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回答正中池锦下怀,她打开ppt,屏幕上跳出两张截然不同的封面设计概念图。一张是《面孔》以往惯用的、充满艺术感和隐喻的抽象封面;另一张,则是一位当下极具争议性却也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青年演员的正面特写,眼神锐利,极具视觉冲击力。
池锦意图明显,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一阵压抑的吸气声。
“我的提案核心有两点。”池锦声音清晰,压过细微的骚动,“第一,封面革命。放弃部分过于曲高和寡的艺术抽象封面,大胆采用本期核心人物的真实‘面孔’。用最具冲击力、最具话题性的视觉形象,在报刊亭一秒抓住读者的眼球。第二,内容破圈。在坚持深度采访和人文内核的前提下,适当引入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但同时有内容可挖的‘文娱面孔’,甚至是所谓‘流量’。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将原本可能不会接触《面孔》的年轻读者吸引过来,让他们看到,我们提供的不是快餐八卦,而是有深度的立体解读。这本身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话音刚落,质疑声便如预料般涌来。
“我反对!”钱姐第一个皱眉,“这太冒险了!《面孔》的格调还要不要了?我们的老读者会怎么想?这会让我们看起来像那些追逐热点的三流周刊!”
“小池组长,流量是把双刃剑,他们的粉丝群体极度敏感,操作稍有不慎,反而会反噬杂志声誉。”
“我们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内容为王,我们应该相信优质内容最终会赢得市场……”连郭鑫也委婉地表示担忧。
池锦早已预料到这些反应,她不慌不忙,调出了提前准备好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
“钱姐,我理解您的担忧。但保持格调不等于固步自封。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们的零售点覆盖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零售量下滑更严重。如果没有人买,格调给谁看?”她语气冷静,却字字铿锵,“关于流量反噬,这正是考验我们内容把控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去吹捧,而是去挖掘和审视。选择谁?挖掘什么?角度如何?这比做一个无人问津的完美选题,更需要功力和勇气。”
她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三位主编身上。陈以声在屏幕里,他还在医院,所以参加视频会议。方唐表情不悦,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激进。
杜燕妮指尖夹着一支笔,神情专注地看着投影屏幕,看不出喜怒。
眼看师父示威,段兴澈站起来道:“各位老师,市场已经变了。我们不能只等待读者发现我们,我们必须主动走出去,用他们熟悉的面孔和感兴趣的方式,把他们‘骗’进来,然后再用我们扎实的内容留住他们、影响他们。这不是放弃《面孔》的灵魂,而是让它的灵魂被更多人看见和理解的最有效途径。”
杜燕妮抬手打断了他:“我先说说我的看法。这个方案确实激进,也存在风险。但我认为,相比于温水煮青蛙,还是值得一试的。
池锦不知为何最近杜燕妮总是这么好心地帮她说话,不过见副主编都发话了,她连忙乘胜追击:“是的。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严格控制人选标准,不一定非要要明星,也并非所有流量明星都适用,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争议、有故事、有代表性,经得起我们深度剖析的人物。最终决定权,在三位主编。”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长桌尽
头。
方唐沉吟片刻:“想法很大胆,也确实点出了我们目前的最大痛点。但我同意老钱老赵的顾虑,尺度很难把控好,绝不能为了流量而流失杂志的公信力。一时的流量,不应该是《面孔》追求的。如果非要尝试,我建议可以让公司其他同类刊物先试试水,看看市场反馈和读者评价再决定后续。”
杜燕妮倒有分庭抗礼之势:“我本身就是激进派,所以觉得直接用《面孔》试水一期就好,新媒体组也反映过这个问题,推文首图太抽象,读者不买账,要知道现在是图像时代,没有人那么耐心阅读。第一印象很重要。”
如果陈以声升为副总编,离开《面孔》,那主编的位置肯定是两位副主编之一的。平时她们也不算多和睦,现在是把态度摆在明面上了。
池锦心里虽然更讨厌杜燕妮,但她知道,温水煮青蛙对《面孔》来说就是慢性自杀。
大家莫衷一是,言辞激烈地讨论起来。责编江叙欢见状,立刻将视频会议界面投到屏幕上,让陈以声拿主意。
“陈主编,您怎么看?”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回陈以声身上,等待他最终拍板。
“这是一步险棋,现在的《面孔》未必可以招架得住。”
听他要拒绝,池锦也管不得那么多上下级的礼节,立开麦:“不好意思陈主编,冒昧打断您。现在的《面孔》招架不住,等再过几年更是跟不上一点儿时代的浪潮了。难道我们编辑部这么多人,我们A组这么多人,就真的在这里养老到停刊转岗吗?”
她说得很着急,会议室里不免有编辑小声议论。
“如果今天您把我的提案否了,等您康复了来上班……不,今天下午我会再润色一份更好的。如果真的让我做这个小组长,我就一定要改头换面!”
段兴澈被她的架势吓了一跳,拉了拉她的袖子,小声说:“师父,你这太……”
“我还没说完。陈主编,我相信您也是不想看到《面孔》像耄耋老人一样日益老去,所以请让我们试一试吧。”
“我也还没说完。池锦,你这样打断我很不礼貌。”
他抬起眼,看不出任何私人情绪,只有纯粹的审慎与权衡。
“……您说。”
“这是一步险棋,现在的《面孔》未必可以招架得住。但是我们作为编辑,必须让《面孔》招架得住。池锦,由你牵头,杜副编负责。第一,一周内提交一份详细的可操作方案,包括首期推荐人选名单及详细评估报告,人选必须符合《面孔》的调性且有深度挖掘价值;第二,同步做一份详细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预案;第三,封面设计和内文排版需要提前出样,我会亲自过目。”
他的命令清晰而果断,完全是对下属布置工作的态度,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是,陈主编。”
池锦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同样专业地回应。
段兴澈起身:“那咱们来分配一下任务。人选个雷区,选谁不选谁,怎么做深又不惹怒粉丝,尺度太难拿捏。鑫哥,我看你出过好多期文娱面孔,这个麻烦你先来初步筛选吧?”
“好。”郭鑫点点头。
杜燕妮提醒道:“郭鑫。你去搜集最近三个月有作品上映、有话题度、且个人经历有挖掘点的文娱圈艺人资料,重点是那些口碑有争议、有转型意愿或者公众形象与私下反差大的。”
池锦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可以优先选择之前投稿过文娱面孔的艺人工作室。既然之前有过合作,现在再邀请他们登封面,对方的配合度应该会很高。”
“明白!”郭鑫点头。
“赵姐。”段兴澈看向赵姐,“风险评估预案这部分你比我们几个擅长,麻烦你牵头,重点评估粉丝舆论风险、艺人团队配合度风险,以及最坏情况下对我们声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好。”
“咱们争取在十二月刊试水一下。”池锦说道,“一个月的时间,紧锣密鼓一些,来得及。”
“好!”众人齐说着,互相鼓气。
池锦则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开始起草详细的方案框架。她知道,陈以声给的“一周”时限,意味着他需要看到的是成熟可行的思路,而非一个粗糙的概念。
整个A组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前路未卜,但目标明确,所有人都动了起来。
第43章 .柳暗花明
十月底的小会议室,空气凝滞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池锦和段兴澈将反复核查过的材料一式两份,工整地放在陈以声和杜燕妮面前。
PPT详细展示了筛选出的几位文娱候选人分析、风险评估预案以及初步的版面设计构想。
起初的汇报还算顺利,但当杜燕妮翻看到候选人名单详情时,眉头越皱越紧。
段兴澈紧张手抖,不小心两翻两页PPT,杜燕妮将笔往桌上一扔,发出不大却足以让气氛凝滞的声响。
“池锦,这就是你们A组筛选了一周的结果?”杜燕妮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悦,目光锐利地扫过池锦,“这几个名字,要么是话题度够了但内涵经不起深挖,要么是空有资历但毫无市场吸引力。这就是你上次在会上信誓旦旦说的‘严格把控人选标准’?如果只是这种工作水平,那我们所谓的‘破圈’毫无意义,只会沦为同行笑柄。”
“杜主编,其实这个名单主要是……”段兴澈急于替师父解释。
“我在问池编辑。”杜燕妮毫不客气地打断。
这份名单主要是郭鑫凭借其多年文娱线人脉初步筛选的,她虽觉不妥但碍于组内协作和尊重前辈,本想借此引出讨论。换言之,她本想借着初步汇报,让陈以声指点一二。抛开别的不谈,陈以声专业上还是非常靠谱的。
陈以声忽然有了动作,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在那份名单上,语气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目光先是扫过段兴澈,最后落在池锦身上:“杜主编的质疑很对。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你们交出的答卷?如果仅仅是把市面上炙手可热的名字罗列出来,而不去做深度研判和价值挖掘,那和我们和追逐流量的快餐媒体有何区别?”
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名单并非池锦亲手筛选。但他的批评没有具体点名郭鑫,而是直接落在了“A组”和作为小组长的池锦身上,这是一种更严厉的、不容推诿的问责。
池锦脸颊微热,但她稳稳迎上陈以声的目光,没有回避,坦然承担:“陈主编批评的是,是我们前期方向把握出现了偏差,过于追求安全牌,缺乏突破性思考。我们会立刻重新评估,调整方向。”
陈以声注视了她几秒,那目光似乎能穿透她强装的镇定,看到背后的难处与挣扎。但他并未因此放缓语气,反而提出了一个更苛刻的要求:“意识到问题就立刻修正。十一月下半月刊,原定十二月上市的那期,提前启动,作为新封面计划的试水刊。”
“十一月下?”段兴澈忍不住低呼,“时间太紧了吧!”
活死阎王。
池锦暗骂。
“正因为时间紧,才能逼出你们的潜力。”陈以声语气不容置疑,“而且,第一期试水,不要选择争议性过大的明显‘流量’。我要一个能保证格调、不至于让老读者大跌眼镜,但同时具备破圈潜质和深度挖掘价值的人物。口碑和话题,必须兼顾。”
“如果做不到,池锦。”杜燕妮冷冰冰地补刀,“就是你无能,辜负了陈主编的破格提拔和信任。”
池锦不明白做不好这件事和她个人“无能”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深知杜燕妮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也懒得在这种时候争辩,只闷闷地应了一声:“明白了,我们会尽力。”
会议在略显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杜燕妮率先离开,段兴澈也忧心忡忡地抱着电脑出去。
池锦收拾东西稍慢了一步,正准备离开时,陈以声仿佛不经意地开口,声音比刚才缓和了些许,却依旧保持着上司的距离感:“筛选方向可以更大胆些,也不必完全局限于新面孔。有时候,回头看看,或许会有惊喜。”
他说着,随手拿起旁边的一份行业简报,状似随意地翻到某一页,上面恰好有关于近期体育赛事的报道,其中一块篇幅提到了马术。
池锦察觉他的提示,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去。
陈以声白晰且因用力而微微泛红的指腹,不着痕迹地点了点报道中一个名字——“岳凯儒”。
“因为那篇专栏,有不少媒体挖你走吧?”
“您怎么知道的?”
“很简单。”陈以声一笑,“没有编辑部想错过好编辑。”
“谢谢,再好的编辑两周时间也未必赶得出来。”
“你可以做到。”他语气笃定,“沿着这个方向试试。”
岳凯儒——她笔下那个悲情英雄、头号输家,在报道之后戏剧性加冕,身份、故事、格调都有了,甚至因为报道的前瞻性,他的团队还曾特意发邮件感谢过钟心传媒的“慧眼识珠”。
这么说来,这确实是一个极佳的人选。
“谢谢陈主编提醒。”池锦心中豁然开朗,语气却保持平静,“我立刻评估这个方向的可能性。”
陈以声点了点头,不再多言,重新低下头看文件,仿佛刚才只是一次寻常的工作交流。
池锦转身离开会议室,门在身后轻轻合上。肩上的压力并未减轻,但行进方向,却确实因为陈以声的点拨,骤然清晰了起来。
接下来的两天,A组又仿佛上了发条的机器,全力运转。池锦作为核心,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协调各方,梳理脉络。
连B组的人都调侃,说纸媒这帮“养老院”的老家伙,好像突然返老还童,斗志昂扬。
杜燕妮虽嘴上严厉,但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主编的魄力与人脉。她亲自出面,以《面孔》主编的身份与岳凯儒的团队进行了对话,而郭鑫自知前期名单有失水准,将功补过的心思格外迫切,迅速且高效地辅助杜副编,初步敲定了拍摄写真和深度专访的意向。
段兴澈则化身细节控,全力辅助两位前辈,处理各种沟通琐事,确认行程细节,忙得脚不沾地,却成长飞速。
连午饭时分,池锦都捏着笔在草稿纸上勾画不停,她习惯用纸笔捕捉灵感,各类点子散落在纸页间。
“诶诶,小池组长,小心别把笔当筷子使了。”秦显成端着餐盘打趣道。
“食堂的饭本身看着就不怎么健康。”欧阳媛道,“你们这忙的,我都好几天没看见段兴澈小朋友了。”
“他最近上午都出外勤,挺忙的,下午才回来。”池锦一边勾画一边说,“不行,我现在就得去问一下活阎王。”
“活阎王是谁?”秦显成问。
“她给陈主编的专属爱称,之前陈大王对她温柔了点,这称呼冷藏了好久呢。”
“他就在饮料机那边呢。”秦显成向后指指,“《童年》的主编姜虎、《她制》的副主编刘映月还有……”
“还有《秋日来信》的沈心彤,我们主编。他们几个在这儿群英荟萃呢。”
池锦生怕这个问题待会就忘了,拿起纸笔就往饮料机的方向快步走。
“陈、陈主编!”池锦跑过去,拿起草稿纸,“等下……我找找……写在哪来着?”
“是你呀小丫头。”酒桌上见过的刘映月扑哧一笑,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脸,提醒她沾到了笔水。
可池锦找得太认真,并未察觉刘映月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