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和三星堆一样,是世界级的考公发现。弄一些马王堆文创T恤,也可以制造噱头。
秦想想:“!!!!!”
“黎剑知,你个死鬼男人,你好聪明啊!”秦想想震惊了,她好像隐约记起是有这么一回事,在梦里,马王堆确实是个热门话题,现在是一九七二年,马王堆的考古挖掘工作引起全世界瞩目。
也曾有丝绸厂的人特意去马王堆考察,并且根据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图案复刻出相应纺织品,在广交会一经亮相便引起海外人士震撼。
秦想想估计此时沪市某丝绸厂已经前往马王堆探访考察研究,等明年春季广交会,便要将复刻的马王堆丝绸制品推向海外,引起震动,斩获大量海外订单。
“黎剑知,虽然你很聪明,但我们飞燕纺织厂就一普通纺织厂,也不是丝绸丝织厂,我们可没那个本事,我们玩不起啊。”
哪怕秦想想知道复刻马王堆的丝绸制品可以引起海外震动,但这根本就不是他们这种偏远海岛小厂所能肖想的事情。
黎剑知感到很奇怪:“为什么?”
文创制品大多是制造噱头割韭菜的,难道还要什么复杂技术成分吗?
秦想想:“你傻啊,我们复刻不出来。”
黎剑知惊呆了:“????”
“你觉得你老婆我有那个本事吗?你也太高看我了。”
黎剑知抿了抿唇,他沉默片刻说:“老婆,你真是个老实人。”
秦想想:“???”
“我让你做马王堆的文创产品,你竟然说要复刻马王堆出土的丝绸制品?”黎剑知忍不住感到唏嘘,这个年代的人,包括他老婆想想,这思维想法也太“老实”了吧,这就不像是个会做生意的人。
以后那些文创产品,谁给你一比一复刻啊?
真要复刻丝绸一比一图案,这复刻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
秦想想:“难道不是吗?”
黎剑知:“我的意思是,你也可以在衣服上印一个图案,就说是马王堆出土的图案,或者在衣领袖口加一点图案就行了。”
“咱们国家的普通人穿不起丝绸衣服,其他国家的普通民众也穿不起丝绸衣服,但是买一件跟马王堆相关的棉质T恤——这是大众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的东西。”
黎剑知不得不感慨这个年代国人还都不会做生意,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很多外国人来国内旅游,他们也全都买不起景区传统技艺制品。
尤其是丝绸和刺绣制品,全都是精工打造,动辄上千上万,普通外国民众望而止步。
但其实普通中下层市场也很广阔。
秦想想恍然大悟:“我懂了,你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打着马王堆的名义卖东西,沾点边就行了是吧?”
“对啊,很多人也就是凑凑热闹,如果物美价廉,花销不大,当然都愿意买一点留作纪念。”
实际上就是蹭热度!
“好,等我回来后就找人试一试。”
秦想想这一趟去羊城,带着女儿穗穗,另外有何助理、解代表、黎金玲、杨知夏等等一行十个人,坐船南下抵达羊城,入驻羊城招待所。
这次不用睡大通铺,睡的是两人间,两块钱一晚的差旅标准,房间里有沙发还有黑白电视。
秦想想和黎金玲住一个房间,黎金玲兴奋极了:“嫂子,我还从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这里面有高档沙发,还有黑白电视。”
黎金玲围着电视打转,她又不敢碰,以前在村里,能看见个收音机已经很了不起,更别提是能接收画面的电视机。
秦想想把电视机打开,黑白电视信号一般,只有两个电视台,一是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粤省电视台,一般只有早中晚时间段才播放电视节目。
她们抵达的这会儿没有电视节目。
黎金玲失望道:“好没意思啊,买这玩意回家看雪花吗?”
秦想想:“一般到了晚上才有精彩的节目,七点的新闻过后,就会播放一些文艺节目,有时候还会放电影,或者是杂技歌舞表演。”
“杂技?这个好!”
秦想想检查了一下电视天线,心想可惜了,都来到了羊城,还不能偷偷看一下港岛电视剧,现在是七十年代初,很多人家里买了黑白电视机,只要加装鱼骨天线,就有可能收到两个港岛电视台。
七二七三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这么干,一直都是屡禁不止,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家家户户都乱搭天线接收信号。
秦想想一行人在羊城吃了些地方特色菜,回到招待所时发现了老熟人,丝织厂的厂长陈树兰也带着厂里的人住在招待所里,秦想想一行人住在三楼,陈树兰丝织厂里的人在二楼。
“秦厂长,又遇见了啊。”陈树兰见到秦想想等人的时候,脸上多了些许傲气,她们丝织厂出品的丝绸类制品,向来都是出口的热销产品,根本就不愁卖。
而秦想想的纺织厂,据陈树兰所知,主要生产棉织品或者是棉混纺产品。在国内,大家缺衣少食,纯棉制品弥足珍贵,但是在国外,纯棉和涤棉混纺类衣服,属于最低端的服饰纺织品。
“没想到你们厂里也受邀来广交会。”
秦想想:“陈厂长,我看你真是记性不好,我记得上回打电话跟你说过。”
“哦,是吗?我忘了。”
陈树兰好奇道:“你们厂里什么产品?细棉布?”
秦想想:“有棉布,主要还是T恤之类的成衣制品。”
陈树兰道:“祝你们能拿个几万的订单。”
在这时候的广交会上,大部分只能接到零散的订单,多在几万到几十万件左右,而到了七八年之后,则可以采取中外合作,比如与港资合作办厂,这样就能规避掉欧美对国内纺织品出口的外贸限额。
秦想想:“陈厂长,我也祝福你们能多拿订单。”
这家招待所里,除了他们两位厂长外,还有另一个三一棉纺织厂的人,三一棉纺织厂的厂长廖守成,这位廖厂长倒是主动来跟秦想想套热乎。
廖厂长明显就对广交会不怎么在乎,因为棉纺织品主要对内,丝绸制品主要对外,棉纺织厂并不在意出口外贸,也就是过来凑凑热闹。
廖厂长跟秦想想说到:“我们主要经营棉纺织的,没必要争外贸市场,吃力不讨好,对我们没什么好处。”
“咱们棉布在国内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干嘛贱卖去外国。”
对于棉纺织厂来说,经营外贸对他们来说没有实质的好处,棉纺织厂对内经营,每年盈利稳定,并且国内民众不挑剔,国外顾客屁事多,挑三拣四要求高。
至于外汇?给国家赚外汇是好,但是赚这么多的外汇也不留给自己厂里……何必费那档子事,能卖就卖,不能卖拉倒。
纺织外贸公司想要提高外汇收入,而诸如廖厂长这类的纺织厂领导,则倾向于国内市场,不思进取,每年按照国家计划稳定生产……过去那么些年都是这么过的。
对内棉布销售十分安逸。
像廖厂长这样的人有很多,一直到八四年,国家彻底制定政策,给予工厂“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等等实惠之后,很多人才转变观念,热衷于搞外贸。
但实际上像廖厂长这类人经营的纺织厂,不一定能熬得到八四年,现在国内棉纺织厂过得安逸,但在七八年之后,放开市场竞争,很多不思进取的纺织厂经营不善出现亏损。
而到了八三年,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布票,市场敞开供应,很多纺织厂生产的纺织品销售不出去,持续亏损。
到了八(-)九十年代,大量纺织厂经营不善亏损倒闭,以至于被迫关停,工人停薪留职大下岗。
九十年代初,很多纺织厂倒闭关停,其实这些纺织厂在八四年左右就开始逐年亏损,连续亏损七八年后,熬到九十年代初彻底没救,工人大下岗。
“廖厂长,咱们要居安思危,现在国内引进化纤生产线,急需外汇,我们应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海外市场累积口碑。”
廖厂长笑着摇摇头:“怎么会有危机?人们总要穿衣服。”
秦想想:“等化纤生产线建成之后,国内纺织品产能提上来,人均每年有十五米布,供大应求的时候,就需要依赖海外市场了。”
“人均十五米布?”廖厂长瞪大了眼睛,“秦厂长,你也是真敢想啊!”现在人均每年大概也就五米布左右,能做个一两套,两三套衣服。
秦想想:“我们工厂现在也生产涤纶和涤棉混纺,所以知道这个事情,等七六年左右,化纤生产线建起来了,每年都有大量的化纤原料,能生产更多的化纤布,或者混纺布……”
“秦厂长,你说得有些道理,不过别怪我没提醒你,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对外棉纺织品卖不上价,在外国棉织品属于低档货。”
“就算你们制成成衣——那也卖不出去,人家嫌你棉布花色土。”
“咱们的棉纺成衣卖不出去呀,只能卖低价原布,很亏的。”
虽然廖厂长承认秦想想说得有点道理,但他还是想劝说对方不要折腾蹦跶了,没用。
如果真到了棉制品供大于求的时候,到时候……自然有办法吧?
第134章 印花 这可真是遇见宝贝了!
广交会一共举办三周, 分为三期,展览五天之后,暂停两天修整摆放展位, 参加广交会的外销员, 个个都是精挑细选, 每个外销员在展会之前都要专门统一理发修剪指甲, 并进行一定的礼仪训练。
在七十年代,国内的很多产品远销海外, 比如生活用品自行车、热水瓶、缝纫机、闹钟、玩具、乐器……还有解放牌的汽车, 红旗小轿车等等,全都远销海外。
第三期广交会主要商品是纺织品和玩具乐器等品类的商品。
“嫂子, 我们来得正是时候,早两天听说那些国外采购商都找不到住的地方,全都要睡在招待所大厅过道里!”
“走了一些人之后, 这两天人又多了起来。”
“今年年初的广交会, 有一万多个境外采购商!这次秋季广交会也有上万人!”
得亏她们还有介绍信, 留了相应的招待所房间,要不然就要跟那些境外采购商一样打地铺睡大厅了。
“听说每年广交会的时候,都是羊城最拥挤的时候,到处都能见到外国人。”
也就在这短短二十一天的时间里,足足有上万名境外采购商进入国内参加广交会采购商品, 也可谓是亚洲的盛会。
从一九七一年起,广交会的境外采购人员就已经突破上万人, 因为七二年和立本国外交正常化,这一次秋季广交会,立本国过来了大概两千三百名的立本采购商。
不过这些立本采购商在纺织品方面都倾向于采购真丝印花丝绸制品。
杨知夏与何经理带人布置展位,与展会外销员沟通, 在开展的前一天,几乎整个厂里所有人都没睡着觉,期待第二天的开幕。
这天早上六点,大部分人都醒来了,有的人还挂了黑眼圈,显然一夜没睡着。
来到展会地址,已经站满了近百国家的数千名采购商,所有人都踏着激昂的革命歌曲进入展厅。
黎金玲凑近了秦想想:“嫂子,还是感觉好气派!能来一次这么气派的地方,怎么都值了。”
秦想想抱着孩子,她咽了咽口水,也有点焦虑,焦虑她们纺织厂的咸鱼T恤会不会卖不出去?
这天秦想想穿着红裙子,也是她们纺织厂展示的服装之一,因为这个年代并没有多少制衣厂,或者说国内基本不需要制衣厂,因此在大型纺织厂里都有相应的成衣车间,制衣厂经常附属于纺织厂的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没有几个大型制衣厂呢?当然是因为国内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成衣,连普通的棉布一年到头都买不起多少,更何况是昂贵的成衣?
很多人家里都有缝纫机,家庭妇女都选择买布匹回家自己制作衣服,或者找村社裁缝小作坊帮忙制作衣服 。
一匹布价格便宜,但是一件成衣动辄十几二十块钱,相当于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
只有在沪市这种大城市里,才出现成衣销售火爆的场景,尤其是十几块钱一件的“的确良衬衫”,吸引众多市民连夜排队购买。
普通民众只买得起几毛钱一件的汗衫,这种汗衫是劳动人民中最流行的衣服。
七十年代T恤也属于比较少见的服装类型,一件无印花T恤需要两块钱左右,男性几乎不会买T恤,而选择九毛钱的无袖汗衫。
T恤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属于休闲装,并且价格比较贵,大多用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