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_分节阅读_第1249节
小说作者:十月廿二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08 MB   上传时间:2025-10-19 21:14:56

  他的手臂在上个月的一次任务中受了些伤,所以今天只能待在地面进行指挥。

  原本以直12B在设计时的指标,完全可以短时间抗击20m/s的八级大风,但岷山的山脊海拔普遍在3500-4000米以上,空气相对稀薄,加之机身下方吊装的矩形货箱在气流中微微晃动,把原本灵巧的直升机变得像是一只笨拙的铁鸟。

  “这鬼地方的地势像个天然风洞,气象预报还是有点太乐观了……”

  廖永才不知何时已经来到郭林和张锡祥身后,粗糙的手指在旁边的等高线地图上划过一道弧线,指向附近的另外一处山脊线:

  “是不是考虑执行B方案,四号平台是个背风口,的卸载难度应该比这里低一些,而且距离也符合要求……”

  郭林低头看了眼地图,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犹豫:

  “选定的点位在距离上肯定都没问题,但四号平台的角度有点别扭……”

  廖永才则坚持道:

  “强风不光是对运输和装配过程有影响,这YLC-1雷达可不是7010那样固定在地基上面的大家伙,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

  话音未落,就听见远处传来金属扭曲的刺耳声响。

  两人同时转头,只见货箱侧面的固定架擦过突起的岩壁,迸溅出一串火星。

  郭林顿时感觉一阵汗毛倒竖——

  幸亏那里面装着的只是底盘和天线基座之类的机械设备,只要货箱外部结构完好就问题不大。

  如果是价值上亿的宽带数字阵列模块,那么任何剧烈碰撞都可能导致精密晶振报废。

  他赶紧朝着张锡祥点了点头:

  “张团长,改在备用四号平台卸载!”

  收到命令后,直升机群旋即调整队形,像迁徙的雁阵般掠过犬牙交错的山脊。

  廖永才望着重新隐入云层的机群,忽然笑起来:

  “听说早年间甘巴拉雷达站建站那会儿,有些东西甚至都需要拿人力或者骡马才能驮到山上……”

  张锡祥放下无线电,举起军用水壶狠狠灌了两口水,然后长舒一口气:

  “说实话,这次也不容易……”

  他指了指另一边正在悬停、若隐若现的直升机:

  “直12B在换发之后,外部吊运能力达到了2500公斤……要是没有这几架提前交付的新飞机,还有飞行员最近积累了不少复杂地形的飞行经验,在岷山这高度恐怕都吊不起来。”

  一部完整的雷达需要拆分成大约6-8个货箱才能完成空运,如果出动米26,在理论上倒是可以省去这种麻烦,但实际却很难在这样的海拔和环境下保证安全……

  一直折腾到午后时分,六个迷彩涂装的货箱以及一部轻型吊车才终于被稳妥转移到了半山腰的一处平台上,工程连的战士们随即开始架设辅助装置,深灰色的光伏板和亮银色的调试天线在烈日下泛着金属光泽。

  “说实话,你们这个雷达选址是真的刁钻……”

  任务中最有挑战性的部分已经完成,剩下的都只是一些人员运输之类的小活,张锡祥整个人也变得精神了不少:

  “我本来以为之前在堰塞湖边上做单轮悬停就已经很极限了,没想到跟今天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郭林闻言轻轻叹了口气:

  “没办法,这已经是综合下来难度最低的一个方案了……总共7面天线,只有这一部比较费事,最多再算上3号天线距离铁路线比较近需要额外伪装一下,剩下都是把雷达车开到位置就算完事……”

  这地方的昼夜温差极大,早上还让人瑟瑟发抖,中午就大太阳直接怼到头顶。

  他摘下迷彩帽,给自己轻轻扇了扇风,看着工程人员们将总共八米高的折叠式相控阵天线拼装起来,然后缓缓展开升起。

  “我之前听你们说过,好像是要以一个特定间距布置?”

  张锡祥如今也算是“千目巡天”计划的正式成员,虽然不太懂雷达技术,但只言片语总归听到过一些。

  “是154.08km。”

  廖永才倒是记得很清楚:

  “虽然我也不清楚为什么非得是这个数字……但按要求办事肯定不会出错。”

  “这是基于匹配傅里叶变换的超高速运动目标检测方法计算而来,通过对目标速度和初始距离的搜索实现与回波信号的匹配处理,消除回波相位中高阶项对相参积累的影响。”

  郭林在脚下的土地上画出两道交错的正弦波:

  “当相邻雷达的探测波束形成特定相位差时,回波信号就能像接力赛那样自动传递跟踪权,避免出现咱们上次测试中遇到的,信号根本来不及跟踪就再次发生突变的问题。”

  实际上,常浩南也表示过,可以把间距设置成154.08km的整数倍,并且允许一定程度的误差。

  但这次测试由于准备周期不太足,在设备方面已经相当对付了,那部署位置这块自然得精益求精。

  几人说话的功夫,用于设备调试的辅助台已经被搭建了起来。

  “走吧。”

  郭林拍了拍廖永才的肩膀:

  “准备接收同步测试信号……”

  ……

  暮色降临时,第一组测试信号终于穿透电离层。

  指挥帐篷里,廖永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频谱图,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突然,代表另一部6号天线的红色光点在中继卫星覆盖边界处诡异地分裂成三个虚影,屏幕上的同步状态也从“正在连接”变成了“同步失败”。

  相隔一百公里的几座移动式雷达站自然不可能通过有线连接,所以只能借助中继卫星共享信号,以少许延迟为代价保证同步水平。

  当然,如果千目巡天计划最终能够转正,那么固定部署的战略雷达天线肯定会配套相应的地下光缆设施。

  “时延导致的相位失配。”

  郭林很快做出判断,然后低头看了一眼自己面前的另一台电脑。

  上面是几颗卫星的轨道信息图。

  接着转向身后不远处的无线电联络员:

  “通知测控中心,请求校准一下青鸾二号03C星的轨道倾角,然后重新尝试一遍……”

  对于这个有可能提供高超音速武器来袭预警的宏伟计划,上级确实倾注了相当多的资源,甚至允许郭林为此而指挥卫星的姿态调整。

  不过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青鸾二号一期的几颗卫星已经进入寿命末期,将由正在发射过程中的二期星座接替工作。

  当第三次轨道修正后的数据流终于汇入系统时,监控屏上的三条虚影瞬间坍缩成清晰的光斑,这是同步系统完成校准的标志。

  帐篷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7号天线已经是全系统中的最后一部,因此,这也意味着整个计划的先期调试工作告一段落。

  后续只要等到各个天线完成部署,再把运行参数注入进去即可。

  以星载原子钟的精度而言,至少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都能把同步率维持在标准线以上的水平。

  “我到现在都还觉得不太真实。”

  廖永才摸出口袋里的金城牌香烟。

  但想了想之后,还是没有点燃:

  “当年黄羊山,咱们用了几百节车皮的钢筋水泥和电子元件,才浇筑出亚洲最大的相控阵。”

  他指了指眼前如星河般延展的雷达阵列:

  “现在这几个天线加在一块儿,最多也就能装二十几辆卡车,组合起来却能监视小半个北半球……”

第1388章 激烈的竞争

  一个月后。

  法国,普罗旺斯大区。

  卡拉达舍核聚变研究中心。

  几辆前窗上贴着华夏国旗的商务车鱼贯而入,缓缓停在被白色石膏线划出的接待区之内。

  作为领队的彭觉先率先下车,一边感受着从地中海吹来的咸涩水汽,一边眯起眼睛望向远处那座略显陈旧的六层建筑。

  深灰色混凝土外墙爬满常春藤,主控楼顶已经有些褪色的金属标牌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银光。

  在他身后,另外年龄各异的十几人也跟着陆续下车,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

  ITER会议的规格很高,所以能被选中参加的大多都是有一定对外交流经验的研究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都跟彭觉先参加过2003年的马拉松式谈判,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

  不过,出于老带新的考虑,团队里还是加入了几名年轻人。

  尽管不指望他们发挥什么具体作用,但至少可以开开眼界——

  通常情况下,一个博士的研究内容只局限于某个领域中很小的一个方向。

  而很多水平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扑在某个具体的课题上,反而会导致宏观视野受到局限,并不利于长期的成长和发展。

  “这……就是全世界聚变研究的圣殿?”

  黄知涛推了推黑色的全框眼镜,行李箱轱辘在石板路上发出细碎的抱怨:

  “怎么感觉规模还不如庐州科学岛的EAST装置,而且还……有点古朴?”

  作为彭觉先的挂名弟子,他也参与过一部分和“东方超环”相关的外围工作,算是有些见识。

  这次本来抱着极大的热情,准备看看大名鼎鼎的ITER到底能有多气派。

  结果……

  气派是没感觉出来。

  只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感。

  “当然不如了。”

  旁边的副团长方鉴明有些无奈地回答道:

  “出发之前不是才说过,ITER目前只是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而已,聚变堆本身甚至都还没开始动工……”

  说着又指了指那个正在反光的金属牌子:

  “这个是法国在80年代就建成的Tore SUPRA设施,已经运行二十年了,规模不如东方超环是肯定的。”

  黄知涛深吸一口气,露出有些绷不住的表情: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9页  当前第12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49/15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