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海因茨·布林克曼,亚琛工业大学教授,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主管。
也是柯林杰专门找来的“外援”。
二人在三十年前就读于同一所大学,尽管柯林杰在毕业后选择进入企业,而布林克曼则继续留在学界发展,但始终维持着颇为紧密的联系。
至少在前者看来,自己这位朋友远比大部分同事来的靠谱。
“为什么选在这种地方见面……不上去喝杯咖啡么?”
布林克曼皱了皱眉,显然不太喜欢地下停车场的压抑环境。
柯林杰并没有解释太多,只是摇了摇头:
“抱歉,最近实在是没时间……等手头的活忙完,再请你去我家的农场坐坐。”
“好吧。”
旁边的布林克曼显然也了解他的性格,只是耸了耸肩,便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了一个U盘:
“你要的测试数据,都在这里了。”
看到U盘之后,柯林杰的眼前瞬间一亮,探身到后座取来了早已经准备好的笔记本电脑。
不过,布林克曼却没有马上把U盘交给他,而是犹豫了一下,接着开口道:
“我得先提醒你一下,虽然TH-D风洞已经属于高焓风洞的范畴,但仍然无法完全复现高超声速状态下的飞行条件,尤其是气流总温,而且受限于单次测试周期的限制,对于一些累积参数的测量也会有一定失真,如果你要用作工程需求,最好还是只当成一个参考……”
柯林杰不由得撇了撇嘴:
“我又不是第一天干这一行,放心吧……”
作为一名老练的工程师,他当然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实际上,他只是准备把TH-D风洞给出的数据跟普惠方面给出的设计数据比对一下而已,只需要做到实际总温的六到七成就足够了。
布林克曼犹豫片刻,但毕竟来都来了,最后还是主动把U盘插在了USB接口上……
柯林杰并没有选择复制数据,而是直接在U盘里打开了报告文档,紧接着又点开了桌面上放着的另一份origin数据文件,并向报告文档里面导出了几条PNG格式的无背景矢量曲线。
这是一种相当野蛮的数据对比方式,但反正这一次他也不需要详细的分析报告,所以并不在乎这些细枝末节。
“这是什么?”
布林克曼有些疑惑地看向电脑屏幕。
柯林杰这会儿正在把几条曲线分别拖到同一个图表里面,因为只有触摸板,所以操作相当别扭,头也没抬地回答道:
“普惠那边提供的SJX61-1发动机设计曲线……”
就在他话音落下的同时,两条曲线的起点被他精确地交叠在了一起。
可以明显看出,整条曲线在横坐标轴ln(T9/T3)大于0.3之后,便出现了明显的区别。
到达1的临界点时,对应的马赫数竟然有了接近25%的差距。
布林克曼刚刚从看到如此机密数据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就又注意到屏幕上那大到离谱的结果差距。
“你看我早就说过,对于累积参数的测量会出现失真……”
显然,他还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下意识以为是自己的风洞数据不够准确。
“确实有些失真……”
柯林杰深吸了一口气:
“但不是你的数据失真……”
“……”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中回荡着和贾博伦斯基同样的声音——
和这样一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好高超音速武器呢?
第1333章 变推力固体推进剂
相比于广袤太平洋上精彩的隔空较量,以及地球两端高温气体动力学家们的绞尽脑汁,还有一些人的工作则相对默默无闻。
华夏,青铜峡。
一支由三辆车组成的精干车队正顶着炎炎烈日,沿着荒漠之中刚刚被修建好的硬化公路驶入一处被标记为“军事重地,闲人免进”的区域。
林成刚坐在打头的一辆依维柯副驾驶里,透过后视镜看了看被车队越拉越远的一个班哨兵,接着狠狠朝旁边吐了一口嘴里的沙子。
“我是真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要把靶场设置在这种地方……”
作为一名搞了半辈子海军导弹的技术人员,他自问也去过不少环境恶劣的三类或四类地区,但却从来没体验过这样的自然环境。
尽管汽车的门窗都已经关紧,但细密的黄沙仍然能透过循环系统进入到乘员舱内,并钻入耳鼻口等所有暴露在外的地方。
“这个么……”
坐在同车后面的程广伟有些无奈地笑了笑,但却并没有直接给出回答——
实际上,由于科尔沁沙地并非自然消退,而是在人为影响下被有规划地改造为耕地和草场,所以科尔沁陆军防空武器实验靶场的撤销也是一件颇为突然的事情。
直到靶场关闭之后,总装备部才开始着手寻找合适的替代区域,并最终选定了这处位于西北平原中部的荒漠戈壁,以免再次出现被某个人心血来潮改造成农田的情况发生。
并且,新建成的青铜峡靶场将不再专门面向防空装备,而是适用于从单兵火箭筒到短程战术导弹在内的所有陆军火力。
只不过,考虑到这其中的“某人”刚好是对方所在项目的顶头上司,程广伟还是决定迅速切换到其它话题:
“其实这里就已经不错了……”
他说着紧了紧裹在脸上的纱巾:
“去年一整年,我们都在拿空军那边已经基本废弃的昌黎靶场对付事,那地方连个像样的路都没有,每次都是坐全地形车才能进去,连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都不敢吃饭……”
林成刚摇摇头,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中继续争论下去。
实际在他一个过去经常上舰的人看来,颠簸和晕车反而比干燥和一望无际的黄沙更容易适应。
好在他并不负责这里进行的任何一个具体型号的测试,只是前来验证一个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而已。
所以并不需要长待。
而几乎就是在程广伟话音落下的同时,林成刚便看到一抹淡淡的火光拖着白色烟尘从遥远的地平线下方飞出,然后直插苍穹。
大约1.5秒过后,更远位置的半空中闪过一阵亮光,说明导弹已经击中了什么东西。
而这个飞行时间,也意味着目标与发射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当短,很可能在两公里以内。
“好,中了!”
林成刚兴奋地拍了一下副驾驶前面的仪表台。
尽管人眼不可能直接捕捉到如此远距离上的清晰图像,但即便只通过仍然残留在半空中的烟尘形貌,他也能分辨出那枚导弹必定使用了自己开发的最新型试验推进剂,
因为在此之前,整个华夏都没有一种能够用在防空导弹或空空导弹上的少烟或无烟推进剂……
总管整个测试任务的程广伟尽管没表现得这么夸张,但也知道这里面独特的技术含量,探出头来露出了一个会心的笑容。
倒是车上的另外几人,一方面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类似场面,被搞得已经有些麻木,另一方面也不太清楚这是在测试什么,所以被这两个人的一惊一乍搞得有些不知所措。
跟着一起庆祝吧,好像有点莫名其妙,而且也已经晚了。
但偏偏程广伟和林成刚又都是领导,要是干瞅着,也不像是那么回事。
就在这个气氛微妙的时刻,刚才同一个位置,再次升起了一道淡淡的白色羽烟。
没错,是“升起”。
相比上一枚导弹在点火之后的直插云霄,这一次却突出一个不疾不徐,以一个更接近反舰导弹而非防空导弹的姿态缓缓加速。
这一幕,让另外几人终于不用再尴尬下去,而是发自内心的惊呼出声:
“啊?”
干燥的沙漠地带上空并不会产生明显的音爆云,如此离谱的视觉效果甚至一时间让人难以判断导弹是否突破了音速。
有那么一瞬间,他们还以为是发射出现了问题。
但尾迹却仍然稳定地朝着更远的地方延伸而去,而且越来越快,完全不像是失控的样子。
直到将近半分钟之后,空中才第二次炸开一朵绚烂的烟花。
这一次,副驾驶位置上的林成刚甚至回过身来,跟程广伟击了下掌……
……
正所谓望山跑死马,虽然导弹发射的位置看着好像不远,但车队还是开了差不多20分钟,才终于看到部署在临时公路边上的四个导弹发射阵地——
实际最一开始,参与本次测试的就只有经过一番大改、换装了全新导弹的新型弹炮合一防空系统。
但随着CT-1推进剂及其改进型CTK-2推进剂的陆续研发和投产,又有另外几个分别属于陆海军的型号参与进来。
尤其海军正在为驱护舰寻求一种体积小巧、结构简单、备弹量大的末端防御导弹,用于对标美军的RIM116“拉姆”,几乎正好压在了CT系列推进剂的甜点上面。
由于直径极小(仅有约130毫米),混合推进剂定型能力差、工艺成本偏高的劣势完全被抵消,而燃速快、含能高的优势又极其适合短程导弹的发挥。
只不过,林成刚今天之所以顶着漫天黄沙和大太阳过来,却是因为另外的一个型号。
或者严格来说,是另外一个型号所验证的技术。
就在那部海军发射器的大约50米外,一辆底盘形似道尔M1的履带底盘防空导弹正在旋转发射塔。
从已经掀开的盖板和尚未收起的雷达来看,刚才射出那两枚导弹的,应该正是这部发射器。
见到车队鱼贯而入,程广伟的助理刘锡云放下鼠标,从旁边一辆用装甲运兵车底盘改造而来的指挥车上跳了下来。
腋下还夹着一个文件夹。
“程总,林研究员。”
他一路小跑地来到依维柯前面,简短打过招呼之后,把手中的文件交给了刚刚下车的林成刚:
“从今天早上开始,我们一共对换装了CTK-2型推进剂的防空导弹进行了三轮总共六次靶试,其中五次成功命中了从1.5km到25km不等的目标,证明CTK-2型推进剂在不同电压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燃速特性,还有一次0.8km的没能命中,导弹成功点火但在最后阶段失去动力,哑弹已经被安全回收,原因正在分析。”
林成刚点了点头,一边听取对方的总结,一边翻开文件夹简单浏览了一遍其中的内容。
CTK-2型推进剂,是他受到常浩南思路的启发在CT-1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的型号。
CTK,也就是超级-高能-控制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