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言情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偷愉_分节阅读_第18节
小说作者:七珍豆腐皮   小说类别:言情小说   内容大小:253 KB   上传时间:2025-10-20 19:14:49

  小同学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学长当年讲了什么这么厉害?”

  池锦没有立刻回答,反而被记忆里某个清晰的画面击中。她微微歪头,笑容里多了点感慨:“那天……下雨了。”

  “我记得。”陈以声接过话茬,正低头调试着麦克风的接收器。他没有看她们,侧脸在昏暗的光线下轮廓分明,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两人耳中,“当时你的伞在路上坏了。”

  池锦很意外他居然记得:“哈哈,看来淋成落汤鸡了很难忘记。”

  “会后你把毛巾还给我了。”他淡淡

  提到毛巾,池锦又一笑:“直到今年秋招我才发现,原来那杂志是公司准备的赠品,看来这两年库存还没清完呢。”

  听到这里,一旁的小同学也咧了咧嘴:“看你们不紧张就好,学长,快准备上台吧。加油加油,肯定没问题。”

  陈以声微微颔首:“谢谢。”

  这时,前台传来工作人员示意准备就绪的声音。

  “加油。”池锦低声说。

  “放心。”他回过头看了池锦一眼,微微勾了勾唇角。

  文学院的小礼堂不算宽敞,此刻却座无虚席,连后排的空隙和两侧的过道都站满了学生。与外面招聘会的喧嚣截然不同,这里沉静而专注。

  陈以声站在讲台中央,身姿挺拔如松。他没有用花哨的PPT动画,背景是简洁的深色底,衬着《面孔》杂志几期经典封面的缩影。灯光落在他身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也柔和了他平日略显冷峻的线条。

  池锦找了个靠近台前的幕后位置坐下,心脏还在为那句未听全的话微微加速跳动。他当时想说什么?他主动说“那天”,说明他也对他们的初见印象深刻。还有刚才文学院小同学一句八卦的调侃“你们只是上司和下属吗”,说者无意,听者倒是真的心猿意马起来。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台上。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依旧是那副沉静磁性的声线,不高亢,却很有穿透力。

  “深度报道的核心,不是猎奇,不是煽情,而是理解。”陈以声的开场白简洁有力,没有任何寒暄,直切主题。他目光扫过台下,沉稳而包容。

  “理解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理解复杂人性中的幽微光点,理解事件表象之下盘根错节的脉络。”他语速平缓,每个字都像经过千锤百炼,“这需要耐心,去等待一个故事向你袒露它的内核;需要勇气,去直面可能的不堪与沉重;更需要敬畏,对真相本身那不容亵渎的尊严,对你笔下所描绘的每一张面孔背后的人生,对那些将信任交付于你的读者。”

  没有油腻的堆砌术语,而是信手拈来《面孔》过往的几篇经典报道作为案例。池锦惊讶地发现,他选取的正是自己准备时深度拆解过的那篇标志性报道。

  只见他从容不迫地,将这篇报道层层剥开,娓娓道来。

  他讲述采访对象如何在绝境中坚守微光,讲述记者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守护真相的尊严,讲述一篇专栏如何成为撬动改变的那根杠杆。

  池锦听得入了神。她以为自己已经吃透这篇专栏,但在陈以声的讲述下,那些她熟悉的细节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深层的意义。

  他的讲述,比她修改后的框架更加凝练、更加有力、更加直击人心。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他沉稳的声音在流淌。学生们专注地听着,眼神里充满了被吸引和被点燃的光芒。池锦甚至看到前排几个女生,目瞪口呆,完全沉浸在他的讲述里。

  “所以,深度报道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轰动,而在于它能否引发思考,能否建立连接,能否在喧嚣中留下一点沉静的回响。”

  陈以声做出总结,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掷地有声的重量。

  短暂的寂静后,礼堂里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进入提问环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从职业规划到具体业务,陈以声都一一耐心解答,逻辑清晰,见解独到。

  这时,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站起来,问了一个相当犀利的问题:“陈主编,您刚才提到‘耐心等待故事袒露内核’。但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媒体真的还能等得起吗?”

  问题一针见血,直指当下媒体行业最核心的痛点与困境。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陈以声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好问题,你说的是《面孔》如何平衡深度与时效性的矛盾。这让我想起,就在两年前,同样是在秋招的宣讲会上,也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相似的问题。”

  池锦的呼吸瞬间屏住!他……他竟然记得?!

  “她问:‘在信息碎片化的冲击下,深度报道的坚守,意义何在?’当时我的回答是:‘正因为碎片化、浅表化成了主流,才更需要有人慢下来,去挖掘那些被速度掩盖的真相和温度。’两年过去,我依然坚持这个答案。速度很重要,但《面孔》选择的是深度优先。我们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值得等待,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需要定力,也需要选择。”

  他当然没有说出池锦的名字,但每一个字都像敲打在她的心上。他不仅记得她的狼狈,还

  记得她提出的问题。

  台下再次响起掌声,为这个精彩的回答,也为那份坚守的信念。

  宣讲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学生们涌向讲台,希望能与陈以声有更多交流。

  她看着陈以声被热情的学生们围住,他耐心地解答着问题,偶尔颔首,姿态依旧从容。他抬起手示意某个方向时,那枚简洁的银戒在讲台的灯光下,反射出一道冷冽而醒目的光芒,清晰地刺入池锦的眼底。

  她知道那是掩人耳目的道具。一个为了避免过多无谓的私人关注,一个为了在职场中竖起一道无形的屏障而存在的道具。但那道光芒,一如初见时那般清晰,也一如初见时那般,在她心头划下了一道微妙的、带着距离感的痕迹。

  直到下一场企业宣讲的时间临近,学生会的同学开始清场,热情的学生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陈以声和池锦终于得以脱身,离开了小礼堂。

  初秋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洒下细碎的光斑。两人并肩走在林荫道上,脚步声在安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清晰。

  两人并排走着,池锦作为下属,也作为听众,先是真诚地表达了赞美:“太厉害了,一如当年!果然法拉利老了也是法拉利,姜还是老的辣。”

  “过奖。”陈以声谦虚道,“我抛砖引玉,期待明天你在新闻学院的表现。”

  “每位编辑的‘来时路’,你都记得这样清楚吗?”池锦状似不经意地问,指尖却悄悄掐住了掌心。

  “只记得你的。”

  轻飘飘的五个字,却让池锦有些难以控制自己的表情,又开口道:“那你还记得当时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又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吗?”

  “在速朽时代,选择深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池锦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她没想到他真的记得,连她自己都快模糊了的、当时那份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答案。

  一股难以言喻的自嘲涌上心头。她扯扯嘴角,笑容涩然:“现在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鸡汤?特别天真?”

  陈以声摇摇头又点点头:“嗯,这很鸡汤,所以你现在会在《面孔》。”

  他记得她的答案,更认可她践行答案的选择。

  池锦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假装被路边的宣传栏吸引,声音努力维持着公事公办的平稳,甚至带上了一丝刻意的疏离:“陈主编,我看安排表,明天你在师大招聘会值班?”

  没等她犹豫着开口请求,陈以声已经平静地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却像一道承诺,稳稳地落进她的期待:“你的宣讲会,我会来听。”

  不是“尽量”,不是“看情况”,而是清晰的、肯定的“会来”。

  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两人之间跳跃、定格。

第24章 .他的缺位

  新闻学院的宣讲会,池锦站在了当年陈以声站过的位置。

  台下座无虚席,甚至比文学院更甚,钟心传媒的金字招牌,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这里是她第一次遇见陈以声的地方,也是她渴望展现自己的作为“够格”编辑的机会。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人群,寻找陈以声。昨天他说尽量赶来。

  没有。空荡荡的入口,攒动的人头里,没有陈以声。

  没看见他,无妨,真的无妨。

  池锦在心里默念,指尖却无意识地蜷了一下。主持人介绍后,她立刻定了定神,唇角扬起一个自信而从容的弧度。她没有照搬陈以声的模式,而是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开场同样简洁有力,但多了一份属于池编辑的灵动和亲和力。

  “我不是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在这里,也不是以所谓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高高在上的说教。两年前我入职钟心传媒,在《面孔》,我失败了很多次。第一次选题会被毙了四个专栏。”她的开场白坦诚得近乎锋利,声音清亮,“第二次选题会,我又被毙了两个。剩下一个是我把最有信心的专栏打印出来,像发传单一样发给所有前辈编辑,求他们高抬贵手留一个。”

  笑声像涟漪荡开。

  “最后这个被留下了,他们说这个成本最低,最后被换也不心疼。”

  更大的笑声。

  池锦的声音渐渐沉下去:“我跟着那个摊主在冬夜里站了十四天,拍到他冻裂的手、被油烫出的疤,也拍到他收摊后偷偷给流浪猫留火腿肠。后来推送、发刊,配套的小纪录片也出了,点击量都不算高,却收到三万多条评论——有人说想给摊主捐手套,有人说看完片子第一次主动给爸爸打了电话。”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像把火种撒进黑夜里。

  “从那一刻我就明白,所谓成功,不是登上封面,不是发多漂亮的专栏,而是让一个人因为你写下的文字,愿意对世界多信任一点点。”

  “但是直到今天,也没人觉得我算得上成功。甚至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她话锋一转,目光灼灼,“但我今天依然站在这里。两年前我也在这个礼堂,听钟心传媒的宣讲,巧合的是,当时负责的编辑也来自《面孔》编辑部。”

  她分享了自己从实习编辑到如今的心路历程,那些被毙掉的选题、熬夜修改的稿子、采访中被拒之门外的挫败、以及最终稿件刊发、引发共鸣时的满足感。她讲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标杆”,而是真实、有温度、有血有肉的成长故事。

  台下反响热烈。互动环节,学生们提问踊跃,池锦应对自如,思维敏捷,言辞恳切又不失锋芒。一个恰到好处的小玩笑,引得全场笑声。

  ……

  控台区,阴影与灯光交界处

  陈以声不知何时已悄然抵达。他隐在设备轮廓之后,高大的身影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像一棵沉默的冷杉。他没有靠近,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穿过人群,牢牢锁住台上那个散发着光芒的身影。

  钟心的宣讲会在掌声中圆满结束。池锦鞠躬致谢,脸上带着激动的红晕。

  “师父!太棒了!!”段兴澈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热烈的崇拜,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小捧用彩纸简单包扎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双手递到池锦面前,“恭喜师父圆满完成任务!”

  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池锦愣了一下,随即被“徒弟”的真诚逗笑了。她大大方方地接过花束,向日葵灿烂的金黄色映着她明媚粲然的笑容。

  “谢谢小段!”她拍了拍段兴澈的肩膀,“你小子什么时候准备的?”

  “来的时候路过花店,最后一束,我抢的!”段兴澈笑得牙不见眼,“我就知道,我师父值得。”

  池锦接过花,低头闻了闻,花粉蹭在她鼻尖,像一颗小小的金色痣。

  “哎呀,其实这就是完成了一项工作,还麻烦你买花。这向日葵不少钱吧?”

  “小意思小意思!当然师父回了公司愿意请我喝咖啡我也不介意的!”段兴澈笑嘻嘻地回应。

  师徒二人站在讲台旁,有说有笑。池锦捧着那束小小的向日葵,整个人都沐浴在一种喜悦中,面面和谐充满朝气。

  正从场控区走来的陈以声本想来祝贺,可看见这一幕,脸上明晃晃的笑意,瞬间凝固了。

  那束向日葵太亮了,亮得刺眼。

  他看着台上那对言笑晏晏的师徒。段兴澈年轻、充满活力,看向池锦的眼神清澈又热烈,毫不掩饰那份崇拜和亲近。池锦接过花时露出的笑容,是那样放松、明媚。

  一股尖锐的情绪猛地攫住了他——是嫉妒。

  清晰而强烈的嫉妒。

  紧接着,是更深的、如同潮水般涌来的遗憾和……自卑。

  段兴澈的年纪,与池锦相仿。他有着大把的青春和未来,他的赞美是那样直白、热烈、无所顾忌,带着阳光的味道。而他陈以声呢?

  那八年的年龄差,在此刻如同龋齿般横亘在眼前。他早已过了可以毫无负担表达心意的年纪。

  他连一句完整的“希望你来陪我一起,我会安心些”都无法在人潮中传达清楚,更遑论像段兴澈这样,捧着一束花,毫无顾忌地冲上前去表达祝贺和倾慕。

  他有什么资格去嫉妒?又有什么立场去遗憾?

  池锦本就该接受这样一颗年轻的、赤诚的心的追捧。那才是与她相配的活力和未来。

  而他?不过是一个需要保持距离的“主编”。

  她或许根本不期待、也根本不需要自己的出现。因为她足够优秀,没有他的见证,她依然绽放得如此耀眼。

  心底那点隐秘的情感,瞬间被冰冷的现实和自我否定浇灭,只剩下苦涩的余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9页  当前第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偷愉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