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苏家做卤味,靠的是手艺和良心,从不搞歪门邪道。
生意各做各的,客人愿意买谁的,是客人的自由。
咱们和气才能生财,没必要搞这些有的没的,您说是不是?”
苏建国这番话,不卑不亢,既讲清了道理,又点明了底线,还顺带敲打了一下其他可能也有小心思的人。
王婶被说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讪讪地把泔水桶挪开了。
两边的小风波暂时就这样结束了,大家都在稳步前进中。
直到过完元旦,江市拆迁办的一通电话,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工作人员通知苏建国,拆迁补偿款已完成所有审批流程。
将在近期分批拨付到各位业主指定的银行账户,提醒他们注意查收并及时办理相关签收手续。
接到电话的苏建国,手微微有些颤抖,放下电话后,与李春兰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
两千多万啊,给谁谁不激动?俩人情绪刚到位一通电话打了过来。
李春兰拿起手机,“是大哥的电话。”说着就接了起来。
“喂!大哥!”李春兰刚起了个头,就听见对面李大哥激动的声音。
“春兰,拆迁办给你打电话了吧?拆迁款要下来了。”
“大哥,我们接到通知了,说是打到银行账户,要去银行办个手续。”
“对呀,对呀,春兰,多亏了你,真的是,多亏了你,不然我们哪能……。”
“你嫂子一开始跟我说你们走房运,我还不信,你看这…哎呀,我都…”李大哥激动的话都说不好了。
“大哥!别激动,又不是刚知道要拆迁,咋还这么激动?”李春兰笑着问道。
“这是真的要见到钱了,能跟之前一样,之前都感觉跟做梦一样,不踏实,这马上要见钱了,当然更激动了。”李大哥越说越激动。
“大哥,激动可以,夏莲那边你可悠着点,我们兄妹几个,就没顾上给她买,我这心里啊…”
“春兰,小妹有现在的好日子那都是靠了你了,你不能这么想,再说她确实也没钱买,不然还能不给她张罗嘛?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嗯,我知道了,大哥,我不在江市,你和小弟以后多顾着点她们娘俩点。”
“放心吧,我们看着呢,怎么也不能让她吃亏。”
俩人又聊了一会,挂了电话,没一会李小弟的电话又打了过来。
也是同样的激动,李春兰又安抚了小弟,和他聊了一会才挂。
“大哥和小弟说拆迁款跟我们一样,也是近期到账,安置房有的等了。”李春兰跟苏建国说道。
“那肯定的,安置房都不知道开始建没有呢,就跟我们那时候拆迁,也是三年多才去拿的房。”
“来人激动得很呢,谁是等钱到了,就能接更大的工程,以后赚的也多。”
“那挺好的,我看现在到处盖房子,他们那行吃香的很。”
半个月后,一条手机银行的消息,清晰地显示那笔巨款已经到账。
苏建国和李春兰反而异常平静,他们没有欢呼雀跃,只是长长地、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
不怪李大哥说钱没到就感觉跟做梦一样,钱到了才踏实,他们也是这一个才踏实下来。
“走,春兰,办正事去!”苏建国收起手机。
他们之前数月的研究、比较、实地勘察没有白费。
心中早已锁定了目标——两套位于不同环线、但都符合他们规划和预算的房产。
一套在四环内,属于配套成熟的老城区,交通便利,生活气息浓郁;
另一套在五环,属于近几年重点发展的新区,规划前景好,升值潜力大。
两套房子面积都不算阔绰,八九十平米,得益于当下实在的公摊,都勉强做成了三房,虽然客厅略显局促,但布局合理,光线通透。
办理购房手续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
有了全款的底气,他们在与开发商和房东的谈判中也显得从容不迫。
签合同、付款、过户……一系列流程走下来,看着新鲜出炉的、写着自己名字的房产证,苏建国和李春兰摸着那硬挺的封皮,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底厚实了。
在这座大城市里,真正有了根,有了更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面向未来的选择。
第154章 回老家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寒假已经开始了,苏晓拖着行李箱回到家中,扑面而来的依旧是熟悉的卤香味。
晚饭时,李春兰一边给她夹菜,一边语气平常地提起:
“晓晓,之前你忙,我跟你爸没跟你说,江市那边的拆迁款,过完元旦就到位了。
我跟你爸寻思着,钱放银行也不是个事儿,我们之前就一直在看房子。
看中了两套房子,一套在四环,一套在五环,面积都不大,但位置还行,我俩就直接给买了。”
苏晓夹菜的筷子顿在了半空,她眨了眨眼,消化着这个信息。
拆迁款到位她不意外,但爸妈显现的眼界真是越来越开阔了,这么快就把房子敲定了,让她着实有些惊讶和钦佩。
她想起之前父母认真研究房产信息、四处看房的样子,原来那不是随便看看,而是早有规划。
“爸,妈,你们可以啊!”苏晓放下筷子,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这动作够快的!眼光也不错,现在京市的房子,早买早安心。”
苏建国见女儿没有丝毫不悦,反而满是赞许,心里最后一点担心也放下了,乐呵呵地说:
“我跟你妈琢磨了,早买晚买都是买,这房子一天一个价,谁知道以后什么行情,房子租出去咱们也多份收入,这以后也都是你的底气。”
“挺好的,真的挺好的。”苏晓连连点头,心里暖融融的。
这个寒假,403实验室也做了充足准备。
考虑到大家要回家过年,她们在期末考试周之前,硬是挤时间提前录制好了寒假的视频库存。
涵盖了护肤误区盘点、年度爱用成分总结、以及一期特别的新年护肤计划等内容。
后期上传的任务,依旧交给了负责微博管理的陈欣,确保寒假期间“403实验室日常”不会断更。
安排好实验室的事情,苏晓便安心跟着父母踏上了回老家过年的旅程。
去年旅游过年的新鲜感犹在,但今年在李大哥和李小弟的盛情邀请下,一家三口最终话决定回江市老家。
早上火车抵达江市,李大哥早早的就开车在车站等着了。
李小弟也来了,在李夏莲店里呢,二人拿了拆迁款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人买了一辆车。
这次两个人都开车来了,就是为了接李春兰一家和李夏莲回县城过年。
几人在江市待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大包小包的带着回县城。
昨天李春兰上午休息了一会,中午吃完饭就去买年礼了。
因为坐火车的原因,太多的东西带不了,所以他们回来带的几样北京特色,其他的李春兰都在江市买了带回去。
两辆车一前一后行驶在回县城的公路上,车窗外是熟悉的南方冬日景象,略显萧瑟,却因年关将近,多了些热闹的人烟气息。
苏晓坐在李大哥的车里,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端着过年的热闹和美食,嘴角就不自觉的上扬。
李大哥一边开车,一边跟苏晓聊着天:“晓晓现在可是有出息!你妈说你们在搞什么实验室?真厉害!”
苏晓笑着嘴上不好意思的谦虚了几句。
李大哥看小孩脸皮薄也没有继续说,就跟李春兰聊起了别的。
到达县城时,已是晌午,车子直接开到了李大哥家楼下。
听到车声,李大嫂和弟媳带着两个弟弟都迎了出来,一时间,院子里里充满了久别重逢的喧闹和欢声笑语。
“大姑!姑父!晓晓姐!”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帮着拿行李。
“哎哟,可算到了!路上累坏了吧?快进屋暖和暖和!”李小弟媳妇热情地拉着李春兰和苏晓的手。
屋里,饭菜的香味已经飘了出来。大圆桌上摆得满满当当,都是地道的家乡菜:
腊肉炒藜蒿、粉蒸肉、狮子头,烧鳝鱼,鸡汤、红烧鱼……瞬间勾起了苏晓记忆深处的味蕾。
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一年的变化。
李大哥和李小弟意气风发地讲着买车的过程和打算,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也问起苏建国和李春兰在京市的情况,听到他们果断买下两套房子,都竖起了大拇指。
“还是大姐和姐夫有魄力!京市的房子,买了准没错!”李大哥由衷地说。
“咱们这拆迁,真是改变了好几家子的命运啊。”李小弟感慨道,众人纷纷点头。
李春兰看着兄嫂弟妹们日子都过得比以前红火,脸上一直带着欣慰的笑容。
她悄悄碰了碰苏建国,低声说:“看大家这样,真好。”苏建国默默握了握她的手。
饭后,女人们收拾碗筷,男人们喝茶聊天,孩子们则跑出去放鞭炮,年味一下子就浓了起来。
苏晓被弟弟妹妹拉着,问大学里的趣事,问京市的风光,也问她们那个“神奇的实验室”。
苏晓耐心地回答着,看着亲戚们好奇又羡慕的眼神,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和眼界,真的可以带来尊重和更广阔的世界。
下午,李春兰和苏建国带着苏晓,提着年礼,去拜访了几位关系亲近的长辈。
过完年他们打算带李父李母出去旅游,估计是没时间来送年礼了,干脆提前都送了。
走在熟悉的巷弄里,听着乡音,看着有些老屋依旧,有些地方却已变了模样,苏晓心中感慨万千。
傍晚,一大家子人又聚在一起包饺子,准备年夜饭。
和面、调馅、擀皮、包饺子……分工明确,笑语不断。
苏晓虽然手法生疏,但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着这份传统家庭仪式带来的温暖和凝聚力。
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夜幕渐渐降临,家家户户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
晚上吃饭的时候,李春兰说了过完年初二或者初三打算带爸妈出去旅游,然后再去北京呆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