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济洪眼神中露出一瞬间的迷茫,但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并转为惊讶:
“那个测试台不是已经好几年没用了么……而且我印象里当初用作电磁信号源的是一台从军舰上拆下来的342雷达,带宽精度这块怕是不符合这次测试的要求吧?”
张品生则当即解释道:
“确实有个六七年没用过,但是你可别忘了,那个测试台因为当初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没有设置飞机转台,而是在固定台周围铺设了一圈轨道,然后再把雷达安装在轨道上环绕飞机活动……”
刘永全和杨韦二人并没有经历过90年代的那轮隐身技术验证,但在最初的一头雾水之后,还是很快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
“所以……现在还能用?”
刘永全关切地问道。
他并不太懂雷达,但也明白建设在山顶位置的全向检测台,意味着测试背景相对干净。
毕竟2.5cm到7.5cm之间的电磁波大气吸收较弱,测试起来就算比不上周围布满电磁吸波锥的微波暗室,至少也和实际情况下的环境相似。
张品生点点头:
“后台系统都在地下,虽然稍微有点跟不上时代了,不过都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封存的,只要重新检查并更换一些必要的耗材就行,唯独就是之前用的那部破雷达确实风吹日晒地肯定不行了,需要些时间换一部新的上去。”
杨韦这时候也插进话来,开始一起集思广益:
“新雷达的话,或许可以直接拆一部1473下来……也不需要单独联系电科集团,蓉飞那边就有不少等待安装到飞机上的储备,我签个字就能调过来……”
然而张品生却摆摆手,拒绝了他的提议:
“战斗机雷达……或者大部分现代搜索/火控雷达都是宽带雷达,反而不太符合测试要求。”
“那……”
杨韦的表情凝固了一刹那。
“我们有几部5cm波长的172B精密测量雷达,是上半年给飞行试验研究院做航迹测量的时候用过的。”
张品生回答道:
“当然因为是常规雷达,所以本身不具备直接测算RCS绝对值的能力,但是可以用相对测量法,就是用金属小球作为定标体获得RCS精确值和信号回波强度的关系,再根据目标测试所获得的功率或电压比值,就能计算目标的反射面积,关键是带宽非常窄,符合RCS测量的要求……”
“……”
商讨一番之后,众人又一次相互对视。
而这一次,气氛早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僵持。
“张主任,刚才您说的这些工作,全部算下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刘永全询问道:
“410厂那边目前只有两台经过改造的涡扇10A,我需要尽可能精确地安排运输时间……”
涡扇10G的设计研发倒是不急这几天的功夫,但常浩南之前还专门嘱咐过,等离子体鞘套的相关测试参数事关他手头的其它项目,所以他还是要算一下测试周期的问题。
“我们这边的其实没什么要做的,一星期到十天左右吧……”
张品生说到这里,看向旁边的杨韦和林济洪:
“主要反而是看蓉飞那边,能不能把你们的发动机塞进那个模型里面……”
杨韦点点头:
“模型就算塞进去也没办法给发动机提供工作条件,不如直接改造一架歼10S原型机,就像当年对歼7IIS那样,把飞机固定在测试台上直接启动发动机……”
“……”
……
半小时后,一行人其乐融融地离开了会议室。
不过,会谈结束之后,杨韦和林济洪又专门把刘永全给叫住了:
“刘总,先留步。”
随着三人刻意放慢脚步,很快便落在了大队人马的后面。
“我刚才注意看了一眼文件里面提到了对于等离子体鞘套的控制方法,是利用诱导磁场方程求解诱导磁场,结合诱导电流得到洛仑兹体积力,再将反应电磁作用的修正项添加到湍流方程中获取修正的湍流两方程模型,从而模拟经典的哈特曼磁流体流动……”
仅仅在很短的时间里,杨韦就提炼出了其中的关键内容,而且还是在一心二用的前提下,足以见得其能力之强:
“那么,是否有可能将部分等离子体导入到飞机前部,再在机翼或鸭翼外缘安装磁控设备,从而减弱操作面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额外雷达反射?”
他这边话音刚落,刘永全还处在思考当中,反而是走在另一边的林济洪下意识顿住了脚步:
“杨总,您前天会上不是还说……要尽可能避免频繁使用主动控制系统?”
“现在这个项目么……确实如此。”
杨韦笑着点点头:
“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等四代机服役之后的再下一代产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1306章 像托卡马克那样?
对于这一番推论,旁边的刘永全倒没有表现得过于意外。
毕竟他早就通过常浩南知道了601所在四代机选型失败之后,就有了跳级研发第五代战机的想法,甚至还跟航空动力集团预订了下一代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验证合作。
但林济洪却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位新领导的念头是如此狂野。
“更下一代?”
通常而言,提前开展的预研工作尽管是普遍存在的,但却基本集中在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或者干脆聚焦于某项特定的关键技术,总体设计实际上很少被算入其中。
就比如在90年代初,勉强算是刚刚把第二代战斗机给造明白的情况下,就开始拿歼7和歼8进行电传系统和隐身性的技术验证。
而真正提出具备实际操作性的第四代战机概念方案,则已经是本世纪初歼10定型附近的事情了。
“是啊……”
杨韦点点头:
“其实总结喷气时代,尤其是导弹时代以来的飞机设计,总体上都是朝着构型越来越简洁,而控制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在想,更未来的战斗机会不会是翼面结构极致简化,只依靠部分小面积的动作面来维持稳定性和操纵性的设计?”
“如果真是这种趋势,那么就必定需要主动控制系统频繁发挥效果,而如果能通过一些额外的技术来弥补翼面开合过程中产生的额外雷达反射面积,那么整个飞行器的雷达信号特征就可以缩小到一个非常夸张的范畴……”
林济洪倒是没有考虑过这么长远的事情,稍微想了想之后便用半开玩笑的语气道:
“翼面结构简化,仅依靠动作面维持稳定和进行操纵……这怎么听着像是飞翼布局?”
言毕,一行三人全都笑出了声。
飞翼式布局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显然从根子上就不适合用在需要灵活性的战斗机上面。
笑了一会之后,杨韦才戏谑地摇了摇头:
“飞翼布局还是留给轰炸机或者运输机得好……”
刘永全也忍不住打趣道:
“要是飞翼布局也算的话,那美国人完全可以修改一下定义,把B2算作F22和F35之后的下一代装备,这样就省的去搞研发了……”
又是一阵快活的笑声。
直到平静下来之后,刘永全才回答了刚才杨韦提出的那个问题:
“理论上,让等离子体覆盖在任何位置的控制策略都是相似的,但至少在现阶段,等离子体的输送还高度依赖高温高压的气体环境……要想在发动机当中额外腾出两条流道,还要保证其中的流体能量不变,这在工程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
说到这里,他略微犹豫了片刻。
“除非什么?”
杨韦的语速都比刚才快了不少。
而刘永全则是摇了摇头:
“没什么……除非用能量更高、做功形式更直接的冲压发动机,可以保证足够的流体能量,但杨总你也知道,这种动力形式因为启动条件和工作稳定性的问题,很难用在一般的航空器上……”
“……”
……
在几乎大半个华夏航空系统的通力协作之下,原本已经停用的渝都243号试验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重新投入了使用。
而一架换上了涡扇10A等离子体测试验证机的歼10S原型机,也在随后被拆掉机翼,由陆路从蓉城被运输到渝都——
单发飞机,还装着一个并未经过充分测试的发动机,那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允许直接上天的。
当刘永全跟着测试机第二次来到电磁检测中心的时候,原本相当荒芜,甚至显得有些破败的旧园区后山上,已经重新被激活了人气。
近百名分属于几家不同单位的技术人员正在按照测试方案中的要求,对那架歼10S原型机的固定方式进行调节。
尽管支撑基座已经进行过轮廓优化并使用了散射能很强的材料制作,但为了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除了在雷达软件中进行除躁设定以外,也需要让飞机处在一个更加合适的角度。
尤其本次测试的最关键目标是飞机正后方的雷达信号特征,所以还需要额外设置一定仰角,保证雷达波入射角度与飞机中轴线齐平。
见到刘永全和林济洪走进控制中心,张品生把指挥用的对讲机交到旁边的另一名工作人员手中,然后把二人引到了一台十分富有年代感的电脑前面。
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条中间高两头低的曲线:
“作为空白对照,我们已经记录了这架飞机在未启动发动机状态下后半球的RCS值,横坐标轴90°就是机身正后方……”
张品生介绍道:
“其实正常情况下,一架未做过隐身处理的飞机应该是侧面RCS最大,只是我们为了保证60-120°关键范围内的测试精度,飞机正侧面的几个主要反射特征都被支撑平台给遮蔽住了,所以反而显得比较小,好在不会对你们的测试需求带来太多影响……”
“……”
渝都这边是电磁学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几乎没见过工作状态下的真飞机,所以启动过程需要林济洪和刘永全带来的技术人员协助完成。
当然,毕竟是测试机,不可能真让一个飞行员坐到驾驶舱里面去。
所有启动过程都是在控制中心里面遥控进行的。
对于606和611两个研究所的老航空们而言,整个过程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平常。
透过安装在远处的摄像头可以看到,随着油门控制杆被缓缓推动到底,一股淡蓝色的加力火焰骤然出现在尾喷口处,如同一条怒龙口中喷出的烈火,凶猛地舔舐着下方的水泥地面。
在被专门安装的水冷挡焰板反射之后,又化为一道宛若实质的热浪向上翻腾,甚至让周围的空气都出现了一丝扭曲。
确定几个核心参数都逐渐归于平稳之后,林济洪转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刘永全:
“刘总,发动机已经进入正常的加力工作状态,接下来的操作,可就交给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