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看来,似乎是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
在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之前,德国人其实未必愿意和英国佬走得太近。
至于普惠……
虽然它名义上是一家加拿大企业,但北美这环境只能说懂的都懂,加拿大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如日本和韩国。
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常浩南列入可以争取的对象。
上一世,华夏是因为有很多涡轴/涡桨动力都需要从对方那里进口,所以被迫跟普惠打了很多年交道,
现在可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他的目标,始终都是绑住欧洲,对付北美。
“我是完全没想到,这当年组建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几家公司,卖起队友来真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现在这种情况,罗罗那边一定会感觉到十足的危机感。”
常浩南半是感慨半是讽刺地叹了口气:
“原本我的计划是,先利用上个月罗罗代表团访华的机会透露一些关键信息,然后让他们在心里缓冲几个月,到明年的新加坡航展上,再做实我们拥有间冷回热技术的消息,这样循序渐进,比较容易让英国人接受。”
“谁承想这德国人倒是帮了我们大忙,把中间这些步骤全都给省掉了……”
实际上,常浩南不知道的是,德国人无意中给出的助攻还不止于此。
如果没有MTU和普惠的突然官宣,罗罗很有可能受到内部人员误导,拒绝相信间冷回热技术应用到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可能性。
虽然最后肯定还是会被打脸,但来回折腾一番却难免耽误时间。
“那我们的计划也要相应做出调整?”
任炳达小心翼翼地问道。
“嗯……”
常浩南沉吟片刻:
“让涡扇20参加明年新加坡航展的计划不变,但最近找个机会,提前公开一下相关信息……英国人现在虽然着急,但如果直接联系我们请求合作,一来未必拉得下脸面,二来也没法解释情报来源,咱得给他们找个台阶下。”
他早就已经摸清楚了这些老欧洲人的秉性。
有点像小猫。
得顺着毛捋,还比较傲娇。
但只要掌握技巧,其实挺好对付的。
任炳达眼球一转,很快想到对策:
“那正好,后天有个亚洲民航趋势论坛,就在新加坡举办,纯务虚的。”
“航技集团准备在这个论坛上跟新加坡航展的主办方签个长约,保证未来十年内、五届航展的参展规模,换取展位价格的折扣……可以趁这个机会,稍微提一下本次参展的亮点,反正罗罗那边本来也有意,咱只要做个姿态应该就行……”
“可行。”
常浩南当即点头:
“这件事情你来负责吧,等英国人那边有了反应之后再报上来就好。”
“我的事多,我要把精力放在项目上面……”
……
常浩南原本以为,就算自己给了台阶,英国人也免不了发挥老欧洲精神,没个十天半月不会做出什么反应。
结果,在放出去消息之后,只过了三天,任炳达就又一次找上了常浩南。
“常院士,你分析的没错,罗罗那边果然坐不住了!”
任炳达和前几天一样行色匆匆,但这一次脸上的表情却洋溢着压不住的喜悦:
“蒂姆·波迪先生已经通过西罗公司向我们递了话,表示MTU和普惠的合作已经打破了目前的行业平衡,在失去先发主动权的情况下,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对抗他们形成的联盟,询问我们是否有意向合作研发下一代航空动力……”
“这么直接?”
就连常浩南都感觉有些意外。
“对话内容本身很长,而且充满了英式长难句,但意思基本就是这些……”
任炳达撇了撇嘴,显然也对英国人的这种姿态颇为无可奈何:
“而且这本身是一次没有纸面信息留存的口头交流,对方也表示,如果我们有合作意向的话,可以商定一个时间,进行更加正式和深入的合作谈判。”
常浩南手指轻快地敲了两下桌面:
“谈判当然是要谈的,但这次合作,我的目标是要以我为主,所以在给出回应之前,我们内部需要对谈判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有所准备。”
说完之后,看着对方有些疑虑的眼神,又继续解释道:
“当然英国人在明面上肯定不会让步,所以我是指技术方面,由我国负责总体统筹和设计,罗罗方面可以提供一部分关键技术,但不能让他们反客为主。”
要做到这一点,难度仍然很高。
但至少留有操作余地。
任炳达郑重点头,把常浩南的要求记在了本子上面。
接着又抬起头,继续说道:
“另外,常院士……在有关合作的事情之外,英国人那边似乎还是对我们的技术有些顾虑。”
常浩南一时间有些没抓住重点,只是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
“有顾虑正常,等他们见过真正的涡扇20之后,就不会再顾虑了……”
但任炳达却摇了摇头:
“我不是这个意思……西罗公司那两个英国人在对话的后半段跟我们绕了很大一个圈子,表面上一直在扯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最后还是振华同志听出了一些话外之音。”
“罗罗方面不是不相信,而是从原理上无法接受……或者说无法理解间冷器在航空发动机中的作用,一直试图在套我们的话,但最后反而被反套出了些信息。”
“对方似乎认为,间冷器参与换热的气体温差较小,作用在整个发动机上效果不会很明显,而如果要增加间冷器换热温差,则要提高增压级与高压压气机增压比的比例,但这从原理上就得不偿失,反而会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所以很奇怪我们和德国人到底是如何克服的这个问题……”
听罢,常浩南脸上的表情转为迷惑:
“他们……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
第1226章 英国人的燃气轮机要出问题
迎接常浩南的,是一阵沉默。
别说回答,任炳达其实连问题都没太听懂。
过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才试探着继续开口道:
“其实我来之前,特地问过技术口那边的同志,他们表示英国人的说法在原理上是没错的,换热气体温差小且换热介质比热容不够大的情况下,间冷器确实发挥不出实际意义上的作用……”
任炳达作为镐发集团二把手,已经脱离一线研发工作有些年头,很多比较新颖或者专业的问题都只能咨询他人。
但很多东西离开了具体背景之后又很难说得清。
常浩南挠了挠头,一脸拧巴地组织了一会儿语言:
“只看原理的话,那确实是他们说的那样……我最早用简单模拟方式向涡扇发动机的模型里引入间冷器的时候,效果是用提高1.5%的油耗换来了2%的推力提升,基本可有可无。”
“但如果真的深入分析实际情况,间冷器的存在会使得高压压气机进口温度降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压压气机后级的叶尖温度,减轻材料负荷……同时低温气体的压缩也会更易进行,高压压气机压比会有所提高,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性能……”
解释到一半,常浩南的声音却突然停顿了下来。
“等等……”
他先是双眼一眯,继而脸上又露出认真思考的表情:
“难道说……”
任炳达眼见他这副模样,也不好出言打扰,只好暂且先在旁边坐下。
过了几分钟后,常浩南的眉头略微舒展开来。
然后马上抓起桌上的电话听筒,飞速拨出了606所总师阎忠诚的号码。
那边很快响起一个熟悉的嗓音:
“喂?”
一年多功夫没见,阎忠诚的声音显得苍老了很多。
显然QC300刚刚装船的这段时间,作为总师的他压力不小。
“阎院士么?我常浩南。”
“常院士?”
对面表现得有些惊讶。
毕竟这是一个显示为镐京的号码:
“有什么指示么?”
“指示谈不上……”
常浩南开门见山:
“我是想问,咱们606所在研制QC300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过其它国家同类产品的相关信息吧?”
“这个自然。”
尽管语气中带着疑惑,但阎忠诚还是很快回答道。
“那麻烦阎院士,把和罗尔斯·罗伊斯WR21,还有MT30两个型号的资料整理一下,然后发到我这边来,有急用。”
“好,我尽快。”
“……”
直到他挂断电话之后,任炳达才重新起身来到对面:
“常院士,您这是准备……”
身边人都知道,常浩南现在直接负责的两项核心工作就是大涵道比航发和高超音速武器,对于船用燃机并不过问太多。
现在却突然打了这么个电话,难免让任炳达有些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