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会上也有人提出了在海军舰艇和海军航空兵飞机之间实现数据沟通,扬长避短,同时发挥舰载雷达搜索范围广和战斗机部队反应速度快、拦截半径大的优点之类相当超前的思路,但这种配合归根结底又需要依托高性能数据链,而对于连通信卫星都没有几颗,只能靠短波无线电台实现语音沟通的华夏军队来说,作用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实际上,眼下的华夏航空兵,一旦飞到距离较远的地方,甚至没办法保证和基地之间的通信。
这个问题在东部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显,毕竟大多数时候最远也就飞400公里左右,但是在南部方向的问题就会比较大。
“有没有可能参考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做法,开发一种通信中继机,在距离我方海岸线200-300公里的地方飞行,专门负责处理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基地甚至是刚刚提到的,飞机与水面舰艇之间的数据通信?”
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
对于核致胜理论上头的冷战双方而言,一纸《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是决然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放心的,各种花式太空反卫星武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开发,并且只能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天基设备本身生存能力在随时有可能掀桌子的背景下也并不可靠。
因此为了保证在核战开始、通讯卫星全部失效或被摧毁后,己方核潜艇还能够收到指令,双方都装备了如E6或者图142MR这类专门用于转发从高频到低频在内的各种通讯信号。
当然,现在已经是90年代,华夏面对的情况跟当年也完全不同,但装备的思路似乎是可以借鉴的。
于是话题又重新回到了常浩南熟悉的领域。
众人的目光也投向航空工业这边的几个人。
“单说通讯中继本身,难度倒是不大。”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过话的常浩南坐直身子,对刚刚提问的那名军官说道:
“但现在能作为中继平台的型号只有运8和轰6,留空时间和航程都不够,如果减掉从起飞到任务区花掉的时间,恐怕有效巡航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这对于通讯中继这种需要持续进行的任务来说实在是太短了。”
“而且这两个平台的生存性也很一般,在我方航空兵力量本就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敌方空军的威胁,从而被迫离开任务区域。”
“另外,大型飞机的升限都比较低,基本不超过一万米,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长波通讯还好,但我们常用的甚高频和超高频信号传输距离会极大地受到环境影响,稳定性很差,也不利于这个战术的实现。”
常浩南的这一番回答有理有据,让本来以为能看到希望的众人又有些泄气。
实际上,莫要说才结束隐忍期没多久,军费刚刚开始见涨的华夏军队,就算是冷战巅峰时期的美苏双方,都没办法维持这么一套东西长期存在,只能作为最后的应急手段使用。
而在无需考虑世界大战的前提下,想要实现远距离中继通信,还是卫星的性价比更高。
只要发射上去,至少5-10年内就基本不会再产生成本,相比于只要起飞就开始烧钱的空气动力学平台简直是降维打击。
因此这个话题显然已经没办法继续下去了。
并且时间也已经到了接近午夜的功夫。
杨书玉抬起手腕看了看表,随后用三两句话收住话题,又以一段简短的总结发言结束了这场经验总结座谈会。
尽管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决策,但通过今天的经历,海军方面的与会者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
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对抗演习还是得多搞。
在演习中领悟到的东西,要远比从书本上、教室里面学到的东西感受更加真切。
大规模的搞不起,就搞小规模的,比如像今天这样,用两架飞机模拟两个机群。
如果训练经费实在不够,甚至可以考虑不出航,就在港口里面开展。
……
会议结束之后,常浩南正准备离开,却被杨书玉给叫住了。
“常浩南同志,是吧?”
“年初开会的时候,我听老丁提起来过你。”
这句话让前者愣了一下,随后才反应过来,老丁指的应该是丁高恒。
显然在今天之前,对方就认识自己。
至于为什么在刚刚开会的时候没说起这件事,那就不好去猜了。
不过杨书玉倒也没在意常浩南的一时出神,而是继续说道:
“老丁当时跟我说,航空系统有位年轻的同志,不止在技术能力过人,而且对于大局的走向也很有想法。”
搁在刚刚重生那会,要是被这样地位的人当面称赞,常浩南肯定还是要激动,乃至头脑发热一下的。
不过现在么……
说实话就是已经习惯了。
毕竟都跟大长老级别的人谈笑风生过了,心境已经完全不同。
因此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明显的回应,因为对方专门把自己留下来说这么一通,绝对是还有下文。
果然,杨书玉的下一句话直接进入了正题:
“所以,我这里有一项关于海军航空兵装备引进的事情,想听听你的意见。”
“去年和苏霍伊那边谈十一号工程的时候,我方捎带着提出了采购一批苏27改进型,也就是他们叫做苏30的多用途战斗机的意向,前段时间刚刚签订合同,空军76架,我们24架。”
“签合同的时候,俄军方代表应该是有意向我们透露,说可以从现役装备中抽调一批图22M3轰炸机,连同Kh22反舰导弹一起,低价出售给我们,你觉得这笔交易有没有必要推进下去?”
显然,杨书玉在直观感受过空中力量带来的压迫感之后,对于这种远比轰6D更强的轰炸机有了些许兴趣。
而常浩南的关注点却在另外的地方。
海空军采购苏30这件事,尽管和十一号工程在时间上有些重合,但二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这100架飞机要拖到98年末才签合同,21世纪初才开始交付,而这一世由于他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时间点提前了将近两年,应该可以提前不少形成战斗力。
飞机倒还是其次,但跟着苏30一起引进的R77中距弹和Kh31空对面导弹确实是好东西,前者的导引头直接促成了霹雳12的诞生,而后者在国产之后的型号鹰击91则成为了我军最主要的战术空地导弹之一。
至于那些图22M3么……
“没有必要。”
常浩南直接摇了摇头:
“对于如今的防空系统而言,用轰炸机进行超音速突防的形式早就已经无法构成实际威胁,未来除了像B2那样有隐身能力的之外,所有轰炸机本质上都会演变成导弹载机,只有航程和载弹量这两个数据比较重要。”
“而图22M3的航程大约7000公里,可以挂载3枚Kh32导弹,这个数据虽然比我们目前的轰6D强上很多,但如果能轰6做进一步的挖潜改进,应该也能做到类似的水平,没有必要在这里浪费宝贵的外汇。”
在对外引进这件事情,常浩南的原则一直是骑自行车去酒吧——该省的省,该花的花。
不图高大全,只要最合适自己的。
海空军需要即战力,而航空工业这边的三代机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爆发,那么再引进一批性能更好的苏30算是弥补短板。
况且作为苏27/歼11的改进型,苏30在战术使用上可以无缝对接未来华夏空军的侧卫机群,维护保障方面也可以共用同一套体系,不会带来什么负担。
然而引进图22M3意味着要额外再搞一套超音速轰炸机的保障体系,甚至有可能对172厂和603所后续的轰6改进计划造成不利影响,未免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轰6还有潜力可挖?”
听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后,杨书玉第一反应是惊奇:
“我的意思是,我知道镐京那边正在轰6D的基础上改进轰6G和轰6H,但这两个型号的航程和载弹量还是和图22M3有很大差距。”
“G型和H型确实已经改了很多地方。”
常浩南露出了一个只有自己才懂的笑容:
“但那绝对不是轰6的极限。”
第287章 我一个本科生,怎么就成了超算中心主任?
两个人当天一直谈到了后半夜。
最后杨书玉还是被说服,决定向上打报告,把这笔已经申请下来但处在空余状态的经费投入到中型预警平台的研发上去。
早几年用上预警机,哪怕只是楔尾结构的,也显然比买一个团的二手轰炸机更香。
毕竟前者是解决有无问题,而后者最多只能算是有限的技术升级。
而且还只需要花本币,不需要动用宝贵的外汇额度。
图22M3而已,又不是图160。
不过,当常浩南几乎是习惯性说出空警200H这个名字的时候,杨书玉却当即抬手打断了他。
“不对,这个名字不好。”
“啊?”
如此反应直接让常浩南一愣,大脑飞速思索了一圈也没想明白到底不好在哪。
上辈子他从未听说过海军这边在命名上有什么讲究来着。
“过去的那些飞机,大多数都是给空军研发的,所以到了海军航空兵用的型号上,后面加个H表示海军也就罢了,但这次和歼轰7那时候一样,可是我们海军出钱研发,不能用这种方式起名字。”
杨书玉上半身离开座椅靠背,非常郑重地说道:
“我们用的型号就叫空警200,以后要是空军也想装备的话,让那个型号叫空警200K!”
语气中颇有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畅快感。
对于军种之间连这种小细节都要一争高下的心思,常浩南虽然不太理解,但是可以接受。
反正给钱的是大爷。
以前的项目他可以不用太在乎这些,但是这个不一样。
还得挂副总师的头衔呢。
实际上,除了图22M3之外,常浩南还想要阻止的另外一项引进是那两套后来装在051C型驱逐舰上的S300F(里夫M)防空系统。
051C这个型号,在原来的时间线上主要是作为技术备份和分摊风险的手段,与052C几乎同步开工建造同步入列服役,以确保哪怕后者真的出了问题,华夏海军也不至于没船可用。
站在当时的角度上,这种双保险的思路当然是没问题,而且很有必要的。
但对于非常确定海之星雷达系统不会出问题的常浩南来说,花几亿美元就为了上一个必定没用的双保险,确实有点过于奢侈。
当然051C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延保证我国在蒸汽轮机方向的技术路线不出现断档,为以后的航母动力做铺垫。
只是这个作用并不一定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
不过在外人看来,他目前的主要业务还是局限在航空工业这块,因此杨书玉抛出来的问题也都跟航空有关,让常浩南全程都没能找到引开话题的合适契机。
只好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按照原本的计划,常浩南应该在第二天跟电科14所以及试飞院的众人一起飞回阎良,然后再转道去往蓉城,与十号工程的项目组配合,完成之前说过的那个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
但是第二天一早,他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杜义山的电话。
“小常啊,你在东莱那边的测试进行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