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算现在,轨道不同部分所对应的冷却强度也是不一样的,只不过远看很难分辨出来而已。”
果然,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表面貌似一个整体的冷却管路,实际上却存在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分别负责发射轨道的首尾两端和中间。
马明伟不清楚航空系统内部的标注习惯,但也很容易理解是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不太一样。
“我们专门结合电枢的运动特性研究过电磁轨道在连续快速发射过程中的热量分布,结果是一个二维的电磁-热力学耦合模型。”
常浩南指着屏幕上那根长条形的发射滑轨介绍道:
“定性来讲,电磁轨道本身所产生的焦耳热集中在前半部分,也就是靠近炮尾附近,而轨道与电枢接触区域所产生的摩擦热则集中在中后段,也就是靠近炮口部分,总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电流会集中通过轨枢接触面四周的棱边上,导致接触面边界上的温度较高,中央区域温度较低,所以就算要设计内部冷却通道,也不能像常规方案那样直接把滑轨做成中空,然后在里面充入冷却液……”
本来,俩人之间的交流只能算是在测试准备期间闲聊而已。
但到了这会儿,性质就已经有点变味了。
马明伟虽然还不至于掏个本子出来,但也在冷却系统设计方面询问得越来越细,显然是真正上了心。
毕竟电磁弹射验证设备的成本成百上千倍于一门简陋的电磁炮,在真正动工之前多准备几手总没坏处。
不过越是谈到深处,马明伟越是觉得这东西恐怕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那电机内部呢?”
他追问道:
“比起暴露在外面,而且还是铜制的滑轨,更大的热负荷应该发生在电机部分才对……怎么在设计图上没看到专门的冷却通道?”
恰在此时,控制台的一块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窗口。
提示冷却循环即将开始,要求操作人员对屏蔽套的密封性进行最终确认。
“这就是我们的独门绝技了。”
常浩南说着点下确认按钮,然后打开了冷却控制系统中的“电机”部分:
“我们借鉴了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中的一些灵感,让定子和转子之间由一层极薄的屏蔽套隔开,并将支点处所用的传统轴承改为非接触式磁轴承,从而把动密封转化成静密封……这样一来,冷却液就可以直接填充到电机内部,而不会直接接触到定子铁心及绕组。”
“虽然作为代价,定转子屏蔽套的存在会导致电机的有效气隙增大,带来更大的涡流损耗……但总体而言,还是冷却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收益更大。”
这一次,马明伟终于没有再主动延续这个话题,只是注视着屏幕沉思了一会儿。
“常院士。”
他严肃地抬起头:
“我想等这趟离开鼎新基地之后,我需要找个机会专门去京城找你讨论一下,关于电磁轨道系统热管理的问题……”
电磁炮要试射了,紧接着是等离子反应堆启动,请假一天整理一下
如题。
另外我突然想起来,2009年正赶上变形金刚2上映,我对电磁炮最早的概念还是当年那个电影里基德号驱逐舰上的那门,当年感觉真TM科幻。
第1425章 不闻轰鸣,不见火光
二人之间的讨论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因为设备启动前的各项检测很快便进入了尾声。
刚刚还在测试工位周围忙上忙下的一众技术人员陆续离开,随后重新集中在控制室内。
负责现场指挥的王振国最后到位,接着朝常浩南几人敬了个礼:
“报告,已在检修状态下确认各子系统正常,随时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常浩南点点头,接着转头看向早已经等在旁边的一名陆军少校:
“范营长,接下来,炮位上面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尽管电磁炮在原理上跟传统火炮完全不同,但毕竟还是有炮闩炮管等基础结构和内外弹道之类的基础理论。
而韩陈峰和王振国一行人的专精要么是高能物理,要么是电气领域,谁也没真正鼓捣过一门炮。
所以具体到发射作业,还是会由一个专业的炮组负责完成。
等待许久的范胜辉早就已经跃跃欲试,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几乎是在抬手敬礼的同时就迈开双腿,快步来到操作台前接替了韩陈峰的位置。
从胸腔的剧烈起伏来看,显然是连续做了几个深呼吸。
甚至在正式开始之前,还不忘回头看一眼窗户外面那蔚为壮观的炮身。
作为一名陆军炮兵,他此前操作过的最大的玩意也就是一门155mm加榴炮。
实际上,因为华夏完整地错过了大舰巨炮时代,所以哪怕去当海军炮兵,也最多有机会上手双联装130mm舰炮罢了。
你别和我说什么退出历史舞台,也别说什么以后的成熟状态还能进一步缩小体积。
就问哪个男人能通过大管子的考验?
虽然眼前这个东西从口径上看只是平平无奇的100mm,但范胜辉专门查过,炮口动能实际已经超过了末代重巡洋舰得梅因级上面的MK16型8英寸炮。
射速则更是能达到后者的接近1.5倍。
为了承受相应的后坐力,加之验证设备也没怎么考虑过紧凑性的问题,导致整个设施的规模接近一台火车头。
所以从一个月前被调到这里参与测试计划开始,范胜辉就不断暗示自己,假装正在操作一台列车炮。
而这番举动被常浩南看在眼里,还以为是小伙子第一次参与这种级别的项目有点放不开,于是也跟着来到操作台前,把手放在对方肩膀上:
“别紧张,就当是在操作一门普通的榴弹炮,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句话,直接把范胜辉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心理暗示给打了个粉碎,让他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不过事到如今,也不可能继续磨蹭下去了。
范胜辉无奈地收拢心思,把注意力放回到眼前的屏幕上,开始回忆自己学到的操作要领:
“接地刀闸分闸、隔离开关合闸、断路器合闸……”
随着他的一系列操作,电磁炮的电气系统从冷备用状态转换到运行状态。
当断路器开关连通的一瞬间,电机状态指示灯由红转绿,表明已经正式开始工作。
当然,因为此时尚无能量输入,所以看上去仍然一切如常。
“准备装弹!”
这是整个操作过程中,唯一一个需要在炮位上完成的工作。
另外三名炮组成员早已准备就绪,配合默契地打开输单机构,准备将两个填满的五发弹夹压入其中。
相比一般的炮弹,电磁炮不需要发射药作为加速动力,因此并没有传统概念中的药筒结构,反而更接近一枚分装式的脱壳穿甲弹——
为了让整体呈圆锥形的弹头能够严丝合缝地卡进弹夹和发射轨道,炮弹最外面包裹了一层由金属材料制成、并附有滑动弹带的弹托,而尾部则是一块能够嵌入到炮闩底部,用于限位和推动炮弹前进的电枢。
得益于相对简单的结构,一个完整的弹丸-发射模组只有大约15kg,相当于同口径59式100mm高炮炮弹的一半。
体积更是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不到。
单从技术上讲,这当然是相当巨大的进步。
不仅可以多带几倍数量的弹药,还能省去运输装填过程中的不少麻烦。
但对于出惯了大力的炮兵们来说,怀里这轻飘飘的感觉,总让人有些心里没底。
一名四级军士长把左侧一号输弹机的盖子合上,又习惯性地用力敲了敲,以保证固定到位。
接着犹豫了一下,然后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操作。
似乎是有些不放心。
“我说连副,这么大的一个玩意,就发射这么轻巧的小炮弹?”
他抹了把顺着鬓角直淌下来的汗水,看向身后不远处的副营长陈立云。
后者理所当然地点点头:
“之前训练的时候,不就是一样的东西么?”
军士长撇撇嘴:
“我一直以为训练用的只是模型,结果今天才发现竟然是实弹……”
陈立云笑了笑:
“可别小看这么个小炮弹,我听营长说这东西的最大初速可以达到将近3公里每秒,威力比巡洋舰上的203mm炮还大……”
正在伺候二号输弹机的另一名上士满脸震惊地抬起头:
“就这个?”
说着还伸手敲了敲最上面那枚炮弹的钨合金弹芯。
其实严格来说,12kg的弹丸配合3km/s的最大初速,应该是炮口动能比MK16要高40%左右
但因为是妥妥的高速轻弹,所以在弹道末端的能量留存并不乐观。
只是在多轮转述过程中出了岔子,不知道是哪一步把炮口动能直接给简化成了威力。
“呵,你们这态度千万别在营长面前表现出来,他可是一直当自己是在指挥一门超级巨炮……”
陈立云此时还不知道范胜辉的幻想已经被常浩南无情戳破,于是善意地提醒道。
然后扯过别在肩章上的对讲机:
“报告营长,弹药已经装填完毕!”
另一边很快传来范胜辉的声音:
“好,撤下来吧,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收到。”
即便是常规火炮,冷炮状态下的第一次射击也要离开炮位,采用传统的拉绳方式击发。
所以大家对于这套流程已经轻车熟路。
只不过,或许是因为陈立云刚才的提醒起了作用,几个人考虑到连155mm炮都需要十几米才能保证安全,那这超过203mm炮的威力显然要离的更远点。
于是在离开警戒区域之后仍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躲到了控制间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