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_分节阅读_第1500节
小说作者:十月廿二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08 MB   上传时间:2025-10-19 21:14:56

  然而,传入控制室的发动机轰鸣声却迅速尖锐起来。

  中央大屏幕上,实时监测数据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开始剧烈波动:

  SB503高空台的模拟参数开始变化:

  模拟高度: 15000米(爬升中…)

  模拟马赫数: 1.60 (加速中…)

  发动机自身的参数变化更为明显:

  分流环角度从+11.6°快速调整至+6.4°;

  分流比从 0.9329提升至 1.0796;

  涵道比从 0.53显著下降至 0.27;

  入口总压则从 86.29 kPa急剧攀升至 202.37 kPa……

  随着模式选择阀转动到位,锁定在对应小涵道比涡扇模式的位置,推力曲线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幅度不大的下探波动,仿佛发动机在适应新的“呼吸”节奏。

  但这波动并未持续太久。

  仅仅几秒钟后,推力曲线便顽强地回升,并再次稳定在13000 kgf附近。

  与亚巡模式下的推力水平基本相当!

  发动机的尖锐轰鸣也稳定在一个新的、更高频的音调上。

  “这就是变循环的核心价值之一。”刘永全适时地解说,“虽然为了实现模式切换,发动机结构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死重’,但通过动态调整涵道比和气流路径,涡扇25可以始终让核心机工作在相对最优、最舒适的工况区间,让核心机始终保持高效。”

  他对比道:

  “而反观常规的中等涵道比发动机,比如F135,它在亚音速下也能提供不错的推力,但一旦进入超音速区域,性能就会因为进气道匹配、核心机负荷等问题而迅速衰减。”

  这些原理性的内容,吕春严当然也非常清楚。

  刘永全与其说是在解释倒不如说是在显摆。

  毕竟,虽然新的分流环设计是得益于常浩南的帮助,但整台发动机的总体架构还是出自他手。

  而随着刘永全的话音落下,秦小明果断下达了新的指令:

  “启动加力燃烧室!”

  “加力启动!”

  指令被迅速执行。

  “轰——!”

  一声沉闷却极具爆发力的轰鸣陡然炸响!观察窗外,03号原型机尾部喷口处,炽热明亮的加力火焰猛地喷涌而出,长度和亮度都远超之前。

  中央大屏幕上的推力曲线如同被注入强心针,猛地向上窜升!

  数值在剧烈跳动后,最终稳稳地锚定在 17800 kgf的高度附近。

  即使隔着监控系统澎湃的推力感也仿佛能扑面而来。

  刘永全继续开口:“将近18吨的有效推力,已经足够支撑飞机达到‘热障’以下的任何速度,不过,受限于涡扇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当飞行速度超过马赫2.2时,风扇叶片尖端的相对速度会接近甚至超过声速,产生强烈的激波和摩擦热,导致工作寿命急剧缩短,油耗也极其不经济。”

  “所以,当我们的六代机需要长时间维持马赫2.0以上的高速飞行时,就必须彻底‘放弃’前两级风扇,让发动机进入纯粹的涡轮喷气模式(高速模式),甩掉这个高速下的包袱!”

  仿佛是在呼应刘永全的话一般,秦小明的指令再次下达:

  “控制台注意!准备切换至涡喷模式!”

  “明白!切换至涡喷模式!”

  操作员的回应带上了些许紧张,但仍然坚定地拨动了最后两个关键的拨杆开关。

  这一次变化是剧烈而直观的!

  SB503高空台的模拟参数再次跃升:

  模拟高度: 22000米

  模拟马赫数: 2.40

  发动机也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前两级风扇的叶片被制动、停止转动,并通过变弯度机构调整到几乎完全顺流、阻力最小的“风车”姿态。

  分流比从1.0796一跃突破至 3.0800,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气流都被强制通过核心机,外涵道近乎关闭。

  分流环角度则从+6.4°急剧收缩至-31.8°。

  入口总压相应进一步攀升至 255.31 kPa。

  就在这一系列参数剧变的同时,控制室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之前连续几次,他们都卡在这最后一步上面。

  吕春严、彭卫军,乃至所有经历过之前多次失败测试的航发院工程师们,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开始了!

  推力曲线在指令下达的瞬间,如同过山车般猛地向下俯冲。

  15500kgf……15000kgf……14500kgf……转速曲线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几个监测高压压气机入口和模式选择阀喉道位置的压力脉动传感器读数也开始剧烈跳动……

  20秒!

  这短短的20秒,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好在这一次,数据曲线的震荡却并未发散,而是重新稳定下来。

  推力曲线在俯冲到约14200kgf的低谷后,下坠的势头终于被遏制住了。

  30秒!

  推力曲线停止了剧烈的震荡,稳定在一个新的平台:

  有效推力: 15500 kgf!

  虽然比小涵道比涡扇模式下的加力推力(17800kgf)稍低,但它确确实实稳定住了!

  而且,在整个惊心动魄的切换和稳定过程中,中央大屏幕上那幅复杂的三维剖面结构图,始终保持着令人心安的绿色。

  成功了!

  整个控制室凝固了一瞬。

  几个月来压在心头的巨石,无数次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在这一刻被狂喜冲得烟消云散!

  吕春严瞪大的双眼中,充满了极度的震撼和不可思议。

  他仿佛忘记了呼吸,只是死死地盯着大屏幕上那稳定在15500kgf的推力数值,以及一片祥和的绿色状态指示。

  过了好几秒他才像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梦呓般的轻颤,难以置信地轻声问道:“老刘……这……这是……成功了?真的……成了?”

  刘永全张了张嘴想要回答,但终究没有开口,而是望向身后的秦小明。

  “模式转换完成!涡喷模式运行稳定!参数均在安全包线内!切换成功!”

  秦小明带着巨大激动却又强行克制、保持专业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响彻整个控制室,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测试盖上了最终的确认章。

  欢呼声和掌声终于爆发出来。

  “呼——”

  吕春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六代机,真的要成了。

  回想二十年前,F22首飞的时候,华夏连二代半战斗机都还没造明白。

  而现在,人类第一种第六代战斗机,结合第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即将在盛京飞上天空。

  形势,已然发生了180°的逆转。

  “这次,希望你们也能有钢铁般的意志……”

  吕春严看着太阳落山的方向,喃喃自语道。

第1690章 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另一边去!

  两个月后,深秋时节。

  盛京飞机制造厂。

  在几名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二十余名身着白色或天蓝色春秋常服的中高级军官沿着人员通道,鱼贯进入零号总装车间。

  高高的穹顶之下,是如同钢铁仪仗队般排列在两侧的二十余架歼15B和歼11C战机,黄色或银灰色的机体在高功率照明下反射着慑人的光泽。

  虽然它们都还处在不同的总装阶段当中,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走下生产线,为华夏航空兵增添近一个旅的战斗力。

  然而此刻,这些主力战机却如同背景板一样被匆匆掠过。

  只有空军参谋长郑良群暗自嘀咕了一句:

  “按照现在的生产效率,这个厂区恐怕很快就要不够用了……”

  其实盛飞集团原本有三个用于总装的车间,但另外两个随着时代发展被挪作民机零部件生产,就只剩下了这个经历多次升级扩建、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零号厂房。

  不过,这个念头并没有在郑良群心中存在太久。

  因为他,以及其余所有人的目光焦点,都锁定在了车间最深处、靠近巨大机库门的位置。

  那里,一架通体覆盖着深邃暗蓝色涂装、没有任何可见识别符号的飞行器,正静静伫立在专用的装配工位上。

  它奇异的轮廓与周围棱角分明的四代半战机形成了强烈反差——流畅的轮廓线像是从一整块深色宝石中雕琢而出,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未来感。

  这正是五十号工程的结晶,第六代战斗机“歼50”的01号原型机。

  没错,是原型机,而非像当初2001号那样的技术验证机。

  实际上,整个五十号工程都没有一架完整的技术验证机,而是直接进入了原型机开发阶段。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9页  当前第15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00/15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