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幕]皇帝聊天群_分节阅读_第222节
小说作者:九月有衣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14 KB   上传时间:2025-11-08 16:04:38

  而有的人天生适合学医,放在以往可以借助师徒传承进入医道,成为一代名医。而在户籍制度下, 这种人却根本没有学医的机会。

  此消彼长之下, 就可以想见明朝的医生水平必然不断下降。

  【朱元璋:……】

  对于这个问题, 朱元璋无法回答。

  他不能说医户之后大多善医术,铁匠之后大多善打铁。

  只要择其善者而录之,太医院必然不会录取医术水平低下的太医。

  因为秦念现在是在说大明皇帝多早逝。

  倘若明帝的早逝真跟太医的医术有关,那就是他的设想又出了问题。

  【秦念:考官是太医,考生中多为太医之后。换作你是考官, 你是优先录取自己及同僚的子弟, 还是录取民间医户?你会不会跟同僚抱团排挤走医术高明的太医, 以防自己是庸医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明朝的太医当然不是世袭,但胜似世袭。

  比如李时珍就是在治好楚王世子后,被楚王举荐给朝廷,被授予太医院判的职务。

  结果当了一年太医就告归。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他是被排挤走的。

  秦念这段话也不是使用陈述句,而是用疑问句说出明朝太医选拔制度的漏洞。

  【朱元璋:他们敢!】

  朱元璋大怒。

  太医的能力关乎皇帝性命,怎么会有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录用庸医?

  【秦念:朱棣之后,寿命最长的明帝就是那个不肖子孙。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学医术能给自己治病,才得以长寿。而这个不肖子孙之所以自学医术,应该是因为前三任皇帝都死于太医院的庸医。】

  关于嘉靖皇帝是否自学医术才得以长寿、以及他为什么要自学医术,都属于秦念的猜测。

  所以她谨慎地使用“或许”“应该”等推测词汇。

  不过嘉靖懂医术那是肯定的:

  《明世宗实录》记载“上亲检方书,制为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仍用礼部刊行”。

  至于嘉靖皇帝为百姓治疗疫病时,为什么不去问太医院要药方,而是自己查阅医书。

  秦念只能想到两种解释:一是嘉靖过于自信,觉得自己比太医们都强;二是嘉靖不信任太医的医术。

  这两种解释都指向嘉靖觉得太医的医术还不如他自学成才。

  【刘彻:三任?】

  明朝之事距离大汉甚远,但这不是刘彻不去落井下石的原因。

  像朱元璋让三品官员穷到卖女儿,刘彻就想出言讥讽。

  今日不曾出言,主要是因为卫青就在身边,已多次婉言劝阻。

  其次是十日前朱棣报完天灾之后,于天幕说出如何建造可以远洋航行的海船。

  当时刘彻是问秦念如何造海船。

  但秦念说她所在时期的造船工艺,大汉无法实现。

  ——实为明朝远洋巨舶技术已经失传,秦念在网上能找到的远洋船舶资料,放在汉朝确实没法实现。

  如此一来,刘彻也就在大将军的劝阻下,只是私下嘲讽朱祁镇的种种愚蠢行径。

  可当看到明朝连续三任皇帝死于庸医,刘彻还是震惊了。

  三任!

  卫青无奈,陛下此番出言没给他劝阻的机会。

  【秦念:这三任皇帝死于庸医是《明实录》的官方记载,也难怪这个不肖子孙被吓得于医道自学成才。至于之后的明帝早逝是否跟庸医有关,由于史书没记载,那就不好说了。】

  明宪宗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享年四十一岁。

  他死后,韩重等人上书明孝宗朱祐樘:“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等官施钦、任义、胡廷寅、仲兰、刘文泰、章渊、郑文贵、蒋宗儒、钱宗甫等,俱以庸医……当先帝不豫之时,偏执方药,先后不同,旬日之间,宫车晏驾。”

  朱祐樘对这群庸医的处置是“任义、章渊、刘文泰降,院判郑文贵降,御医蒋宗儒、钱宗甫降,医士胡廷寅削其官”,只是降职削官。

  这么轻的处置很快就迎来自食恶果,朱祐樘因风寒死于三十六岁。

  “初,先帝以祷雨斋戒,偶感风寒……瑜私于文泰、廷和,不请胗视,辄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进药,皆与证乖,先帝遂弥留弗兴……劾其恶,以为庸医杀人。”

  朱厚照对庸医的处置是“瑜、文泰、廷和依律论死,钦、叔和革职闲住,昊发原籍为民,玉等各降二级”。

  而根据野史《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文泰一庸医,致促两朝圣寿,寸磔不足偿,竟免于死”,也就是刘文泰可能得以免死。

  朱厚照清楚太医院有一群庸医,落水染疾久病不愈,于是想让臣子拟定圣旨寻访民间精通医药者。

  结果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回复“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尤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诸草泽未试之人哉?”

  于是擅于骑射的朱厚照死于落水半年后,享年三十一岁。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你等当立即兴建医学院,不得再沿用朕选拔太医之制!】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太医世袭的后果竟能严重至此。

  此刻他直观地意识到户籍制度的荒谬!

  连续三名皇帝因庸医而早逝,还是明确记载于《明实录》。

  又当有多少皇帝是因庸医而死,却未曾记载其中?

  【朱棣:儿臣遵旨!医学院正在建造,各地精通医理者皆可入京。】

  朱棣想到父皇寿七十一,而自己仅有六十五。

  他完全有理由怀疑,此时的太医就已经不如父皇时期的太医!

  【朱高炽:臣谨遵皇祖父、父皇之令。】

  朱高炽已然确定,父皇已无更易太子之意。

  等话题结束,可以看到“过去的话题”,或许就知道为何父皇如皇祖父一般,对秦念之言深信不疑。

  【朱瞻基:谨遵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之令!】

  朱瞻基立即就推算出,“不肖子孙”之前的三任皇帝,应是朱见深、朱祐樘,以及朱厚照与朱厚熜之一。

  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就是被太医院的庸医治死。

  现在的太医院里,又有多少庸医?

  【刘彻:既然有诸多皇帝死于庸医,为何明帝宁愿自学医术,也不改太医世袭之制?】

  庸医之事,大汉亦当提防,陛下于天幕问及此事,卫青没有劝阻。

  刘彻知道明朝是祖训治国。

  但明帝也不是所有祖训都遵循,比如朱元璋不让宦官干政,结果朱棣朱祁镇都重用宦官。

  可见祖训也可以违背。

  既然都知道太医连续治死三任皇帝,怎么明帝还不愿更改太医世袭制度?

  难道改制比自学医术还难?

  【秦念:第二任可能觉得第一任的死是意外,就没管,于是自己也年纪轻轻死于庸医之手。第三任倒是知道太医无能,久病未愈时想要下诏寻访民间名医,但被朝臣以“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为由拒了,然后他就病死了。】

  【刘彻:??】

  刘彻已是完全不能理解后世的皇帝。

  太医无能,皇帝想要改请天下名医,朝臣凭什么阻拦?

  就算太医并非无能,皇帝想寻访民间名医又有何不可?

  【朱元璋:荒谬!这些朝臣皆为叛逆不成?!】

  已有两个皇帝死于庸医,朝臣竟然还敢说出“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这分明就是要弑君!

  朱元璋此刻想到正是这“第三任”早逝无子,才会由堂弟“不肖子孙”即位。

  难道“不肖子孙”改老四的庙号,并非只是因其“不肖”?

  【秦念:这就要说到你朝皇帝早死的猜测三:文臣阴谋论。】

  秦念对文臣阴谋论半信半疑。

  很多阴谋论一看就知道是在给皇帝洗白。

  比如土木堡之变,显然就是朱祁镇的问题——文臣再怎么疯狂,也不可能陪葬半个朝堂。

  但有些事情还真就只能用阴谋论解释,比如朱厚照久病不愈要请民间医者,关朝臣什么事?他们凭什么阻拦?

  《明史》对杨廷和阻拦求医的记录更加露骨:

  “帝郊祀,呕血舆疾归,逾月益笃。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

  这时皇帝已经吐血,太医的能力救不了他,魏彬等人到内阁要求拿万金求购民间医者。

  结果“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

  三个月后,朱厚照驾崩。

  无论文臣阴谋论是真是假,秦念一再强调都是推测。

  那么无论说得对不对,都不违规。

  【秦念:传言只要明帝的作为触及文臣的利益,这个皇帝就会遭遇各种意外,死得不明不白。朱棣之后,唯二长寿的明帝,都是靠深居简出不上朝,借助宦官制衡朝臣,才保住自己的命。】

  不上朝?

  借助宦官制衡朝臣?

  不这么做的皇帝尽皆短寿——朱棣之后的十三个皇帝,只有两人长寿?

  朱元璋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刘彻:所以就算更换太医也没用,只能自学医术?】

  刘彻终于明白那个“不肖子孙”为何要自学医术。

  这明朝究竟是怎么回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89页  当前第2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2/2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幕]皇帝聊天群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