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郑良群所担心的却并不是这些:
“我是在想,演习结果表明,即便技术水平相当,空地对抗中的防守方也始终处在巨大劣势,这对我们来说可不算是个好消息……”
乔晨青当然听得懂他的意思。
尽管这些年来的敌我态势有所改善,但就整体局面而言,华夏仍然处于战略守势。
“这倒是不让人意外,早不就有说法么,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没人能通过防守赢得主动权,所以我们的前辈才建立了‘积极防御’的概念。”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话锋一转,出言宽慰道:
“而且从战术要求上讲,能够驱离敌机并拦截住对方发射的弹药,就已经算是完成防空部队的基础任务了,至于攻势制空……那应该是航空兵的工作。”
这番话无疑让飞行员出身的郑良群相当受用:
“不过,最好还是能继续延伸防空导弹的有效攻击范围……”
就在此时,从后面传来了另一个声音:
“恕我直言,这个难度很大……”
二人回过头,发现是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的沈芳忠总师。
他此行前来的目的,是通过收集一线反馈,为红旗9的下一步改进型号做准备。
但刚才却听到了一个让他几乎心肺停止的要求,于是赶紧解释道:
“因为动力形式以及弹体尺寸的限制,像48N6或是标准2那样200km出头的有效射程就基本已经是极限,更新的40N6或是标准6虽然可以把纸面数据延伸到300-400km之间,但那只是通过更换主动雷达导引头,获得了在射程远端俯冲攻击低空目标的理论能力而已,很难命中有机动性的目标……”
“……”
郑良群和乔晨青对视了一眼。
最后还是前者开口问道:
“沈总师,过去两天的情况您也看到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或者至少是缓解这样的被动局面?”
沈芳忠露出苦笑:
“这可是全世界同行都面临的最大难题……哪有那么容易……”
短暂的感慨之后,他还是正色回答道:
“非要说的话,目前的主流路线有两条。”
“一是让大型远程弹和小型中程弹在同一个系统内兼容,提高火力通道的数量和火力持续性,比如你们应该看到过9M96系列防空导弹和48N6系列防空导弹在S300系统上共架发射,相当于把思路从拦截发射平台为主改为拦截弹药本身为主。”
郑良群思索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交换比还是不划算,而且只会让进攻方的活动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压缩空射武器的发射距离,可以作为备选方案,但没办法治本……第二种路线呢?”
这个回答并没有让沈芳忠感到意外,于是马上继续道:
“目前哪怕最先进的防区外空对地武器,射程也基本处在300-350公里这个范围内,所以,如果能让远程防空导弹在弹道末端也获得一样的机动性和命中概率,那就有机会在敌机进入发射阵位之前实现拦截。”
“这次过来之前我听说,陆军那边在推进剂领域搞出来了点有趣的新东西,如果能投入一些研发资源,那或许值得期待……”
第1338章 射程延伸40%?
让空军去跟陆军学怎么防空,这件事说起来实在有点倒反天罡那意思。
尽管陆军的编制序列也有防空部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装备过的射程最远的防空导弹也就是10公里左右的道尔M1,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琢磨射程在40-60公里范围的集团军级别防空掩护。
组建头几个红旗16导弹营的时候,甚至还是从空军地导部队调过去部分教官,才拉扯起一班人马。
好在按照沈芳忠的说法,这次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最多也只会涉及到一些军代表之类的技术人员。
总算让郑良群松了口气。
他本人虽然无所谓这些细枝末节,但如果可能的话,谁也不愿意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空军发展史上留下一笔。
随行的空军装备研究院主任李建强则显然对具体细节更感兴趣,趁着领导们都没说话的功夫开口问道:
“沈总指的是多脉冲技术么?”
“嗯……具体还不太清楚。”
沈芳忠摇了摇头:
“实际这个事情从大概去年末就开始有消息了,只不过一直都是以验证技术的名义不温不火在推进,项目资金来源也比较神秘,受到的关注不多……就连前阵子的实弹测试,都是借着陆军新型野战防空系统验收的机会,顺便打了几发……”
华夏的军工系统是个涉及数千家单位上百万人的庞然大物,近些年各种搭顺风车或是自筹资金开发的项目更是如井喷般出现,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昙花一现,并不会有什么下文。
因此,即便是沈芳忠这样的型号总师,也不可能对同领域内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尤其最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收集红旗9装备部队之后的反馈上面,甚至连京城都没回过几趟,更是没什么机会获取第一手消息。
不过,这个回答却显然出乎了李建强的预料。
“实弹测试?”
他本来以为,所谓“新技术”,指的应该是尚在概念阶段,或者最多也就是开发阶段的东西。
结果听对方的意思,怎么好像是一副马上就要装备部队的样子?
沈芳忠也马上明白过来了对方疑惑的地方,当即解释道:
“陆军那边的主流防空弹体积小成本低,射程也都偏短,替换部件做实弹测试相对容易,没有太高的门槛,所以很多技术只要被证明有一定可行性,就会找机会试射上几发……其中多数都会转入储备,只有特别成熟且有价值的才会继续发展下去。”
像红旗9这样的远程防空导弹,每进行一轮测试都免不了一番大动干戈。
一方面是导弹本身成本高昂,试射决策权被收得很高,另一方面也是比较夸张的射程和射高导致每次测试前都要净空很大一片区域。
早先民间航线稀疏的时候倒是还好,近些年随着航空运输业逐渐发达,就算空域管理权确实掌握在空军手里,也总要考虑军地关系层面的问题。
并且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也堵死了由乙方单方面进行试射的路子。
李建强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接着露出回忆的表情:
“我们院早年间其实做过过双脉冲发动机的效能论证,结论是在40%最大射程的位置上,杀伤效能大概在单脉冲型号的1.7倍,在70%最大射程的位置上,杀伤效能则可以提高到原来的3.2倍……”
“只不过,当时发现隔舱式结构过于复杂,Ⅱ脉冲点火瞬态的成功率很差,隔层式倒是简单,但Ⅰ脉冲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经常会提前引燃Ⅱ脉冲药柱,导致两个脉冲只能连续工作,性能提升很差……如果能有技术上的突破,保证二次点火的成功率和可控性,那倒确实是个提高对空武器有效射程的路子。”
作为装备研究院的技术军官,他在这个场合下肯定是没有拍板权的。
所以刚才这番话,算是说给在座的几位领导听。
乔晨青并没有马上表态,只是转头看向旁边的郑良群。
这一届空军班子的情况比较特殊,乔晨青虽然年轻时候也当过飞行员,但却是从政工线踏入的高级指挥岗位,而且还是因为前任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才紧急上岗,在专业性这块难免稍显欠缺。
所以,往往需要郑良群和他的参谋班子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至少值得一试。”
后者其实早就做出了决断:
“如果可行的话,也可以用在空空弹甚至空对面武器上。”
他还是忘不掉自己的老本行。
乔晨青点了点头:
“既然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那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
说完朝着身后的李建强示意了一下:
“由建强同志你亲自符合,跟沈总一起,具体了解一下这项新技术的情况,然后尽快形成报告,提交给我和郑参谋长!”
……
尽管这个主意最早是由沈芳忠提出来的,但他对于总体情况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其它人深入太多。
毕竟无论是CT系列还是CTK系列推进剂,最初都是面向吸气式高超音速武器而进行的开发,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测试,才刚好和当时正焦头烂额的兵器工业集团一拍即合。
因此,当二人经过一番周折,最终在航天科工三院见到林成刚时,首先感觉到的其实是意外。
“老林?”
其实沈芳忠跟林成刚的年龄差了不少,但因为过去的一些工作关系,倒也习惯了平辈论处:
“我记着……你们整个研究室不是都被选入那个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了么?”
这个问题,可算是问到了后者的痛处。
“嗐……别提了。”
林成刚摆摆手:
“太细节的东西不方便多说,总之我这边碰巧取得了一些成果,被认为在传统火箭动力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其实以沈芳忠和李建强的身份,只要不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是没什么不好说的。
只不过对于林成刚来说,自然是往事不愿多提。
所以才用巧妙的语言艺术避重就轻。
沈芳忠倒是也从这句话里面品出来了一些味道——
在传统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那换个角度不就是说,在高超音速领域的作用不太大?
当然他也不至于点破这层窗户纸,只是顺势提起了此行的核心目的:
“我们这趟过来,是之前打听到你们三院给陆军那边搞了个新技术,可以扩大防空导弹在射程末端的飞行包线,希望能深入了解一下……”
听到这里,林成刚的眉头总算舒展开来:
“那还真是巧了。”
说着从办公桌边上抽出一份文件,然后调转180°,推到办公桌对面:
“我刚才说的成果就是这个,一种推力从0到最大值可控的新型固体推进剂……目前的测试结果已经证明,不光是可以提高射程中后段的机动性,还能通过控制飞行速度,直接延展理论最大射程。”
“至于具体指标么……”
他稍稍卖了个关子。
沈芳忠则直接把文件翻到了最后几页。
一般情况下,关键结论都会放在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