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型号的设备能满足三代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生产的技术指标么?”
常浩南绕着设备转了一圈,并最终停在了设备铭牌前面。
就生产过程而言,设备是一切工艺的基础。
如果生产设备都不满足要求,他就算把参数算的再准确也没用。
“另外几台老型号不好说,但您看的这台是最新型号。在皮带传动轴和抽拉装置上换了新的直线电机还有真空泵,不敢说全世界,至少在全亚洲肯定是性能最好的设备。”
马立平说着从旁边的一个网兜中拿出一本技术手册交给常浩南:
“铭牌上面的信息比较有限,常总您可以看看这个,更详细一些。”
后者其实得到刚刚的答案就已经足够了,毕竟术业有专攻,他虽然专的地方多了一些,但也不可能把所有部分都给大包大揽下来。
设备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门搞硬件的人来负责。
不过既然对方都已经这么说了,因此常浩南还是接过来随手翻了翻。
然后就发现,对方这直线电机,竟然是直接通过火炬-C.B.法拉利公司采购的。
型号跟MS45T三轴加工中心上面用的完全一样。
常浩南有些无奈地摇摇头,但同时心里又有点意料之外的惊喜:
“没想到搞硬件的人竟然也是我自己……”
不过,正事当前,他也没有在这本技术手册上耗费太长时间:
“既然设备没问题,那接下来一段时间,就需要把单晶定向凝固过程的模型建立出来,再确定工艺参数。”
常浩南把手册放回旁边的袋子,抬起头看着眼前的设备。
片刻的沉默过后,他发现更远处的几台设备应该都正处在生产状态,只有这台最新型号,可能是刚刚到位的缘故,并没有启动。
“你们现在是正在试制涡扇10的涡轮叶片么,还是在生产老型号的?”
“在生产老型号,目前的生产任务主要是涡扇9和涡喷14,相比过去只是铸造工段的时候,因为每个批次可以生产的叶片数量增加,所以综合产量大概提高了3.5倍。”
马立平虽然进入黎明厂的时间不长,但对于业务上的事情明显已经滚瓜烂熟了。
“你们还在生产涡扇9?”
听到对方的说法,常浩南属实有点惊讶。
虽然他一直把涡扇9当成给涡扇10进行技术和工艺测试的验证项目,但现在能在上面验证的早就验证完了,甚至涡扇9A都已经走过设计定型流程,准备批量生产了。
照理来说应该把业务还给镐京那边了。
毕竟人家几乎就指着这一个型号过日子呢。
涡喷8每年根本造不了几台。
“嗯,涡轮盘、涡轮叶片和主轴部分都是我们负责生产。”
马立平初入航空工业系统,对于之前的事情倒是了解不多,只当是常浩南随口一问,扶了扶安全帽之后又继续回答道:
“听说涡扇9A的订单数量非常夸张,镐发那边应该是一时间拿不出足够的生产能力,尤其是热端部件这块,所以只能委托给我们生产。”
“涡扇9A有这么大的需求量?”
饶是常浩南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手主持了这个型号的设计定型和试生产,但还是觉得过于离谱。
在他的印象里,涡扇9A这个型号只用在了歼轰7A上面。
但他之前改电子战飞机的时候就考察过产线,非常清楚这个飞机的产能。
哪怕全年无休三班倒,也就是二十来架的水平。
这还是已经引入脉动生产线之后的速度。
不至于让镐发那边爆单才对。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钟世宏此时恰到好处地开了口:
“上个月的时候,歼轰7A的第二架原型机装了双发涡扇9A进行飞行测试,因为这个型号考虑过以FBC1的名义外销,所以当时请了一些潜在用户的武官来参观。”
“后来飞机是没卖出去,但波斯人那边觉得动力表现不错,于是回过头去接受了盛飞那边之前提出的F14AMC改进方案,就是换涡扇9,还有1493雷达,再装开放式武器接口的那个……”
看飞行表演买飞机,属于是波斯老传统了。
当年买那些F14的时候,巴列维就是这么操作的。
只不过,常浩南觉得盛飞这次玩的好像有点大:
“1493雷达都要安上去?”
1493是后续国产化改进型歼11计划安装的雷达,技术上跟歼10用的1473没什么区别,但口径增加了200毫米,相应地功率和各方面性能也有所提升。
基本算是地表最强的机械扫描雷达之一了。
“出口型,调整了一下工作频段和目标处理算法。”
因为同在盛京,业务上联系又非常紧密,所以钟世宏对于盛飞的情况也了解不少:
“主要是波斯人手头已经基本没有不死鸟导弹用了,所以他们准备让那些改进之后的F14直接挂R33,这才需要开放式武器接口,还有一个功率尽可能大的雷达。”
“我艹……”
常浩南用一个简单的语气词表达了自己此时的心情。
R33是苏联时期专门给重型截击机使用的远程防空导弹。
但米格31上面那个功率和尺寸都惊天地泣鬼神的相控阵雷达绝无可能怼在F14身上。
那么1493的出口型确实就是仅存的唯一选项了。
“另外我听说,这次升级交易除了总金额相当惊人之外,还包括波斯人把4架机况较好的原装F14留在咱们国家,作为假想敌训练用……”
如此爆炸性的消息就连常浩南都觉得需要一点时间来接受:
“算了,先不提飞机那边的业务了,继续说说目前的生产情况吧……”
第579章 液态金属冷却法
短暂的小插曲过后,众人的话题又回到了面前这几台正在生产的设备上面。
马立平带着常浩南走上台阶,来到一排操作机柜前面:
“其实之前涡扇10的涡轮叶片性能参数确定下来之后,我们也尝试过用新设备生产一批产品,其它部分倒是还好,虽然略有些瑕疵,但通过后续精加工好歹都能挽回。”
“只有最后的凝固过程,非常难以控制,生产出来的单晶在晶体层面缺陷很大,甚至很大一部分直接就不是单晶,这个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在后面补救回来,所以只好暂时停工,等工艺问题解决之后再重新投产了。”
说话的功夫,他从旁边拿出来了一个被包装起来的涡轮叶片,递给常浩南:
“这是我们之前那批废品里面最典型的一个。”
“杂晶、雀斑、成分偏析、含氧量和含氮量过高、一次枝晶间距大、晶体取向偏离受力方向,总之教科书上面写了的单晶缺陷,这块产品上面都集齐了。”
“哪怕想要故意生产这么个废品出来,都很难做到,要不是这东西涉及到太行项目需要保密,我都想带出去给我那帮学生们看看……”
常浩南接过叶片,翻来覆去看了看。
当然,用肉眼是不可能看出什么东西的,晶体形态的差异哪怕用一般光学显微镜都未必能看全,需要专门的设备才能检测出来。
“现在涡扇10还处在研发阶段,所有涉及到项目的东西自然全是绝密,不过定型之后,这些废品就没那么敏感了,虽然直接带走还是不行,但可以把晶型照片拿出去。”
他说着把那個“完美”的废品还给马立平:
“所以,你觉得这是凝固过程参数调整的问题?”
“自然是的。”
后者点点头:
“这套设备用的凝固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高速凝固法,通过炉内保温加热区和铸件底部水冷托盘及辐射散热实现温度梯度的控制。”
“但是铸件从保温区域拉出来的过程中,散热逐渐变为以辐射为主,散热效率骤降,导致凝固前沿的温度梯度不断降低,生产出来的铸件很容易出现缺陷,而且单晶尺寸越大,缺陷就越明显。”
“国外在用高速凝固法生产叶片的时候,也是要精调拉出速度,因为热辐射过程的散热效率没办法控制,所以只能尽可能减小水冷部分的温度梯度,让整个逐渐的温度分布更平均一些。”
马立平的表述稍微有点复杂,以至于常浩南听过之后都站在原地稍微想了一会:
“如果这样的话,就算我们最后找到了能够稳定形成单晶的工艺方式,生产效率应该也会非常低?”
“呃……”
马立平擦了擦额头上的虚汗:
“常总,这个办法之所以叫高速凝固法,就是说相比于传统的功率降低法已经非常快了。”
“只不过涡扇10这个叶片的尺寸确实有点太大,外形又比较复杂,所以只能慢工出细活,这也是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生产效率总体偏低的主要原因……”
显然,他是以为常浩南对他们的生产效率不满意。
然而后者却摆了摆手:
“不,我的意思是说,既然冷端靠热辐射进行冷却的效率比水冷盘低得多,那为什么不干脆一点,把整个工件都用液体进行冷却?”
“啊?”
马立平整个人直接愣住,好一会之后才艰难开口:
“全都用液体,那不成淬火了?”
“而且水冷对于正在生长的晶体来说,冷却效果过于好了,突然接触到低温的晶体会直接不受控制地疯涨,根本无法保证晶型,而且……”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差点绷不住的常浩南打断了:
“当然不可能是用水,水的凝固点和沸点之间只差100℃,对于冷端温度控制来说区间太窄了,根本没办法操作。”
“我的意思是,用导热系数大、沸点高、凝固点低、热容量大的液体,把抽拉出来的叶片根部直接浸泡在里面,用热传导进行强化冷却,这样整个工件的温度梯度可以又大又稳定,结晶的速度和晶体质量也能同时得到保障。”
“沸点高、凝固点低,还要热容量大……”
马立平双眼望天低思索了一下。
他本来想说哪可能有这么神奇的东西。
但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想错了。
有一个大类的材料都符合这个要求,只不过它们通常并不被认为是“液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