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不是,我现在虽然没有你们两个那么大能耐,但这种小活还是能干明白的。”
姚梦娜气鼓鼓地摇了摇头,
“我是在听了你刚刚又一次提到之前那个把三角形转化为伪四边形的思路之后突然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在结构化网格生成的过程中,采用真正的四边形,或者说是六面体网格?”
“就比如这一次设计新螺旋桨的过程中,我们大量使用了非均勾有理B样条和T样条,在这种场景下,四边形网格有适合做样条拟合的张量积结构,获取张量积面片比获取基于三角网的博斯坦恩/贝塞尔基底更容易,所以应该更加适用于高阶曲面的建模。”
紧接着,徐洋把一个上面写着一页算式的本子放在了常浩南面前并继续补充道:
“她跟我说了这个想法之后,我简单计算了一下,发现应该可以通过一种基于最低阶Brezzi-Douglas-Marini空间的多点通量有限元方法对四边形网格进行精确处理,后面的工作就是要在h^2—致四边形网格上建立这种方法的速度超收敛理论分析,不过这不是我特别擅长的领域,所以想来看看伱有没有什么思路。”
徐洋写的计算过程和常浩南刚重生那会写出来的程序一样,突出一个言简意赅。
换个人来还真不一定能看明白。
好在以常浩南现在的理论水平,也足以跳过中间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了。
“算了,这个本子你先拿着好了,反正我们的当务之急还是按照你现在的思路,把软件的框架给搭建起来,四边形网格的问题应该是后面产品迭代升级过程的事情,还不是很急,等什么时候有思路了再来跟我讲也不迟。”
徐洋看着低头沉思的常浩南,也清楚这种计算数学领域的问题主要是拼一手灵光乍现,所以根本急不来,所以便准备拉着姚梦娜回座位。
实际上,就连她提出的这种网格化处理手段,对于数值分析领域而言都是全新的。
一般来说,这就更需要一些时间了。
为什么数学领域的大论文经常会审上几个月甚至超过一年时间?
因为光是其中提出的各种新概念新理论,往往就足够审稿人员理解上一阵子了。
有些时候所有的审稿人都无法理解,但又不能证伪,所以就只能暂时搁着。
然而常浩南却直接从身后叫住了她们:
“等等等等……”
“虽然四边形网格的事情确实要等到后面再说,不过你这个理论证明问题我还是有点思路的。”
“你这就看懂了?”
徐洋猛地回过头,脸上满是诧异。
“还好吧,因为我研究过多点通量近似方法,所以会了解一些,不算是零基础。”
常浩南直接从旁边拿起了笔:
“可以参考混合有限元的超收敛思路分析,首先寻找有限元空间中无限逼近精确解的插值,并建立插值与精确解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数值解与插值之间的关系……”
……
与此同时,在会议室最后面,宋建拍了拍李杰的肩膀,示意后者跟自己出来。
在几名警卫人员的引导下,二人来到了附近一处僻静无人的地方。
“李杰啊,你觉得,小常同志这个项目组,当然也包括他后面会成立的那家公司,前景如何?”
“不可限量。”
李杰几乎想都没想就给出了回答:
“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具备划时代的领先,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常浩南同志在统领全局这方面有相当强的能力。”
这样的评价甚至远远超过了宋建自己刚才的预期,因此瞬间就来了兴趣:
“哦?怎么说?”
紧接着,李杰便把前几天常浩南和自己见面时的情况大致描述了一遍。
“有点意思……”
当听到常浩南表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间接推进国产高性能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时,宋建也同样露出了出乎预料的表情,
“难怪老丁这么重视,一直捏着不肯撒手……”
这后半句话的声音很小,李杰一时间没有听清:
“呃……宋主任您刚刚说什么?”
“哦,没什么。”
宋建摆了摆手,然后话锋一转,颇为严肃地问道:
“李杰同志,你觉得,最近几年计算所的改革,情况怎么样?”
这个有些敏感的问题让李杰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从大概四年前开始,科学院试点了将计算所托管给梦想公司管理的企所联合办法,这也是目前梦想公司的总经理能够挂名担任计算所所长的原因。
“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你想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有心理包袱。”
“这……”
李杰犹豫了一下。
有些话要是放在公开场合,肯定是不太好讲的。
但现在只有自己和宋建两个人,多吐露一些倒也无妨:
“宋主任,说实话,我不是很看好。”
“把我们托管给梦想公司,看上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了,但实际上对于日常的工作影响不大,所里面三个大的项目,经费仍然都来自国家拨款,梦想那边无论是对于我们的技术发展,还是对于产品推广都不是很上心,反而是对曙光集团很感兴趣,甚至还试探过我的口风,问能不能让双方的副总裁兼任对方公司的副总经理。”
“而且您知道,因为倪院士的事情,梦想公司最近本来就在风口浪尖上,我们所以其实也承担了一些本来不必要的压力啊……”
“嗯……”
宋建站在一面窗户前面背对着李杰,让后者无法看到他的表情。
但很明显是在思考。
许久之后,前者才终于回过头:
“这次回去之后,你找几个信得过的同志,专门负责跟小常这边对接,要把相关情况全部清楚、明白地记录下来,等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计算一下这个投入产出比的情况。”
这个命令让李杰双眼猛地一震。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也就是1998年,科学院还会再进行一次规模不小的组织调整。
而宋建显然是有新的想法了。
第365章 航空产业的大胜利!
像这天晚上一样的工作会议,后面又连着开了5天时间,可谓强度拉满。
好在任何一个具体负责程序模块编写的小组都只需要完全理解与自己任务相关的那部分理论知识和程序设计思路即可,对于其它部分则只要做到知晓相关概念。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直呼吃不消。
这种情况,常浩南倒也理解。
毕竟人的能力有高低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
为了完成这个堪称宏大的项目,他已经在可以触及的范围内集中了不少力量,着实也不好要求再多。
所以后面又花了几天时间专门给有困难的人开小灶。
连拉带扯之下,总算是把整个项目组给带上了正轨。
至于每次都担任会议主持的常浩南本人,在所有参与者心中,已经基本成为了怪物一样的存在。
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可以在如此多的领域内做到专精。
并且还具备在大局上统筹协调的能力。
从此以后,在华夏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行列内,就出现了一个传说。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于当事人常浩南来说,他的任务确实最为繁重,不仅要负责完成软件的第一部 分,也就是针对强耦合多场问题所开发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降维方法,还要解决其他人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对提交给自己的程序进行功能测试和debug。
编写程序本身对于常浩南来说倒不会消耗太长时间,8小时工作制足够完成。
毕竟他已经破天荒地花了1500点“巨款”,让系统直接给出了结果,在工作效率这块自然也是提高到了一个他自己都有点不太敢相信的程度。
问题在于后面两个部分。
这个年代可没有后世那样发达的高速互联网,允许软件开发者即便相隔万里也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64K国际专线的网速如果用来传输代码的工程文件,那恐怕整个项目组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要干等着。
所以只能是搞集中开发!
同时,在宋建的安排下,华夏科学院也提供了鼎力支持,为项目组授权了所有曙光系列超算的高级应用权限。
文件层面的优先级仅次于在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核试验之后启动的核爆模拟项目。
但考虑到哪怕是模拟核爆也不可能天天都做,因此实际上就是最高。
所以,参与项目的30个课题组近200号人,被常浩南分别安排在了京航大学超算中心和计算所的科研楼里面。
然后每天下午,都会由计算所方面派出专人将一些无法内部解决的问题和阶段性成果集中起来,通过人肉携带硬盘的方式交给常浩南,再把前一天的反馈结果拿回去……
应该说,这是常浩南重生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什么叫“集中力量办大事”。
毕竟之前他解决的那些问题,实际上都并没有需要动用多少资源,大多数时候一个厂所级别的单位也就解决了。
尽管这一次也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但是在领导层面上,还是涉及到了科工委、国家科委、经贸委和计委等诸多部门的协调。
能这样一路把绿灯开下来,并不容易。
总之,这段时间的常浩南几乎足不出户,日子过得忙碌且充实。
直到7月16日这一天。
他接到了一通直接从国防科工委打过来的电话,让他当晚去参加一场会议。
并且来接他的专车已经在路上了。
电话不是来自丁高恒或者怀国莫本人,而是科工委的办公室。
因此这绝非一次稀松平常的私人会面。
对方自然不可能在外线电话里面直接提及会议主题,但既然提前几个小时才通知到,想必是什么紧急事件。
常浩南简单回忆了一下,并不记得1997年7月中旬发生过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