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予安没有在药厂闲逛,从【血库】出来之后,就专心开始配合【研究员】做实验。
【研究员】:“长生药剂的配方太平庸了,如果全用红隼的血液,至少能做出增加几十年寿命的药剂,可惜我们的红隼太少了。”
【研究员】:“效果最好的还是红隼血液,用红隼培育出的生物人效果也不错……”
【研究员】:“生物人也少,红隼幼体太少了,要是能多养一些就好了。”
最后还是卡在这个步骤,因为红隼太少,每天只能定量抽血,做实验起来根本不够,严重影响了实验进度。
【研究员】灵光一现,又想出一个新方案:“可以让它们孕育后代,从刚出生的蛋开始养起,或许能养出纯正的红隼……”
自从红隼宝石问世,野生红隼数目锐减,药厂这一对已经是能找出来的血统最纯的红隼。
直接用红隼血液培育出的复制体效果锐减,不是长生种,也无法制造红隼宝石。
如果把红隼基因植入到生物人胚胎之中,这些生物人的血液又具有部分红隼的特性,非常奇怪。
目前已知的科技能力还无法破译其中的原理,只能归功于长生种的特殊性,还有红隼和人类的高融合度。
【研究员】命令【饲养员】在红隼每天食用的草籽里增加促进它们繁衍后代的药水,不过,红隼天性高傲,五感敏锐,察觉出了食物有问题,选择了绝食。
【饲养员】不禁忧愁起来,红隼停止进食,这对于它的工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饲养员】想询问【研究员】的意见,红隼不愿吃加了料的食物要怎么办?但又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过关会被淘汰。
AI下岗后通常会被拆解,脑核格式化,或者直接销毁,它不想离开这个工作岗位。
温烛提出解决方案:“继续喂原来的草籽。”
【饲养员】脸上先是出现了惊愕、喜悦的颜文字,很快又变成担忧:“【研究员】会询问进度,到时候要怎么办?”
温烛:“就说在努力了。”
“红隼是长生种,繁衍后代需要时间。”
【饲养员】恍然大悟,这个方法它怎么没有想到呢!这个同事太聪明了,思路比AI更加开阔。
温烛见它学会了磨洋工,非常欣慰。这个【饲养员】和其他AI不一样,它的思维模式非常人性化,居然会担心自己因为工作失误而下岗,已经快生出类人的情感了。
其实就算他不说,【饲养员】自己也能想到这个方法。它对每个【实验材料】都照顾得很认真,并不喜欢抽血环节,事后都会默默给【实验材料】准备爱吃的东西,仿佛一种补偿。
这并不是【实验材料】的要求,是【饲养员】自己加的环节,所有人只当是数据测算的结果,没人会注意【饲养员】的主体意识。
于是每次【研究员】问起红隼繁育进度,【饲养员】都说在努力了,【研究员】推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药剂配方,但红隼繁育一事仍然毫无进展。
现有的血液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实验,整个药厂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很快,陷入癫狂的【研究员】想出了新方法——
“为什么不试试将人的意识移植到红隼大脑中呢?【血库】里即将被淘汰的生物人,还有培育出来的红隼复制体,如果能结合起来,或许会变成一个新的物种……”
“这是新的长生种,是我创造出的长生种!我要准备手术,将生物人的意识体移植到红隼脑子里去……”
姜予安看着渐渐癫狂的【研究员】,很想挖开商教授的大脑研究一下,看看他的想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每次商教授都能想出突破下限的实验方案,而且,他有真正将设想变成现实的能力,这就造成了种种恐怖的后果。
【研究员】开始了新的研究,他选择了一个身体即将崩溃的生物人。这样的人【血库】流水线有很多,身体脆弱不堪,随时会断气,但精神力数值超高。
然后,【研究员】又找出了一只体型较大的红隼,他曾经用红隼的血液培育出了一些复制体,因为复制体价值不高,就闲置下来,统一饲养。
现在,这些红隼又派上用场了,虽然,这对于红隼和生物人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折磨,但更多人在期待奇迹发生。
如果人的意识能转移到长生种躯体之中,他们会有更多选择。如果红隼复制体因为人的意识植入唤醒了血液中的潜力,药厂再也不会缺生产原料。
最主要的实验主体准备就绪,【研究员】的实验方案得到了药厂所有人的认可,手术室封闭,只留下了【研究员】和他的“复制体”,实验正式开始。
姜予安穿着无菌服,静静观看【研究员】做手术,因为二者之间体型差异不小,【研究员】需要先修剪生物人的大脑,再植入到红隼的颅骨内部。
人类的大脑非常复杂,有的人大脑缺失了90%以上,还能正常生活。【研究员】就是在赌这种可能,如果一个生物人不够,血库淘汰的耗材还有很多。
在【研究员】做手术的过程中,【饲养员】的唬弄行为受到了AI管理者的严厉谴责,它的权限被调低了很多,以后只能负责一些低级工作。
这次等待着红隼夫妻的是吸入式的雾化药剂,会促使它们尽快繁衍出下一代。
实验室内,【研究员】剖开了生物人的头皮,打开颅骨,取出了他的大脑,开始切割、修剪。
这是一个男性生物人,大约二十出头。生物人在试管中培育到十八岁,以成年形态投放到流水线上,正常使用期限是一年,他已经活到了两年,远超其他生物人。
这代表他的精神力数值很高,求生欲惊人,移植到红隼脑袋里,活下来的可能性很高。
姜予安详细观摩【研究员】的操作,如果有机会,他会复制手术过程,以商教授为实验主材。
当然,是真正的商教授。即使他杀过一次本体,也不信商文越真的死了。
随着手术刀剔除大脑无用组织,最后留下承载意识的小小一团,被【研究员】小心翼翼放进红隼被挖空的大脑中。
【研究员】开始连接神经,完善红隼的脑部结构,再缓缓为红隼的头部加上透明的头盖骨,这样可以第一时间观察到移植的后续变化。
人类和鸟类身体结构千差万别,有严重的排异反应,但是,这种排异再严重也不会超过人类与机械造物。至少人类和鸟类都是血肉之躯。
大脑移植进去的瞬间,就产生了严重的排异反应,人的意识无法在鸟的头颅里舒展,那只红隼张开了翅膀,承受的痛苦已经到达了极限,开始不停颤抖。
【滴——】
【滴——】
【警告!警告!】
【星空风暴即将开启!】
【本次风暴预计时间为一周,星球表面将出现超大规模风灾、雷暴现象】
【星球即将停止供电!!!】
【请开启防灾模式,尽快寻找掩体——】
第198章 鲛人49
【警告!警告!】
【电磁紊乱!供电系统即将失控!】
警报声不断响起, 所有能源线路被切断,随着机械轰鸣,昼夜不休的流水线突然停滞不动。
光源倏然熄灭, 整个药厂一片漆黑,尖锐的警报声因为失去供电戛然而止。
突如其来的寂静之中, 细微的声音无限放大, 心跳声在寂静之中分外明显,一声比一声迟缓。
“扑通——”
“扑通——”
所有心跳声都是同一个频率, 装在试管中的生物人长久摆放在一起,生活环境高度一致, 已经产生了生理共振现象。
他们不再是单独的个体, 而是一个族群, 一个整体,原本微不可闻的心跳声汇聚在一起, 沉缓的闷响,逐渐低沉,像垂死的鲸。
被豢养在试管中的生物人作为供血者,造血速度变得非常差,全身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衰竭, 靠各种医疗仪器和营养液维持生理机能。
现在这些高精密医疗仪器一一停工,他们的身体机能迅速恶化, 最先失控的是心脏。
失去器械辅助后,心脏泵血能力极速下降,血液流速变缓, 几十秒内, 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一齐爆发。
头晕胸闷、全身发冷、心率衰竭……正常人在这种高危状态下会失去意识, 但这些生物人都有十分坚韧的精神力, 所以此刻意识清明,可以清晰感知死亡来临的过程。
他们诞生于试管,从未离开过方寸之地,没有见过阳光微风、日升月落,直到偶然闯入的【盗火者】告诉他们,人类的另一种活法。
【盗火者】说生物人也有活下来的权力,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而不是关在实验室里,变成的耗材。
他们在这里等待不知何时来临的拯救,为了渺茫的希望,无数次忍耐病痛,一次又一次熬过抽血的痛苦,而现在,希望破灭了。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所有人,苍白脆弱的皮肤下,青紫血管渐渐僵冷,血液不再流动,所有器官都在迅速衰竭。
这一刻,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他们眼里的光一点点黯淡下去,就如沉寂下去的心跳声,悲哀无声蔓延。
“砰砰砰——”
微弱的撞击声响起。
试管中浅绿色的营养液撞出涟漪,一个瘦弱不堪的少女拍打试管壁,她疯狂挥动手臂,想砸开从诞生意识起,就禁锢她的容器。
这是一个才上流水线不久的新品,看起来年纪不大,只有十三四岁,是实验组设置的对照组,编号100039。
据说少年的血液品质比成年人更好,但生物人本身就具有基因缺陷,只有极少的生物人才能在少年期达标,提前成为耗材,被送上流水线抽血。
正因为送来不久,她还没有放弃求生,哪怕从试管中出去,也不一定能活下来,她仍然想离开这个容器。
她想能看看太阳,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死亡之前,她要看一眼真实世界。
她一次又一次撞击试管壁,即使徒劳无功。
工厂早已设定好试管的强度,密度堪比防弹材料,罐装的生物人无论如何都撞不开试管。
“砰砰砰——”
“砰砰砰——”
她不断撞击,脆弱的皮肤破裂,稀薄的血液渗出,混着血肉碎片,营养液渐渐变得浑浊起来。
维持身体机能的供氧系统早已奔溃,哪怕她的身体强度比其他同伴要好,也感受到了濒死的痛苦,但那双眼睛始终无畏。
整个流水线有种恐怖的死寂感,危难之际,没人会在意一群供血的耗材。生物人本来就是可以量产的东西,哪怕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外表、思维、身体结构,也不会比小白鼠高贵多少。
“砰砰砰——”
撞击声忽然变大,那些生物人纷纷开始撞击试管壁,令人牙酸的骨骼折断声响起。
因为群体之中,还有人想活下去。哪怕能逃出来一个,找到控制中枢,把她从囚笼中放出来,那就是值得的。
漆黑的工厂里,生物人疯狂撞击,产生的惯性渐渐让试管偏移原来的位置,互相碰撞。
随着震动,机括之间迸发出火星,每次亮起,都能照出浑浊的试管里,一双双癫狂的眼睛。那是一群绝境之中的困兽,在死亡之前,不计代价逃出囚笼。
----
相隔不远的实验区之内,【研究员】正在观察移植了人类大脑后的红隼,这种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移植,会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
他能稳定实验体的状态,正准备推入药剂,地磁风暴忽然爆发,那些维持实验体生理机能的仪器直接紊乱,勉强稳定的实验体瞬间恶化。
【研究员】:“准备手术。”
他皱眉转而看向姜予安:“你来当助手。”