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_分节阅读_第59节
小说作者:十月廿二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08 MB   上传时间:2025-10-19 21:14:56

  来人自然是刘洪波。

  “都是杜老的学生,叫我师兄就好。”

  刘洪波摆了摆手:

  “你应该知道的,我们组负责这个型号发动机短舱的设计,所以首飞仪式也把我叫过来了。”

  刚一开始的时候,常浩南其实很想说自己不知道,但他的关注点很快就被转移到了后半句话的关键词上面。

  “好吧,刘师兄,不过您刚才说首飞?”

  理论上讲,每架飞机在出厂后的第一次升空都可以算首飞,但常浩南知道对方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就在刘洪波准备张嘴解释的时候,一个身材瘦高的老人走到了他的身后。

  “洪波啊,这位是……”

  常浩南的工作证还挂在胸前,但那上面的字体并不明显。

  “易总工,这位就是常浩南,杜院士的学生。”

  在航空系统内部,易元和的名字并不如同宋闻聪、杨威、孙琮或者罗洋那么如雷贯耳,事实上常浩南在重生之前并未关注过新舟60的总师是谁,因此他花了大概半秒钟才从记忆中搜索出对方的名字。

  那是他完成机翼颤振分析的当天,杜义山说要去镐京找的两个人之一。

  不过在常浩南刚准备开口之前,刘洪波就回头介绍道:

  “这位是易元和易总工,新舟60项目的负责人。”

  说来有趣,尽管常浩南帮着整个项目组解决了一个最大的课题,尽管易元和把常浩南作为先进技术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申报了上去,但二人此前其实并未见过。

  “易总工,您好。”

  “常浩南同志。”

  易元和上来握住了常浩南的手。

  他确实没有想到对方会这么年轻。

  因此沉默半晌之后才再次开口道:“虽然我们两个是第一次见面,但新舟60这个项目能够走到今天,你应该算是居功至伟。”

  上来这第一句话直接把常浩南整的有点不好意思了。

  “您谬赞了,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他并不是个羞于承认自己功劳的人,新舟60能装上这个更先进的新型机翼确实是因为他的精确计算,以及给出了可以大大增加振颤速度的一套主动控制律。

  但相较于整个项目,他确实还谈不上居功至伟这四个字。

  给出控制率跟设计一套飞控系统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或许在八三工程,或者后面的什么工程上他能够当得起这种评价。

  看着面前这张年轻的面孔,易元和微微笑了笑:

  “年轻人没必要这么谦虚,你虽然并没有给这架飞机设计出什么,但伱精确的计算盘活了整个项目。”

  说着他回头看了看那架刚刚停稳没多长时间的飞机,在飞行员离开之后,一群工程师开始上去记录飞行数据。

  即便真正的首飞并无太多科目,但哪怕多一点飞行数据都是宝贵的。

  “呃?”

  “新舟60是全世界第一架使用融合式翼梢小翼的飞机,相比于传统的单片式翼梢小翼效果更好,设计难度也更大。”易元和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

  “我们的工程师独立完成了这个设计,但如果不是你的话,那它必定无法被装在飞机上。”

  “所以,你们又新造了一架验证机?”

  “不,那架验证机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换上新机翼试飞了。”易元和摇了摇头:“这是新舟60的01号原型机。”

  验证机和原型机,听上去似乎差不多,但担负的任务却截然不同。

  有些项目甚至还会细分为技术验证机、工程验证机和原型机。

  类比汽车工业的话,验证机相当于概念车,原型机相当于样车。

  “因为那架换装机翼之后的验证机,我们直接收到了北疆航空的一笔投资和8架飞机的订单,还有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提交的合作意向。”

  “!!!”

  兄弟们,实在肝不动了,两章歇一天,明天再给新舵主加更

第88章 意大利人的橄榄枝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北疆航空也确实组建过一个螺旋桨支线客机机队,只不过用的是ATR42。

  主要原始设计的新舟60确实是一架找不出优点的飞机,而且真正投入运营都已经是21世纪了,最后连口汤都没喝上。

  不过重点并不是这8架飞机的订单,而是意大利人伸出来的橄榄枝。

  这对于华夏民航工业来说很有可能是个巨大的机会。

  “阿古斯塔公司?”常浩南一愣:“他们不是……直升机……”

  “过去确实是这样,但从他们开出来的条件上看,诚意很足,不像是有什么猫腻。”

  易元和、刘洪波和常浩南三人走在停机坪附近,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总公司那边经过分析,认为可能是他们想要借此进入华夏市场吧,他们的产品性能相比欧洲直升机公司甚至还要好一点,就是成本么,啧啧……”

  “成本问题也未必就不能解决。”走在另一边的刘洪波一边整理着身上的衣服一边说道:

  “毕竟他们是直接和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那边在谈,如果能有一条产线的话……”

  趁着另外两个人讨论直升机生产线的功夫,常浩南微微抬起头回忆了一下。

  阿古斯塔公司,在他重生之前的那个时候,已经叫做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是一家主营设计和制造各种直升机的意大利企业。

  代表型号诸如A109和A139,是未来华夏警用直升机序列中的绝对主力。

  1996年这会,这家公司应该正在考虑跟英国的韦斯特兰公司合并的事情,也正是这次合并,把该公司的产品前缀从“A”变成了“A”。

  不过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这次的意英合作不能算是很成功。

  经过漫长的谈判之后,两家公司在2001年才达成协议,但联合运营只维持了三年,到2004年的时候,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的全部股权就重新被意大利人高价买了回去。

  随后一直运营在芬梅卡尼卡集团旗下。

  “等等……”

  想到这里,常浩南好像找到了一些头绪。

  新舟60是一架40-60座级别的螺旋桨支线客机,这个细分市场眼下的规模还不算大,因此其中的玩家很少。

  而最主要的机型ATR42则是意大利和法国两家联合研制的。

  意大利这边的参与方是阿莱尼亚宇航公司。

  也是芬梅卡尼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之一。

  一切似乎都变得清晰了起来。

  “说起来,阿古斯塔那边的条件是什么,跟我们联合开发么?”

  “没错,不过新舟60的整体设计已经基本定型了,所以他们只是在飞机制造工艺和航材方面提供一些帮助,而且还会注入一笔研发资金,这也是总公司方面比较看中的部分。”易元和点了点头。

  没办法,这功夫华夏的经济只能算是刚刚进入上升期,说得好听点叫做进步空间很大,所以像新舟60这种优先级不高的项目,经费都是相当紧巴巴的。

  “他们……没有要求参与其它方面的设计?”

  “其它方面?”

  易元和听到这个问题也是一愣,随即猜到了对方话里的意思:“你是担心你在机翼上面的技术被偷师过去吧?”

  “嗯……”常浩南低头思索了一瞬间:“算是吧,主要还是在分析他们想要什么。”

  “这方面你不必担心,别说他们根本没提这种要求,就算提了,咱们也不可能同意。”易元和轻笑着摆了摆手:

  “华夏航空工业眼下就这么点绝活,梁总他们紧捂着还来不及呢,除非那边也能拿出什么对等的技术来分享。”

  这个想法倒是跟当初的常浩南不谋而合。

  “那最终的生产呢,是联合生产还是……”

  “在华夏和意大利分别建设一条总装线,除了各自负责的核心零部件之外,都是分别在各自国内生产。”

  “看来他们在这个领域的野心不小啊……”

  听到这里,常浩南也算是大概明白了意大利那边的目的。

  “野心?伱是指我们国内的直升机市场?”刘洪波还在考虑直升机的事情。

  “不不不,不是直升机,也不是华夏国内的市场。”常浩南摇摇头:

  “芬梅卡尼卡集团可以算是意大利的国企,而它旗下的两个核心公司一个跟法国合作开发ATR42,另一个跟咱们合作开发新舟60。”

  “考虑到瑞典那边的萨博2000因为成本和跑道要求的问题竞争能力很弱,也就是说在这个细分领域内,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论选择哪种型号,都逃不开让意大利人挣钱。”

  “而且,ATR42的总装工作是在法国图卢兹完成的,并没有给意大利国内提供太多的就业机会,对意国内的产业发展帮助也有限。”

  “……”

  90年代的时候,这些信息还并不是很灵通,所以常浩南在最后又花了点时间介绍芬梅卡尼卡的具体情况。

  听完之后,易元和和刘洪波几乎同步露出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

  (°ο°)~

  毕竟意大利人别的能力另说,站队水平绝对一等一。

  “你的意思是,对方很看好这个细分市场在未来的发展?”易元和脸上的表情逐渐从惊讶转为欣喜。

  实际上,之所以选择40-60座级别的支线飞机作为华夏民用航空工业的起点,跟什么市场评估用户调研都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因为在90年代初这会,国内能实现自主生产的客机只有仿制安24的运7一种。

  没得选。

  所以当身为总工程师的易元和听到这个市场未来大有发展的判断时,自然会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没错,尤其是东南亚和南美这些陆路交通不便,通航距离又比较短的地区,此外还有一些多山的欧洲国家应该也会考虑。”

  “如果是这样的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19页  当前第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9/15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