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兴奋地构思着视觉呈现:“太酷了!这种‘微胶囊’的概念,可以做出非常未来感、科技感的视觉设计和包装!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个系列的视觉符号!”赵琳耐心地一一回应,她早已预见到了这些问题。
她甚至已经联系了瑞士本地两家拥有类似技术的设备供应商,初步了解了技术和价格。她的严谨和远见,再次让伙伴们折服。
这个突破,仿佛为“403实验室”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大家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也使得下一次关于公司战略方向的讨论,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陈欣在学校里,如鱼得水,她的金融思维在系统性的训练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下,变得更加成熟和深刻。
她的快闪店项目获得了教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她也将其完整的方案,包括空间设计、动线规划、用户互动体验细节等,整理成了一份精美的策划书,分享给了团队。
“这不仅是一个课程作业,”她在视频会议中激动地说。
“我觉得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未来开设品牌线下体验店,或者与高端百货、买手店合作的蓝本!
我们要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信任、一种探索美的科学精神。”
她的想法与苏晓和孙薇正在规划的提升品牌调性、加强与核心用户情感联结的策略不谋而合。
孙薇立刻接过话头:“欣欣这个方案太及时了!我们可以先尝试在小范围内做一个品牌快闪活动,测试市场反应,也为后续可能的融资讲故事积累素材。”
陈欣用力点头,眼睛里闪烁着梦想即将照进现实的光芒。
她感受到自己的专业价值在团队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发挥,这种成就感让她无比满足。
国内,苏建国和李春兰的生活,也在事业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李春兰的两家“春兰半成品配餐”小店,经营得风生水起。
她甚至开始尝试通过微博平台,分享一些家常菜的烹饪技巧和半成品菜的便捷吃法,意外地吸引了一批粉丝,无形中也带动了店里的销量。
她乐在其中,感觉自己仿佛也跟上了一点时代的步伐,生活充满了新鲜感。
而苏建国面对的,则是更大的风浪。
“苏记卤味”与风投机构的谈判进入了实质阶段。对方看好“苏记”的产品力和市场潜力,但也提出了苛刻的增长目标和未来的上市对赌协议。
苏建国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翻阅着厚厚的投资意向书,与聘请的财务顾问、律师反复开会商讨。
第182章 融资开始
压力巨大,他偶尔也会在深夜感到彷徨,担心自己这个“大老粗”能否驾驭得了资本的力量。
但每当这时,他就会想起女儿苏晓在海外独自打拼的身影,想起“403实验室”那几个女孩的闯劲,便又重新鼓起了勇气。
“怕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他在一次家庭视频时,豪迈地对苏晓和李春兰说。
“人家肯投钱,是看得起咱‘苏记’。只要咱们产品过硬,心里踏实,就不怕谈!”
苏建国从一开始的早餐店老板,走到现在的企业家,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钱人只会越来越有钱。
如果他们家只是最开始的老房子拆迁,苏建国也不会想到去办厂,还是仓库拆迁款在兜底,人就胆子大了。
又是一个协调了中美瑞三国时差的周日夜晚,“403实验室”的核心视频会议在一种充满期待的氛围中开始。
周韵照例汇报了稳健的运营数据,并提到,由于孙薇和卢卡斯共同策划的上一轮社交媒体活动效果显著,吸引了大量新用户,导致那款限量版联名面膜一度脱销。
“看来我们的‘特别顾问’功不可没啊。”苏晓笑着看了一眼屏幕里的孙薇。
孙薇轻咳一声,难得没有反驳,而是顺势将话题引到了赵琳的技术突破和陈欣的快闪店方案上。
“琳琳的前沿技术,加上欣欣的线下体验构想,我认为这是我们品牌实现下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契机。”她语气坚定。
“我建议,立即启动‘未来系列’的初步规划,以琳琳的微胶囊技术为核心卖点,同时着手筹备一次小规模高规格的快闪活动,为技术和品牌造势。”
“我同意,”苏晓接口,她的思维已经切换到工程化和战略层面。
“技术方面,琳琳需要主导,尽快确定技术落地的可行路径和成本模型。
供应链和生产端,我会牵头寻找和评估有相应技术实力的合作方,或者评估自建部分核心产线的可能性,这可能需要一笔不小的前期投入。”
“钱的问题,正是我接下来想说的。”陈欣接过话,她调出一份简单的财务预测,
“根据我们目前的现金流和增长趋势,支撑常规发展没问题,
但要同时启动技术转化和线下体验这两大项目,资金会非常紧张,我认为,是时候正式考虑引入外部资本了。”
这个话题让会议室(线上)安静了几秒。引入资本,意味着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意味着更多的规则和压力,也意味着她们亲手创立的“孩子”,将迎来新的“监护人”。
赵琳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开口:“我支持引入战略投资。
但前提是,投资方必须高度认同我们的品牌理念和产品价值观,不能为了短期业绩牺牲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我们需要的是能帮助我们长大的伙伴,而不是只会催命的资本家。” 她的语气带着科研工作者的执拗和清醒。
孙薇也用力点头:“对!不能让他们乱改我们的设计!”
苏晓看着屏幕上一张张坚定而成熟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
她们不再是当初那个凭着热情和冲动行事的学生团队了。
她们有了更清晰的愿景,更专业的判断,也拥有了直面资本、规划未来的勇气和智慧。
“好,”苏晓作为核心,最终拍板。
“那我们就定下这个方向:第一,由琳琳牵头,成立‘未来系列’技术攻关小组,尽快拿出可产业化的技术方案。
第二,由薇薇和欣欣负责,启动快闪活动的初步策划和预算编制。
第三,由我负责,开始接触和筛选潜在的投资机构,同时完善我们的商业计划书和融资方案。
周姐,国内团队的稳定和现有业务的稳步增长,就拜托你了。”
分工明确,目标清晰。会议结束时,虽然隔着屏幕,但一种昂扬的斗志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她们知道,一场新的、更为复杂的战役即将打响,但她们无所畏惧。
会议结束后,苏晓和孙薇却并未立刻离开书房。
孙薇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怎么了?还在想融资的事?”苏晓问道。
孙薇摇摇头,沉默了一下,才有些别扭地开口:“卢卡斯……他今天……正式表白了。”
苏晓挑眉,并不意外:“然后呢?你怎么回应的?”
“我……我没答应。”孙薇快速地说,但语气并不坚决。
“我跟他说,我现在全部心思都在学业和403的发展上,没空考虑个人问题。而且,他比我小,还是异国恋,不稳定因素太多……”
“听起来很理性,很孙薇。”苏晓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
“但是,薇薇,你心里到底怎么想?抛开那些理性的分析,你对他……有感觉吗?”
孙薇怔住了,难得地露出了片刻的迷茫。她回想起卢卡斯那双充满期待和真诚的眼睛。
回想起他为了理解她的工作熬夜查资料的样子,回想起他那些笨拙却努力靠近她的举动……
“我……我不知道。”她最终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
“晓晓,你知道吗?我以前觉得感情就是一场博弈,要看条件,看段位,要占据绝对主动。
可是卢卡斯……他让我觉得,感情或许可以更简单一点,真诚一点。”
她顿了顿,自嘲地笑了笑,“可能是我老了吧,居然开始想这些不靠谱的东西。”
苏晓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跟着自己的心走,薇薇。工作和感情并不必然冲突,
重要的是那个人是否值得,是否能让你在疲惫的时候感到温暖和支撑。卢卡斯看起来,不像是个玩票的人。”
孙薇没有回答,只是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眼神复杂。
感情的课题,对她而言,似乎比任何商业案例都要来得复杂难解。
但无论如何,生活的画卷正在她面前徐徐展开,充满了事业的新挑战和情感的新可能,而她,孙薇,已经准备好去迎接这一切。
第183章 学成归来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几年的海外求学时光,在忙碌的学业、跨时区的团队协作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中,悄然流逝。
当飞机冲破云层,平稳地降落在京市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时。
苏晓透过舷窗,看着外面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景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踏实。
她,回来了。
与她同机抵达的,还有孙薇。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都闪烁着历经淬炼后的成熟光芒,以及即将与伙伴、家人团聚的期待。
取完行李处出来,她们一眼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赵琳和陈欣。
没有想象中的尖叫与狂奔,四个女孩只是快步走向彼此,然后紧紧地、用力地拥抱在一起,仿佛要将这几年错过的拥抱一次性补回来。
“欢迎回家!”赵琳的声音依旧清冷,但拥抱的力度泄露了她的情绪。
“想死你们了!”陈欣的眼圈瞬间就红了,抱着孙薇和苏晓不肯撒手。
孙薇拍着陈欣的背,声音也有些哽咽:“好了好了,我们这不是回来了吗?以后再也不分开了!”
几年的分离,非但没有冲淡她们的感情,反而让这份在创业烈火中锤炼出的情谊更加深厚。
她们打量着彼此,发现了许多细微的变化。
苏晓的眼神更加沉稳锐利,带着工科博士特有的严谨与洞察。
孙薇褪去了几分曾经的张扬,多了几分运筹帷幄的从容。
赵琳依旧是那副冷静自持的模样,但眉宇间多了几分自信与权威。
陈欣则显得更加干练,艺术家的感性之外,增添了管理者的条理。
机场的这次重聚,仿佛一个无声的仪式,宣告着“403实验室”的灵魂核心,终于完整归位。
接下来的日子,是马不停蹄的熟悉、整合与规划。
她们首先去了位于大学科技园,但已经焕然一新的“403实验室”公司总部。
几年前那个略显拥挤的办公室,如今已经变成了占据半层楼的明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