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言情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八十年代胡同里_分节阅读_第2节
小说作者:东边月亮圆   小说类别:言情小说   内容大小:699 KB   上传时间:2025-11-04 12:54:58

  脸上却写俩字“没醒”。

  罗新民是孤儿,半生丁零,只有两个孩子,对谁都很惯着。

  他道:“起不来就请个假。”

  罗鸿甩甩头:“最近狠抓纪律,病假都不让泡了。”

  他在自行车厂做学徒,工作是父母为了让他回城,花大钱托大人情给他找的,到现在还没转正,尾巴自然要夹紧。

  罗新民:“你们厂泡病假的人多?”

  罗鸿扣上棉大衣的扣子:“能从医院开出条子就不扣工资,干得多也没奖金,大家积极性都不高。”

  罗新民:“这怎么能行,那不是占国家便宜嘛。”

  他语气里全是不赞同,罗鸿笑:“刚您不是还让我请假?”

  罗新民正色:“偶尔休息一天可以,次数多我也是要批评你的。”

  他身体不方便,厂里其实对他很照顾,但这二三十年来他几乎没有缺勤的时候,平常在家能自己做的事情也绝不假手于人。

  罗鸿的性格多少受父亲影响:“放心,我绝对不会躲懒。”

  那就好,罗新民满意地点点头,正要开口,刘银凤买菜回来。

  她用挂在门边的毛巾拍打着身上的灰,一边说:“晚上有排骨,都早点回来吃饭啊。”

  罗新民接过她手里挎着的菜篮子:“今天运气这么好?”

  可不是,这两年供应更紧张,尤其是青黄不接的冬日里。

  刘银凤搓搓手:“说是快过年,冷冻库里的存肉都拿出来了。”

  日子可真快,一年又过去了。

  罗新民要感慨几句,被一声砸东西的巨响打断。

  一家四口面面相觑,罗雁拿起还温热的油窝窝咬一口:“妈,我李婶还没决定工作给谁吗?”

  她不是爱管别人家的闲事,实在是天天这么闹腾谁受得了。

  刘银凤不用上班,这么冷的天几乎一直在家待着,自然知道内幕:“就是定了给建军才吵得这么厉害。”

  一碗水端不平,难怪这两天倒座房摔摔打打更频繁。

  罗雁不再关心下文,几口吃完早饭:“我上学去了。”

  风风火火的,她妈那句“慢点骑车”是一个字都没听见。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罗雁在四中读高二,学校离家不过两公里。

  她住得近到得晚,刚到教室坐下,同桌王倩云提醒她:“班主任来过,说今天早读读单词。”

  原来谁重视过这门科目啊,一礼拜给英语老师排三堂课,罗雁就见过她一回。

  不过她向来是好学生,心里怎么想的不重要,能考出高分的每件事都照做,老老实实地从书包里把英语书拿出来摊开。

  刚要张嘴,边上站个同学:“罗雁,借过一下。”

  学校现在是学生多老师少,只好在教室里尽可能地塞下更多人。

  整排座位就一个过道,前后桌恨不得只隔三寸远,坐里面的同学每进出一趟都得大动干戈。

  罗雁就坐在过道边,一天到晚不知道要起立多少趟。

  她已经习以为常,站起来还甩两下手臂当作活动身体。

  一动,周围的空气流动,坐她后面的吴会芳说:“雁雁,有风!”

  她说着话吸吸鼻子,两只手往袖子里缩。

  罗雁赶紧缩回手,看她这样子问:“你不舒服吗?”

  吴会芳:“昨天我舅舅舅妈来做客,我带表弟表妹去什刹海滑冰,给我冻的,话都说不出来。”

  她今早起来就觉得头晕晕乎乎,抱怨:“我就说不去,我妈非让我去。”

  罗雁:“大人都这样。”

  又摸摸她的额头。

  吴会芳仰脸:“你觉得烫吗?”

  罗雁思考一秒:“我不知道什么程度叫做烫。”

  两个人齐齐笑,笑完不再闲聊。

  教室里有人像她们一样专心学习,当然也有人嬉笑打闹。

  惹得班主任一进教室发脾气,拍着讲台苦口婆心:“你们这届学生的运气最好,要懂得珍惜……”

  运气好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说的,而是大家都普遍这么认为。

  一是这届学生基本都是69年复课后上的一年级,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学制一年都没错过;二是前两年的高考在岁数和学历上基本不做限制,录取的人里以老三届居多,但今年的招生范围缩窄,应届生反而更具优势;三是他们上高一就赶上恢复高考,学校的重心自然转移,不像之前的几届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农上,老师也可以专心致志教学,大家学得更扎实。

  天时地利人和,好像不考得好点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人民,罗雁思想高度不够,想到的只有一家四口。

  别的不说,家里给哥哥解决工作基本把存款和人情都用尽,要是她考不上,麻烦可就有一篓筐。

  好在罗雁自己都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小,更别提在别人眼里。

  连老师给大家上发条,都得专门提一句:“我希望大家多多向好的同学学习,像咱们班的倩云、罗雁、冯祥,人家的好成绩怎么来的?就是踏踏实实学出来的。“

  罗雁跟王倩云双双被点名,很有默契地偏过脸看一眼对方,微微耸耸肩笑,然后也不说话,各自看各自的书,把班主任的训话当作背景音,听他用一句“早上四节课都是英语”做结尾。

  四节课?这佛脚抱得够临时的。

  英语老师估计也是昨天赶出来的课程计划,恨不得把整本书的内容一口气全塞进这几节课里。

  罗雁飞速转的脑子都快跟不上,放学铃响也没反应,坐在位置上呆呆的。

  王倩云戳戳她:“雁雁,大家要出去了。”

  罗雁醒过神来,把所有的东西扫进书包里,站起来让出位置,一边说:“会芳,走吗?”

  吴会芳:“我今天我去姥姥家吃饭。”

  那就不顺路。

  罗雁自己骑车回家,到院门口跳下车,抬起车把跨过院门。

  刘银凤早就把菜都备好,听到女儿那句“妈”才热锅下油。

  罗雁进屋先倒水喝,端着杯子凑到厨房门口:“妈,中午吃什么?”

  这时节,翻来覆去就那几样菜。

  午饭也就母女俩吃,刘银凤:“大白菜,放了点猪油渣。”

  只要有油水的都好吃,罗雁:“挺好,晚上还有排骨吃,一天两顿肉呢。”

  其实猪油渣就那么点,跟白菜比起来可以算是蚍蜉撼树,罗雁压根没怎么吃出味来。

  不过蚊子再小也是肉,她还是挺满足的,实实在在吃掉一碗半的饭。

  谁说半大小子才吃穷老子,女儿的饭量也不可小觑。

  刘银凤看她吃完,说:“你婆婆寄信来了,你给妈念念。”

  她是皖南人,很多称呼仍然按照方言的习惯,比如把孩子姥姥称为婆婆。

  罗雁擦擦手才拆开信封,从头开始念:“妈挺好,你上次寄过来的……”

  絮絮叨叨八页纸,念得罗雁口干舌燥,读完松一口气。

  刘银凤却有点意犹未尽,研究着自己能看懂的几个字。

  罗雁见状:“妈,我再给你念一遍。”

  刘银凤:“不用不用,你上学快迟到了。”

  午休就一个小时,罗雁确实不能再磨蹭,把手套戴好:“我晚上回来再念。”

  她跑得太快,门没有关好,风一吹放在桌子上薄薄的信封满屋子乱蹿。

  刘银凤伸手没捞着,自言自语:“这要能飞回去,倒省事了。”

  她是五十年代闹水灾那会跟家里人逃荒到的京市,暂住丰收胡同时经街道的人介绍认识的罗新民,结婚后才定居于此。

  等洪水退去,父母带着其他孩子回到故乡,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她跟血脉至亲们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见面,余下的都寄托在这些纸张上,轻飘飘又重如泰山,只言片语都珍贵。

  刘银凤琢磨着母亲信里的话,把餐桌收拾干净,手在围裙上擦擦,把老家寄来的东西分出一小份,带着去串门。

  串得不远,是同一条胡同的21号院。

  刘银凤喊着“王秀娟”的名字跨进去,第二声就有回应。

  王秀娟从家里探出头:“在呢在呢,进屋坐。”

  刘银凤:“在家猫着呢?”

  王秀娟:“我这掐指一算知道你要来,专门恭候着。”

  又说:“哟,怎么还带东西来。”

  刘银凤:“我妈寄来的豆干,给你尝尝。”

  两个人是在街道做散活的时候认识的,年纪相仿聊得来,成天凑在一块东家长西家短,彼此常来常往。

  不过王秀娟还是跟她客气一句,倒上茶:“你留着自己吃呗。”

  刘银凤端起杯子抿一口:“我那还多着。”

  王秀娟:“娘家妈的东西,再多也不嫌多。”

  刘银凤:“我倒是希望少一点,收成不好,家里年年吃国家的返销粮,给我寄过来还不如他们留着吃。”

  又头疼:“得有来有往,我明天还得去买点东西寄回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2页  当前第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7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八十年代胡同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