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一只统_分节阅读_第157节
小说作者:晴空之下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02 MB   上传时间:2025-06-05 11:57:55

  李隆基已经给张说传旨审理赵家这桩公案了。

  但赵常奴肯定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他就不是帮着赵连枝告状,他再没脑子也知道自己买良为贱的事儿传出去,就算是商贾转手也肯定讨不了好。

  所以这厮还大义凛然替人传话,显然是根本就没想到这一层,就这脑子还能斗什么斗,赵家人根本没长政斗这根弦!

  于是他和缓了表情,笑着对赵连枝说道。

  “朕知道了,朕会派人去彻查。你且先跟着赵常奴回去,等朕安排好一切,再接你入宫。”

  闻言赵连枝欣喜若狂,连忙跪下给李隆基磕头,一边磕还一边哭得梨花带雨。

  这回她是真高兴,因为出身已经在帝王面前过了明路,日后也不怕成为谁攻讦谁的由头,可保一时之平安。

  至于入了宫以后怎样,赵连枝现在顾不得想,活着总是最重要的!今天陛下说会安排,那她就回赵家乖乖等着,反正赵家总归是不敢亏待她,这段日子她还可以多琢磨一下帝王的心思,她刚才那番学舌她看陛下就很喜欢!

  赵常奴也很高兴,他觉得他把自家从这事儿里面摘出去了,他献的美人还能进宫,给妹子多添个帮手。

  他理所当然的以为,赵连枝进宫后会铁站在赵丽妃的一边。

  李隆基也很高兴。

  他最近看姚崇已经有些厌倦了,正想给自己换个丞相。

  但姚崇这厮谨慎狡猾,轻易抓不住他的错处,没办法强行撵他下台。

  现在他的亲信赵诲露了个大把柄出来,不管真的假的总要彻查一番,好好敲山震虎,说不定敲着敲着敲着,姚崇就想通了。

  很好,很好,很好。

  三赢,大家都高兴嘛。

第160章 姚卿等等,朕给你看个好东西

  李隆基命人去查赵诲。

  这事儿也没噎着藏着, 就这样大剌剌的调查,完全没有避姚崇耳目的意思。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姚崇,已经深陷政斗漩涡, 难以脱身了。

  “我之前怎么跟你们讲的, 交友要谨慎,不要什么人都来往, 偏你们都当耳边风!”

  姚崇气得在家里训斥两个儿子。

  “姚异你上次说要做松纹蛋的生意, 我怎么跟你说的, 你看后续牵扯出多大的事情!还有那猪油皂,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想到那是贡品,贡品你也敢伸手?你你你是生怕咱们姚家不败落啊!”

  “阿耶, 阿耶那不是后来也没成嘛……”

  姚异还觉得委屈。

  是,一开始他是想拿着猪油皂的生意的, 毕竟陛下虽然列了贡品,但也没让光禄寺的坊署专营, 那就是谁都能干的意思。

  为此, 他还特地派人前往桥东村买方子,结果到处打听到处问都问不出来, 都说那东西只有桥东薛三郎会做,而薛三跟他家亲戚飞去长安城了。

  那时候的姚异还不知道“飞去长安城”这五个字意味着什么,只以为这些刁民是在胡言乱语, 还一度想要强行带走薛三的亲戚薛大奎去审问。

  然后他派去的人就全被扣在了丰岳县。

  丰岳县原本的县令兆鹏程,因为曲辕犁和豆油之功顺利晋升,于去年年底去往新的治地赴任。

  新任的县令是临县的一位县丞, 亲眼目睹兆县令的升迁经过,对桥东村这个神奇的地方也抱有很好的期待。见有人去桥东村闹事, 县令马上派了衙役前去阻止。

  可姚异的人也不是吃素的,背靠当朝紫微令,姚府的下人都嚣张的很,当场放话要吏部降了新县令本年度的考绩。

  结果被前来巡视的海州刺史张说抓了个正着。

  “本官当是谁这样狂妄,出口便能指挥吏部定一朝廷命官的考绩,原来是姚相爷家的管事。”

  张刺史冷笑道。

  “都说宰相门前三品官,不知这位管事官居何位啊?可是吏部尚书?”

  你看管事敢跟丰岳县县令叫板,可让他硬刚张说张刺史他还是没那个胆子的。

  不单单是因为刺史比县令的官职大,更因为张说乃是上一任的紫微令,姚崇最主要的政治对手,这祖宗可不是他一个小管事能惹得起的。

  于是姚异的人怂了,被张说连打带削,灰头土脸地回了长安,还被张说参了一本。

  天知道姚崇看到张说上来的折子有多气,他怀疑张说就是接着上折子来骂他的,毕竟所有上报陛下的公文都要先经过中书省,张说就应该就是在骂给他看。

  姚崇气得点指儿子的脑门。

  “怎么眼皮子就那么浅,看到什么都想贪什么,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肚皮!”

  “我之前怎么跟你们说的,在外行事要低调,要谋定而后动!打狗还要看主人,那姓薛的可是你们能招惹的?上一个参他的监察御史现在还在修书呢!”

  姚异低头,一脸后悔。

  现在他知道了,因为不久之后薛三就在陛下的寿宴上大出风头,之后更是助力御史张孝嵩打破拔汗那,现在可是朝中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可惜后悔也晚了,海州刺史张说抓着他这事儿不放,连参了好几本说他交通宾客,与民争利。他哥姚彝也没好多少,被人告状颇受赂遗,还告他们的爹爹教子无方,家风崩坏,引得朝中攻讦之风大起。

  骂了一阵儿子,姚崇忽然长长叹了口气。

  “如今赵诲又出事,我怕是也不能护你们很久了,你二人都过而立之年,身负官职,以后当谨言慎行,收敛低调,莫要再恣意妄为了。”

  二人闻言大惊。

  父亲现在乃是一人之下的紫微令,深得陛下信任,区区一个赵诲出事,怎地就能动摇父亲在朝中的地位呢?

  “阿耶,赵诲乃是咎由自取,他犯的错与您有何干系?!”

  姚彝失声问道。

  姚崇苦笑一声。

  “赵诲追随我多年,乃是我亲近之人,纵然他犯了大错,我又如何能袖手旁观?”

  他没说的是,赵诲一案是皇帝亲自审理的,下狱当死。他当时替赵诲求情,皇帝已然面露不悦之色,还提起当初君臣约定的“十事要说”,搞得他十分下不来台。

  陛下大张旗鼓要治赵诲的罪,何尝不是在敲打他!?他在朝中权威日盛,朝野均赞他讲义气,能庇佑,现在他要是不拉赵诲一把,岂不是让众人寒心?!

  想到这里,姚崇的心一阵阵地往下沉,看向两个儿子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悲凉。

  可叹他一身本事,到底还是没教出个能承继衣钵的儿子,到现在他们还看不清楚朝中的局势,不明白他救赵诲的深意。

  赵诲必须救,哪怕因此会惹得陛下不快也得救,因为赵诲是他姚崇的标杆。陛下换相是一定的,他要给陛下一个理由,也要给自己的追随者留个念想,将来有朝一日子孙需要助力,也会有人念及当年他的旧情。

  开元四年七月,追太上皇谥号为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

  九月,中书省主书赵诲因收受突厥贿赂,下狱当死。经紫微令姚崇百般营救,会京城曲赦,其一特标赵诲之名,改为杖一百,流放岭南。

  也因此案,紫微令姚崇上书请辞,并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获准。

  李隆基点头的当日,姚崇走出太极殿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勉强平复了翻江倒海的心情。

  今日这一遭面君,喜惊参半。

  喜的是总算陛下还念着旧情,准了他推荐的人选,这让姚崇瞬间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准了就好,准了就好。

  宋璟是他看好的接任者,不但素有才名,而且与他关系亲近,宋璟上位后对他的朋党能予以照拂,总好过张说上位。

  姚崇试探了一下皇帝的口风,发现皇帝暂时没有复用张说的意思,当场便放心不少。

  便是有朝一日张说得势,那也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那时候的局势谁能说得准呢?说不得便有新人要独领风骚了。

  是的,姚崇说的那个“新人”,指的便是远在西域的薛三。

  虽然这人目前还只是个正八品的小官,可他出现在皇帝口中的次数可比别人多了太多,这一点张说宋璟与他都没得比。

  当然也不是被皇帝提的多就有才能,奸佞之流最会讨人喜欢,得皇帝宠信的也是不少。

  但这薛三不一样,他不算奸佞,甚至他还很有才能,只是这才能通常不走寻常路,常有神来之笔,令人难以预料。

  讲真,姚崇还挺怕这种“难以预料的”。

  难以预料就代表不可控,不按约定俗成的规矩行事,不能参透他的行为逻辑。

  薛三带给大唐很多新鲜的东西,从豆油到曲辕犁,再到酱油、肥皂和飞天气球,一样一样,都在改变着时代。

  姚崇活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样密集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政治权力的改变,而是源于根本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几乎以人力无法阻挡。

  他总有种感觉,再让薛三改变下去,这个大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上奏本的时候他格外紧张,生怕陛下不同意,大笔一挥要提拔薛三。

  别的不说,这要陛下开了口,他除了“薛三年轻无经验”也说不出别的反对理由,毕竟薛三是有实打实的功劳,文治武功都有,比朝中的许多治官都强太多了。

  甘罗十二可为相,薛大壮二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勉强。

  好在李隆基还是有分寸的,赞了宋璟几句便同意了。

  姚崇正想告退,忽然李隆基又招呼他过来,说给他看个好东西。

  “这是嗣直这次从碛西带回来的,是薛三刚造出来的好东西。”

  李隆基笑着说道。

  姚崇一听“薛三”这俩字就脑袋疼。这可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刚才还说薛三带了太多的不确定,现在这不确定不就找上门了。

  不过难得皇帝有兴致,他又不好扫了皇帝的兴,只能附和着过来查看。

  一看,三观碎裂,整个人都浑浑噩噩,感觉眼前的一切都不真实。

  李隆基给姚崇看的当然是显微镜,李琮风尘仆仆地回来奔丧,也不忘把这显微镜献给他尊敬的父皇。

  李隆基在百福宫守灵守到憋闷,眼见着儿子献了这么一个稀奇的宝贝,他哪有不高兴的,当即便在宫里玩了起来。

  因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还是要学习的,所以李隆基便拉着儿子一起在百福宫守灵,顺便一起研究新入手的宝贝。反正李琮是他的长子,替大父守灵理所应当,说出去名声也好听。

  然后没过两天,在百福宫守灵的孙辈多了一个李琎。

  之后又有李瑛、李亨、永穆公主、常芬公主,以及宗室的一些孙辈,老李家的儿孙辈集体在百福宫给太上皇守灵。

  朝野对天家的行动赞不绝口,都说这一代的李氏皇族谦谨恭孝,堪为天下人表率。

  唯有身为紫微令的姚崇心里画弧,觉得这里面怕是有点什么说道,不然为啥郯王回来之前就只有陛下和几位大王爷守灵,可等郯王回来以后,李家的下一代纷纷开始往百福宫里钻了呢?!

  对此姚崇脑补了好几出波云诡谲的政斗大戏,也曾在深夜与心腹反复推演未来走向,殊不知真相竟然如此简单。

  ——是的,就像之前一样,熟练掌握显微镜用法的李隆基,他又忍不住显摆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85页  当前第15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7/28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一只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