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也证明,他们并未辜负外界的期待。
发布会并未设置主持人,当Helion Energy的创始人兼CEO大卫·特莱直接出现在了台上。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关于Helion Energy自身发展的好消息。”
特莱的开场白和他的公司风格相近,都是平静而直接:
“我们刚刚完成了新一轮总额为10.25亿美元的融资,这使得Helion Energy自成立以来的累计融资额正式突破40亿美元大关,更值得关注的是,本轮融资后,Helion Energy的估值已超过80亿美元……”
“……”
台下响起一阵礼貌性的、稀稀拉拉的掌声。
40亿美元融资,对于一家规模不算特别大的公司而言无疑是个惊人数字,显示了资本对其路线的巨大信心。
但显然还配不上外界对今天晚上的期待。
在当今的科技圈,融资和估值根本算不上什么罕见新闻。
然而,特莱接下来的动作,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定住。
他从容地侧身,向后轻轻挥了下手。
随着他的动作,讲台后方覆盖着巨大显示区域的两面深色幕布被缓缓拉开。
隐藏在后面的超大型高清屏幕瞬间点亮,将一幅宏大、精细且充满工业美感的建筑群概念设计图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主体是数个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的银灰色巨型环状结构,它们以一种精密的几何方式组合在一起。
庞大的冷却系统、整齐划一的输变电设施、以及环绕其间的现代化辅助建筑群,共同勾勒出一座未来能源基地的雏形。
画面下方,一行醒目的艺术字体标注着项目代号——“猎户座”(ORION)。
会场内瞬间陷入一片寂静,只剩下相机快门密集的咔嚓声。
记者们屏息凝神,紧盯着屏幕,预感着真正的大新闻即将揭晓。
大卫·特莱转身,重新面向镜头和台下的记者。
“我很荣幸地向各位宣布。”他的声音洪亮,而且不难听出其中潜藏着的骄傲:Helion Energy已经签署了全球首个商业聚变电力采购协议!”
他特意加重了“全球首个”的发音:
“根据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Helion Energy承诺,在十年之内——也就是不晚于2025年,向我们的目标客户很抱歉我仍然不能透露它的具体名字,交付并网发电功率不低于100兆瓦的清洁聚变电力!”
说话间,特莱的手指向身后屏幕上那座名为“猎户座”的宏伟建筑群:
“而诸位现在看到的,正是我们规划中的全世界首座商业聚变发电厂——‘猎户座’的概念设计图!”
“轰——”
短暂的、近乎凝滞的寂静之后,会场如同一堆浇满了汽油的干柴被点燃。
记者席瞬间炸开了锅。
低声的交流、难以置信的惊呼、以及更加疯狂的快门声交织在一起。
全球首个商业聚变PPA!
十年内交付100MW!
一座名为“猎户座”的聚变电厂!
每一个关键词都足以引爆头条!
而远处正在通过NBC电视台进行直播的工作人员,脸上也同样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兴奋表情——毫无疑问,他们的收视率曲线将会以惊人的斜率向上飙升。
特莱巧妙地维持了片刻的沉默,让这爆炸性的消息得以充分发酵。
他当然理解这种震撼。
或者说他是有意制造了这一次震撼。
聚变能源,这个被誉为“终极能源”的梦想,长久以来都停留在实验室和遥远的未来展望中。
然而此刻Helion Energy不仅宣布了具体的时间表,明确了商业交付的功率,甚至还展示了电厂的概念图!
这无疑是将梦想拉近现实的最有力宣言。
但等待了几秒钟后,下面却仍然无人举手提问。
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想到竟然会听到这种消息,更不可能为此而准备针对性的问题。
于是大卫·特莱只好主动开口,重新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我知道,100兆瓦的发电功率,与当今大型的燃煤或燃气电厂,甚至与主流的裂变核电站相比,并不算特别突出。”
他刻意放慢语速,以表现出一种见证历史的庄重感:
“但是,请大家回想一下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个裂变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在1942年首次实现自持链式反应时,它的功率输出仅仅能点亮几盏灯泡。”
“因此,重要的不是‘猎户座’初始的功率数字,而是它所代表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标志着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实用的、可商业化的清洁能源技术,正式从实验室迈向工程实践,从科学幻想步入产业蓝图!”
“‘猎户座’将是人类打开聚变能源时代大门的一把钥匙,它的成功建设和运行,将为我们后续建设千兆瓦级、甚至更大规模的聚变电厂铺平道路,最终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特莱的演讲充满了感染力,他描绘的不仅是Helion Energy的商业蓝图,更是一个清洁能源无限供应的未来愿景。
在华夏HL2A的成果引发全球瞩目和质疑之际,Helion Energy以“闪电战”的姿态,用一份商业合同和一座电厂蓝图,高调宣布了另一条技术路径的加速冲刺,成功将全球聚变竞赛的焦点,至少是暂时的,拉回到了美国本土。
这场精心策划的发布会,无疑是对近期华夏在科技领域一系列高歌猛进的有力回应,清晰地传达出华盛顿及其科技产业界绝不退让、争夺未来能源制高点的决心。
而与此同时,京城。
工建委大楼顶层的小会议室里。
巨大的屏幕正定格在大卫·科特利身后那幅“猎户座”聚变能源中心的巨型渲染图上。
“100兆瓦,2025年。”副主任兰新志放下手中的激光笔,屏幕上随之出现一份对比表格,左侧是Helion公布的“猎户座”关键参数和承诺时间线,“他们选择了脉冲磁约束路线,绕开了长脉冲等离子体维持这个公认的‘拦路虎’。目标很务实,也很……取巧。”
栾文杰坐在主位,目光沉静地扫过屏幕上的数据。
他没有立刻回应兰新志的点评,而是转向会议桌另一端:“核能口的初步研判呢?”
雷文成清了清嗓子,赶紧调出刚刚总结好的文稿:
“技术评估认为,Helion Energy基于场反位形的脉冲磁约束方案,结合其宣称的磁能直接转换技术,理论上确实存在规避长时间等离子体稳态约束难题的可能性。其公布的Qeng=1.10虽然只是瞬时值,但若能实现高频稳定脉冲,累积能量输出达到100MW量级在工程上并非天方夜谭。”
“关键在于其能量转换效率和系统的工程可靠性能否达到商业化要求……其技术路线与我们的托卡马克稳态路线形成鲜明分野,可以看作聚变实用化路径上的另一种重要探索。”
“也就是说……不足以对我们造成威胁?”栾文杰进行总结提问。
“当然……”雷文成差点笑出声来,“我和老彭几个人都已经看过了西南物理所,当然还有火炬实验室所给出的技术文件。”
“虽然没完全看懂,但已经非常确定示范堆计划有条件推进下去,而这个‘猎户座’的功率……只有我们的千分之一,而且从渲染图的细节来看,显然连整体设计都还没搞定,进度也肯定更慢……”
这个消息让栾文杰的心情大好:“嗯……看来无需过分关注继续按照原定计划推进即可……”
此时,兰新志的声音突然响起:
“进入记者提问环节了,不如先听听他们怎么说。”
第1675章 下战书!
发布会现场,大卫·特莱的第二段发言又给记者们争取了大约两分钟的思考时间。
终于,一只手臂在人群中高高举起。
“特莱先生,您宣布的‘猎户座’计划令人振奋!但根据公开资料,贵公司的磁约束等离子体最长维持时间似乎尚未突破百秒量级。”
被点名的记者来自《华尔街日报》科技版块,素以提问犀利著称:
“请问,您如何能让市场以及客户相信,在短短十年内,贵公司就能将这项仍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的技术推进到到100兆瓦的商业发电规模?这其中的技术风险和工程挑战,贵公司有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来应对吗?”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也是在场所有记者乃至全球关注者心中最大的疑问。
十年,对于一个巨型工程,尤其是美国的巨型工程来说,时间似乎并不算宽裕。
更何况还涉及到一项尚未有先例的革命性技术。
大卫·特莱显然早就预料到了这个问题,并未露出丝毫慌乱。
他朝着后台的工作人员挥手,示意切换PPT画面。
一张清晰的技术演进路线图出现在大屏幕上。
“您提到了‘维持时间’,而这正是理解Helion技术路线独特优势的关键所在。”
特莱微笑着回答道:
“与目前主流托卡马克追求的‘长时间稳态运行’不同,我们Helion Energy选择了磁惯性约束聚变的技术路线,其核心是‘非点火聚变’和‘脉冲运行’。”
他从不知道哪掏出一根伸缩天线,如同讲课一般指向路线图上的一个关键模块:
“传统的托卡马克,或者仿星器路线,目标是实现等离子体的长时间,理想是无限期的高温高密度约束,从产生持续的热核聚变反应……而Helion Energy的‘猎户座’电厂,将采用一种纯粹的磁学途径来直接回收聚变能量!”
屏幕上展示了动态原理图:
一个被强磁场压缩的等离子体靶丸在真空室中心发生微型聚变爆炸。
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瞬间剧烈膨胀。
“看这里,”特莱指着膨胀的等离子体,“当聚变产生的等离子体高速膨胀时,它会对包裹它的、由外部线圈产生的强大约束磁场产生强烈的反作用力,而这种反作用力,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在线圈中感应出强大的、方向与初始约束电流相反的脉冲电流。”
原理图清晰地显示,感应产生的高强度脉冲电流被高效的电力电子系统直接捕获、整流、升压,然后输入电网。
“因此,”特莱总结道,“我们系统输出的,就是可直接并网的高品质交流电!从聚变发生到电力输出,中间没有任何热能转换和机械运动的二次过程,不仅效率更高,系统也得以大幅简化。”
“同时,这种独特的能量回收原理,决定了‘猎户座’天生适合采用短脉冲、高重复频率的运行模式——我们不需要像托卡马克那样,长时间维持一团极度不稳定的高温等离子体,而是利用强大的磁场脉冲,在短时间内将燃料靶丸压缩到极致引发聚变,然后高效地捕获膨胀等离子体反抗磁场时产生的感应电能。”
稍作停顿之后,特莱最后总结道: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公布的数据当中,尽管Qsci只有0.97,但Qeng仍然能达到1.10,因为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只需要让每个脉冲中的聚变能量超过系统内部损耗即可,比维持一个长时间稳态的‘人造太阳’要简单得多。”
尽管特莱的解释已经足够深入浅出,但在场的非专业记者还是不太可能听懂全部细节。
好在,他们大致能明白Helion路线的核心差异——
避开稳态运行这座公认的、难以翻越的技术大山,选择一条看似更“取巧”但也更专注于工程可行性和商业化快速落地的捷径。
而对于新闻学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华夏方面此前宣布的突破,正是聚焦于“稳态运行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