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月摇头,“他没有说为什么位置是不固定的,但他说,有一种可能,其实这些三角星的位置,本来就是固定的。”
“什么,固定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在世界各地呢?”
“冯彻前辈说,也许模糊介质本身的特性不是这样无规律地跳动的,有可能他们一旦在某个位置出现,就是不会动的了,但可能在发现了这个三角星之后,又有其它的设备进行了粒子加速试验,所以导致了位置的调整。”
“这样吗?”林教授和老周都琢磨着张晓月的话。
“晓月,我想问个外行的问题,为啥一定是三角星?这个我没听懂,还是我错过了哪句话?”老周问道。
“三角星其实就是刚才说到的美国的那三台设备的位置导致的结果,三台设备在邻近的时间点进行试验,那三台设备恰好呈三角形布局,大概是个等边三角形。”
“如果不是等边三角形呢?”
“也不影响,比如直角三角形,或者其它三角形,也都可以,只是最终的三角星的形状会有些变形而已。”
“那如果只有两台设备同时做试验,还会产生这些结果吗?”
“周老师,您这个是个好问题。冯彻在所有的数据中,只发现了三角星这一种特殊图案,而且只在美国这三台设备上得到了验证。但如果这真的是波纹交汇,按道理来说,两台设备也是应该可以产生两个交汇点的,四台设备就会产生更多的交汇点。”
“是呀,这方面没有发现吗?”林教授问道。
“比三台设备更多的情况,没有发现,这是因为从数据上看,没有多于三台设备在邻近时间进行试验的记录,所以也就不会存在。至于两台设备,这种同时试验的情况倒是有的,但超自然现象的报告中没有能够支撑这个的,也许是因为两个点位被发现的概率,要远小于三角星的概率。”
“那这么说来,如果在邻近时间内,只有一台设备做试验,咱们就永远不会发现模糊介质的存在了?”林教授问道。
“也许能够发现,但应该不会是通过超自然现象报告分析出来的。”张晓月答道。
老周也学着林教授的样子,给大家斟上茶。
“晓月,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好像也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冯彻要以粒子加速试验的时间作为时间参数?”林教授问道。
张晓月看了一眼林教授,又看了一眼时间,“嗯,时间还早,应该可以讲得完。”
“怎么,这么一个问题,冯彻写了那么长的篇幅吗?”林教授问道。
“这倒与篇幅无关,只是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时,冯彻前辈都要面对特别多的……”
“……质疑。”
第119章 算命
“这个问题可是很基本的了,难道冯彻的解释,比彩票更离奇?”林教授问道。
“简单来说吧,冯彻前辈认为,粒子加速试验,可以产生宇宙。我说完了。”
张晓月安静地坐着,等待两人的质疑。
等了一会儿,也没人说话,就抬头看了一眼老周。
“不用看我,我这点知识储备,根本听不太懂,哪能质疑冯彻呀。”老周笑着解释道。
张晓月又看向了林教授。
“是产生微观宇宙?”林教授猜测道。
张晓月拼命点头。
林教授也略微点头,“的确是一个会受到不少质疑的想法。冯彻的意思是,通过粒子加速试验设备,进行的碰撞试验,可能会产生宇宙?但由于那些加速器的能量和设计所限,可能不会产生我们通常认为的宇宙,最多会产生微观层面的?是这个意思吗?”
“对的,对的,林教授。”
“但并不是每一次碰撞,都一定会产生微观宇宙,所以尽管进行了那么多次的试验,可能够被研究的,也不多。”
“对的。”
“然后接着你刚才说的那个理论,所有宇宙的模糊介质又是连通的,这样,别管产生的宇宙有多微末,都得遵守这个法则,所以模糊介质才会以波纹交汇的形式展示出来。”
张晓月得觅知音,一直在点头。
“如果确实是微观宇宙,那它的模糊介质的尺寸能有多大?按你刚才描绘的情形,波纹半径至少几百公里了吧?”林教授问道。
“林教授,我真的没想到,您对冯彻前辈的设想,理解得如此深刻。”
林教授看了一老周,没有说话。
“您的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备,能量和设计上都差不多,所以猜想能够产生微观宇宙的尺寸也差不多,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尺寸,就像您说的,产生的波纹半径竟然会有几百公里,甚至更大,这一点,冯彻前辈开始也是没有预料到的。”张晓月说道。
“如果按他一路以来所作的假设来判断,这个半径,可能还真的是个常数了呢。”林教授回应道。
“是的,由于最开始对模糊介质的表现形式根本没有概念,所以当一步步抽丝剥茧,到了波纹半径的时候,冯彻还是很高兴的,就像您说的,至少我们在开没有开始动手之前,就已经提前掌握了这种试验设备所产生的模糊介质的尺寸量级。”张晓月说道。
“那这么说来,以后你们进行试验的时候,还得用那些上个世纪的旧设备?”林教授问道。
张晓月点头,“是的,至少冯彻在试验建议里是这么写的,因为如果换成更高级的设备,尽管产生的可能仍然是微观宇宙,但要差上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而现在这个波纹半径也只有这一个尺寸,我们也根本没有经验去判断,如果微观宇宙的尺寸大上一倍,波纹半径是大上十倍,还是十万倍。”
“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真是大上了十万倍,你们可能就要到天王星上去找模糊介质了。”林教授笑道。
“这怎么刚才还在说彩票,这么一会就到了天王星了,这跟看科幻电影似的。”老周说道。
“有人说,很多科幻电影都是把发现的事实拍成电影给大家看,这样等到现实来临时,才不会吓到大家。”林教授回应道。
“是的,但科幻电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会影响未来的科研方向。”张晓月说道。
“哦?这个看法倒是不多见。”林教授有点好奇。
“如果一伙人,希望能够在开普勒行星上找到生命,那么他们可能会拍一部探讨火星人的电影,让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看,那么就会在数量庞大的孩子当中,埋下寻找火星人的愿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可能为了这个目标努力,而如此多的人的努力,最终形成的合力,又会不断产生新的影响,寻找地外生命这个方向,就可能会被不断研究,产生的成果,就会远远超过火星人了。”
“嗯,这样看的话,你说的这伙人,不但省掉了启智成本和宣传成本,还能赚一大笔钱呢,哈哈。”林教授笑道。
“科幻电影的作用我是没啥感觉,但那整容染发的,应该和那些外国明星脱不了关系吧。”老周说道。
“嗯,虽然周先生说的已经属于社会问题了,但其实和晓月刚才说的科幻电影影响科研方向也是同一个道理。”林教授肯定道。
“这个方向,在冯彻之后,就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了吗?”林教授问道。
“冯彻前辈去世后,他的那些同事,我知道有一位去了美国,还有一位去了意大利,其它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但基本上就慢慢淡出科研一线了。”张晓月说道。
“挺好的一个团队,可惜了。”
“我说一句哈,晓月你别多想。”老周说道。
“周老师,您说吧。”
“如果这个方向真的有前景,咱们国家不会就这么不管了吧,总会再攒一些人,继续干的吧?所以,是不是这个模糊介质,就没什么用呢?”
“周老师,您说的话,其实是很中肯的,我们也承认。但现在我们可能是在隔着几十层的薄纱来研究未来,信心和挫败,都可能只是在一念之间。冯彻前辈相信,信息就是能量。我们总能找到办法,利用这些信息,利用其中的能量。”
“要说能量,为什么要用这些不知道在哪的能量?咱们现在不是有核电站吗?未来要是再找到了暗物质,能源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吧。”老周问道。
“周老师,您觉得,未来的能量会被主要用在哪里?”张晓月问道。
老周摇摇头,林教授回应道,“我猜是算力?”
“是的,按照目前AI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提升算力这条道路上,人类肯定要开始加速跑了,应用得越广泛,算力的消耗也会越大,人们的欲望也会像打开了新一层的盒子,迸发开来,而这背后的能源缺口,肯定是极为惊人的。”
“算力的提升,导致能源的消耗,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产生缺口?这个缺口,难道还会超越我们对核裂变的研究吗?”林教授问道。
“林教授,要问缺口有多大,就要看人们要用这些算力,去计算什么了。”张晓月答道。
“算什么?我能想到的也不多,可能要算虚拟现实?更复杂的气候模拟?还有我们的生命科学领域,药品研发,还有你的物理学,研究宇宙的本质吧。不知道是不是遗漏了什么?”
“是遗漏了一个方面,而且是最关键的一个。”
“哦?那是要算什么?”
“命。”
第120章 计算因果
这个字在耳朵里穿过,老周晃了一下。
“晓月,你说的这个算命,肯定不是指占卜吧?”林教授笑道。
“当然不是。但原理上,和占卜是相似的,都是对数据做计算。”
“哦?还有这么奇妙的研究领域,快和我讲讲。”林教授很有兴趣。
“这称不上是研究领域吧,只能说是一种想法,类似的想法早就有了,电影也拍了不少。就是因果链条的推测。”
“因果链?嗯,这个我确实听过,但这能造成你说的,惊人的能源缺口吗?”
“林教授,如果您掌握了一台机器,可以计算任何事物的因果,您会拿来做什么?”
“额……不用考虑能源和速度吗?”
“不用,假设是一台瞬间完成计算任务的机器。”
“我……可能会先算一下我的寿命吧,然后好安排自己的时间。”
“寿命?好,如果算出来您只有一年的寿命了,您会怎么办?”
“这个倒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思维训练,晓月,让我想想。”
林教授低头想了一会儿,“既然机器什么都能计算,我应该可以计算出来我的死亡原因吧?”
“很好,林教授,现在机器给出的原因是地震,您接下来,要怎么做?”
“那当然是提前离开这里呀。”
“然后呢?”张晓月继续追问。
“然后就继续生活呀……”
“您别忘了拿走这台机器。”张晓月提示道。
“哦,这个机器这么重要,我肯定会带走的……我明白了,晓月,你的意思是,我会持续不断地计算我的寿命,不断解决能够杀死我的原因?”
张晓月点头,“嗯,但这只是这台机器的初级用法,这就像一台冰箱,可能用了很久,您才发现有个隐藏的冰盒。”
“那如果这台机器给你,你会怎么用呢?”林教授反问张晓月。
张晓月笑了一下,“林教授,还是您厉害,这么快就找到了答题的精髓。”
“不能这么说,只是我年纪比较大,思维没有你们年轻人那么活跃。”
“林教授,这个方向我思考了挺久的,但具体到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还真的没有考虑得太深入,也就是说,没有真正从我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其实,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作用……”
“作用?你这个问题还能一石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