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_分节阅读_第353节
小说作者:南柯一凉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2.12 MB   上传时间:2025-11-06 12:15:58

  陈佩厮尴尬地赔笑道:“别别别,方老师,您就别拿我开涮了。”

  方言问:“说说吧,为什么要退出?”

  “有些人太欺人太甚!”

  不等陈佩厮说完,朱时茅急忙接上话。

  重新编排的剧本的时候,遭到了刁难,之前设计出的很多精彩的包袱被砍掉,他们觉得憋屈,羞愧之余,十分气愤。

  如果是为了缩短时长,忍忍也就算了。

  可否决的理由偏偏是因为毫无正面积极的意义,纯粹的愉悦大众不可取。

  “我当时脾气就上来了,跟老茅说,‘咱们不伺候了,咱们走’!”

  陈佩厮拍了拍胸脯,“方老师,您要怪就怪我好了,我一人做事一人当。”

  方言问:“不用你来当,我就想问问伱们,还愿不愿意上春晚表演节目。”

  朱时茅同意重新排,而陈佩厮却不同意,推脱道:“我这人笨,记不住词。”

  “那可以改嘛,给你改成《胡椒面》那种哑剧小品怎么样?”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

  陈佩厮最终看在方老师的面子上,勉勉强强地应了下来:

  “回去可以,但您得先说说,这《考演员》到底该怎么改?”

  “你们有没有听过相声剧?”

第309章 两代小品之王

  “相声剧?”

  陈佩厮和朱时茅相互对视,朱时茅是摸不着头脑,陈佩厮更是摸不着头发。

  方言扫视一圈,视线最终落在姜坤的身上,“姜坤老师一定知道吧?”

  “马老师曾经跟我讲过。”

  姜坤虽然是半路出家学相声,基本功是半吊子,但见识绝对不低。

  相声行当里,除了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单口相声以外,还有一种是有化妆、有剧情的相声表演,乍一看像小品,但“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等技巧都是相声的,所以叫相声剧。

  而且在49年前后,就有不少曲艺团已经把相声剧和京剧结合起来。

  至于小品和相声剧的结合,就是从陈佩厮和朱时茅的《吃面条》开始。

  包括后来的《姐夫与小舅子》、《打扑克》、《免费手机》等小品,都有大量相声元素和技巧,甚至《昨天今天明天》都使用了很多相声三翻四抖以及吃了吐之类的搞笑方法。

  所以,像冯恭、牛群、郭东临这一批相声演员,演起小品来也是驾轻就熟。

  打个比方,相声是大伯父,喜剧小品是侄子,相声剧则是喜剧小品他大伯家的堂哥,辈分不能乱,称呼更不能乱。

  第一代、第二代小品王,陈佩厮和赵丽榕都是这个路子。

  到了第三代小品王赵本善时,又在小品的基础上,融入了二人转的元素和技巧。

  如今的小品之所以不好看,除了说教味太重,就是既没有相声剧抖包袱的技巧和能力,也没有二人转的幽默风趣,直接退化到了普通话剧的水平,平平淡淡,跟喝白开水一样。

  能好笑才有鬼!

  …………

  在听完姜坤的介绍以后,朱时茅恍然大悟:“也就是我来当捧哏,佩厮当逗哏是吗?”

  “那不成相声了嘛,无非在表演上更丰富了些!”陈佩厮皱了皱眉。

  姜坤摆了摆手,“我觉得方老师是想让你们表演的时候,互为捧逗,捧逗合一。”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

  方言建议把《考演员》掐头去尾,提炼出一个简短的小品,然后把相声剧里的一些包袱技巧,比如“吃了吐”都揉进去,最后形成了十几分钟而且有准词的作品。

  “这個好啊!这个形式可比《胡椒面》的哑剧小品还新鲜!”

  陈佩厮紧皱的眉毛舒展了开来。

  “新鲜吧?”

  方言道:“这个节目要是真成了,你们等于创造了一种新的曲艺类型,将来没准要称呼你们一句,‘小品之父’也说不准。”

  朱时茅一个激灵,“可千万别这么说,您才是‘小品之父’。”

  陈佩厮嘿然一笑,“对对对,您才是小品之父。”

  “这事我们说了都不算,还是交给老百姓定吧。”方言叮嘱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你们要把这个小品编排出来,组织笑料的时候不要操之过急,最好安排伏线,层层铺垫,这样才能抖响包袱。”

  陈佩厮为难道:“可相声剧这玩意儿,我和老茅都不会啊。”

  方言转过头:“姜坤老师,这个恐怕就要你出马了。”

  姜坤满口答应了下来,承担起帮陈佩厮、朱时茅重新编排小品的重任。

  黄一鹤感慨了一句:“如果这样的小品,能再多来几个就好了。”

  “如果没有强制要求教育意义的话,我相信搞笑的小品以后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方言意味深长道。

  黄一鹤问:“这也是最棘手最难办的地方,方老师,不知道您有没有什么好主意?”

  “也没必要强求春晚的每个节目都有教育意义。”

  方言笑道:“佩厮这个小品就是纯粹让老百姓开心,然后我们再安排个正能量的不就行了吗?”

  黄一鹤苦笑连连:“可这节骨眼,咱们上哪儿找去?”

  “以后啊,可以在《华夏电视报》上登小品征集广告。”

  方言道:“不过现在,事出紧急,这个小品的本子就由我来吧。”

  “那敢情好啊!”

  黄一鹤激动不已,连忙问有何需要。

  “这个小品,得找一个会演戏的老太太,而且要质朴有亲和力。”

  “您有合适的人选吗?”

  “赵丽榕啊,我妈就很喜欢看她的评戏。”

  “我记下了。”

  黄一鹤追问道:“方老师,您能不能透露一下,这个小品到底是讲些什么?”

  方言瞥了眼:“英雄母亲的一天,觉得怎么样?”

  黄一鹤听到这名儿,立马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兴奋地搓了搓手。

  “不过可惜了,《红楼梦》的选角还没有完成,要不然,可以让她们在春晚上亮个相。”

  “这您倒提醒了我,虽然《红楼梦》不行,可还有《西游记》啊!”

  两人商量着春晚的细节,方言心里万分期待着不同于上辈子的84年春晚。

  要搞笑有搞笑,要主旋律有主旋律,要煽情有煽情!这么富裕的仗,不知道怎么输!

  ………………

  午饭之后,姜坤留在八一厂,和陈佩厮、朱时茅两人继续讨论小品的重新编排。

  方言和黄一鹤则前往赵丽榕所在的华夏评剧团,正好就在丰台的西罗园。

  刚到门口,就被保安室的老人拦住,“不好意思,同志,请问你们找谁?”

  “我们找赵丽榕老师。”

  方言瞥了眼黄一鹤,黄一鹤立马取出万能的工作证,递了上去。

  老人瞧了瞧,热情道:“赵丽榕老师啊,在呢在呢,这会儿估计正在唱《花为媒》。”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年轻人诧异道:“他们谁啊?”

  “那人是中央台文艺部的导演。”

  老人惊叹不已,“那年轻的不知道是谁,但肯定是个大官。”

  年轻人咋舌道:“你怎么看出来的?”

  老人白了眼道:“废话,那能让中央台的导演鞍前马后,不是大官,就是大爷!”

  就在他们背地里议论的时候,两人按照保安所给的方向,来到了大楼前的空地上。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听着赵丽榕熟悉的声音,方言情不自禁地想来上一句。

  “现在需要的是新潮式的表演,动作做出来要有爆发力,不能是那个样子!应该是这样,‘六月六,六月六,六月六啊六月六!’”

  当他们打量这位第二代小品之王时,赵丽榕也发现了他们两个生人:

  “同志,你们找谁啊?”

  “我叫方言,这位是中央台的黄一鹤导演,今天是专程来找您的。”

  方言自报家门。

  “嘿呦,伱说这大老远的,你们还特意跑一趟,在电话里说就成。”

  “电话说不明白,您是老艺术家,我们跑跑腿应该的。”

  方言见了挺多老太太,这位的印象最亲近,跟自己家里人似的。

  赵老师今年55岁,非常有名的评剧演员,只不过还没往小品、电视剧这方面发展,演“车迟国的皇后”,那也是以后的事。

  黄一鹤说明了来意,赵丽榕犹犹豫豫道:

  “小品我没演过,参加倒是行,可我不知道演啥啊?”

  “只要您点头,本子我们这边负责,由方老师亲自操刀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94页  当前第3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3/7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