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第一件要说得辩论的事,第二件夏昭衣要商议得,是有关官员选拔。
科举制度暂不能废,毕竟识字的人实在不多,她甚至还想提至每年一考。
除却科举制,她还打算另设举荐制,那就得需要一个掌管举荐制的部门,经吏部一干官员讨论半日,就地成立举荐司,举荐司主事暂缺,但官职事务和大小等级等,倒很快被列得清晰。
夏昭衣不得不感慨吏部这些官员对官僚系统这一块,实在是热爱。
也忽然想通,为什么李乾财政都这么穷了,竟还能冗员。
她拿着笔,在纸上删删减减,只留下包括举荐司主事在内的,共七个职位。
鲁子实道:“阿梨姑娘,这是不是太少了。”
“足够了。”夏昭衣说道。
如果不是因为举荐司新成立,她甚至想要再划掉几个。
以及她早早便想好,这举荐司虽出自吏部,但定要独立于吏部之外,不受吏部所管,吏部尚书和侍郎都不得干涉。
还有举荐司主事权力过大也不可,一要设监察办监督,二要约束举荐司上限,所举荐的官员至多只能四品下。
并且这四品下只是一个暂时概念,在夏昭衣看来,若要彻底颠覆以往的所有王朝,那么旧的王朝官位,旧的政治体系,都要全部被推翻。
而一系列的新章新制,她不必亲力亲为,便就等着这些官员们的辩论结果了。
用师父的话说,言语之力量,产生于思考,但又会对思考产生影响。现在,夏昭衣甚至有些期待,这些官员会争辩出一个什么。都是见多识广,为官已久的读书人,给他们一个完全自由开放,没有帝王和律法压制的舞台,他们的脑子会不会冲破枷锁束缚,去抵达一个他们自己都不曾去过的地方呢。
从吏部出来,前后差不多已过去两个时辰,夏昭衣再去往户部,户部工作更繁复,要看得东西更多。
杭玉生也跟着来了,带着他的几个跟班一起。
夏昭衣是来和户部商议户籍、新税、城区划分还有附近几大州府的宗族问题。
若是在永安帝京,户部的大小官员们对这个问题定不愿理睬,但来了河京后,他们这几年最头疼的,便正是和本土的宗族大户们打交道。
户部官员们自己没了地,没了可以依赖的宗族,而本土的这些以宗法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根同姓的“土鳖”们却仗着家大业大根基深,时常与他们对着干。
明着包庇,暗着勾结,不干活就可以不上税,不放租便也无收入,反正他们耗得起。
所以便也是这群人,导致了有田者无力耕,有力者无田耕的局面。
官员们从这些人手里收不到钱,所以只能去变本欺压无可依靠的佃户们。
这几年于户部而言,现状惨不过工部,却也不好过。户部的大官员上被皇帝压,动辄掉脑袋。户部的小官员下看宗族的脸色,被阴阳怪气和摆脸色乃家常便饭。就算被指着鼻子骂,只要对方没骂到皇上和几位大官头上,他们除了忍,也奈何不了对方。
现在,夏昭衣提及了这些问题,他们简直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就上去撕碎那些人的族谱,推倒他们的祠堂。
不过夏昭衣还是有所保留的,一次性谈得太多过于冒进,毕竟她还需得考虑到诸葛山那样大地主大世家们的反应。
但她说一半,藏一半,起了个头的几句话,已经足够点燃户部官员们的热情了。
在夏昭衣翻阅这些年的账册和文献时,户部几个官职在身的官员围着她,嘴巴便没停过,道尽那些人的不是,并极力希望夏昭衣立即有所行动。
一旁的杭玉生也忍不住激情参与,到最后,杭玉生带着几个工部的人和户部的人聊起了土地营收和田赋。
譬如什么土种什么,要考虑性价比去引导,该种茶叶的土壤若拿去种其他东西,营收肯定低,税收自然也低。
夏昭衣一心二用,边看东西,边听他们商讨,待时间一点点淌去,她终于合上了手中最后一本书。
户籍新制,她要求明日便下公告,按城区东南西北划分,三日后重制新的册籍。上至贵胄,下至乞丐,一户一张,也就是说,乞丐也得为他们安家。
户部官员们齐齐傻眼:“阿梨姑娘,我们如何为他们安家?”
夏昭衣看向杭玉生,明眸一笑。
杭玉生也傻眼:“阿梨姑娘,工部近日可忙,太忙了!”
夏昭衣道:“建几排矮房,难吗?”
杭玉生顿了下,道:“好像,不难。”
“在矮房前造一块木牌,写一个住址,难吗?”
杭玉生心不甘情不愿地摇头:“不难。”
夏昭衣道:“杭大人放心,李乾国库还些银两,亏不了工部。而且工部若缺人手,便让这些乞丐自己去建。”
杭玉生叹气:“阿梨姑娘,你是不清楚,大多数乞丐,那可都是游手好闲的!”
“河京乞丐众多,是有原因的,并非都是你所说的游手好闲,至于真正的游手好闲之辈,”夏昭衣的明眸看回户部的几个官员们,“那就要看户部和京兆府的手段了。”
一个官员立即道:“此事好办!明日公告上再加一条,若时限之前未登记新册籍者,便按流民论处,流放出去!且那些乞丐虽然看着流气,可若得一造籍的机会,那定是卖命去搏得。”
另一个官员道:“是,而且这世上激励人的法子可多了,若是给他们说,干到多少活能在分饭时得一块红烧肉,他们定抢着去干呢。”
夏昭衣说道:“只写公告也不可,怕就怕,这些乞丐都不识字。”
先前的官员道:“那更好办了,我们派几队吏员出去,他们敲锣打鼓,每日宣传!再去托巡守卫,巡守时若路上瞧见乞丐,上去通知一声。”
夏昭衣笑起来,看回杭玉生:“杭大人,看。”
杭玉生长长松了口气:“如此,甚好!”
一名官员问道:“阿梨姑娘,到时候若未得新造籍者,真要流放吗?”
“说流放实际严重了,驱逐即可,”夏昭衣说道,“规矩便是规矩,今后需撰写进律法。”
又一名官员问:“那么,这新得造籍上叫什么呢?总不能……还以乾为国号吧。”
夏昭衣一笑:“既是华夏民族,便为华夏二字。新册籍式样你们还有三日筹备,造籍的最后时限为七月底,若七月底前还未得华夏新册籍者,那便驱逐。”
杭玉生在旁叹道:“那老夫回去也得筹备了,新造籍的印刷和纸张,又得令我们工部忙活咯。”
说是叹,他脸上却是带着笑的,他嗅到了一股新气息,虽然春日将走,但这气息却让他感觉像是才踏入春天。
朝荣,新盛,茂泽,葱郁,未来全新,充满未知,却很美好。
第1403章 他的喉结
夏昭衣离开户部官廨出来,街上几乎已不见人影。
长街灯火明亮,每隔二十步便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夜风很大,清凉惬意,高空的风吹着轻盈的绵云,大地的风,则吹动着少女的长发和她轻薄的夏衫。
杭玉生他们跟随出来,和夏昭衣道别,称今夜两番谈话受益匪浅。
詹宁立在马车旁,待少女要上马车时,詹宁很小声地道:“二小姐,沈将军喝醉了。”
夏昭衣的动作一顿,侧头看他:“他还在玉明酒楼吗?”
“嗯。”
“那去玉明酒楼。”
“嗯!”
玉明酒楼的大堂仍灯火煌煌,伙计们从最角落的杯盘狼藉开始收拾。
沈冽伏在一张桌上,挺拔高大的脊背微微弯着,随着呼吸一起一伏。
在他隔壁桌,酒兴还未褪的毕兴磊等人还在。
毕兴磊手里拿着根筷子,咣当一声,敲在茶盏上,道:“当时情况混乱,欧阳老将军当机立断,带了一队三十人的轻骑兵,绕后去捉高蒙丽。只见欧阳老将军上箭拉弓,连发十箭,十箭射死十人!在夏国公率兵赶来救援时,欧阳老将军带着那三十人,已斩敌首四百!”
毕兴磊的小儿子毕平问道:“那高蒙丽呢?捉到了吗?”
“哈哈,”毕兴磊带着酒气大笑,“没有,那兔崽子跑了!”
众人也都哈哈哈。
毕兴磊平时不爱讲以前的事,但今日酒气来了,加之就要回西北,万千思绪一起,他如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手里的筷子在茶盏上又一敲,毕兴磊道:“我啊,再给你们说说夏国公年轻时,雄霸北部那事!郑北那更北面,有个部族叫玛阳沙保,频频去扰郑北,给郑北闹得苦不堪言!郑北那赵家和定国公府一直乃世交之好,老夏国公便请征,带兵去了郑北北部。我嘛,也跟去了,哈哈哈!”
毕平道:“爹,你为啥跟去?你不是我们毕家军的吗?”
毕兴磊本来想拿筷子敲他的头,忽然停了下来,沉沉一叹:“也是……你不懂。”
毕平道:“我不懂什么?”
见毕兴磊难过,没有说下去,军师阮举庆说道:“以前军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自家新兵不入自家军。就像我们将军,幼年去过夏家军和翁迎将军的能珹军。再如夏公国的那几个儿子,也都是在外头的。像夏昭学,他去过欧阳老将军那,也去过翁迎将军那。”
夏昭衣才迈入大堂门槛,夏昭学三个字让她的步伐一顿,抬头看去。
大堂华光明彩,还剩三张大桌边有人,其中两张快要坐满。沈冽那张桌,除了沈冽外,叶正坐在他右边。他们的斜对面,坐着毕家军的一个副将,正在打鼾。
毕萧最先看到少女出现,随着他的目光,酒桌边的人渐渐静下,都朝大门看去。
少女身影纤细单薄,肤若凝脂,秀眉明眸,穿着夏日轻薄的豆青色白山茶绣纹束腰长裙,头发束作一束马尾,发量颇多,乌黑柔顺地垂在腰上,长街上的风轻拂而来,她的发梢和裙摆一起飘动。
在这充满酒气和山珍的食饮堂间,少女的忽然出现宛如一阵清凉的山风,从飘着薄云的远山吹来,吹入这庸庸凡尘,让酒足饭饱,唇齿间斥满油腻的男人们酒醒了一半。
坐在鞠子厚身边的程解世起身,说道:“阿梨姑娘。”
这一称呼,让在场男人的另一半酒也快醒了。
毕兴磊起身,一张涨得通红的脸看着少女:“阿梨姑娘?”
夏昭衣走去,道:“毕将军好。”
声音清脆沉稳,落落大方,没有半点拘谨和不自在。
叶正伸手去轻推沈冽,小声道:“少爷,少爷。”
毕兴磊道:“贤侄这会儿过来是……”
夏昭衣淡淡一笑:“我找沈冽。”
大堂里的光落在她脸上,柔和清珲,她这一笑,眼波流盼,乌黑有神,美不胜收。
“少爷,少爷?”叶正还在摇。
沈冽终于动了,微微抬起头。
用力撑开得黑眸,惺忪里只见少女微微偏头,明眸含着缕淡笑,似要望入他的眸底。
沈冽有些恍惚,感觉像是一场梦,怕一眨眼,少女便烟消云散。
但她开口了,语声清沉温柔:“沈冽。”
“阿梨……”他低哑道。
夏昭衣笑了下,看向叶正:“酒钱可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