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难道是在隐晦地提醒他,大唐也会面临“诸侯作乱”?
不,还不仅仅是诸侯作乱。
李世民突然想到,秦念言贞观年间大唐疆域是汉武帝时期的两倍有余。
他虽同样更易太子,却并未引发巫蛊之乱这等祸事。
可他的声誉排名在秦念眼中,却与汉武帝不分伯仲。
难道羁縻之策引发了大唐巨祸?
【刘彻:嗤,这不还是世袭分封?】
【秦念:说羁縻之策是周朝的分封制都算辱周了。】
【刘彻:?】
【秦念:姬周分封诸侯,要么封姬姓的同宗,要么封华夏的同种,他大唐倒好,封的是当地的异族首领。】
【刘彻:朕无法理解。】
“陛下!羁縻之策不同于分封制,划分十州都督府是为了扶持亲唐势力,用于以夷制夷!”
“其中又有定襄、云中为大唐直接辖管,用以制衡其余八州,这绝非分封之制!”
李靖大破突厥,十余万突厥部众降唐。
为了安置这些人,宰相温彦博与众臣商议出羁縻府州之策。
此刻被秦念讥讽为不如周朝的分封,温彦博当然无法接受,连声辩解。
李世民更愿意相信秦念的判断。
雉奴未出言维护,就足以说明羁縻之策的弊端在雉奴一朝就已经显现。
他寿数也就五十一岁,雉奴十九年后就会继位。
短短几十年就弊大于利,李世民怎么可能愿意再采用此策?
但他还是决定转述温彦博之言,哪怕必然会引发秦念的讥讽。
因为唯有知道羁縻之策究竟有哪些弊端,才能设法避免。
【李世民:朕本欲在漠南设置十州都督府,其中八州为羁縻州,二府为直辖。八州以夷制夷,亦可以相互制衡;二府监管八州,既可镇压叛乱,亦可调动羁縻州府军队平乱。】
看到“欲”字,秦念就知道大唐的羁縻州府制还没有正式施行。
甲方卡在李世民灭突厥成为“天可汗”、又还没有系统性采用羁縻政策的这个时间。
这应该就是唐太宗时期需要处理的意难平。
【秦念:刘邦也觉得分封同姓王能够拱卫中央,可调用诸侯军队平叛平乱。他封的可都是刘姓宗室,后果你看到了。羁縻府州封了一群异族诸侯,你觉得会是什么后果?】
【刘邦:咳,朕已经决定采用推恩令。】
【秦念:对,人家汉朝还有推恩令,你大唐在干什么?】
【李世民:……】
“汉朝分封同姓诸侯,很快就引发七国之乱。我大唐用的是尚且不如汉朝分封制的羁縻之策,诸位认为会是什么后果?”
李世民冷声问道。
温彦博这才意识到秦念并非单纯反对羁縻之策,而是羁縻之策造成了比七国之乱更严重的后果。
难怪房玄龄等人一直静默不语,他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臣认为应将突厥人尽数遣返草原,命他们远离大唐!”
魏征再度谏言。
他一直反对温彦博的“置突厥于河南河北”的羁縻之策,然而陛下还是决定采纳温彦博之策。
如今看来,突厥果然成为大唐大患,甚至是比七国之乱还要严重的大患!
温彦博本欲辩解这是依汉武帝安置匈奴的政策,可他很快意识到虽然都是羁縻之政,但汉政与他所献之策并非全然相同。
【赵匡胤:汉武帝亦以羁縻之策设五属国安置匈奴,为何汉唐之策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看到“结果截然相反”,温彦博最后一点侥幸也荡然无存。
他不明白,他只是将汉武帝的羁縻之策修改得更怀柔一些,以防突厥人不满生变。
怎么就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
刘彻嘴角都快压不住了。
原来他的排名比李世民更高,是因为李世民虽然开疆拓土出汉朝两倍有余的疆域,但不会治理。
民生他不如李世民,但李世民治异族远不如他。
照着抄都不会!
先前秦念说汉朝抄秦之政法,现在刘彻也能用“抄”来讥讽唐朝。
【刘彻:朕以五属国安置匈奴,军政要务皆由朕派遣的属国都尉治理,治民比郡。】
【刘彻:这种“无需缴纳赋税、异族首领世袭治理军政”的羁縻之策可别说是抄的朕,朕没有如此蠢笨的弟子。】
第55章
【李世民:……】
遭到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的嘲讽, 李世民竟然无言以对。
李世民也终于知道他的羁縻府州之政问题出在哪里。
他就不该为了安抚异族,并吸引更多异族的依附,就将军政事务交还异族。
【秦念:你拿“异族首领世袭治理军政”这点嘲讽二凤, 那真是一点都没嘲错。最高首领为异族,加上允许当地“因俗而治”,唐朝的羁縻政策对异族的同化程度基本为零。】
在秦念看来,按唐朝这个治理方式,能够同化当地的异族才是见鬼了。
说好听点叫以夷制夷,说难听点叫就换来一个名义上的内辖。
打下来了,但同化进度约等于无,丢失后约等于前功尽弃。
之所以是“约等于”,那是因为还有“自古以来”这个作用。
汉武帝的五属国政策, 虽说同化程度也有限, 但至少完成了对部分匈奴人的汉化。
五属国为西汉维持边境稳定一百三十年, 是汉朝面对匈奴侵袭的重要屏障,直到王莽篡汉后政策失当,才引发属国集体反叛。
这也使得汉武帝的羁縻政策成为后世羁縻政策的范本——
可惜学歪了。
唐朝对突厥的羁縻政策,同化程度基本没有, 唐高宗李治时突厥就与吐蕃一起成为大唐的边疆大患。
【刘彻:朕看着这更像是藩属国, 藩属国也能算唐朝的疆域?】
刘彻对疆域差距耿耿于怀。
既然找到机会, 那反手就是一个质疑。
当然他也注意到秦念对“因俗而治”的鄙夷,显然他的五属国政策在“对异族的同化程度”上也有缺陷。
这一点可以之后再议。
【李世民:羁縻府州并无国君。】
李世民已经决定放弃羁縻之策。
但刘彻直接否定大唐的疆域,那就必须辩解。
他这个时期不会再采用这个政策,但雉奴那边可还用着!
【秦念:世袭首领和国君除了名义上的区别外,还有什么不同?】
秦念也觉得羁縻府州更像藩属国。
毕竟这么捋下来, 羁縻府州唯二的义务就是上贡一点当地特产和配合大唐调动军队。
但汉朝也可以调用藩属国的军队, 藩属国也需要称臣纳贡。
【李世民:……相比藩属国, 朕可以拆分其疆域归属不同府州。】
这话说出来,李世民自己都有点脸热。
他确实打算这么做,用以削减突厥反叛的威胁。
但事实已经摆在他面前——
突厥还是叛了,且没过多少年就叛了,远不如汉武帝对五属国的控制。
反倒像是汉光武帝以士族世袭控制属国,结果不到五十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及对异族的苛刻,就引发二十余万匈奴人反叛。
温彦博也正是以此为戒,认为应当对异族怀柔。
【秦念:如拆。】
【刘彻:嘁。】
刘彻当然记得秦念上次这么说,是说杨仆与荀彘的会师“如会”。
这“如拆”显然也是指的好像拆分了疆域,但实际上并没有达成拆分的目的。
可偏偏就是这“如拆”和没有国君的名义,那些疆域就算作了唐朝的领土,远胜于大汉。
【李世民:……】
李世民已经看出必是他借助怀柔的羁縻政策获得大量异族的归附,大唐才得以迅速开疆拓土。
但这般怀柔,却导致大唐未能“同化”异族,最终酿成比“七国之乱”更大的祸患。
其中取舍,李世民不难作出决定——
比起怀柔带来的“天可汗”虚名,他更愿意让大唐百姓获得更长久的安宁。
【秦念:你这离谱的羁縻之策,追根溯源起来,其实是刘小猪尊崇儒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