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之后,美国的航天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长期的低潮阶段。
尤其是在事故发生的半年之后,华夏方面就进行了堪称完美的载人航天首秀。
持续近半个小时的舱内信号直播,更是给全世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哪里是在炫技术?
根本就是在打NASA的脸啊。
此消彼长之下,一部分本来不太敢在航天领域推进对华合作的国家都开始蠢蠢欲动。
尽管在NASA现任负责人迈克尔·格里芬的推动下,发现号航天飞机已经在2005年7月重返太空,结束了美国无法将宇航员独立送入太空的尴尬局面。
但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之后,航天飞机的退役却已成定局。
一部分处于驴党控制下的媒体更是趁机发难,长篇累牍地攻击象党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软弱和不作为,并列举出种种危言耸听的数字,论证美国在航天领域的不争气表现。
这本质上当然是在为2008年的大选造势,但如此铺天盖地的唱衰和攻讦,会很自然地影响到公众对于NASA,乃至整个美国的信心。
而在这样的节骨眼上,“重返月球”计划简直无异于一根强心剂。
包括被称为猎户座飞船的新一代载人探索飞行器,以及计划用于取代航天飞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143吨、总发射重量近3000吨的空间发射系统(SLS)。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两个项目无论用途还是性能,都仿佛在致敬四十年以前的阿波罗飞船和土星5号运载火箭。
那正是绝大部分美国人最怀念的巅峰时代。
在另外一部分媒体的造势宣传之下,重返月球的口号很快就成为了新的象征,与美国航天,乃至美国的发展曲线绑定——
航天飞机退役又如何?
暂时只能依靠俄罗斯飞船上空间站又如何?
我们很快就要重新瞄准月球,乃至征服火星啦!
不过相比之下,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其它各国的航天主管机构,还是更加关注那个卫星拦截计划。
一方面,美国人又不是第一次登月了。
另一方面,重返月球计划一杆子支到了十几年后。
那实在是太遥远了。
而政治只考虑如何存活到星期五下午。
相比之下,显然还是用标准3击落一颗卫星的影响更大。
要知道,上一次进行直接上升式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测试还是在冷战巅峰期的1985年。
现在突然又要来这么一出,很难不让人回想起那个铁幕笼罩的时代。
更何况,即便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角度出发。
载人航天领域的竞争相当于赛跑,而弹道导弹和反导系统的竞争则相当于拳击,
显然还是后者更激烈一些。
因此,在《每日邮报》率先把华夏的导弹测试和美国的反卫星拦截测试公开联系到一起之后,几乎全世界所有数得上号的媒体都开始尝试联系华夏航天局,想要打探出太平洋西岸对此的反应。
然而,无论是邮件、信件还是电话,全部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英国媒体集团甚至试探性地在旗下非严肃类小报《每日星报》上,试探性地发布了一条关于“古老的东方大国已经在本轮竞争中认输”的新闻,试图通过激将法来引起华夏方面的反应。
但或许是因为星报的受众和太阳报类似,只关心版面上的模特是否前凸后翘,所以根本没能引起太多注意力。
自然也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直到几天之后。
华夏国防机构罕见地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名义上,是为了给即将成立的新闻事务局以及例行发布会制度做准备。
但几乎所有稍微专业些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举动必定和NASA方面此前公开的消息有关。
于是,申请参加的媒体如同过江之鲫,以至于华夏方面不得不连续两次调整举办地点,以应对这远远超出预期的热情……
不过,或许是由于第一次的缘故,主持招待会的发言人魏军上校还稍微有些放不开。
一连好几轮,选定的记者都来自于国内,或是本就有合作关系的友好媒体。
他们当然不方便问出一些过于尖锐的问题,结果就导致整个招待会的气氛都走向了保守。
好在到最后。
还是英国媒体,还是《每日邮报》,率先打破了僵局。
“尊敬的发言人先生。”
英国记者特地站起身,向站在台上的魏军问道:
“就在上周,NASA刚刚宣布,美国方面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利用海基反导拦截系统执行一次反卫星任务,以避免失效卫星坠入大气层后威胁到人类定居点,请问贵国如何看待这一消息?”
听到这个提问,魏军不由得深吸一口气。
高手。
绝对是高手。
在问题中特地提到了“海基反导拦截系统”,不露痕迹地把整件事情的主题从航天领域转移到了军事领域,让他必须对此做出正面回答。
好在今天本来就是为了这碟醋才包的饺子。
上级早就对此给出了标准回答。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美方的这一动作,并且将继续对此保持高度关注。”
“在这里,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NASA方面声称这一行为不含有军事层面的考虑,处置目标也是美方自己发射的卫星,但根据我们的评估和计算,按照美方所公开的拦截方案,撞击很有可能无法让整颗卫星按照计划落入大气层,而是产生足以威胁到正常航天器的太空垃圾。”
“外层空间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我们认为,在测试开始之前,有必要让全世界各国认识到这一风险,并充分征求国际社会的意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和预案,尽最大可能同时保证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外的安全……”
“……”
“如果美方继续一意孤行,违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意愿,那么所造成的任何后果都应由NASA和相关各方自行承担,勿谓言之不预……”
第1247章 反卫星直播
其实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前,这位来自《每日邮报》的记者甚至已经写好了一个报道的梗概。
就保存在旁边的笔记本电脑里。
至于主基调,当然是批评美国方面违反《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破坏战略平衡、不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云云——
本来嘛,虽然华夏国防机构开新闻发布会是第一次,但过去通过官方媒体的表态却并不少。
一直都是类似的风格。
而且这一次,除了真正参与拦截行动的三方以外,其它国家也基本都是类似的表述。
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家卫星时刻受到威胁。
再说,事情闹大了可不好收场。
我们欧洲人还是要和华夏做生意的。
总之在他看来,只要根据发言人的说法稍微调整一下具体内容和顺序,就差不多可以直接发表了。
然而,对方的这番表态,可以说是出乎了现场绝大多数人的预料。
批评么,确实是批评了。
但批评的角度却相当奇怪。
完全没有那些形而上的生硬辞令。
反而花费很多时间,阐述了一系列具体的技术风险。
甚至还模仿NASA方面的操作,拿出了一个制作精良的示意图,详细描述了碰撞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场所有人,包括发言人魏军本人都不是专业人员,加之整个介绍过程中也没有提到哪怕一个公式,所以这一波操作在内行看来毫无说服力。
但好事媒体可不管你这个。
现在明摆着华夏和美国已经刚起来了,只要把热度炒起来,那等到拦截实验结束以后,总会有一方被打脸。
所以在发布会结束之后,华夏方面给出的说法就迅速铺天盖地般地占据了大量版面。
就连历来我行我素的NASA,面对此情此景都有些发怵。
在拦截舰队离开横须贺港口之前,迈克尔·格里芬局长最后一次找到空军航天司令部兰斯·洛德上将,向对方确定这一行为本身的安全性。
前者拥有马里兰大学的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但自从卸任总工程师之后,已经有十几年没再从事过一线研究工作。
更何况用一枚导弹击落卫星,这本来也不属于NASA惯常研究的业务范畴。
当他在位于彼得森空军基地的一间会议室里见到洛德上将时,却发现后者身边还坐着另一位与其年龄相仿,但身着便装的人。
空军航天司令部作为全美战略力量指挥中心,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来的。
即便是贵为NASA局长的格里芬,也是经过了好几道批准之后,才得以进入到如此接近“核中枢”的位置。
能出现在这里的非军方人员,他至少应该都比较眼熟才是。
而格里芬非常确定,自己从未见过眼前这个面孔。
“你好,局长先生。”
似乎是注意到了他上下打量的目光,洛德上将在起身欢迎的同时,就开始介绍旁边男人的身份:
“这位是前空军少将,小威尔伯特·道格·皮尔逊。”
一头银发的皮尔逊主动上前,和格里芬握了握手。
但后者仍然面露迷茫。
连名字他都没听说过。
更别提“前”空军少将,说明已经退役了。
凭什么参与到二人的谈话中来。
好在,各自入座之后,洛德很快接着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