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楠也没有步步紧逼,吩咐助理带上汉卡、工具箱等必需品,然后转头看向方言道:
“既然方老师要装的电脑在家里,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去府上,你意下如何?”
“这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方言朝前带路,把倪光楠等人领到了停在路边的雪铁龙。
看到这辆车,研究所的一个个眼睛瞬间发亮,心里不禁感慨,恐怕也也只有像方言这种有雄厚财力的,才能买得起上万块的电脑,配上上万块的汉卡。
但当倪光楠来到南锣鼓巷,亲眼目睹了那台麦金塔电脑,以及最新款的IBM电脑,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特别是麦金塔电脑上配备的Excel和PPT,这些都是如今的汉卡所不具备的。
其实,Excel也是今年才刚刚推出,只适用于苹果的Mac系统。
而PPT,此时并不叫“PPT”,最初只不过是微软为了运行DOS的IBM电脑而在1983年编写的,随后苹果的麦金塔电脑装上了升级的版本。
“倪总工,怎么样?”
看到他面色凝重,方言挑了挑眉,误以为是汉卡和电脑不匹配,没法安装到位。
但事实却是,倪光楠在感叹自己才回国两年而已,没想到国外的技术居然进步到这个地步。
“科技就是这么地日新月异。”
方言道:“就像当初的工业革命一样,谁能想到会是从一台蒸汽机开始,这次的信息革命恐怕也是要从这样小小的个人电脑开始,来一场‘技术爆炸’。”
“技术爆炸?”
倪光楠还是头一回听到这个词汇,倍感新鲜。
方言言简意赅地解释了起来,人类步入工业革命后的短短两百多年巨大的技术飞跃,是人类物种存在的三百万年,以及几千多年的文明所无法比肩的,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的那样——
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过去所有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
“方老师,你这个‘技术爆炸’的观点真的是太新颖了!”
倪光楠越来越感兴趣。
“这是我偶然所得的一个科幻设定,放在宇宙的维度上,就是一个弱小的文明突然发现了另一个远超出自己而具有侵略性的外星文明的存在,生存的本能迫使自己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其所有的潜能,以致于原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实现的科技成果被浓缩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
方言道:“最终引发一场很不可思议的技术大爆炸和文明大跨越。”
“这个设定很有趣。”
倪光楠沉吟半晌:“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似乎是可以被证实的。”
就在此时,一直旁观的方燕开口:“哥,你是不是打算写篇关于‘技术爆炸’的科幻啊?”
方言摆了摆手,“只不过是突发奇想而已,离写成文字还差得远呢。”
“如果方老师这部技术爆炸的写成了,我一定要第一时间买来看!”
倪光楠话里充满了期待。
方言笑了笑,把话题转移到汉卡的安装上。
“其实方老师只是为了打字创作的话,我看不如买台打字机。”
倪光楠好心提醒,相比于上万块的汉卡,打字机只需要上千块,便宜了好几倍。
“我也不是没想过,可不是市面上没有嘛,欧美的、日本的打字机打不了中文。”
方言无奈地摊了摊手。
“现在虽然没有,但如果方老师愿意等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等到中文打字机。”
倪光楠说,中关村的四通公司正在和日本公司商定联合开发中文打字机,由专家王缉志带队。
一经提醒,方言依稀记得的确是四通推出了全国首款中文电子打字机,叫四通“MS -2400”。
只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让倪光楠亲自操刀,给IBM和麦金塔电脑上装上汉卡。
尽管这两款电脑对倪光楠来说都很陌生,但也没有难倒他,才一会儿的工夫,就安装完毕。
“辛苦了,喝点水。”
方言给倪光楠和他的助理倒上了水。
“方老师客气了。”
倪光楠接过杯子,犹豫再三,还是开了口:“其实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你能不能答应?”
方言诧异不已,“但说无妨,如果我能帮得上忙的,我一定尽力帮。”
倪光楠所说的也不是什么大事,而是想借麦金塔电脑一用,好好地研究一番Excel和PPT,然后想方设法地研制出国产化的Excel和PPT,毕竟,自己回国的目就是想在华夏的计算机产业里有所作为。
方言自然不会拒绝,只要倪光楠愿意的话,随时都可以来串门研究。
倪光楠难为情道:“就是怕太打搅你们……”
“不会不会,能帮助到国家的信息产业是我的荣幸,而且不瞒您说,我这也是存了私心的。”
方言指了指正在验机的小妹,“她啊今年考上了水木大学的计算机系。”
“噢!”
倪光楠扶着眼镜,上下打量。
“我想她如果能在您研究的时候,跟在身旁,哪怕就是看一会儿,也必定是受益匪浅。”
方言嘿然一笑,这送上门的大神级老师,小妹怎么能错过呢!
第475章 幻觉现实主义
“嗡嗡。”
方言开车把倪光楠两人送回中关村,在路上约定好固定的登门时间。
而后马不停蹄地直奔什刹海的宅子,把已经装好汉卡的IBM电脑,摆在书房里。
还差一个打印机,准备明天去送《狩猎》稿子的时候,顺便再跑一趟中关村。
第二天,雪铁龙稳稳当当地停在作协的露天停车场。
在来《华夏作家》编辑部之前,方言事先给冯木打了通电话。
此时此刻,早在门口等候多时的秘书朝前带路,把自己领到主编办公室里。
就见不大不小的房间里,章光年竟然和冯木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彼此之间,相谈甚欢。
“师兄!?”
方言诧异不已。
“岩子,来啦!”
章光年哈哈大笑,招了招手。
冯木解释说,两人碰巧在作协的大楼遇上,章光年一听说小师弟又有新作,便想要一睹为快。
“嗨,您想看的话,只管言语一声。”
方言把稿子递了过去。
冯木抬了抬手,示意章光年先看,然后拿起暖水壶,主动地给方言倒上杯茶:
“小方,我必须要代表《华夏作家》,好好地谢谢你才行!”
“不敢当,真的不敢当。”方言摆手道。
“当得!绝对当得!”
冯木要谢的不仅仅是约稿的事,更是要谢替《华夏作家》出了纪实文学这么好的一个主意。
刊登着《5·19长镜头》的最新一期,在文坛闹出不小的动静,因为是全国首部真实记录五一九事件前前后后的,同样也引发了广大读者的讨论,销量从原先的三位数,直接暴涨到五位数。
“这篇,我也看过,跟传统的报告文学截然不同,可谓是别具一格。”
章光年评价道:“没有出现任何真实的人物,而是虚构了一个叫滑志明的小伙子,由他在一整个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五一九事件里穿针引线,如果没有他的话,这会显得虽严肃但乏味。”
“是啊,我在编者案里直接写到,‘好一个洞烛幽微的长镜头!好一个寻新创奇的长镜头!’”
冯木笑了笑,“说起来,这还要多亏了小方,是他竭力地推荐让刘心午来写这个故事。”
《华夏作家》借此打响了名头,下一期自然要乘胜追击,而方言的这篇新作就是秘密武器。
因此,冯木比章光年更看重《狩猎》,抱着百分之两百的期待,从上到下,细细品读。
“岩子,你这写的倒像是一部魔幻现实?”
章光年皱了皱眉。
方言道:“师兄,准确地讲这不叫魔幻现实主义,而是幻觉现实主义,但根基还是现实主义。”
“幻觉现实主义?”
章光年和冯木互看一眼,然后半信半疑地看向他。
方言说,幻觉现实主义是从70年代开始,被西方批评家广泛的使用,跟魔幻现实主义的确有关联,不过幻觉现实主义的侧重点在“梦”上,梦境跟现实互为表里,虚虚实实,如梦如幻。
“怪不得里的这个主角,被污蔑、霸凌、羞辱和排挤后,就会梦到自己像林间的麋鹿。”
章光年恍然大悟。
“而且每欺凌一次,这个梦境做得就更逼真、更持久、更恐怖,简直就是他人即地狱。”
冯木感慨了一句,“颇有几分卡夫卡《变形记》的感觉。”
“不只是《变形记》,还有《乡村医生》,其实卡夫卡的很多,实际上全都是一个巨大的梦境。”方言说,“他不单单是魔幻现实主义,而且开创了一种仿梦,写的东西很有梦境之感。”
“的确,不管是不是真在梦里梦见的,落到笔上,落到纸上,它都充满梦境般的感受。”
章光年露出欣赏的目光。
冯木点头附和,“要不然,卡夫卡笔下的人怎么会这么像甲虫呢?”
“对,还有他的《城堡》。”方言拍了下手,“我们在梦里经常就是说,要进一个城,要爬一个坡,怎么都爬不上去,是吧?在梦里面经常被人追赶,在追赶的过程中,腿沉的几乎跑不快,越着急越跑不动,这实际上在里面写出来,就是很玄妙的一种状态。”
“可是世人普遍认为卡夫卡是魔幻现实主义,至于这个幻觉现实主义……”
冯木语气里透着一丝迟疑。
“我的这个‘幻觉现实主义’,既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也汲取了华夏古典文学写梦的方式,比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方言道,“又比如《桃花源记》,一场魔幻,一场梦境,很多古代的志怪异闻、民间传说,都是梦境与现实的结合,我只不过是把华夏古老的叙事艺术和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用现实的手法来突出《狩猎》里的梦境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