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上午,拖拉机厂来上工的工人们就发现厂子里的气氛与原先有些不同,单从在最大的车间里发现一行带着器材的人身上就能看出来。
“他们拿的都是些什么?”
“是照相机吗?怎么来了这么多人给他们照相?”
“不仅仅是照相机,还有摄影机!”其中一人指着前方,很是激动的说着,“你们看,那像不像是电影院用来放映的设备?厂子可真是大手笔呀,请来了摄影的专业人员!”
“不一定是特意请来的,咱们红星拖拉机厂可是当地新成立最大的工厂,现在厂子制造出第一辆四轮拖拉机以及第一辆履带式拖拉机对地方来说也是一件大事。”
了解情况的人解释着,他继续说,“不仅仅咱们厂子这么关注,当地各个部门同样也关注着,说不准这次来的摄影队伍不是厂子里专门请来,而是相关部门特意上门来留影!”
“要真像你这么说的话,难不成咱们厂子还能上电视?”
“为什么不能?”其中一人昂首挺胸,哪怕他没有加入到制作拖拉机的队伍中,但是身为红星拖拉机厂的其中一员他也格外的骄傲自豪。
尤其是这次制造的拖拉机不管是四轮式还是履带式都将改革换代,能在历史中留下画笔,这么重要的改良自然会全国性的报道。
不单单上报,上电视同样也不稀奇!
“真能上电视我?那我们是不是有可能也被拍进去啊?”有人期待,上电视诶,哪怕只是作为边上的人无意被拍进去也高兴啊。
“说不准能会,你看看我,我头发乱了没有?”
“早知道我就穿身新工服了,你看看肘子这还有个补丁,多不好看啊……”
“你们干嘛呢,咱们不一定会被拍进去干嘛这么紧张?看看车间那边的人,肯定会被拍进去,但他们是一点都不紧张。”
车间那边组装的人不紧张吗?
那还是紧张的。
倒不是因为会上电视紧张,而是紧张在组装中会不会出现问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他们都得重新调整或者回炉重造,大工程啊。
大工程倒是不怕,但谁不希望能一次成功?
首先,是地盘和车架的搭建。
这个早在开始的时候,第三大组就搭建了一半,只不过在安装前后桥的时候需要将变速器安装进去,所以后续搭建一直停留在今天。
江小娥并没有参与到这个任务中,她站在旁边视角最好的位置上,看着张福顺操控小型吊车,将一侧的车身架子移到需要固定的位置上。
这是很关键的地方,相当于人的心脏和肌肉,需要专用的吊具来协助,需要对准发动机飞轮壳和变速器壳体的位置,缓慢下降,确定定位稍对齐,一旦对齐位置下放就需要几个工人来协助固定的操作。
江小娥瞅着,发现前方的几个同志动作都特别稳当,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这一步完成。
紧跟着是液压、燃油的铺设以及电力系统的布线。
张工下场,这次由刘工带队上前操作。
这是一场很精密细致的操作,用时也是最久的,拍摄的机器开了又关,用了足足两卷卡带还没拍摄完。
直至接近中午十二点,刘智明拧紧某个螺栓,示意着这个任务的结束。
这都到了饭点,却没人去食堂用饭。
就连馋曹师傅厨艺的江小娥也知道今天很是特殊,并没有贪嘴。
当然,他们也不会饿着,陆宣贵作为副厂长,都不用他过多吩咐就已经有人将饭盒递到六十多个技术研发工手中,随意填填肚子就接着往下继续组合。
这一次是将是拖拉机的最终总装。
驾驶室、覆盖件以及……悬挂系统的安装!
很显然,最后这一步留给了江小娥来操作,她提前做好了准备,将袖套戴上并拿好所需的工具,直接迈步进入车辆之中……
不知道为什么,在迈步进来的时候她突然回想到了去年的某一天,那天她也是像今天这样,拿着一把工具翻身进了脱粒机的内部,那算是她第一次真正迈步走进这个圈子,而现在也将是她最重要的一个据点,从这一天开始,她的名字都将印在这两辆拖拉机的介绍数据上。
红星—7001CG(常规款)四轮式,以及红星—7001LD(履带款)履带式。
从东方红—28系列开始却以最新的系列型号完美结束,彻底改革换代,这将是它们新的命名。
而这,却不是江小娥的终点。
当手中最后一步完成,她看着链接蓄电池的电源亮起,抬起头对向前方的人群,声音又清又脆——
“已通电,可启动!”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