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郑凤霞来说,惊喜太过突然,她有点不敢相信。
不过机会难得,她不会傻乎乎的说自己不行,干不来。
就对颜如意说,“颜经理,我愿意调去业务部跟冯老师学习,不过如果我去业务部了,我现在的工作怎么办?”
“这个你不用担心,如果你同意去业务部,于主任这边会再招人接替你,你这边也要等到新招的人到岗了,才能正式调到业务部。”
郑凤霞感激道,“谢谢颜经理。”
“冯老师很看好你,你自己也把握好这个机会,争取当上咱们国家第一个女拍卖师。”
郑凤霞瞬间就自信起来,“颜经理,我会的。”
颜如意从大楼里出来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
骑到平江路口的时候,看到那个卖旧书的摊位又出来了。
上次她就在那里淘到一本《黄帝内经》。
上次老板跟她说,他还会去收旧书,让颜如意过几天再来。
看来是收书回来了。
颜如意就推着自行车过去了。
书摊老板姓张,叫张爱国,看到颜如意来了,招呼她,“颜同志,前儿个我刚收上来一批书,你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
颜如意把车停好蹲下来了。
书摊上的书,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课本,教材,小说,杂志,小人书……
有些能有八九成新,有些却是破的连封面都没有了。
“张师傅,这些书你都是从哪儿收上来的啊?”
“哪儿都有,我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家属院,一吆喝,家里有旧书的就拿着书出来了,有时候我也到乡下去,乡下没城里的书多,不过有时候也能收上来好东西,上个月我收上来一本,书名我忘了,正好被文化站一个男同志看见了,说是古籍,3块钱买走了。”
他去收书,基本上都是论斤收,一斤两分钱。
往外卖,他是按本卖,最便宜的一两分钱,热门的就卖的贵一些,比如那些辅导书,尤其是高中的辅导书,一本能卖三四毛。
更贵的像上次那本古籍,卖了3块钱,他起码赚两块九毛九分钱。
不过这种书,得碰到识货的人,碰不到识货的就无人问津。
颜如意,“以前你没在这边儿摆摊吧?”
“我不固定,哪儿人多在哪儿摆,过段时间就再换个地方。”
颜如意一边跟他聊天,一边翻看着那些旧书。
眼前一行小金字闪过,735年。
她把书扒拉出来一看,竟然是一本《推背图》。
《推背图》是一本预言书,相传是初唐时期的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的。
李淳风是天文学家,数学家。
袁天罡是道士。
两人合伙写了这么一本预言书,预言了从唐代以后到未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
传说是李淳风推算太过投入,袁天罡推其背“天机不可再泄”,所以得名《推背图》。
颜如意手上拿的这本,是古籍中常见的16开线装本,除了书脊稍微有点破损,其他还算完好。
只是按照传说,这本书是初唐时期的,年份应该有一千多年了,不应该是735年。
不过《推背图》这本书有很多版本,不排除这是一本明抄本。
“张师傅,这本书你还记不记得是从哪儿收上来的?”
张爱国看了看,“上次我是去的小河镇那一片,跑了好几个村子,具体是从哪个村子里收上来的,我有点记不清了。”
他收书都是论斤收的,收的时候只看书的新旧程度,不看书名,所以他着实不知道颜如意手里这本,是在哪个村收的。
张爱国,“颜同志,这书是不是又是古籍?”
张爱国走街串巷收书也不容易,卖书也是赚的辛苦钱,颜如意也没有瞒他,不过也没跟他明说是明代的,“是有些年份了,张师傅,我给你10块钱吧。”
张爱国高兴道,“你不跟我说,我可能几毛钱就给卖了,10块钱我可是占了大便宜了。”
他又从书摊上拿了好几本九成新的小人书,“这些小人书你也一并拿走。”
颜如意也没有推让,“谢谢张师傅。”
颜如意给钱爽快,也不坑他,张师傅还想做她的生意,就对她说,“过几天我还会去乡下收书,这几天我都在这里,到时候你再过来看看有没有收上来好东西。”
“行,我下班都会路过这儿,你收上来新的了,你喊我一声。”
颜如意拿着书回家了。
把书放好后,她去摘了一把豆角。
冰箱里还有肉,准备等宋逸平回来了焖面吃。
摘豆角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啥,想了想,想起来没看到大花。
她下班回家的时候,大花一般都会在院门口等她。
它也不会看时间,但每天都会准点守在门口等她回家,也不知道它都是怎么踩着点蹲那儿的。
她拿钥匙开门后,就会过来绕着她喵喵叫。
刚开始颜如意以为它是饿了,结果喂它吃食,它也不吃。
等到颜如意摸摸它的头,拍拍它的小屁屁,它才不叫了,自己跑去玩了。
颜如意才明白,它不是饿了,它就是在撒娇。
现在回家摸摸它的头,再拍拍它的小屁屁,都快成他俩之间的仪式了。
今天回来,颜如意却没看见它,就在院子里“大花大花”的喊。
刚喊了两声,大花就从外面跑进来了,径直跑到颜如意跟前,一松嘴,一个活物就掉到了地上,在地上扭来扭去。
颜如意第一眼没看清,以为是蛇,吓的一下跳起来了。
罗慧慧就是这个时候来的,她在外面听到颜如意叫,一下跑进来了,“如意你怎么了?!”
颜如意已经看清地上是条泥鳅,松了一口气,指了指地上的泥鳅,“我还以为是条蛇呢。”
罗慧慧乐道,“大花真孝顺,怕你饿着,都知道给你带吃食了。”
大花似乎是真的要把泥鳅送给颜如意,把泥鳅丢到地上,冲着她喵喵叫了两声,就跑去玩了。
就算是泥鳅,颜如意也不敢动,罗慧慧看不下去,去找了个盆,接了点水,提起泥鳅扔进去了,“这泥鳅还挺肥,等你家宋团长回来了,让他给你做道泥鳅钻豆腐。”
颜如意,“这是我家大花送我的礼物,我才舍不得吃,我要养着它。”
她给罗慧慧搬了个板凳过来,“你怎么这时候来了?”
“我是来问问你,你有个大嫂也在我们教育局上班啊,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
“是逸平的表嫂,我也是刚知道她在教育局上班,她去找你了?”
罗慧慧高兴道,“今天下午去我们科室了,说她是你大嫂,跟我说了几句话,还夸我报告写的好……她怎么知道我们科室的报告都是我写的啊,是不是你跟她说的?”
“我就提了一句。”
“你这一句可太管用了,你是没看到,当时我们科长那张脸,五彩缤纷的,董科长走后,他对我的态度立马就变了,小罗小罗的喊,妈呀,我终于也体会了一把什么叫朝里有人好做官。”
罗慧慧科长姓蔡,兴许是觉得罗慧慧没背景,总爱挑罗慧慧的刺,而且该他写的报告,他都是让罗慧慧写,然后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在领导跟前说是他自己写的。
罗慧慧是在普教科,董莹雪是在人事科。
虽然姓蔡的和董莹雪是平级,都是科长。
不过人事科管着职称评定,调配,考核奖惩,所以潜意识里,大家都觉得人事科的权力要高于其他科室。
这也是为什么,董莹雪就跟罗慧慧说了几句话,蔡科长就对罗慧慧转变态度的原因。
颜如意无语道,“你特地跑过来,就是跟我说这个啊,你打个电话不就行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码。”
“当然还有别的事,给你看看这个。”
罗慧慧从挎包里拿出一本杂志,掀到其中一页给颜如意看,“看看这是谁写的?”
颜如意先看题目,《小院杂记》,作者罗慧慧。
颜如意惊喜道,“你发表文章了?”
罗慧慧又把杂志合上,“看到没,《青年文学》。”
颜如意虽然不写小说,可也知道这是最主流的文学期刊,在上面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作家,没想到罗慧慧也在上面发表文章了。
她由衷为好朋友高兴,抱了下罗慧慧,“慧慧你太棒了。”
罗慧慧嘿嘿笑,“我也是试着投了一篇,没想到真的采用了。”
“怪不得你不跟我一块儿考研,原来是准备当作家。”
颜如意原本是想拉着罗慧慧一起考研的。
好朋友就要一块儿进步嘛,可罗慧慧不乐意。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就不是学习那块料,当初考大学就差点要了我的老命,我可不想再遭第二次罪,我决定了,以后就往这上面发展,以后争取拿个茅盾文学奖回来。”
“那我可等着了,到时候,我要送你一份大礼。”
“说起来,我还是受你二嫂的启发,你二嫂以前不是参加过征文比赛,还拿了个四等奖,我就想试试能不能走这条路,我前面也投了不少稿子,也就在报纸上登过豆腐块,其他都没有回音,没想到这次竟然被采用了,还是《青年文学》。”
这就是她二嫂和罗慧慧的差别。
她二嫂投了几次稿,没有回音,她就不再写了。
罗慧慧却是一直坚持写,坚持投,这不就成功了。
罗慧慧给她二嫂改过征文,说她二嫂文笔还是不错的。
所以她二嫂缺的不是文笔,缺的是恒心。
两人正说着,电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