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终究还是太远了。
“船长先生。”
实在有些顶不住的朱玉周回头对那名只穿着一件背心的大毛船长说道:
“我去休息一下,如果你发现附近有什么异常情况,一定要叫醒我。”
“好的,朱,你去吧,这里交给我。”
后者的心态倒是很好,毕竟出海补贴是按天算钱,哪怕一直在黑海里面转悠,也不会影响他的收入,
朱玉周点点头,刚准备转身走下甲板梯,就听到旁边的海事卫星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他整个人直接一个激灵,困意几乎瞬间消失,用旁边船长几乎看不清身影的速度扑了过去。
“这里是尼古拉·奇克尔号,请讲。”
听筒那边是粗重的呼吸声。
过了几秒钟后,才传出来老伙计叶俊奇的声音。
“海峡管理机构已经撤回了禁止通行的指令。”
简短的一句话,让朱玉周连日以来紧绷着的神经突然放松。
他顿时觉得有点头晕目眩。
好在及时扶住了旁边的把手:
“那……那就是说,我们能过去了?”
“是的,不过还有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过一会会有一艘交通艇上船,和你具体说明情况……”
为了不让自己的这波仰卧起坐成为小丑行为,土方提出了很多技术方面的细节要求。
比如要求制动拖轮的马力不小于16000匹,还需要额外在舰艏、舰舯、舰艉分别设置两艘辅助性的拖船,以及另外三艘防止与跨海大桥或者海岸建筑发生碰撞的顶推船,使整个船队的规模达到12艘。
此外,在通航时,要求能见度不得小于5公里,水流不得大于三节,风力不能大于五级。
实际单从航行安全的角度考虑,这样搞颇有点小题大做了。
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有708米,最浅处也有27.5米,对于尚未舾装完成的瓦良格号来说绰绰有余。
而且,华夏方面雇佣的拖船队又是由常年在海峡附近工作的老船员组成,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夸张的声势。
不过么,华夏方面也能理解安卡拉的思路——
把瓦良格号给拦下来,已经是面向全世界公开的事情了。
现在敲诈一笔的目的又没有达到。
那就得给外界一个交待,解释一下你上蹿下跳这么多天到底是为了啥。
总不能承认说我想敲一笔,但被反杀了。
那也太丢人了。
于是只能在技术上死抠细节,表现出一副“我是为了国际水道万无一失才这么严谨”的姿态。
所以,对于这些纯技术要求,华夏直接照单全收。
反正费不了多大事。
但技术以外的部分,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条,那肯定是毫无疑问地被完全放弃。
当然我们作为五大善人,也不是说完全不讲道理。
华夏承诺,如果通航过程中对海峡和岸上设施造成任何损伤,都将从一份巨额专项保险中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只不过,担保方从土耳其银行换成了华夏国内的保险公司。
还顺便成为了未来很多年中华夏保险业的单笔最大业务。
第二和第三条,则更换了一种说法。
也就是参照之前和欧盟达成过的协定,双方参照WTO成员国的待遇向对方开放市场和投资。
对于旅游业,乙匡尧同志花费了很多口舌,才让安卡拉方面接受了土耳其在华夏国内其实声名不显的现实。
而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他出于善意地建议,可以考虑开放两国之间的免签或者落地签政策……
而第四条,因为涉及一个北约国家的防务问题,确实有些敏感,因此最终被换成了一个完全务虚的说法。
“双方将致力于增强两军战略互信,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指导下,逐步深化军事交流程度……”
总之,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黑海-地中海危机”,就在让一众国家的目瞪口呆之中飞速结束了。
虽然某些域外大国再次强调了一艘无动力船只通过海峡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威胁”,但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显然也做不了什么。
……
三天后,在博斯普鲁斯大桥两端上万名围观群众的见证之下,周围簇拥着十几艘辅助船只的瓦良格号,缓缓通过海峡的最狭窄处,顺利进入地中海。
甚至连桥上的车辆通行都没有受到影响。
正午12点整,为首的尼古拉·奇克尔号鸣响汽笛,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向黑海、向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致敬。
这艘跨越了两个时代的巨舰,终于在下水之后11个年头,第一次挣脱地理上的束缚,走向茫茫大洋。
而在本次航行的终点,它将会继承起自己在建造之初的使命,成为另一支红色海军的标志性力量……
813章被审了,正在处理
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常浩南正坐在一张椅子上,有些茫然地看着面前铺开的一摞飞机设计图,以及穿着打扮很有年代感、正一脸关切地看着自己的两男一女三个学生模样的人。
“我不是正在29基地里面测试马上就要投入使用的JF-22超高速风洞么?”常浩南心里暗暗想到:“这又是哪?”
四周的墙壁稍显破旧,最下面靠近地面一米左右的高度被刷成绿色,尤其是经常被太阳晒到的位置已经起了一些墙皮。
头顶两个巨大的吊扇嗡嗡地转着,没见到有空调的踪影。
旁边的黑板竟然还是那种黑色的水泥板,而不是常见的环氧树脂和高分子合金压制成的绿色板,因为长期的使用和磨损已经有些发白,甚至坐在常浩南现在的位置都看不清边上写着的内容。
他十分确定,29基地里面并没有这样一个地方。
常浩南的视线很快聚焦到黑板前面的那张木质讲桌上,讲桌前面挂着一個校徽,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图案。
京城航空航天大学,自己的母校。
他抬起手掐了一下自己的右脸,然后确定这并不是在做梦。
“浩南,浩南?”其中一个一头自来卷、身材微胖的男生探过身子,轻轻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
“没事吧?你这脸色怎么突然白的跟什么似的,而且从刚才开始都愣了有五六分钟了,要是你也觉得太难就说出来,兄弟们不会笑你的。”
常浩南转过头看向对方,又用了几秒钟时间才从遥远的回忆中找出了这张面孔。
“老吴?”常浩南试探着问道:“你怎么……”
刚刚说话这个人是他上大学时候的室友,叫吴懿范,二人之间志向不同但关系很好,后者毕业之后闯荡商界并获得了不菲的身家。
只是……
出现在常浩南面前的是吴懿范年轻时候的形象,那个时候他的头发还十分浓密,眼角也没有后来因为被竞争对手报复而砍出来的一道伤疤。
“喂,浩南,就算真觉得难也不用装作不认识老吴啊,咱们就算设计不出一架超音速战斗机,去设计一个滑翔机还是没问题的,不丢人啊。”另一个瘦高个男生露出有些无奈的微笑:“而且我觉得你应该歇一歇,这几天没少熬夜吧?”
这句话终于完全唤醒了常浩南关于眼前一幕场景的记忆。
“放心吧,我没事。”他深吸一口气,然后重新低头看向面前桌子上的图纸——正是一架歼7,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歼7的仿制原型米格21的设计图。
这是发生在他大三下学期,也就是1996年上半年的事情,由于年初华夏和美国之间的争端让他大受刺激,因此决定要在这门占了足足10个学分的航空器设计课程上以歼7为原型设计一款改进型战斗机。
面前的三个人就是和他同一个课程小组的同学。
除了对本专业并不感兴趣而是立志从商的吴懿范之外,那个瘦高个叫周书万,是本组除了自己之外的另一个大腿,并且他的父亲是601所的高级研究员,这件事情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
周书万毕业之后也进入了601所,后来还担任过某型舰载机子系统的设计师。
至于一直没开口说话的女生叫张漫,是个体型娇小、甜美可爱的美女,学习成绩中等偏上。
由于周书万一直很喜欢她,所以决定让她加入小组,只是张漫对于周书万其实没什么感情,只是一直抱着后者的大腿,所有实验课程以及小组作业都拿到了高分,不过常浩南和她并不熟,毕业之后也就没了联系。
这样一个小组本质上其实只有2.5个人,不过眼下组队阶段早就结束,再想随便换人已经不太可能了。
对于常浩南设计一架超音速战斗机的想法,三个人自然觉得这完全没可能。
他们倒是也没直接反对,只是找到了歼7原型米格21的设计图,表示既然要改进,那至少应该充分理解设计原型。
如果常浩南能够计算出米格21的气动性能,那么他们就同意陪着他冒险继续下去,如果不能,那就按照周书万的想法,去设计一架大展弦比的滑翔机。
只是结果么……人毕竟是有极限的,对于原本时间线上天赋一般只是比较努力的常浩南来说,这件事情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最终只好按照约定,和其他三人一起设计了一架滑翔机,虽然这门课最后也拿了个不低的分数,但成为了常浩南一直以来的遗憾。
而眼下的情况,他应该就是回到了近30年前自己的大学时代,并且正好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
计算米格21的性能,对于现在的常浩南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因为除了来自后世的工作经验之外,就在常浩南看到设计图纸全貌的那一瞬间,他的脑中还突然出现了一个【科研指导系统】
在他提出一个合理且闭环的项目构想之后,系统可以耗费一定的【科研点数】确定接下来每一步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并给予他相应的能力。
简单地说,这个系统相当于一个有求必应且包教包会的导师。
在看到这个系统的一瞬间,常浩南差点兴奋地直接晕过去——毕竟每个读过研究生的人,都会希望有这样一个导师。
当然,如果消耗10倍的科研点数,系统也可以直接给出正确,或者是最优的结果,但作为一个真正带过项目的过来人,常浩南非常清楚,这绝不是效率最高的用法。
把脑子里的结果转化到现实中也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就算他自己不眠不休,也根本没办法输出多少具体的科研成果,况且系统的科研点数大概也不支持如此挥霍。
更重要的是,华夏不只有他一个科研人员。
如果能在系统这样一个超级导师的帮助下,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或者给出方法论带动整个华夏科研体系的效率,那么爆发出的力量将会千百倍于孤身一人。
不过以常浩南现在的状态谈这些都还太远,因此他决定先挽回自己过去的遗憾。
【科研点数:10
理论水平(满级LV5):LV2(0/10000)
工程经验(满级LV5):LV1(0/1000)
管理能力(满级LV5):LV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