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知道秦念说的是西晋的八王之乱。
宗室乱国引发五胡乱华。
【刘彻:你说这些,是有解决之道?】
刘彻不喜秦念将皇权本质如此公之于众。
这是帝王心术,说出来对皇权无益。
但他没有出言斥责。
因为刘弗陵。
八岁即位的幼帝根本没人能教他帝王心术。
刘彻甚至怀疑霍光之所以权倾朝野,就是因为幼年的刘弗陵不懂制衡,只能倚仗霍光的忠心。
好在霍光也确实忠心。
但到了后世那个真信以德治国的汉帝,恐怕就是全然不懂何谓帝王心术。
这么想来,将帝王心术公之于众又如何,难道朝臣就能因此阻止皇帝巩固权势?
………
各朝朝臣大多不敢言语。
但未入仕的儒生就大多以圣贤书之说言“君臣应互信”云云。
刘庄刘炟两朝的儒生更是指责秦念必是欺世之君,才会有如此民心。
总之,皆是难以接受皇权应借助外戚和宦官来制衡朝臣之说。
【秦念:外戚、宗室、宦官,都是双刃剑。是如卫青霍去病一般利于社稷、还是像王莽这样祸国乱政,实则都是看掌权者能否掌控这把剑。而全部弃之不用,那就会面临宋朝的朝臣乱国。】
【赵匡胤:……】
外戚乱国,西汉。
宗室乱国,西晋。
宦官乱国,明朝。
朝臣乱国,大宋。
以往没察觉,现在看秦念这么一分析,赵匡胤突然发现皇权旁落才是正常,得以延续属于苍天护佑。
各朝亡国之时,往往都有着以上四者之乱,或是其中之一二,更甚者四者皆全。
………
新入群的两朝,此刻大多不愿接受秦念这种论断。
其余各朝的儒生都知道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结局是为异族所亡。
朝臣乱国——
实则就是儒家士大夫乱国。
一时间儒生们讷讷不能言,不能再扬言君王不该以外戚宦官制衡朝臣。
【刘彻:故而你认为问题在于皇帝的能力?】
【秦念:没错。你重用外戚不妨碍你被称为千古一帝;朱棣时期有郑和这样留名青史的宦官;宗室救国者,有刘秀这样的典型代表;而朝臣——二凤就是知人善用,以朝臣治国的楷模。】
楷模……
李世民下意识就想到被未来的自己誉为“一代楷模”的李靖。
迅速忽略这一念头,李世民无法找出秦念所言的纰漏。
外戚、宗室、宦官、朝臣,说到底都是治国的手段。
君王若是有能力,自然能择其善者而重用。
君王若是无能,重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祸国。
【刘彻:……哼。】
刘彻勉为其难地认可秦念的判断。
他已经知道秦念意欲何为。
此前的话题在于太后干政、外戚乱国。
秦念绕这么一大圈,无外乎就是说明有能力的皇帝可以借助各种势力稳固皇权。
当皇帝年幼,就只能是太后临朝称制。
刘彻因窦太后之故,极为不喜后宫干政,尤其不喜太后干政。
可主少国危之际,若有吕后这样的太后,王莽、赵匡胤这种人又如何能够篡位?
“如果一个王朝的存续寄望于‘霍光’的存在,那么它的存续只能叫做侥幸,亡国才是应得的。”
了解诸多后世之事,刘彻对于将八岁的刘弗陵托付给霍光一事,已是越想越觉得侥幸。
【秦念:皇权更迭之际,有一个堪称致命的问题——皇帝早逝,继任者年幼。】
【刘秀:故而你支持太后临朝称制。】
刘秀依旧不喜欢秦念这个想法。
纵然吕太后于社稷有功,但她确实为吕氏揽权,甚至废杀少帝,安排吕氏外戚就任要职。
吕太后崩后,诸吕专政擅权,欲为乱。
若非诸王与重臣们联合诛杀吕氏一族,汉室必危。
此后薄太后几乎不干政、孝文窦太后图谋兄终弟及、孝景王太后几乎不干政、钩弋夫人被立子杀母、孝宣王皇后几乎不干政,再之后就是孝元太后王政君——
后世唐朝有武曌这个异类,篡位登基却得到李世民和李治的认可。
但刘秀并不认为太后的利益与皇帝一致。
尤其皇帝的生母不是太后时,太后会更重视家族利益还是夫家利益,就很难说。
秦念是异数,她不在乎社稷归属,只在乎华夏与万民,才会如此肆无忌惮。
刘秀顾及高祖皇帝将社稷托付于吕后,不能直言“太后非生母则不可信”。
好在有人替他问出这个问题。
【朱元璋:倘若太后无子、或子嗣早夭,大肆封赏外戚、甚至欲行武曌之举,又当如何?】
朱元璋没有刘秀的顾虑。
如今问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朱元璋依旧坚信后宫不能干政。
也不是针对武曌和吕后。
正相反,如果秦念能够解决这一隐患,太后干政总好过宦官权势滔天。
大明亡于异族,一直是朱元璋心中最大的一根刺。
【武曌:……】
若太后无子或子嗣早夭,则难以称帝。
但武曌没有作答。
“难以”并非不能,武曌自己就是皇帝,非常清楚皇帝的顾虑。
王政君是汉成帝刘骜生母,但刘骜死后即位的是刘骜之侄刘欣,此后的汉皇都非王政君血脉。
她对王莽的纵容,究竟是因为无能而被蒙骗。
还是因为刘欣、刘衎、刘婴都不是她的后代,故而假意“厌政”。
谁也无法确定。
【秦念:吕雉提拔的外戚和武曌的外戚差不多,只能用于稳固政权,对治政不仅毫无正面效果,武曌的外戚甚至还成了她治政上的污点。】
【武曌:朕已将武氏族人尽皆废为庶人,雉奴时期的朕亦应不会再重用这些无用的外戚。】
这句话说出来以后,武曌就已经知道秦念想说什么。
【秦念:刘邦将朝政托付给吕雉之后,吕雉也没必要再提拔这些无用的外戚。阻止太后分封外戚的办法很简单——以律法确定太后干政的权利,并规定外戚无功不得受赏,否则皇帝亲政后必定清算。】
【刘秀:王莽是给自己伪造功绩,从而不断获得封赏。】
【秦念:权倾朝野的人才能肆无忌惮地伪造功绩,那么问题来了,王莽是刚入仕就成为权臣吗?】
【刘秀:……】
不是。
王莽刚入仕时就任黄门郎,这只是皇帝近侍,远没有到可以给自己伪造功绩的地步。
刘秀再看一遍秦念所言。
“规定外戚无功不得受赏”。
【秦念:你汉朝喜欢给无功的外戚恩泽封侯,王莽篡位的起步,就是汉成帝刘骜为母族外戚无功封侯。说白了,你朝被王莽篡位并不全是王政君的责任,你朝的制度就有问题。】
【刘邦:此后汉室不得再有恩泽封侯,非宗室无功不得受封。无功受封者视同叛逆,任何人杀之无罪。】
第146章
刘邦是个狠人。
秦念给这位同事的扮演还原度点赞。
当初刘邦察觉到异姓王的隐患,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非刘氏不王”。
如今他得知外戚无功受封的隐患,声明“非宗室不得无功受封”符合人设。
“无功受封者视同叛逆,任何人杀之无罪”更是绝杀。
就算以后的汉帝非要给非宗室封侯, 那受封者就会被视同叛逆,任何人将其诛杀都算无罪——
这谁还敢无功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