他能将一百零八根木条以各种姿态搭在一起,看似不可能立住,却又偏偏**不到。

  丹卿觉得他该算是个结构专家,若非他自小进了侍卫营,说不定能进工部一展所长。

  可惜以他的身份想要入仕太难。

  不过现在是在归化城,大清那些阶级制度丹卿全然不在乎,她只看学识能力,更何况李繁又是她的亲卫,十分忠心,她自是愿意提拔一二。

  李繁虽然话少,但却是个肯用心做事的,胤禛试试交代了几件事给他,见他完成的又快又好,才开始真正用他。

  城内有胤禛和李繁,城外有胤禟,归化城的建设终于步入正轨,每天都能看到变化。

  丹卿也没闲着。

  因为大清与准噶尔的战事将起,无辜被波及的牧民不得不离开故地,往安全的地方迁徙。

  王相卿派出去的驼队正好趁机将归化城的美好前景说给他们听,知道是刚嫁过来的公主当家,受大清蒙古双方保护后,还真就有许多牧民动了心,赶着牛羊往归化城而来。

  这几日已经见到了几个队伍,丹卿命人将他们先送到归化城外一处并不在开垦计划内的草场上,让他们先自行安顿下来。

  这便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不同之处,丹卿想迁汉人过来定居,就得先为他们的耕地和住房做好规划,但游牧的蒙古人却不需要这么费事,只需要给他们一处有水源的空地让他们能搭建好营帐,剩下的就是天生地养的大草原来供养。

  不过为了防止草场破坏严重,丹卿还是打算控制一下每片草场的牧民数量,只是现在还在打仗,暂时将就些时日,等安稳下来再进行分配。

  胤禟还没丈量好耕地,又被安排去规划草场,对于自家姐姐这种拿弟弟当牛马用的压迫,他是敢怒不敢言,转头就去找胤禛控诉。

  可谁知胤禛更忙,原说好帮着建公主府而已,如今已经变成了整个归化城的城市建设,更别说丹卿还张罗着加厚城墙修建护城河等防御工事,更是叫他一个人掰成八瓣用,不但没功夫听胤禟诉苦,还将他按住帮忙算了一下午账,等到夜里才肯防人。

  胤禟“逃”回城外营地的时候,正赶上丹卿从牧民那边回来,姐弟二人都是饥肠辘辘,顾不得多说,先一起吃口热乎饭再谈。

  好在丹卿的陪嫁队伍里有专门带来的厨子,至少吃得舒坦。

  填饱了五脏庙,胤禟才有精神控诉胤禛的压榨,丹卿赶忙叫人往城里给胤禛送些热乎饭菜去,然后才道:“四哥忙起来素来不管不顾的,你别学他,该干活的时候干活,该休息的时候也要好好休息才是。”

  胤禟这才想起来他是为什么去找胤禛的,又是一顿抱怨,这回丹卿却瞪起了眼睛:“你是不是只有一根筋?你那丈量土地的活儿都干了好几日了,难道跟着你打下手的人里就没一个能顶用的?我是叫你负责这个,可没叫你非要亲手去做,你难不成真想自己量遍每一寸土地?”

  都说毒蛇老九最是奸猾,怎么她的九弟弟就是个傻小子?

  “你那步弓又不是什么难做的玩意儿,叫木匠多做几个,分几个队去测量,若怕不准,就叫他们互相复测进行复核,哪里需要你亲自动手,”

  丹卿无奈,只能慢慢教,“他们丈量他们的,你自可以去做别的,实在不放心事后去抽查便是了。”

  胤禟:……

  他可真是个傻子。

  第一次有机会自己做事的小阿哥突然生出了一丝挫败感,他以为自己亲力亲为才是最好,没想到到头来竟是白耽误功夫。

  眼看着弟弟整个人都蔫了,丹卿又笑着哄道:“你第一次做事,有想不到的很正常,这次知道了,下次就会了,人总是要在挫折中进步的。”

  胤禟侧头看向丹卿:“四姐姐,你又是怎么会这些的?”

  丹卿其实也解释不清楚。

  她只能说,这大概是来自更高等社会基础教育和认知的差异。

  来到这里这么多年,她清晰的感受到人类基本认知的差异有多大。

  论阴谋算计,论人心叵测,她或许比不过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论做事的方式方法和思维的不拘一格,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千年的人们,却是很难如她一般轻易破图枷锁。

  这或许就是她的“金手指”吧,她敢想,她也愿意去做。

  当然,丹卿可不想跟胤禟讨论几百年后的思想进步,她只能将这一切推给太皇太后这位传说中的伟大女性的教育。

  胤禟信了,说回去之后他要好好给太皇太后上柱香,祈求她在天之灵能保佑他也能变得通达,丹卿不语,只是一味的笑。

  挺好的,她离开了紫禁城,但以后还有人会一直惦记着老祖宗。

  再过数日,从北边来的牧民愈发的多起来,而他们也带来了前线的消息。

  康熙亲率的中军抵达克鲁伦河后,噶尔丹望风而逃,康熙下令追击,将噶尔丹逼到了特勒尔济,而西路费扬古的大军,此刻已经到了昭莫多。

  准噶尔部此时尚余万人 ,费扬古的西路军却有四万之数,但他并不急于正面迎敌,而是以逸待劳,派出绿营兵引诱噶尔丹出战。

  据说绿营兵以一小将带领,不过四百人,却敢直冲噶尔丹军营,甚至还精准射杀了带队前来探查情况的噶尔丹之妻阿努可敦,噶尔丹大怒,带人追击,这四百绿营兵一路连逃带诱,将噶尔丹带到了昭莫多大清西路军的包围圈里。

  其后的战局,可想而知。

  据说准噶尔部被当场击杀了三千余人,剩余活下来的,基本都是后阵的妇女老幼。

  噶尔丹却也真是个人物,在这般险境之下竟然还能逃命,虽说只剩下几十骑兵保护,但正是因为人少,一旦进入草原荒漠,更是难寻踪迹。

  丹卿得到消息的时候,战事早已平息。

  她看着地图上噶尔丹逃跑的路线,只恨如今消息传递太过不便,不然她若是能及时带兵阻拦,说不定此时这泼天的功劳就落在她的手里了。

  果然,在这个时代信息封闭是最大的困境,丹卿心里开始萌生出想要构建更便捷的情报网的想法来。

  这次准噶尔部大败,算是彻底伤了元气,就算噶尔丹未死,他剩余的兵力也不足以再生出什么波澜来,那么原本被准噶尔部占领的土地,就能再次回到漠北诸部手中。

  这也就意味着,土谢图汗部王旗可以重归故土——库伦城。

  丹卿在地图上归化城和库伦城之间画了一条线,决定就从以这条线为中心,开始布置她的情报网。

  

第86章 第86章二合一章

  喀尔喀蒙古尚未内附之前,大清与库伦城之间的消息传递几乎只能看运气,派出去的斥候不知要绕多久才能回来,还不一定能带回准确的消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9页  当前第1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8/22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穿康熙四公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