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实验室里,六台电脑同时运行着不同的分析程序,墙上的电子钟显示凌晨3:17,咖啡杯在桌上排成一列。
“第七遍校验了。”方鉴明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
他们之前就已经连轴转了好几天,但众所周知,准备测试时候的心态跟测试失败后总结原因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现在已经几乎到了极限。
“中子增殖模型完全准确,不太像是理论层面出的问题。”
房间另一边,黄知涛把头发抓得乱蓬蓬的:“源项定义也没问题,所有边界条件都核对过了……”
彭觉先站在白板前,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他的西装外套早已脱下,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青筋凸起的小臂。
“再查一次反应堆参数。”他抓起马克杯灌了一口冷咖啡,“确定之前计算时候的堆芯模型能跟实际情况对上么?”
方鉴明调出数据:“堆芯和控制转鼓的几何分别是为六棱柱模块和不同半径的圆柱体,并且在几何尺寸上与中子学模型相一致,快中子能谱下反应堆的缓发中子参数也能对得上……”
“……”
显然,问题已经不是他们在这里能够解决的了。
彭觉先盯着那些数字,内心有些挣扎。
几分钟后,他突然抓起外套:“准备回国。”
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又补充道:
“有些数据不好传输,还是直接带回去比较方便,方教授留下继续常规实验,小黄你跟我走一趟。”
……
在常浩南最开始听到荷兰那边测试失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当回事。
一种全新的概念级技术,在测试过程中怎么可能一点错都不出,只要总结经验能保证不重复出现问题就算是顺利推进了。
直到彭觉先表示自己会专程回国,把测试数据带给他分析,这才意识到情况可能有些麻烦。
毕竟对方也是搞核研究出身的专家,虽然在无外中子源模型计算这块不太专业,但对于等闲的方案或者操作漏洞肯定有能力就地解决。
“这次实在是有负组织所托啊……”
在国内跟自己人面见,彭觉先也没必要再强行绷着,一上来就显出了几分失落和愧疚:
“没能打出个开门红不说,连问题出在哪都没搞明白……”
常浩南知道,这种时候自己安慰对方是没用的,关键在于迅速找出症结所在。
“启动特性你们肯定已经分析过了,而且还不止一遍,那我这边再重复工作的意义恐怕不大。”
他直截了当地说道:
“所以,我准备把重点放在反应堆启动参数上。”
彭觉先:
战术后仰.jpg
“这可是个难以想象的工作量级……”
理论上讲,就像是程序的运行日志一样,只要代码是自己写的,而且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检查完,总能找到bug在哪。
但任何写过程序的人都知道,真正debug的时候,哪可能有那么容易。
人又不是机器,总会有疏忽的地方。
“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我并不准备用无差别遍历的笨方法。”
常浩南的语气相当肯定,以至于虽然彭觉先仍然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选择了同意对方的计划,又建议道:
“需不需要我从核工业口那边给你调些懂行的人来,总归能加快一点进度。”
常浩南摇摇头:
“不用,这活光靠人多没用……”
“……”
送走彭觉先之后,常浩南重新回到了电脑前.
如此大量的数据,单靠肉眼阅读和人脑分析,甚至一遍可能不够还要两遍三遍,那搞起来就没个头了。
如果是等闲项目倒也无所谓,但HFR的排期很紧,如果错过这几个月就要再等好几年,眼下可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
于是,他准备开个挂。
无外中子源启动在理论上毫无疑问是能够走通的,常浩南对这一点有绝对的自信。
因此,完全可以靠系统来迅速找出问题所在。
这些年来,他在LV4的理论等级上一直停滞不前,但好在已经积攒下了六位数的科研点数,甚至足够直接完成一项中等规模的系统项目。
然而,在打开日志文件,并向系统表明了自己的要求之后,脑海中浮现出的要求却让他大吃一惊——
【消耗科研点数:100000】
第1469章 针对性破坏
自打重生以来,除去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以外,常浩南其实很少用直接用系统推进一整个完整的项目,而是以补全关键技术环节为主。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测试制造环节本来就不太能跟不上进度,即便研发端再怎么加速,最后反馈出来的项目周期也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反而还错失了锻炼技术团队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系统在面对一个完整项目时往往过于狮子大开口。
但即便如此,一个常规子系统级别的项目消耗,也不过就是六位数左右而已。
然而这一次,仅仅只是为一次看似常规的测试找出失败原因,竟然就开价10万科研点数。
惊得常浩南都哆嗦了一下。
“真是见鬼了……”
他又重新数了一遍,确定1后面跟着的确实是五个0。
要知道,之前设计涡扇20的时候,把压气机静子叶片和间冷器结合起来的精妙设计,也不过才用了这个数字的一半多点而已。
“可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当然只是自己问自己。
系统的能力虽然很强,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能力,只是会给出一些特定提示而已。
比如在早年间就解释过,项目的“定价”跟完成项目的奖励一样,同时取决于难度和影响力。
而根据过去十几年来的经验,这个难度并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主观认定的结果,而是有一套更接近人工智能的逻辑。
像这种“在搜索大量数据之后找出其中问题”的要求,对于人来说难比登天,但系统给出的难度评级却往往只是中等。
换句话说,10万科研点数如此离谱的价格,大部分源于此事背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力。
这让常浩南顿时警觉起来。
跟难度的判定一样,影响力也未必是能直观体现出来的。
如果后续的分析和操作不得当,那么完全有可能像他白嫖系统对研发方向的判断但最后又不付款一样,被坑上一笔大的。
“十万就十万……”
常浩南咬了咬牙,在脑海中选择了确认。
紧接着,便靠在座椅靠背上,享受起数据流飞速涌入大脑的过程……
……
五天后,火炬实验室地下研究中心。
巨大的液晶显示器上,交迭了核反应堆模拟结构的三维中子通量分布图正在缓慢旋转,并随着常浩南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断显示出各部分燃料温度反馈效应的动态模拟。
近十年过去,以曙光系列为代表的华夏超算产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尽管眼下在光刻设备、晶圆材料和曝光工艺等方面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国际分工的支持,但至少已经无需像本世纪初那样完全进口国外的计算和图像处理芯片。
如今安置在地下机房里的那套“曙光-7000”超级计算机,就是年初才到位的最新设备。
“这才不到一周时间,你……你们就已经把那些数据全都看完了?”
在接到常浩南的电话自后,彭觉先一行人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到火炬实验室,却发现对方甚至连经过图像渲染的示意图都准备好了。
其实在系统的帮助下,常浩南找到问题所在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后面都是在进一步分析原因,还有准备这份非常直观的情况说明报告。
但话肯定不能这么说:
“我之前就说了不会用遍历法……”
跟彭觉先握手之后,常浩南坐回到会议桌首位的电脑前面:
“而且运气也不错,在第二优先级的堆芯活性区数据里面就发现了异常。”
眼见已经进入正题,彭觉先也平复下心中的疑惑和震惊,正色问道:
“所以……还是我们算出来的受激中子产额有问题?”
“是。”常浩南点点头,“但问题不在我们。”
他将屏幕上的两组数据高亮出来然后并排显示:
“你们看这条温度-反应性系数曲线。”
说着用鼠标指针在上晃了晃:
“HFR提供的参数文件显示,在200-400℃区间,多普勒系数应该是平滑的-2.3pcm/℃……”
彭觉先身体前倾,还把眼镜微微抬起,以看得更加清晰。
在常浩南说到一半的地方就已经发现了不对劲:“但实际数据在325℃处出现了明显的拐点?”他指向屏幕上那个突兀的凹陷,“这个二阶导数变化……像是燃料芯块出现了异常畸变?”
“准确来说,应该是温度反馈效应。”
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判断,紧接着又补充了一段系统给出的详细解释:
“你们知道,在第一个缓发超临界状态末期时,随着堆芯温度逐渐上升,燃料多普勒温度反应性效应和热膨胀效应也会逐渐增大,从而向反应堆引入负反应性,自动调节功率的增长速度,工程师们一般用这段时间保证冷却系统完全介入,然后再进入第二个缓发超临界状态。”
作为核能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知识对于彭觉先来说相当基础,但他还是耐心地听了下去,并点点头表示对方说的没错。
“但HFR给的数据严重低估了铝包铀燃料的温度反应性效应……计算结果显示,实际多普勒效应达到了惊人的-7.4pcm/℃,是报告值的3.2倍,于是反应堆引入的负反应性比之前的预估值高了一个数量级,导致堆体根本无法进入第二次缓发超临界状态,启动失败。”
常浩南一口气说完了后面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