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靠军训拯救霍去病_分节阅读_第117节
小说作者:沐雪焚香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97 KB   上传时间:2025-10-03 21:35:30

  而沈乐妮面上却平淡,实则不动声色地强压着止不住要上扬的嘴角。

  抱歉啊,虽然她书确实读的没有对方多,可诗却背的比对方多啊!

  反正在场除了刘彻和霍去病,又没人知道。面对对面那些厚颜无耻之人,她也不用讲什么文德了,能赢就行!

  最终,沈乐妮以高出太学学生二十几分的分数赢了第二轮比试。

  -----------------------

  作者有话说:[1]“青山不老志长存……且将壮志写乾坤。”这首诗是用AI随机生成,作者实在憋不出来。

  [2]本诗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第124章 该不该开民智

  比到这里,今日的比试胜负已出。

  太学诸学生脸色登时就难看起来,有的把头有多低埋到多低,恨不得直接埋到地下去,有的则是羞愧的眼神四处乱瞟,似乎是想看看太学博士们在不在场。

  而更有人气得神智全无,直接当着刘彻的面大放厥词:“不可能!一介妇人,怎能写出如此之诗?!分明是有人偏袒!”

  “有人在包庇!有人作弊啊!陛下!!”

  “请陛下明察!!!”

  刘彻皱着眉挥了挥手,立马就有护卫上前把这几人都拉了出去。

  见状,即便一些人想法相同,也只能憋回到了心里去。

  刘彻在安静的氛围里开口道:“最后一轮的内容是什么?”

  张欧道:“回陛下,乃是辩论,论题为‘应不应扶持技术’。”

  刘彻又问沈乐妮:“国师是正方还是反方?”

  “正方。”沈乐妮回。

  “虽胜负已分,剩下的一轮比与不比,已再无意义,但朕还是想听一听国师的观点与看法。”刘彻道。

  君王既有言,沈乐妮便颔首道来:“臣认为不仅要扶持技术,还要大力扶持。臣有一例子,在一刻钟的时间内,一个女子只能织出一件外衣,但若是大汉有一种可以织衣裳的工具,并且一刻钟内就能织出数件外衣,也就是说,一台工具在一刻钟内就能做完几个人的活。可想而知,若是有工具,可以省下多少人力。而省下的人力,就可以去做别的事,可以去种地,可以去作坊,等等。”

  “同样,若大汉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工具,那么省下的人力,将会是一笔不可估数的庞大数字。这些人,又可以从事各行各业,或开荒种粮,或参军报国,或入仕为官。介时的大汉,不愁没有人可用。”

  “天下之间,士农工商,每一行都是由技术奠基,由技术在不断催进。对于‘士’来说,知识便是一种技术,知识如浩瀚海洋越滚越多,才能有百家争鸣之盛景,考试和举荐也是一种技术,古往今来才能有无数贤才大能涌现朝堂;对于‘农’来说,如何种地、如何把地种好就是一种技术,农具亦是一种技术,只有改进技术,粮食亩产才会增多;对于‘工’来说,工具器械就是技术,技术越先进,才能有冶铁之术、采盐之法,才有如今的绫罗绸缎、巍峨高楼、御敌之器;对于‘商’来说,现有事物都是技术,事物越多,商人才能走的更远,贸易之物才能愈发多样。”

  “若普天之下,只有大汉造出了可以不用人力就可以织出衣裳的器具,那么便可与异国互通买卖,大汉既可以得到大笔钱财,而异国因为有所需求,所以无法轻易开战,毕竟这项技术,只有大汉才有。以此类推,若大汉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技术,那么不仅大汉能愈发富强,别国也不敢轻易开战。”

  “技术,是国力的基础。”

  沈乐妮最后望着刘彻道:“因此臣认为,应当大力扶持技术,争取早日造出独属于大汉的第一台织衣器具。”

  四下皆是人,却无一人说话,纷纷只拿眼睛你看我我看你。

  在场的大部分人,都从未以这种角度来看待过‘技术’,现下听沈乐妮这番长篇大论,颇觉新奇。

  “技术,是国力的基础……”刘彻摩挲着指尖,低声咀嚼着这几个字。

  “敢问国师,若要扶持技术,是否会伤及农业?”张欧问道。

  沈乐妮回道:“技术与各行各业皆是相辅相成,谈不上伤及。可钻研技术是一项难事,非几日之功便能有所成就,其投入的人力物力亦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国师真是满腹学识、见识广阔,学生们实在钦佩。”对面的学生忽然开口夸赞沈乐妮,但沈乐妮一听就知道对方没憋好屁。

  果不其然,对方接着道:“学生们有一疑问,想听一听国师的看法。”

  大庭广众之下,沈乐妮只好接下,正好她也想看看他们还有什么招数。她问:“什么疑问?”

  那说话的学生勾着唇,眼底透着恶意,他道:“国师认为,大汉应不应该开民智?”

  此话一出,所有人立时把目光移到沈乐妮身上,静待她的回答。

  谁都能听得出来,这哪里是请教,分明是这些学生不怀好意,想让陛下对沈乐妮产生隔阂,进而疏远她。

  毕竟自古要想江山稳固,哪个皇帝会想给普通百姓开智的?

  沈乐妮心下也了然。

  狗东西,这是今日不把她搞的脱一层皮不罢休是吧?

  但即便对方的问题如此犀利,沈乐妮也不怕,她扬起嘴角,提高音量回答道:“本官认为开不开民智这个问题,与扶不扶商道理相同,可开,但也要把握好‘度’字。”

  她注视着对面,言辞高亢:“诸位都是儒生,想必应该知道,孔夫子有言,是为‘有教无类’,孔夫子认为教育不应该仅限于权贵阶层,平民百姓也应该被普及。孟夫子也有言,为‘教民智’,说的也是提倡教育百姓,使其具备一定知识、拥有能思考的思想。”

  说到这里,她唇角扯着一抹弧度,声色缓慢却直击要害地质问对方:“诸位日日读书,莫非连圣贤的这些名言也不知?还要来反问本官一介女流?尔等究竟读的是什么书?连这些也不知,竟还好意思待在这最高学府中?”

  被当众如此斥了一通,尤其如今当今陛下还在场,那些学生的脸面再挂不住,纷纷对沈乐妮怒目而视,但好歹理智尚存,没有张口就骂。

  又一学生站出来高声道:“回国师,学生们对圣人名言自是熟读,学生们也只是想听听国师的看法,毕竟谁人不知国师既练得了兵,也入得了朝,可谓不可多得的大才!”

  先给沈乐妮戴一顶高帽,把自己的无知转移为对对方的敬仰,然后又把问题抛给她道:“学生们只是想知道,国师口中的‘度’字,该如何把握?”

  他说完以后没有停歇,而是咬了咬牙,壮着胆子叫道:“若是百姓懂得了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思朝廷供养恩德,反而有了谋逆之心,这又该如何?”

  对于他此番言论,在场的儒生儒生们包括官员赞同与不赞同皆是一半一半,因此多数人都保持着安静,没有互相发表看法。

  毕竟对于开不开民智,自古就是文人学士间一个热议的话题,亦是朝堂上一个时常被拿来谈论的事情。

  更别说帝王还在这里,谁敢胡言乱语?

  所有人静看着沈乐妮。

  沈乐妮听后,对于这个回答不好就可能掉脑袋的问题,她也没有什么害怕之意,但她也不会顺着对方的话掉进他挖的坑里。

  她微微一笑,角度犀利地把问题抛了回去:“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我,而是应该问陛下。”

  那学生吓了一跳,脸色当即一白。

  他当然不敢真的去问刘彻,只是想给沈乐妮难堪,谁知道她根本不接,反而让他立马后悔刚才问了那个问题。

  说百姓有谋逆之心,不知在说君王治理不行?

  幸而刘彻没有追究。沈乐妮见对面偃旗息鼓,似乎不打算再刁难她了,总算舒了口气。

  比试到此也就结束了,刘彻叫上沈乐妮先行离去,无关人员随后也跟着离开了太学。

  离开前,沈乐妮还不忘提醒太学学生兑现自己的话。

  看着那帮儒生一个个跟吃了屎一样的表情,沈乐妮瞬间心情美妙起来了。

  “想不到国师如此能言会道,这两场辩论,朕听得很是尽兴。”回了未央宫,走在去往清凉殿的路上,刘彻对沈乐妮揶揄道。

  沈乐妮呵呵两声,辩论嘛,不就是看谁嘴皮子利索。

  “国师说与他国互通买卖,便可保持两国和平,国师不如再细细说一说,应该通什

  么样的买卖?又该如何通?”刘彻询问道。

  “陛下,不同的国家有不用的需求,端看对方缺什么,或者对方造不出来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技术。但前提是自身要保证某项技术已经得到改进,才能把陈旧的技术卖给他国。而有两样东西,非自身充足到富余,不可与他国进行交易,便是粮食与军械两物。尤其是军械,除非是已经造出了更厉害的军械,则万万不可与他国进行交易。”

  “臣举个例子,比如大漠之地,草原绵延千里,牛羊马儿成群。但大漠之地冬季漫长,冰天雪地,缺衣少食。若要与大漠部族进行互通,便可以买进牲畜,卖出炭火、布匹、乃至药物、粮食。”

  “关于如何互通,臣认为当然首先要先修路,俗话说得好,商业发展的基础是运输行业的发达与道路的完善。”

  商业发展的基础是运输行业的发达与道路的完善?还俗话说,他这个帝王怎么没听过?

  刘彻细细品着她的话,一时没出声,沈乐妮静静地跟在他的侧后。

  进了殿里,刘彻坐到御案前,又道:“那技术一事,国师也便说说吧。”

  沈乐妮笑得像个苦命的打工人,“不知陛下想知道什么?”

  “若是扶持技术,又该从何处做起?”

  沈乐妮想了想道:“臣认为要扶持技术,首先要做的便是制定出完备的律法,建立相应机构,增设官位,再确定要钻研什么,设定考核奖惩,然后广招天下技工匠户,择优录用。”说完,她又补充一句:“若要扶商,首先也应该有一套完整规章律法与监管机构。”

  刘彻沉吟几息,问道:“国师认为如今的大汉有何需要钻研?”

  这个问题沈乐妮倒是还没有细想,她回道:“除了火药,其它的臣还没有细想过,不如待臣想好后再回答陛下。”

  刘彻也没非要她现在必须说出个一二三来,闻言也就颔了首。

第125章 军营实践

  军训结束以后,沈乐妮又把时间投入到了女医堂,她拿出了一些消毒和包扎物品,给这十几人细讲了分别的作用以及该如何使用。还拿出了一些药品让她们认识一下,讲了功效、吃法、注意事项等。

  此前沈乐妮就把战场上所有必需品名字的字教给了众人,不仅包括这里的消毒及包扎物品、各种基础药品,连缝合需要的东西都教了她们。

  战场之上什么伤者最多,自然是外伤患者最多。她已经在筹集缝合术所需要的桑皮线、羊肠线或者麻线,另外也让人去打造缝合需要的工具了。

  只不过这些东西不好做,要一定时间,如今实践她们也只是拿最普通的丝线和剪刀来做代替的。

  妇人们虽然学过,但都没真正见过这些东西,一开始还一个个好奇的研究了半天。

  授课之余,沈乐妮又开展了一次健康讲座,依旧人满为患。到了如今,长安百姓对于健康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即便不懂的人也能说出个一两个知识点,这令沈乐妮很是欣慰和喜悦。

  哦对了,还要去给刘据上课。

  沈乐妮累的直吐槽,真是天生牛马命啊!到了古代还被如此压榨!

  不过给刘据上课倒是没什么难度,毕竟他如今还小,讲的太复杂他也不能完全听懂,所以沈乐妮目前讲的都是一些简单新奇的,比如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偶尔做一个趣味科学小实验。

  到了七月底,沈乐妮便打算带着把女医队的课放到军营中,进行实战演绎。

  之所以选择军营,一来是因为如今她的校场没有人,二来是她想看看,如今军营里若出现女人,那些兵士们会是个什么德性,介时军训也好制定相应规矩。

  听闻马上要去军营了,一群妇人很紧张,又有些害怕,尤其是那些年轻一些的妇人。

  毕竟那可是军营,里面可都是一群糙老爷们儿。

  “国师,咱们要在军营里待几日?”

  “国师,现在便去军营吗?不是说出征时才随军?”

  “国师跟着咱们去吗?老身还有些害怕……”

  “国师……”

  一群人围着沈乐妮叽叽喳喳个不停,李知琴微拧眉,出言道:“诸位有何可怕的?咱们早日都要跟着军队出征,如今提前适应一下也是好的。况且国师早在第一日就告诉我们了,光是学书上之言是不够的,拿家禽练习也不够,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夫,最重要的还是找人实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36页  当前第1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7/2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靠军训拯救霍去病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