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驮二福济苦,彳行盾庇存黎,非彼无有苍黔。
“怎么,他还给自己名字拆成了批语?” 薛允闻话,一口茶梗在喉咙,“就是说,他冯循救苦救难,没有他苍生也没了?百姓信此话,若他死了,能跟了一块去?”
“大人需知,连年灾乱,人祸不绝,有时就是需要一个‘信仰’,有时也确实觉得生不如死,不如死了少受苦厄。”唐鑫代百姓而言。
“何论这些年里,伪朝治下,杨氏一党都把百姓搜刮成什么样子了。就说这金堤,全权给了冯循去修,该拨的钱谷杨氏贪七分,冯循贪三分。当日陛下上位,自是快刀斩乱麻,诏令之下三州州府被带回京城治罪。为震慑百官,更是赐抄家灭族之死罪。这自然是对的,但因人证全无,却也让这冯循逃出生天了。”唐鑫叹道,“话说回来,本来陛下治贪官无可厚非,百姓应该报以期待之心。但偏偏陛下一上来,就遇到了青州之战。期间调兵遣将自有陛下的道理,但百姓要如何理解?百姓只知迟迟不见朝廷军,日日饱受战乱……”
“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除又除不掉,金堤维修又势在必行。司天鉴说了,观地貌气候,这一两年内,黄河随时会决口……”薛允难免着急,“御河,御河……”
“叔父!”薛壑回神笑了笑,拢在袖中的手缓缓松开。
“你在想甚,没事吧?”薛允看他骤然煞白的脸色,伸手摸他额头。
“我没事。叔父莫急,今日天色已晚,先各自回去休息吧。”薛壑明显也累了,眉间倦色深浓,“我将诸事理一理,很快就会有法子的。”
薛允将信将疑,只让他也早些休息,起身同唐鑫一起走了。
夜深人更近。
数月神思紧崩,又游走各地,薛壑这会头疼得厉害,持卷入目也聚不了多少神思,手握笔墨还有些发颤。
“何论这些年里,伪朝治下,杨氏一党都把百姓搜刮成什么样子了……话说回来,本来陛下治贪官无可厚非,百姓应该报以期待之心。但偏偏陛下一上来,就遇到了青州之战。期间调兵遣将自有陛下的道理,但百姓要如何理解?百姓只知迟迟不见朝廷军,日日饱受战乱……”
承华三十三的余震,至今未停。
薛壑不知为何会来回想起唐鑫的话,许是太累,许是病痛中生怯。他有些无措地看窗外月,月色朦胧,似见到长安城中人。
这是他第二次来青州。
但若没有二十岁那年第一次的到来,或许就不会有这二次。
或许,他永远不必来。
永远可以只在长安中。
-----------------------
作者有话说:“当我们傻瓜吗,我们一年的算赋是一百二十钱一人百二十钱都不够他一口茶吧!”(1)
“当下维修堤坝所用的是‘砌石防渗’加‘草土固坡’相结合的方法……申请钱谷。”(2)
这一卷关于青州治水内容,所有出现的数据、方案都是参考的《汉书》《后汉书》《聊城水文化专题》《金堤的发展》《黄河泥沙来源解析》《黄河水利史》等资料以及百度相关内容,有修改,非原创。
第73章
平原郡府衙中, 冯循正在喝茶。
“如今时下,你怎敢来我这处的?”虽已经屏退随从,然李丛还是忍不住四下环顾, “那薛州牧新官上任, 第一把火烧向了整个青州官场, 多少人落马你没看到吗?第二把火就要维修金堤, 如今已至四月中, 却是停下不再开工,显然是针对你,你还不避着些!”
“我一好事做尽、团结乡里的平头百姓, 坦坦荡荡,避他作甚?冯循笑道,“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你瞧瞧他,这第二把火不就灭了吗?不足为惧。”
“还是小心些的好,他来头不小。”李丛给他沏茶。
“我知道, 他是当今陛下原定的夫婿。但又如何呢, 陛下摆明不要他, 驱他来的这处。”冯循饮了口茶, “如今长安城中最煊赫的乃许氏。”
“许氏?您是说太尉许蕤一族?”
“可不是!”冯循悠悠道,“旁人都不晓, 我也是前两年老父去世时, 方知有这么一门故交。当年许太尉的祖父来青州筹粮, 暑热歇在我家中,得了我家数日照顾,是故留了一信物,说以后若遇难事, 可去京城寻他们。”
“太尉乃三公之一……”李丛惊道。
“是啊,天子重臣。但我左右也无甚难事,这两年不过让人去探听探听京畿的消息。今日来告知李大人,原是让您吃颗定心丸。咱们京里有人,那薛州牧不过如此!”
李丛闻这话,面目轻松了些,“你需要我做甚,说吧。”
冯循摇头,“什么都不需要,只需将你处能得到的关于州牧府的事宜及时告诉我便可。”
李丛点点头,“当下就有,三月底我们汇聚州牧府开议会,薛州牧坚持要大修金堤。但你知道的府库没什么银子,莫说大修就是今岁的维修都困难。如此势必要筹款,百姓的赋税、加税,怎么都逃不掉。”
冯循闻话,眼角顿堆笑意,抬手将茶饮尽了。
*
四月中旬,距离上次聚众州牧府门外,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只是这日在此聚首的人数要更多。
还是为抵抗缴纳赋税而来,话语声声都是民间疾苦。
“大部分还是上回的人,只是多了六成以上。”薛允随薛壑站在阶陛上,扫过四下民众。
“为首说话的还是那些人吗?”
“是他们。”
薛壑往前走了一步,“本官想问问,你们是从哪里得的消息,今岁要增收赋税的?”
“大修金堤要多少银子?咱们这有多穷谁不知道?你们一贯的说法,为我们修堤坝,我们就应该处出钱!”
“就是,我们又不是没听过,关键你们修了吗?”
“好不容易冯善人要同你们一起修,这才开了个头,你们又停下了。就想着搜刮我们的血汗钱!”
……
“停下是因为气候的问题,这一点之前就说的很清楚。再者,根据司天鉴择的日子,四月廿五就会重新开工。怎么,这处诸位不知道吗?”
“四月廿五,那不就是四日后?”
“这是真的假的?”
“官府不出榜文,我们自然不晓得!”为首那人冲着薛壑道。
薛壑看他一眼,“那官府也没出榜传令,说要增收赋税,你们怎么又知道了呢?”
“这——”诸人面面相觑,有人嚷道,“我们猜的,我们自己分析的,有本事你说不会收我们赋税。”
“不收赋税这事,本官没有权力决定,因为这是你们作为大魏子民应当承担的义务。”薛壑顿了顿,在民众变色前,继续道,“但本官有权力在特殊时期不增收赋税,也可以在一定的年限内不收赋税。譬如保证今明免除青州赋税,如此算上去岁,青州便三年不收赋税,诸位觉得如何?”
“这……当真吗?”
“为何不当真?”薛壑笑道,“本来就要发榜公布免除赋税的事,若非你们这会在府衙前要面见本官,本官都落印了。”
*
“冯善人明明说薛州牧一定会征收赋税,还说会增收,可是你看这榜文果然都出来了!”
“是免除赋税,免除赋税!整整三年啊!”
“有印吧?有没有印,不会再诓我们吧?”
“有印,有印,是真的,薛州牧免了我们三年赋税。”
“所以这冯善人说的也不是全对吗?薛州牧瞧着是不错的官,没冯善人说的那样,同以前那些做官的一般!”
“这薛州牧才来多久,冯散人照顾我们多久了。”很快有人反驳,“难不成薛州牧不修金堤了,所以不急着钱谷?”
“肯定是的,他啊得了这么一个贤名,后续还得需要冯善人去修。这样算来,花的不还是冯善人的银子?”
免三年赋税的榜文首贴在临淄县长街,后传达诸郡,传遍整个青州。而很快,议论之声在金堤畔响起。
“这金题维修怎不叫我们的?这些人都是哪里来?”
“是啊,廿五当日,开工重启之日,冯善人就没来。说是州牧府主领修缮金堤,暂时不需民众间参与,让百姓修养声息。”
“我看有些不是我们平原郡的人,眼生的很。”
“仿若是千乘郡的,我方才借故与他们搭讪,听口音是那处的。”
“看,看那处!那身形仿若都是些兵士,军爷。”
“我仔细打听了,薛州牧引了外郡的民众和戍卫的兵甲轮流维修金堤,所以这工钱都是翻倍了给的。说实话要这样还不如雇我们呢。我们如今无甚活计,州牧又要多出钱谷,岂不两败俱伤!”
“对啊,我不要两倍工钱,原价就成。而且我听说因为用的是这两处人,所以工钱每三月就结一次。人员则是轮流的,上工尽心者还有奖励,也可继续下月工事。”
“三月就结一次工钱?这真的假的?”
“这到八月就能见分晓。”
“其实上回说了,服徭役是我们应尽。薛州牧也免了我们赋税,我们是不是该去帮衬些。这七八月一旦黄河决口,我们的家可都在这……”
“冯善人说,薛州牧会收赋税,还会增税,可是并没有;冯善人又说,免了我们的税,薛州牧就不会维修金堤了,可是如今修缮最勤的就是他了。这处的工人说了,他每个三五日就会来一趟,住上一两日,和民众同吃同宿,半点架子都没有。”
“好了,他才来多久,冯善人照顾我等多久了?再看看吧!”
从州牧府门前,到榜文处,到金堤畔,多番议论纷纷的都是冯循家的佃户。冯循待他们所不算多少,该交的田地租金依旧要上交,甚至一年比一年多。但相比其他的百姓,他们的日子已经好过许多。至少这数年来,无论是水患还是战乱,他们和家人至少都活着,勉强能吃饱肚子。
此番在堤坝畔看了会,各自默不作声地散了,偶尔一两人忍不住回首多看了两眼。
暗卫回来州牧府,将这一切一字不漏报与薛壑。
彼时已是六月盛夏,又要面临暑天黄河决口的危险。薛壑将将和诸官商讨完预备方案,一抬头便见正午的太阳滚去了西头,遂挪来亭中树荫下纳凉。
闻暗子的话,缓缓舒出一口气。
州牧府确实数次讨论准备征收赋税的事,最早从今岁正月就商讨过,后来二月、三月又拿出来讨论。但原都是薛壑故意为之。
“我看明白了,你这是要慢慢消耗掉冯循的威望。”薛允煮了去火的茶给他,“所以故意两次三番透露假消息给他。如今看来,还是有效果的。但是既然有人在给他传话,想来是官员中依旧不干净,且还是能入的州牧府的官员,可要查一查?”
“百姓奉之神明,是因为此地魑魅魍魉实在太多了。少有一个恶鬼伪装一下,便成神佛。他既然能以民心做盾,我也能以民心为矛,戳他心肺。原也不用动他,只需慢慢出现一个比他更能给予民众希望、活路的人,他的菩萨像自会慢慢瓦解。”薛壑接过茶盏,水入口便蹙起了眉,呼气搁在一旁。
“怎么了?”
薛壑摆摆手,“有些上火,口中生了泡,饮水也疼。”
“那慢些喝。”薛允看他眉间宁川,松泛不过须臾,叹道,“可是愁下一轮的钱谷?我还那句话,这是国事,没有你一人承担的道理。你也承担不起,得上报陛下,让朝中出银,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大修金堤,去岁就核算过,至少需要四万斤金,而每年的小检则只需五六千斤金。薛壑去岁来这处,州牧府府库中就九千多斤金,尚不足一万。这一万斤金需要分配与青州七郡军事戍边、灾后重建、田地灌溉等诸多事宜,平摊到水利维修上一郡不过一千斤金。
薛壑如今手上的这笔钱,除了原本府库预备的款项金,加上前头官员的捐供,还有就是四月初,他写信于京畿的薛均和益州的胞姐,变卖了薛氏正支一族的私产,后郑氏一族亦帮衬些许,筹来了一万金。但若只是用于金堤小检,尚且好说,这般大修……他又免减了接下来两年百姓的赋税!
“还有,至此出资,你完全可以放出风声,是你私人聚集,全都是我们薛、郑两氏所出。”薛允叹道,“不是叔父要给自己家族邀功,只是这样你在青州也能走得顺畅些!百姓也能多支持你一些!”
“我要百姓的支持作甚?”茶已经有点凉了,薛壑端来小口慢慢地咽下,“百姓眼里,我代表朝廷和陛下,与其我自己好走,还不如她好走些。她走得顺畅,皇令之下,我自然不会艰难。若单单一个我……”
能走到哪里去。
后半句话薛壑在心里说。
此番筹资半点未提他自己,于百姓而言,只当是朝廷拨款。原还存了他一桩私心。
私心想着,她对薛氏的忌惮能少一点。
他们,就还可以……还可以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