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_分节阅读_第1353节
小说作者:十月廿二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08 MB   上传时间:2025-10-19 21:14:56

  已经有着七年丰富工作经验的他,此刻连一个像样的标题都想不出来。

  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

  “这新闻,要爆了……”

  ……

  正如席博洋所预料的那样,互联网几乎在央视新闻结束的瞬间就被点燃了。

  相比过去,移动互联网第一次成为热点传播的主力军,将这条消息主动推动到了很多以往从不关心军事政治的用户面前,第一次制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话题”。

  在微博平台上,#华夏航母完成舰载机起降#的话题刷新了访问量的历史记录,热度数值一度突破十位数,以至于CEO不得不专门发帖澄清,热度值是由一个专门的算法生成,并非实际参与讨论的人数。

  但这条消息几乎没有人看见。

  因为服务器很快因为访问量过大而直接崩溃,技术人员不得不紧急扩容,才勉强恢复了正常访问。

  而趁着这段时间,流量相对平缓的传统BBS论坛则继续发挥着专业性的作用。

  即便如此,部分军事论坛的流量仍然在新闻播出后半小时内激增五倍,管理员不得不临时关闭新用户注册功能。

  席博洋化名的资深版主“海鹰”,在新闻播出一小时内便发表长帖《从瓦良格到辽省舰:华夏航母之路全记录》。

  发布后两小时内获得超过十万次浏览。

  “还记得2000年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的艰难吗?当时土耳其提出了20项安全条件,要求我们一条一条地满足……”

  帖子中详细回顾了华夏获得这艘航母的整个艰难历程,从黑海造船厂买下当时已经废弃的瓦良格号,到经过艰苦谈判才通过波斯普鲁斯海峡、因为苏伊士运河不放行而被迫绕行好望角,以及回国之后由大连造船厂进行改建的几个标志性节点。

  帖子中配发的历史照片更是引发无数感慨: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被拖船牵引通过海峡;华夏技术人员在冰天雪地中检查舰体;改建过程中大连船厂的灯火通明……

  再对比军网照片中浅灰色涂装光鲜亮丽的辽省号,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在更为专业的军事论坛上,讨论则更加技术化。

  用户“飞翔的荷兰人”动作更快,在19:25分便发布了《从央视画面分析歼15性能》,在晚八点时已经被置顶和加精。

  “注意看03号机的雷达罩颜色,与歼11BG相同的灰白色,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歼15很可能装备了与歼11BG同级别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楼主详细截取了新闻中的关键帧,“再看垂尾尖端的新型电子对抗天线和座舱下方的敌我识别系统,这些都表明歼15是完全按照第3.5代战斗机的标准设计的。”

  帖子下方很快出现了不同意见:

  “即便如此,滑跃起飞还是硬伤。F/A-18E/F虽然雷达可能稍逊,但凭借弹射起飞可以满载燃油和武器,作战半径和任务灵活性远超滑跃起飞的歼15。”

  争论持续升温,直到另一位用户“航母小舰长“抛出一个重磅观察:“你们有没有注意到07号和08号机的前起落架?比另外四架粗壮得多!”

  这一发现立刻将讨论引向新的方向。

  很快,更多细节被挖掘出来:07、08号机而且机头下方的蒙皮颜色也有所不同,看上去像是进行过结构强化;座舱后方的天线布局有微妙变化;甚至发动机尾喷口的形状也有差异。

  “我敢打赌,这两架是弹射型号!”一位用户激动地断言,“兴城基地那条神秘的‘新跑道’根本不是什么跑道,而是电磁弹射器的测试设施……”

  讨论越来越热烈,甚至直到后半夜都没能平息。

  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访问流量才稍微出现了下跌趋势。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更为大胆的推测出现了——

  用户“造船厂的老王“发布了《从辽省号出港画面看国产航母进度》的帖子。

  “仔细看辽省号离开大连造船厂的新闻视频,背景中的干船坞已经排空海水,而且有运输车辆在运送疑似分段的大型构件。”帖子中附上了精心标注的截图,“结合大连船厂此前的扩建工程,我有理由相信,第一艘国产航母已经进入实质筹备阶段,甚至可能很快开工!”

  这一推测如同一颗炸弹,让已经沸腾的网络讨论更加白热化。

  网友们不出意外地展现出喜新厌旧的本质,关注的重点迅速从辽省号变成了那艘尚未被证实存在的“国产航母”。

  相关设想更是五花八门:有人坚持认为出于稳妥考虑,第一艘国产航母应该是辽省号的复制品;有人则引用歼15弹射型的“证据“,认为新航母必定配备弹射器;更有激进的观点认为华夏可能会跳过蒸汽弹射直接尝试电磁弹射……

  ……

  在华夏之外,这条消息似乎并未引发太大波澜。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华夏时间的晚7点对应欧美都是白天,导致最快的媒体也要等第二天才来得及发布新闻。

  但已经初具雏形的互联网自媒体却几乎进入了一场狂欢。

  距离渤海几千公里外,马尼拉湾的海面上,美国海军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飞行作业。

  舰长大卫·劳斯曼海军上校坐在舰桥旁的专用休息室内,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正在播放一段YouTube视频。

  视频标题是《深度分析:华夏歼15舰载机首次航母起降》。

  “有意思……”劳斯曼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眼睛紧盯着屏幕上歼15着舰的慢动作回放。

  “什么这么吸引你,大卫?”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劳斯曼回头,看到第七舰队指挥官斯科特·斯威夫特海军中将正站在门口。

  “长官!”劳斯曼立刻起身敬礼,同时让出了一个身位,好让对方看到屏幕上的内容。

  相比媒体,情报机构的动作当然要快得多。

  实际上,在央视新闻报道之前,就已经有卫星观察到了辽省号的甲板上出现了几架舰载机,从而推测出华夏海军已经完成了舰载机起降测试。

  因此,这条消息本身对于二人来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闻。

  斯威夫特走近,瞥了一眼屏幕:“这不是官方发布的视频吧?”

  “不是,这是一个独立分析师的频道,但他确实很有见地。”劳斯曼重新回到座位上,解释道,“而且我们这里的网络连接华夏网站不太稳定。”

  斯威夫特耸耸肩,在劳斯曼旁边坐下。

  屏幕上,视频正好播放到07号歼15准备着舰的部分。

  博主突然暂停了画面,用英语解说道:“注意这里,虽然天气状况良好,但从背景中的海浪和风向袋可以看出,航母正在向右横摇,并且是右前侧来风。这种海况下着舰极具挑战性……”

  “他竟然知道这些……”

  斯威夫特有些惊讶。

  “这个频道的一名嘉宾曾是小鹰号上的一名F14飞行员。”

  劳斯曼简练地解释道。

  视频继续播放,07号歼15平稳地降落在甲板上,几乎看不出任何受海况影响的迹象。

  视频中的博主继续评价道:“注意,这架07号机的着舰姿态和前面几架飞机几乎完全相同。”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声音插进话来:“而这需要非常充分的经验才能做到……但此前从未使用过航空母舰的华夏海军显然不满足这一点。”

  俩人一唱一和,还真给整个视频搞出了点NBC演播室的味道。

  “那么就只剩下另外一种情况——中国海军已经提前预估到了这种情况,并且在助降系统中设计了相关的应对程序,所以才能在不同的舰艇摇摆和风向状态下给出几乎一致的着舰姿态……”

  “……”

  显然,斯威夫特中将也对这个视频有了点兴趣。

  “不得不承认,华夏人的准备比我想象中充分很多。”

  劳斯曼对远方的华夏同行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起降训练只是航母使用中最基本的部分,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内,这艘船都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威胁……”

  斯威夫特点点头,显得有些不置可否:

  “我在93年登上过库兹涅佐夫号,苏33在正常起飞状态下很难携带大尺寸的空对面弹药。”

  劳斯曼倒是显得保守很多:

  “歼15使用了性能比AL31F更好的发动机,即便同样采用滑跃起飞,也能获得更大的起飞重量。”

  他说着从旁边拿起了之前的一份简报,翻开找到一张卫星图:

  “另外,根据卫星侦察结果显示,位于辽宁兴城的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内已经出现了新的动工痕迹,极有可能是在建设一条弹射器。”

  斯威夫特没有接过简报,只是看了一眼:

  “这我知道,但回顾我们从中途岛级到福莱斯特级、企业级、小鹰级和尼米兹级的发展过程,即便克服了弹射器的技术障碍,要想熟练运用航母,也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和试错,更何况华夏方面继承的还是瓦良格号这样一艘有着先天缺陷的航母,很有可能导致整个舰载机调度和使用思路被带偏……”

  就在二人说话之间,屏幕上的视频已经播放到了最后08号机完成着舰的画面。

  相比之前仅仅持续几秒的短促片段,08号机的着舰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突破半分钟的超长镜头。

  劳斯曼突然坐直了身体:“等等!”

  他迅速暂停视频,并连按几下左箭头,将进度条倒了回去。

  斯威夫特疑惑地看着他重放最后一段。

  在0.25倍速下,08号机挂上阻拦索后的减速过程异常平缓,完全没有传统液压阻拦系统那种“猛然一顿“的感觉。

  这下子,后知后觉的中将也看出了些许端倪。

  “这不对劲……”斯威夫特略微睁大双眼,接着下意识看向窗外甲板上的F/A18战斗机,“这减速曲线太平缓了……”

  俩人都是舰载机飞行员出身,生涯着舰次数不少于一千次。

  很明显,那架歼15几乎是均匀地从超过150km/h的速度降低到0,这和他们的着舰经历完全不同。

  “我好像听通用原子公司的技术代表说过。”沉默了几秒钟后,劳斯曼终于开口道,“福特级航空母舰上面的新型拦阻装置,可以保证舰载机以更加平均的过载完成减速过程……这甚至还是当初方案设计时的一个亮点。”

  听到“福特号”的瞬间,斯威夫特的表情也微微变化:

  “你是说……电磁阻拦?”

第1516章 更新一代?

  劳斯曼没有回答,甚至连视线都没有从屏幕上挪开,只是点了点头。

  斯威夫特的脸色则阴晴不定,一会儿看两眼电脑上重放的歼15着舰视频,一会儿又看两眼舷窗外正在忙碌的航母甲板。

  从理性角度出发,他知道劳斯曼上校的判断大概率是对的。

  传统利用飞轮储能的阻拦索必定无法逃脱弹性势能的桎梏,超过3/4的减速都发生在拦阻过程的后半段。

  不仅对于飞行员来说体验很差,也给飞机的结构强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飞机设计师不得不增加大量死重,以应对这一个瞬间的横向过载。

  而这部分死重在陆基飞机身上则根本不会存在。

  但从感性上,华夏海军竟然在福特级之前应用了电磁拦阻技术,这多少让人有些难以相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9页  当前第13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53/15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