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林巧枝把铁料放到操作台上,发出金属碰撞的“咚”一声闷响。
“看这块大料,瞧出来我要做啥了吧?”林巧枝一边整理操作台,一边摆好工具,发现工具里少了一把油槽錾。
她要起身去墙角边的工具箱里拿,不过旁边的周树却眼疾手快,利落地把他手边的油槽錾递过来:“巧枝姐,你用这个,我已经练习完了,暂时用不上。”
许观平搭了把手,把铁料调整好,左右转着看了一圈,啧了一声:“这是55铁牛发动机的模具尺寸啊。”
他都还没尝试过,也没什么把握,“难怪都说你胆子大,上学期毕业操作精度才勉强跨过10丝这个坎儿,放了个假,你这就打算上手了?”
林巧枝笑眯眯:“你猜我放假练没练?”
她轻轻眨了两下眼睛。
许观平:“……”
他扯了扯笑:“你该不会……”
“哈哈你想得没错!怎么,想不想看看我又进步了多少?”林巧枝笑眯眯地忽悠,有个技术好的人搭把手当副手,前期粗处理能快很多。
许观平听得心头滴血。
他恨不得拿头去撞桌子,明明猜到林巧枝放假还会练,他怎么就没注意着点呢!!
林巧枝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
一层层打开,平铺在手边。
上面画着精确的模具图纸,每一条边,每一个转角,每一条圆弧,细致地标注着一条条长、宽、高、圆弧半径等数据。
许观平也不回去自己的操作台练习了。
他给林巧枝递V形铁、划规,高度尺等工具,打算看看她的操作和水平。
有时候相互观摩彼此的技术,反而比埋头苦练更能提升。
林巧枝按照图纸,在铁料上划出长宽方向的各尺寸线。
又拿起划规,比照图纸调整好划规的开度,清晰利落的画了一道圆弧。
“我帮你复核一下。”许观平拿着标尺、高度尺一一复查了一下。
测量后,许观平暗暗吸了吸气,能这样干脆利落的完成划线,不仅说明林巧枝划线技术很好,更重要的是,林巧枝已经将图纸烂熟于心。
林巧枝乐得有人帮她做二次复查,和聪明人合作就是省心省力。
做检查是必须的。
一般来说,尺寸越大的模具,会给经验和资历越深的老师傅来做,因为一旦出问题,损耗也是非常大的。
做模具的损耗就不小,一刀歪了,整块料报废重来。要是模具再有瑕疵,往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会有问题!
有的厂自己没法解决,又不敢轻易动花大价钱采购的模具,怕动了之后模具报废,只能将就着用,于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就不好,用久了就容易出毛病。
有的技术不好的钳工,甚至看不出来是哪里出了问题!因为他自己的技术达不到那个精度。
只知道自家生产出来的东西明明用料扎实,用得好铁好钢,却就是容易坏。
故而作为工业之母,生产线的源头,模具的每一步都要谨慎仔细,糊弄不得。
别的厂怎么要求不知道,但红旗厂技术学校从入学起,就要求学生们养成仔细复核的习惯。
复核完。
林巧枝把铁料用小推车推去有车床的那间操作教室,许观平搭了把手,帮忙将铁料固定在车床上。
“嗡嗡嗡……”
林巧枝稳稳地操控车床的车刀,对铁料进行一个大范围的切削。
很快,一块完整的铁料,隐隐露出侧盖板的粗轮廓。
许观平也来了兴致,一边帮忙给车床断电,然后伸手把车刀换成钻头,方便林巧枝后续操作,同时说:“接下来是要钻‘止裂孔’了吧?要不要再看一眼图纸,确定一下,要是孔钻出来吃线了,没有后续加工余量,这料可就报废了。”
他说的止裂孔,是在铁料上特定位置钻出的小孔,防止錾削加工的时候,发生撕裂。
按照她们这个件的要求,小孔开出来必须和圆弧线之间有一定间隙,一旦吃线,这个件就没有加工余量了。
林巧枝闻言,也是深吸了一口气,慎之又慎的确定了一下止裂孔的位置,然后操作换了钻头的车床“滋滋滋滋”地对准了上去。
并不是很顺利丝滑,但至少止裂孔是钻好了。
两人同时紧张地去检查。
然后齐齐松了口气。
没有吃线!
“这不错啊,你这水平,真要把这个模具顺下来的话,去偏远一点小机械厂,再选个技术难度低的产品,也能做独挑大梁的钳工了。”许观平感慨。
“差不多,走吧。”林巧枝点点头,这模具能顺利做下来,确实是非常大的锻炼。
把用车床粗加工完的工件运回操作台。
拿抹布擦了擦。
林巧枝又对照了一遍图纸,决定从侧盖板右下角处开始入手。
她弓着身,用锉刀一点点开始精处理。
曾经细密划线,一层层锉平的铁料的练习,带来了愈发精密的手感。
她弓着身,锉削的操作稳而有序。
许观平把他的操作台收拾好,回来一看,林巧枝已经处理好一个侧盖板尾端的边角。
他往细了一看,眼皮子猛地一跳。
他不是刚入校不到一年的新生了,也看过很多高工的操作,不会轻易为一些技术大惊小怪。但问题是,林巧枝现在的技术,怎么又有了这么猛的精进!
他又不敢出声,怕惊了林巧枝的操作。
只好站在旁边,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林巧枝手上的锉刀。
好不容易等到林巧枝直起身,活动一下腰背,他震撼不已地问:“你这么快,就直接打通了两精度直接进入到7丝的精度了?”
第20章 做高精尖模具的好苗子
林巧枝拿起标尺, 卡住两侧,“你量都没量,就知道了?”
她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又把位置让出来给许观平。
许观平从工装腿外侧口袋里,摸出另一把标尺, 也夹准那段, 边测边说:“感觉嘛,我不信你没有,看着一刀刀下去,大概什么水平就知道了。”
7丝的标准看似很宽松,比红旗农械厂现在用的拖拉机模具精度差七倍。
但仔细一想, 也就头发丝直径稍微粗一点点。
这么细微的尺寸,却要从始至终一丝错误都不出。
许观平自己也差不多有这个精度了,可也没有信心做出这个侧盖板模具。
一是太大了,按照工期算的话, 每天工时四五个小时,差不多要两个月才能做完, 这期间可一次错都不能出。
二是还有一个圆弧形, 这种内侧带圆弧形的模具,难度比横平竖直的直线高得不是一星半点。
当他也测量完,两个人的测量数据一对。
精度无误。
许观平长呼了一口气:“恭喜你。”他攥了攥手中的标尺,心里有点说不出的五味杂陈。
因为从此刻起,他十分确定,自己引以为傲的学业和技术,全都被林巧枝这个学妹追上来了。
而林巧枝, 不论是已经拿到了一个铁路局的正式嘉奖函,还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甚至学业上没有低于90分的科目,都已经超过他。
对了,还有努力,他也比不过林巧枝。如今唯一领先的技术,也已经被追赶上来。
而且,他完全没有把握制作这个侧盖板模具,那一点点技术经验上的领先,好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还是等我成功做出来,再来恭喜我。”林巧枝做好工作和测量记录。
锉和削过后,还要进行更细致的磨、抛。
但这就相对没有那么紧张了,力道柔和均匀,不太容易出错。
林巧枝开始细细磨那一小块。
“巧枝,是你的天赋好,比我们都好许多。”许观平说起来有点羡慕,羡慕的同时也有些赞叹,那股子拼劲儿,他是真没有。
“唉就是可惜你想要进王工的组,要不然就你这天赋,绝对是做高精度模具的好苗子,乔工肯定要来抢你。”
林巧枝第一次做侧盖板模具,就能按照图纸处理好工件的细节,眼看着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浑然自如,天赋怎么会不好?
许观平只是发散思维了一会儿。
林巧枝就处理完侧盖板尾端的边角,顺着边角,拐进了内弧。
这个“半圆弧”并不是规则的、圆滚滚的半圆。
而是一个有特殊弧度作为盖板的弧形。
林巧枝十二万分小心地刮削,屏住呼吸。
她选择了最保守的方法——贴着划线上一点刮削,然后最后靠近划线的一点点,用磨来贴合。
给自己稍微留一点操作余量。
许观平回过神来的时候,这一点从边角拐进去的内弧,快要处理完了。
看到林巧枝明显留了一点操作余量,被捏紧的心脏稍微缓了缓,看到林巧枝也松了口气的样子,才玩笑说:“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练习操作内弧形模具的时候紧张呢。”
“怎么可能不紧张?”林巧枝起身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汗珠,十指交叉活动手腕,又来回相互捏手指,放松指间关节和肌肉,“你先量吧。”
“行。”
许观平把这个内弧一量。
他身体微微往前倾,不可思议的睁大了眼睛,实在是按捺不住,回头看林巧枝:“这真的是你第一次做这个侧盖板模具吗?”
林巧枝看他表情,能猜到,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挺不错的。
“在家里也练习过,你不也练过内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