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市的种种事宜,如同收拢的网,终于被逐一理顺、扎紧。
十几个沉甸甸的、装满了回忆和必备品的纸箱,已经让物流拖走,只等她们出发的前两天就发往京市。
这样等她们到了京市,包裹差不多就快到了,毕竟这时候的物流跟后事的速度不能比。
家里变得空荡而整洁,只有几个随身要带的包裹放在客厅。
临行前,苏晓和孙悦、王圆圆、刘盈盈约了最后一次饭。
地点选在了她们高中时常去的那家小馆子,味道依旧,心境却已不同。
没有太多伤感的言辞,女孩们互相分享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一点点忐忑,约定着到了京市去苏晓家见面。
告别时,四个女孩用力地拥抱,所有的祝福和不舍都融在了这个拥抱里。
终于,出发的日子到了。
锁上江市家门的那一刻,李春兰还是忍不住回头深深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
苏建国揽住她的肩膀,轻轻拍了拍。
苏晓则深吸一口气,将之前所有不好的回忆就先封存在这里吧。
踏上北上的列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安顿下来。
随着汽笛长鸣,车轮滚动,熟悉的风景开始加速后退,一家人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苏晓看着他爸上车没两分钟,已经和周围的乘客聊的火热了,确定他爸是个e人。
他的座位靠过道,对面和旁边是几位看起来像是出差或者探亲的旅客。
起初大家只是客气地点点头,但没过多久,苏建国就找到了话题的切入点。
“哥们儿,也是去京市?”他笑着递过去一支烟,虽然车厢内不能吸烟,但这是一种社交仪式。
“是啊,出差。您这是……举家搬迁?”对面一位中年男人接过烟,别在耳朵上,看了看苏晓和李春兰大包小包的行李,好奇地问。
“哈哈哈,没错!”苏建国声音洪亮,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送我闺女去上学!”
“哦?上大学啊?恭喜恭喜!在哪所大学啊?”旁边一位大姐也加入了聊天。
苏建国就等着这句呢,他挺直腰板,脸上的笑容像绽开的菊花:“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嚯!清华!了不得啊!”对面的大哥立刻肃然起敬。
“哎哟!这可是顶尖学府!您这闺女可真厉害!”大姐也惊叹道,目光赞许地看向安静坐在窗边的苏晓。
“一般一般,主要是孩子自己争气。”苏建国嘴上谦虚,但那眉飞色舞的样子,任谁都看得出他的骄傲。
“这不,我们江市的理科状元呢!考了728分!”
这话一出,简直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
附近座位的旅客都纷纷侧目,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不时有人低声议论:“看看人家孩子…”
“状元啊,真牛!”
“父母可真享福了…”
接下来的旅程,几乎成了苏建国的“状元女儿”专题分享会。
他绘声绘色地讲述女儿从小如何懂事、学习如何自觉,讲到查到分数时的激动,讲到清华北大招生办老师如何抢人……
李春兰在一旁听得哭笑不得,几次悄悄拉他衣角,示意他低调点,别太张扬。
可苏建国正在兴头上,哪里拦得住,反而觉得这是分享喜悦,与民同乐。
李春兰无奈,只好由他去了,自己则和苏晓相视一笑,摇摇头,继续看窗外的风景,或者闭目养神。
苏建国却凭借着他强大的社交能力和“状元父亲”的光环。
迅速与周围几位旅客打得火热,互相分享了带来的水果、零食,甚至聊起了京市的天气、交通、物价。
等到列车广播提示即将到达京市西站时,苏建国已经和那几位称兄道弟,互相留了电话号码,约着“到了京市有空聚聚”。
下车时,那几位“新认识”的朋友见苏家三口行李不少,还热心地搭把手,帮忙把几个沉重的包裹抬出了站。
苏建国又是连连道谢,又是忙着发烟,那股子热情劲儿,让跟在后面的李春兰和苏晓真是哭笑不得。
“爸,您这社交能力,不去做业务真是屈才了。”出了站,呼吸到京市略带干燥的空气,苏晓忍不住打趣道。
“嘿嘿,出门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嘛。”苏建国不以为意,依旧兴致勃勃。
“再说,我闺女这么争气,爸高兴!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李春兰看着他一脸“与有荣焉”的样子,那点无奈也化作了笑意:“行行行,知道你高兴,快走吧,还得去取托运的行李,
然后打车回家呢,北京这么大,以后有你显摆的时候。”
第121章 未命名草稿
“爸,托运处在这边!”苏晓眼尖,看到了指示牌。
三人推着、拉着随身的大小包裹,朝着行李提取处挪动。
和工作人员交接了托运的行李,一家三口一起手忙脚乱地把它们拖到一边。
现在,他们被一堆行李包围在了出站口附近,显得有些醒目和狼狈。
苏建国抹了把额头的汗,对李春兰和苏晓说:“你们看着东西,我去拦车!”
他快步走到站前广场的出租车候客区,那里已经排起了不短的队伍。
京市的出租车多是饱和度很高的颜色,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苏建国观察了一下,特意选了一辆看起来空间比较大的车,等到它缓缓停稳,
前一位乘客下车后,他赶紧上前,操着带着明显口音的普通话对司机说,
“师傅,麻烦您,我们去海淀区华清嘉园小区,东西有点多,您看能装下不?” 他边说边指了指不远处那堆“家当”。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皮肤微黑,探出头看了看,爽快地说,
“成!您往后备箱和座位上挪挪,应该差不多!来,搭把手!”
说着就下了车,主动帮苏建国一起抬那个最沉的箱子。
“哎呦,谢谢您了师傅!真是太感谢了!”苏建国连忙道谢,一边用力一边跟司机搭话,
“我们这刚下火车,送闺女来上学,家当都带过来了。”
“哟,搬家啊?孩子考上学了?哪个大学啊?”司机师傅很健谈,一边麻利地帮着安置行李,一边随口问道。
苏建国一听这个,精神头又来了,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些:“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司机师傅动作顿了一下,惊讶地重新打量了一下站在一旁安静等待的苏晓竖起大拇指:
“嘿!清华!牛啊姑娘!您这可真是养了个好闺女!以后前途无量!”
他帮忙把最后一个包裹塞进已经满满当当的后备箱,关上门,拍了拍手,“得嘞,上车吧!”
李春兰和苏晓坐进了后座,座位旁边也堆了两个稍小的包裹。
苏建国坐在了副驾驶,车里带着一点淡淡的烟味和车载香氛混合的味道。
车子驶出西站,很快汇入了京市早晨繁忙的车流中。
窗外是飞驰而过的立交桥、高耸的写字楼、巨大的广告牌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
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又充满了大都市特有的快节奏和压迫感。
司机师傅很健谈,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在车流中穿梭,一边跟苏建国聊天:
“听您口音不是本地人吧?以后就打算在京市常住了?”
“是啊,师傅,我们从江市来的。以后就在这儿定居了。”
苏建国看着窗外的景象,感慨道,“京市可真大,楼真高!”
“那是,首都嘛!不过您闺女这学校选得好,海淀那块儿,文化气息浓,好地方!”
司机师傅显然对京市很熟悉,“您这安家也挺会选,那小区我知道,挺安静的,生活也方便。”
苏建国听着,心里更踏实了些,又开始跟司机聊着京市的物价、天气。
李春兰和苏晓则安静地看着窗外,偶尔低声交流两句,辨认着路过的标志性建筑,试图尽快熟悉这个她们即将长期生活的城市。
车子开了将近四十分钟,终于拐进了一条相对安静的街道,
停在了一个看起来管理不错的小区门口,保安询问了一下登记,才放行进去。
“到了,就这栋楼!”苏建国指着前面一栋棕红色的板楼。
车子停稳,又是一番折腾,才把所有行李卸下车,堆在了单元门口。
苏建国付了车钱,又是连连道谢,还硬塞给司机师傅一包从江市带来的好烟。
看着出租车驶远,一家三口看着脚边这一大堆行李,再抬头看看这栋陌生的居民楼。
相视一笑,疲惫中充满了终于抵达的释然和开启新生活的期待。
“走吧,上楼!咱们到家了!”苏建国深吸一口气,率先拎起最重的箱子,迈上了台阶。
李春兰和苏晓也各自拿起包裹,跟了上去。
“总算到了!”苏建国长舒一口气,把最后一个包裹提进门。
“我出去看看附近有啥卖的,买点早饭回来,你俩先歇会儿。”
苏建国说着就下了楼。李春兰和苏晓也顾不上休息,开始动手拆解随身带来的包裹。
苏晓的目标明确,直奔自己的房间,开始归置她的书籍、衣物和一些私人物品。
李春兰则开始整理公共区域和主卧的东西,把随身带的换洗衣物挂进衣柜,洗漱用品摆进卫生间。
虽然累,但看着空荡荡的房子一点点被填满,被赋予生活的气息,她心里也充满了干劲。
没过多久,苏建国就提着热乎乎的包子和豆浆回来了。
“快,趁热吃!楼下就有家早餐店,看着还挺干净!”
三人围在还没完全擦干净的餐桌旁,匆匆吃了顿简单的早餐,填饱了咕咕叫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