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面包炉,倒是有了自己的简易小烤箱。
“空气里的香甜味好浓!”
夫妻俩吃着“酥皮咸蛋黄麻薯豆蓉月饼”眉来眼去,话分两头,楼底下的许家姆妈就不开心喽!
“这什么味道?”
“一股浓浓的奶味,又香又甜?”
许家姆妈生气极了,秦家盖了三层和四层,还有自己的独立厨房,事到如今,想蹭口吃的都没办法,人家关门在自己屋里。
“这秦想想还真是命好哦!”
秦想想毫不心虚偷学了这道酥皮咸蛋黄麻薯豆蓉月饼,还打算明年再研究研究鲜肉月饼,争取做到工厂在“月饼”方面独具一格。
“这咸蛋黄吃腻了,做成这种蛋黄酥真不错,干脆也在厂里供应。”
秦想想觉得真奇葩:“我去打听了一下,全国各地的纺织厂月饼还真是各有各的绝活,出名的棉纺厂月饼就有好几家,还有布厂月饼,还有沙厂月饼,丝织厂月饼……”
“大家都各显神通做月饼吗?”
“我们飞燕纺织厂也不能输啊!明年 拿出真本事,做一个让人惊艳的月饼礼盒。”
……
这会儿研究做月饼已经晚了,只能为下一年做准备,天寒地冻的,却已经到了一九七九年的春节,这是改革开放的元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
腊月二十九,也几乎是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做准备,空气里都是浓烈的食物的香气,黎剑知在厨房里煎带鱼,小胖在旁边一惊一乍:“我来我来!爸,我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我们往里面加牛奶吧!”
黎剑知:“异端,退!退!退!”
秦想想拎着一袋金币巧克力,带着三个小闺女发金币,“你一个,妈妈一个,给你一个,妈妈一个,穗穗一个,妈妈一个。”
“妈妈你好多哦。”
秦想想理所当然:“因为妈妈是妈妈啊,当然要很多个。”
周傲冬上来把他们喊下去包汤圆,黎小胖同志包了个超级猪油汤圆,还跟外婆说:“外婆,我做的汤圆,让香江船王吃了都泪流满面。”
周傲冬手一抖:“……”
“我和我爸还要写一本《黎式菜谱》传家。”
“砰——”
只听得清脆的一声响,许家姆妈手里的盘子摔落在地上。
《黎式菜谱》?
许家姆妈想起了当年厨房被黎剑知支配的恐惧。
等到年三十那天,秦想想把家里几个孩子都带去了厂里,给留守的工人们拜年,还要分发年货。
每个工人们都能领到厂里的猪肉、还有蛋黄酥、风干腊肠、酱菜、鱼鲞……以及厂里的橘子汽水。
车间里机器上都贴上了大红的“福”字,李书记也正带着人给坚守岗位的工人派发红包——外汇券。可以在福利商店购买到进口产品,是这一次东欧订单的结算福利。
顾志怀在这天重回飞燕纺织厂,用他那越发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向全厂广播:“工友们,祝大家新年快乐!”
“今晚上我陪着大家,想听什么节目,直接来广播站点节目单!”
“什么,大家还想听《秦厂长智斗刘满福》?”
……
秦想想愣在原地:“……这是谁安排的?”
黎剑知掩嘴一笑:“你们工厂的新春节目真精彩!”
秦想想:“再说话猜你一脚。”
“走吧,咱们回家吃年夜饭去。”
傍晚,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点燃了千家万户,仿佛将过去的沉闷一扫而空,弄堂里持续传来欢庆的音乐声响。
第281章 老机器 历史文物,欢迎拍照。……
一九七九年三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飞燕二厂,原名上浦纺织厂,那一道与居民区临近的红砖墙, 已经被拆除, 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明亮的崭新门市店铺, 甚至还包含了玻璃橱窗。
玻璃橱窗上方挂着“飞燕风华”的巨大牌匾。
玻璃橱窗内部, 人形的模特穿着“沪版改良状元大衣”,“影缂法衬衫”, “西装制服”, “苏绣旗袍”,这些服装在灯光下光彩照人。
店内, 飞燕二厂几个老师傅,正带着徒弟现场展示缂丝和盘扣的技艺;一台经过史开北改造过,噪音极小的老式织布机, 在学徒工的操作下, 缓慢织布, 展现纺织品诞生的全部过程。
裁缝区,有个年轻的女师傅,正为一名年轻市民量体裁衣,准备为他制作一套兼具中山装元素和西方剪裁的新商业礼服。
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后,吸引了很多外资进入内地, 很多人与外资谈判合作,都需要商业正式服装, 而飞燕纺织厂的服装受人亲睐。
“飞燕风华”的右侧,是“浦江美食汇”。
蔡包子的店铺在最显眼的位置,此时早已经排队成长龙,蒸汽缭绕, 一阵阵的包子香,这样的盛况,堪比电影院对面的国营生煎包。
女知青的卤味店里,门口煮着茶叶蛋,玻璃柜里摆着油光发亮的各色卤味。
……
而飞燕纺织厂的特色食品,有独立的三个窗口,售卖酱菜、咸鸭蛋、蛋黄酥、汽水、虾片、锅巴片、海苔……
这条新街上的景象无比热闹,刚下班的食品厂女工,步履匆匆买下了心仪已久的“影缂水墨”衬衫;还有穿着喇叭裤,带着哈蟆镜的青年人,在询问店里的改良状元大衣;偶有几个金发碧眼的海外游客,举着相机在“飞燕风华”的招牌底下,对着正在缂丝的老师傅大拍特拍,并且急切询问定制苏绣旗袍的价格。
附近的小孩子们,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买了阿公的糖油饼,分食一包虾片,举着手里的橘子汽水,在人群里追逐打闹。
整个街区热闹、拥挤,仿佛过年时赶庙会的场景,王有有手里拿着个大喇叭,拼命大喊维持秩序,他的嗓子都快喊哑了,脸上却带着充实的笑容。
“厂长,咱们这也人忒多了一点,咱们厂门口都快要变菜市场了呀!”
“我的老天爷,简直像是乡下人进城赶集,现在乡镇全都恢复了赶集……咱们厂里现在这情况,跟赶集没什么两样。”
“这样的情况得持续多久?”
问秦想想,秦想想自己也不知道,她也懵逼了,原谅秦想想只在梦里见过改革开放后的景象,这会儿也不太记得清了。
但是猛然涌进来这么多外国人,以及放开小市场后市民的消费热情,简直就是烈火烹油,无比热闹。
这场面谁也没见过。
——每天生产的垃圾更多了。
——需要更多的人来管理卫生。
“飞燕风华”开业一个月后,统计出来的数字惊人,这里暂时不算蔡包子等人个体收入,仅仅只有飞燕二厂的营业收入。
其中直接销售收入,包括服装定制以及销售成品,成交数额约十二万,里面外汇券占比高达百分之三十,也就是这十二万中,有“四万”外汇券收入。
飞燕二厂的食品销售额约莫五万元。
食品和服装总销售额十七万元。
此外,在飞燕风华现场,接到了海外服装订单超过八十万元。
扣除成本后,首月纯利润预计不低于七万,大概有八万。
“这可是纯利润啊!”
李书记无比兴奋:“在前几年,我们厂大半年纯利润,也就七八万,现在这是一个月!”
“哪怕是以后一个月纯利润五万,一年也有六十万啊!”
“六十万!”
秦想想:“瞧你激动的,这还不算什么,人家卖瓜子都比咱们赚得多。”
纯纺织利润,确实比不上食品零售,最近特别出名上报纸的,就一个“傻瓜瓜子”,或者说是“瓜子小作坊”。
今年年初放开了家庭手工业小作坊,最快发财的就是这个傻瓜瓜子,现在报纸上都在讨论,这傻瓜瓜子雇工都超过七个了,算不算是资本家?
因为书上说,雇工超过七个就是资本家。
然而……你说人家卖瓜子是资本家?是不是有点不对劲?于是很多人心里就产生了疑惑,家庭小作坊雇工超过七个,到底算不算是资本家?
傻瓜瓜子在现在赚得盆满钵满,也不单单是瓜子好吃,而是“舍得一身剐”出名了。
人家老板不怕被抓,六十年代就因为投机倒把被抓蹲号子,现在把人放出来,从一九七六年就开始卖瓜子,并且还卖得热火朝天,只要你不抓我,我就大胆卖。
也正是因为如此,名气大,吸引了很多人凑热闹买瓜子,也是为了看看这人的“下场”,如同一块风向标。
因为就算要抓,也是先抓典型,这人雇工七八个卖瓜子,还毫不遮掩胆大包天,说明自己弄点小生意也很安全。
“厂长,咱们要争取进入国营工厂改革试点名单。”
从年初开始,国营工厂就开始试点改革,增发奖金,以及绩效工资,扩大工厂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
现在设点,大概就是工厂企业自主经营,约定每年设定一个基数,也就是年基础盈利目标,超过基数的部分,都让企业留成,用于扩大再生产,购置引进机器,以及建造职工家属楼和其他工厂福利设施,给工人们发奖金,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这样的试点单位,最初从钢铁厂之类的国营大厂开始。
飞燕纺织厂这类的轻工业纺织厂,还等着排队上试点单位,每个月陆陆续续都在增加试点工厂。
“很多人都在争取当试点!咱们也要当试点工厂。”
秦想想:“不用担心,现在是试点,迟早全面铺开,也不在意这一时半会儿。”
秦想想也想要更多的工厂盈利留成,这样就能有钱盖职工家属楼了,还能增发奖金,赚钱的积极性,那当然是大大提高。
“不过,厂长,您得去劝劝葛大山,葛老师傅,还守着那民国老机器不撒手。”
李书记感到有些头疼:“最近我看报纸,很多外国人,外国的记者,都来咱们国营工厂做采访,于是他们就发现,有些工厂,居然还用着民国时期的老古董机器……这简直就是落后!在外面丢人现眼呐。”
“我真怕咱们工厂也步其后尘。”
以前工厂用这些老机器也不算什么,毕竟机器藏在自家工厂里,只有自家工人知道,外面谁知道?谈不上丢人现眼。
而现在对外开放了,人家其他国家的人来工厂里参观,发现你们竟然还用这种老机器,这就有点点让人脸红害臊了。
再往报纸上一报道,脸往哪里搁呀?
李书记现在是居安思危,“现在报纸上报道的是别人,我就怕哪天咱们厂也上这’丢人榜‘。”
“你说那些报道啊,我也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