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开挂和真开挂相比,终究还是差了点意思。
“不用了,我大概明白他们是怎么搞的了。”
他说着打开了排名第二的那个文件,用比刚才更快的速度浏览了一下。
“啊?”
林芝惊讶的声音刚刚发出一半,就赶紧捂住了嘴巴。
他们本来是打算今天过来把东西交给常浩南,然后回去等几天消息的。
刚刚都已经准备把带的礼物拿出来然后走人了。
结果竟然当场就出了结果?
“只要我们换个测试方式,这两个算法就原形毕露了。”
常浩南活动了一下身体,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新的数学模型。
Min f(r,n)=-∏(i=1,m)R(ni)
. g1(r,n),g2(r,n),g3(r,n)
0≤ri≤1,ni∈Z+,1≤i≤m……
尽管没有任何背景,只有几个宽泛的数学公式,但三人不愧是燕大选出来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其中的菅飞昂还是很快看出了这个模型所对应的实际问题:
“这应该是一个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冗余计算?”
常浩南甚至连各个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注释都还没写,这样还能被看出来,一方面说明他脑子确实转得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过去应该没少刷题。
物理不是纯数学,再聪明的人,遇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物理问题,也不可能一眼看穿的。
“没错,不过不要小看这种简单的串联系统。”
既然他们已经看懂,常浩南也乐得省去解释的麻烦,在运行第一个算法开始优化之后,点了点头回答道:
“有很多复杂设备,比如燃气轮机或者内燃机的过保护系统,就对应这个模型,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榨取设备潜力,压缩冗余度,就成了工程师们的优化目标。”
“在过去,这件事情一般只能靠经验来完成,所以像是西门子、三菱重工、通用电气、安萨尔多这些巨头,入行时间早,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更丰富,哪怕是拿着同样技术水平的硬件设备,他们的机组性能指标也要好得多,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客户,反过来又提供了更多反馈的数据,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这套模式下,后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超过他们。”
“但是随着我们这些算法工程师的努力,这类控制问题近些年开始逐渐脱离纯经验范畴,可以获得一些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控制系统的开发效率加快,也就给了我们这些没赶上工业革命的国家后来居上的可能。”
实际上,常浩南所说的,正是他过去一年中已经在做的事情——
不仅仅是通过他的超前眼光,而且还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科研效率,让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比别人更大的作用。
而在听过这一番话之后,旁边的三个人竟同时一怔,然后露出了不同,但都明显是在思考的表情。
90年代末期,国内的计算机专业倒是也红火过几年功夫,不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段时间计科专业的火热有相当的盲目性,90年代初真正的先发红利期早就已经过去,而计算机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结果这几届学生毕业之后正好赶上互联网泡沫崩盘,遭遇几乎类似于21世纪初听了“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鬼话去学生物的那批人。
除了少数大佬之外,大多数人根本熬不到十几年后的产业爆发,早就转行了。
这种背景下进入学校,哪怕是燕大这种等级学校的本科生其实未必知道自己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只是单纯地习惯了努力学习,或者是根本不用努力学习就考了个很高的分数,然后顺势选了分数线最高的专业。
毕竟哪怕到了二十多年后的信息时代,高考考生对于大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依然低到足以让高考报名和职业规划成为一个独立行业,更别提现在。
三个人其实也不过是大二的本科生,在此之前还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过所学所用之类的问题。
现在听常浩南这么一说,才第一次真切地有了些感受。
几人说话的功夫,电脑上正在运行的优化算法也到了尾声。
不过跟前面几次不同,并不是真正输出了什么东西。
“已经不用继续下去了。”
常浩南中止了程序运行并打开日志文件,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
“处理约束的办法有问题,所以没办法收敛,再怎么跑也不会输出有效解。”
三脸震惊.jpg
“你们看,这两个函数虽然不能算作弊,但其实也是钻了赛制的空子,第一名的算法只适用于可分量的竞赛验证函数,根本不能叫通用优化算法,几乎不具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名的稍好一些,但要计算拉丁方,不适用于参数太多的情况,也有很大的限制,换句话说,前两名都是完全为了比赛而生的应试算法。”
常浩南分析道:
“当然,从参赛的角度上,通用算法并不比它们高贵,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希望算法学的发展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的应用层面,而且……”
说到这里时,他犹豫了一下,因为后面的内容确实完全是他的推论,不过最后还是讲了出来:
“而且根据你们的描述,我估计这一届比赛可能会针对这种行为增加一些限制,比如在测试流程里面加上一个标准以外的模型或者函数。”
“……”
总之,当天晚上,常浩南又成了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第296章 逐渐发力的精工计划,第三代航发预备!
指导三个燕大学生做国际进化算法大赛的事情,常浩南起初以为只是个插曲。
直到揭牌仪式当天,杜义山拉着杨芙青和王阳原夫妻两位院士,把常浩南介绍给他们的时候,后者才察觉到这件事或许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
对于外人来说,杨院士更出名的事情或许是创立了一家名为北大青鸟的公司。
但对于内行人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很多院士取得的成就,如果放在国际上看往往未必特别耀眼。
杨芙青在60年代末主持开发了国内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操作系统。
王阳原则在同一时期主持研制了这台计算机的内存,在70年代中期把国产半导体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直接拉近了差不多10年。
那可是半导体领域的10年!
尽管150机的性能放在世界范围内几乎不值一提,只是当时最快计算机运算速度的百分之一,但却是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特殊时期完成了为航天工业和核工业保驾护航的使命。
毫不夸张地说,这二位同时出现,直接把京航这个计算中心的影响力拉高到了和庐州那个刚落成没多久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差不多的程度。
当然这也是向外传达一种信号——
国家鼓励有能力有资源的高校自行建立超算中心。
由于常浩南相对特殊的身份,因此仪式的规模不算大,甚至是在室内搞的。
但是规格很高。
京城有点头面的学校,基本都派了当家的专家教授来参加。
当然,常浩南还是有自知之明,这里面大多数应该是冲着杨芙青和王阳原二位,而不是自己才过来的。
不过无论如何,场面已经是赚足了。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但是当主角,还是以领导的身份当主角,确实还是头一遭。
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打鼓。
好在给他安排的稿子非常贴心,字写得非常大不说,有些易错或是生僻的,甚至还特地在后面注了拼音。
至于那个输出hello world的汇编语言程序,反倒是表现最稳定的。
机器又不会紧张。
总之,一切顺利。
仪式之后,便是例行的午餐会。
正如常浩南所预料的,两位院士跟他聊了没几句,就看到汹汹人流正从远处不断接近。
前者还有点不适应这种场面,不过对方二人显然早已经习惯。
杨芙青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一本笔记本,飞速写下几个号码,然后撕下来递给了常浩南。
“这是我和老王的办公室,还有家里的电话,如果小常你以后在计算机领域需要什么资源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帮忙。”
常浩南赶紧接到手中。
“谢谢杨院士。”
现在的他倒是不至于有去年这时候第一次见到杜义山时候的兴奋,但能拿到人家的私人电话,显然相当于是一种认可。
至于对方为什么要做出如此高的姿态,常浩南暂且有些疑惑。
总之绝不可能只是因为前两天帮了杨芙青推荐过来的三个学生那么简单。
今天到场的都是成年人,哪怕出席是看在两位院士的份上,也不可能干出把常浩南这个东道主晾在旁边的蠢事,因此他随后花了差不多十分钟,才总算接受完了一整轮的连番祝贺。
长舒一口气的常浩南挤出人群,准备休息一下,顺便找点吃的。
当领导也有一个好,就是这种活动只要露个面就行了。
然而他刚把一块牛肉放进餐盘,就又有一个看上去相当年轻的人出现在了旁边。
“常工您好。”
常浩南有些无奈地转过头,准备接受对方套路化的贺词。
然而对方下一句话却是:
“我叫魏永明,是青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的研究生,想和您探讨一下有关金属热加工过程工艺优化和过程控制方面的课题。”
尽管常浩南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控制学理论方面确实已经混出了点名气,但他的第一反应还是意外。
“金属热加工?”
这个领域并不是常浩南曾经涉足过的,而且印象里面青华大学也并不以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相关领域见长。
“没错,这是今年我们学校从410厂接到的一个大项目中的一部分,已经被纳入精工计划的重点发展对象。”
听到这里常浩南懂了。
怪不得会找上自己。
他可是还挂着精工计划总顾问的名头呢,就等着过两个月毕业之后转正了。
那还是要听一听的。
毕竟也算是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而且他也想知道,最近这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精工计划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